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六:指导课与讲评同样重要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3:10:57 体裁作文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六:指导课与讲评同样重要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六:指导课与讲评同样重要作文

                               指导课与讲评同样重要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六

   过去我的作文教学没有考虑安排专门的“指导课”,有关写作常识,我一般只在阅读教学中随机带入。在讲读课文时,习惯地结合写作,把文章的写作特点说一下,以期能加深印象,积累经验,也算是一种“读写结合”。有些机灵的学生从这里习得方法,在写作中常常能用一二。这以后发现,相当多的学生面对布置的作文题,往往还是无从下手,他用于“启动”的时间过长,经常无法在指定的时间内写完;即使勉强完成,也没有明显的提高。他从初一到初三,从高一到高三,作文的思路、形式及语言表达方面的进步不大,有的甚至停在一个平面上,百篇一律。这些,和学生的思路狭窄,不善于借鉴,固守某种结构模式等等有关。虽然学生年纪小,但长期不思考,思维也会固化僵化。   

   三年前,我们想结合选修阶段《写作》教科书的使用编一本教师教学用书,体例设计很困难:学生的写作过程中,教师是不宜干预的,否则会干扰学生。怎么可能让学生一边写,一边听老师指导呢?曾看过一篇经验介绍,那位教师自述,说以前学生写作文时,他是在讲台上备课或是看书的,后来有一次无书可看,他就“巡视”。他拿过学生的稿纸看,看到一个学生审题有偏向,他就提醒全班同学“要把题意看清楚”;一会儿,他又看到有的同学不分段,他又大声提醒全班“要注意段落结构”;然后他又发现几个同学举了一样的事例,于是他再次提醒同学们注意“举例不要雷同”……我对杂志发表那样的文章很诧异:作者根本不该干扰学生的写作;他那样“打横炮”式的“指导”是没有道理的。当然,眼看学生的作文又要留下好多毛病,教师不能不作“指导”;但如果一个一个地“现场指导”,顾此失彼,不公平;更糟糕的是有可能形成对学生的干扰,学生无法专注地写下去。作为教师,他应当早一些想到可能出现的问题,事先指导,而不能像那样在课堂上处处关照,最终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循着一个思路,用同一种方法去写。所以,“在过程中指导”是一条走不通的路。这也是写作教学的特殊性之一。   

   传统的指导方法,是写作后的讲评。讲评这是对上一次作文的评价,也可以看作是对下一次作文的指导。早些年,我只是在作文批改后,全班讲评。我的作文讲评大多有个主题,比如,上一次讲“审题目,明要求”,这次讲评主要围绕选材立意,下一次集中谈表达……讲评的内容要相对集中,当然,重要的方法技巧,也可以反复讲,经常强调。时间长了,学生也能积累一些经验。那样讲评,是在学生作文完成之后,学生从评语及得分上可以知道教师对自己作文是否予以肯定,也能从教师的讲评中了解其他同学作文的长处。但这样的讲评往往是针对具体的习作,有时甚至是少数同学的作文倾向;你介绍的优秀作文,有些同学也只是羡慕,他在作文方面对自己没有多少信心。更重要的是:作文已经完成了,下一次作文可能要两三个星期之后,到了那时,本节课讲评所说的要领他已经淡忘了。   

   单一的作文后讲评,也存在一些不足:中等层次的学生,他的作文存在的诸多问题可能不是通过几次作文就能暴露出来的,对自己作文的缺憾,他可能不一定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在作文批改中有可能忽略了他存在的不足,针对全班学生作文的讲评未必对每个学生都有用;而这名学生在某些方面需要“点拨”和“开导”,他还需要获得一些启发。另有一种情况也需要注意,即使到了高中,部分学生在观察思考、选取材料,谋篇布局诸方面仍然没能形成经验,仍然需要教师的指导。   

   我每学期会用一两节课和学生“谈作文”。我的思路是这样的:必须有相对集中的时间和学生介绍作文的一般常识与技巧,强化他的认识;仅仅依托几次作文训练,很难形成作文技法的“意识”。我在和学生“谈作文”之前,会告诉他们:“今天我们不写作文,我们聊一节课。”我注意到,所有的学生都很愉快,因为他们渴望在这样的谈话中获得有用的写作知识,而不是少写一篇作文,更重要的是,他相信这样的谈话有可能开启他的智慧。   

   在这样的谈话中,我可能会用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开拓写作视野,让他积极地去思考。比如,如何提高发议论的能力,我会先请他们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然后共同讨论。我会引导学生就已经提出的问题,合理展开,生发联想,引出更多值得关注的问题,以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我会向他们征询对最感兴趣的体育竞赛问题的看法,从北京奥运会的成就一直谈到中学生体育锻炼时间有无保证;我会和他们从谈商业广告的功能一直谈到广告太多太滥,误导消费者……启发他们关注有价值的话题,培养他们评论世事的愿望。   

   有时,我的指导表现出期待。比如讲到作文材料的选择,我会在写作之前“打招呼”:你们下一次作文能不能尝试用些以前没有用过的材料?能不能有新的分析角度,让读者获得启示,产生新的感觉?   

   在这样的指导中,要注重的是启发,而不是“告诉”。在讲到行文如何避免平铺直叙时,我会问他们:那些扣人心弦的电影在结构上一般有什么特征?那些平庸的电视连续剧是在什么地方使用“且听下回分解”以吸引观众的?……   

   这样的“谈作文”有好多年了,我在高三复习时也多次这样做,学生仍然认为很有必要。这样的指导,好处是寓作文教学于轻松谈话之中。我注意到每次谈话都有同学认真地做记录,这使我认识到这种教学形式的价值。毕竟我们在一起交流了思想,彼此都获得了启发。我虽然用去了一节课,“光说不练”,可是学生已经跃跃欲试,我觉得这比什么都好。

篇一: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系列

【推荐】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系列

编者按:

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教师,同时也是著名杂文作家,笔名吴非。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

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1500多篇,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是王老师的教学基本目标。为了让学生喜欢,为了使语文课有吸引力,王老师主张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思想的深刻性,对于教材,对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包括对于作家作品、社会现象,都要有自己独到的、力求深刻的见解。其次教师要有表达的艺术性。在教学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甚至不惜改变课前准备好的教案。同时,能抓住一两个有价值的、有效的问题组织教学,这样的问题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的空间、想象的空间。

意的教材是不可能的,任何努力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某种局限,而只有融入了教师实践智慧的教材才是有价值的;对写作教学而言,教师的实践可能更为重要。现在,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很多,然而,不深入中小学写作课堂,根本不会知道在那里发生了些什么。

这本笔记,不可能涵盖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教程”或知识,卑之无甚高论,仅仅是个人的实践体会,其中也有许多值得记取的教训。几家杂志曾约写作文教学实践方面的稿件,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张蕾和王希文,腾出版面连载我的教学笔记,试图抛砖引玉,好在不过是老生常谈,并非做苦工,于是一写就是几年。想到这堆旧砖积多了,庶几可作为路石,给正在泥泞中摸索的人去垫脚,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有几篇笔记在发表时可能用过别名吴非,望读者见谅。

为了方便,甚或因为我的卑微,选用了这个书名。中国有一百多万语文教师,每位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作文教学笔记。

是为序。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版)

小编搜集了一些王栋生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系列笔记,这些笔记通过一系列教学实例,表达出王老师独特的教学思路,希望能给其他老师予以方式方法上的启发与帮助。

作文教学笔记之一:“我在星期三写不好作文”

作文教学笔记之二:学生何以“故纸堆里讨生活”?

作文教学笔记之三:老老实实地去写

作文教学笔记之四:评语要少而精

作文教学笔记之五:抓住机会,适时写作

作文教学笔记之六:指导课与讲评同样重要

作文教学笔记之七:这是写给你看的

作文教学笔记之八:要培养学生评论世事的能力

作文教学笔记之九:要提高辨析信息的能力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请说说大米多少钱一斤?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一:“怎样把文章写长”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二:读书形成的经验也是写作的经验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三:谁让你不看报纸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四:仍从“滥用排比句”说起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五: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五

有老师问,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一般有哪些特征。问得有意思。在一个新班,只要安排一两次作文或随笔,教师便能很快地发现那些所谓的“写作尖子”。这些学生读书涉猎广泛,文学阅读超出一般教学要求;他们富有生活情调,同时很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的交游面未必很广,但是交流的质量很高,这些学生往往都有无话不谈的二三知己;——更重要的,是

他们在精神和意志上比一般人具有独立性,往往有许多自由的想法。

我教过的一位学生,他交来的作文中夹了张纸条,纸条上写的是:我本来不想这样写,我的观点可能你不认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作文符合教学要求,但是既然他表示这未必是他的真实想法,我就觉得这次作文他写得并不愉快。我在他的作文上批了几句话,大意是,你不能畅所欲言,看来是我的教学存在问题;分数并不重要,你的不愉快使我遗憾。后来这位学生在随笔中对教育现状,对社会问题发表了许多非常自由的想法。——应当说,那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一般教师的认识,他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比较理性客观,并没有那种带几分狂热的“青春病”,而且世界大事,国计民生,都在他的思考当中。我并不主张用“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去鼓励或诱惑青年,然而青年能“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则一定会是民族的希望。我一直希望学生能自由地思考问题,如果学生缺乏自由思想,那很可能是教师的教学失责。

为什么会是老师的责任?道理很简单:学生主要的思想活动发生在学校,产生在课堂,他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的形成,教师的教育教学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学生不敢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言论?在中国社会,一个人要想平安生存,他会有许多顾忌,在中国文化的熏染下,学生很小就明白“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在他的长成阶段,会有多少“古训”在等着他!一位学生想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往往会先看看他的教师是何等样人。他犯不着让教师脸色大变,他犯不着自讨没趣,他会担心各种对他不利的评价,因为他是学生,他还有许多学习任务要完成,他不可能用有限的时间为自己的言论去解释、去周旋。我们的教育,管头管脚管嘴巴,总是能把孩子们从小就管得只能循规蹈矩,不能乱说乱动(有些小学甚至有“报告制度”,每个班发展两三名“安全信息员”),这些,都是违背教育常识的。要求孩子在公德方面“听话”,是正确的;全面要求孩子们“听话”,则很可能意味着禁止自由思想,这就把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全扼杀了。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老师往往是在学生随笔、周记中发现了“思想倾向”、“思想苗头”,于是不由自主地就“关心”起来,于是自觉地扮演“思想警察”的角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从不去想这会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带去什么。

前面说到的那位学生,还知道“试探”一下教师的态度,更多的学生则根据教师平时教学中的“思想倾向”,直接把自己隐藏起来了。面对学校和教师的威权,他有什么必要拿自己的“前途”去冒险呢?他的学习本来就不轻松,他为什么要自寻烦恼呢?他看到很多事“说了也白说”,于是他可以不说,他可以少说,虽然他一直在想,不停地想。有人说中国知识分子不说话的本事世界

目课时,减去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却没有引起社会关注……这些观点来自一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很像“唱反调”,教师如何评价他这种独立见解,是对自身学养的一种考验。

又如,时下中小学没完没了的“检查”、“验收”、“评比”,总是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很多学校弄虚作假,校园整饬一新,规定师生说话口径,背诵讲稿;准备礼品,宾馆宴会,奢侈铺张;校长油头粉面,送往迎来,谄媚无比……这些,学生全看见了。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是成功的,这个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不大可能和学校“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他必然会在情感上和这种学校风气疏离甚或决裂,他必然有能力分析这种现象的根源,他极有可能以此来判断其他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作为教师,你是让他说,还是不让他说?安徒生笔下的那个孩子敢于说皇帝什么也没穿,也许是他没有受过中国式的教育,要不就会老气横秋地反问出一句:“这个,你说他是穿了,还是没有穿呢?”

我们都讴歌唐诗的伟大,“唐朝的诗,诗的唐朝”,我的学生知道唐朝没有一位诗人因为写诗而坐牢,其反应并不如六七十岁的人强烈,盖因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尚不丰富,不太了解近现代历史。中国有文字狱的时代,都不可能是文学艺术的盛世,也不会出杰出的思想家。在唐代,我们竟没有听说有哪位是“反动诗人”,也从没有听谁说过“利用诗歌谋反是一大发明”,所以唐诗的辉煌不是偶然的。经典的出现也和自由思想有关,我们不必责备当代作家写不出传世之作,当然,在处处设置禁锢的语文课堂,我们同样不能责备学生写不出青春的激情与独特的见解。

十多岁的中学生,作文说假话套话空话,教师不以为怪;他偶尔真实自由地想了一些问题,教师却如临大敌,感到不好处理,这样的语文教育,只能培养识字的奴才。

自由的思想,也有助于拓大学生的写作空间。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走神,有时,他们神情愉悦,若有所思,我就猜他们是在想自己开心的事了。我在写作指导课上举例说,这种表现,就是“狂想欣快症”,学生都笑起来。思想是“管”不住的,谁都会有自由想象的空间,但是你能把这些写出来吗?同样,这也要看教师是什么样的人了。我看一些学生随笔中的“连载”,他们的想象体现了青少年正常的情感,没有什么可笑的。但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学生的这种无拘无束,面对学生的作文,他们经常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他们要这样乱写?”“学生为什么这样胡思乱想?”按教师的思维逻辑,没有实际生活就不该写,他们否认积极思维的价值,不认为想象力是一种创造力。然而他们错了,他们能否分辨“胡思乱想”与“奇思妙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钱学森临终之问”震动了许多人,为什么中国的学校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中国无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有关评论很多。但多数评论只注意高等教育缺乏创新精神,而忽视基础教育的落后。基础教育的落后不完全在于经费的投入,而在于没有树立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观念。当一个人接受12年的基础教育进入大学时,他的人生观已经充填了一些基本内容,他的思维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也就是说,12年的基础教育已经给他打下了一定的“精神底子”。如果这位学生为了考试分数一直不懈奋斗,已经不会、也不敢自由地思想,即使他考进大学,又怎么可能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又能有什么“创造”呢?

仍从“滥用排比句”说起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四

我在《老老实实去写》(本刊2009年

时,曾以一句精短概括语惊四座,他说:“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据报道,“许多委员都对贾平凹的评论表达了认同”。可见这个“排比句”不但在中学语文界传为笑谈,在公共生活中也开始令人厌烦。

江苏有个校长调动工作,有报纸闲得无聊,想炒作一下,访问了他原先工作的某乡镇中学,有教师介绍该校长当年很能说,称其“特别善于用排比句”,“善于背诵格言警句”。记者可能比较年轻,也是排比句爱好者,竟把那位老师的话看作一种表扬,照实记在报道中。据说很多语文教师看到这里便捧腹大笑。当然那位教师是诚心敬佩排比句,绝非故意调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排比句虽招人厌烦,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市场。有这样的教学修养,就不会奇怪中小学生滥用排比句的文风了。

语言环境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表达。现今学校的标语口号经常用排比句,社会话语也处处可见排比句,始作俑者大概就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语文教师,以“排比句”培养出的一代人很多已经成为记者、公务员和教师。原先诗人散文家的手段,如今成了中小学生作文的法宝,老师传授考试作文真经,也把这个排比句作为三斧头。这是一种“易学、上手快”的手段。非语文学科出身的校长做报告用一下排比句,会有学生认为那算是文采;至于语文教师用排比句,偶尔用几次也就罢了,如果“特别善于用排比句”,只能算是搞笑,因为排比句使用已趋低龄化。我为某报评选优秀作文,多次看到小学生中年级的排比句,也是有模有样的。

滥用排比句不过是一典型现象,它反映的还是文风不正。学生的文风受环境影响,他到处看到排比句,便会以为那是最优秀的表达,岂有不学之理?

我在学生的“成长日记”(学校统一发的一种记录本)中看到学生照抄学校的“育人目标”,这个目标把高中三年的教学任务归纳为:“

下页

篇二:用细节雕镂时光——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用细节雕镂时光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柳城县民族中学乔敏娟

王栋生老师的作文教育笔记写得很朴实,却很耐人寻味,“看学生作文,常常觉得有些学生颇能讲一些大道理??学生作文一旦涉及民生,叙述故事往往像不食人间烟火一般。青少年时代脱离生活,有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情感态度。”①我的学生是初一学生,小事不愿写,大事写不来,他们作文中“假大空”的病症更为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生因此而失去了作文表达的兴趣。

要改变这一点,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领悟到细节的魅力。

写好细节,是对时光的精心雕镂,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精心揣摩和感悟。若能细心观察细节,精心刻画细节,培养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我曾经试过在作文课前为学生进行过关注细节,用细节表达情感的训练。

我先给学生看一张图片,图片上是半个红红的沙瓢大西瓜,西瓜上已经被挖走最中心的一圈,我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假设你是一个非常爱吃的人。现在请结合这张图片表达你的爱。我先给个示范:‘如果我把西瓜中间挖出来的部分给你吃,说明我很爱你。’你们知道吗?自从我当妈妈后,我很久没吃到西瓜的这一部分了,不是给我儿子留着,就是给我妈妈留着,因为我爱我儿子,所以我给他留最好吃的,因为我懂得了当妈的心,所以我也给我妈妈留着。”

学生恍然大悟:“哦??”已有人跃跃欲试。

我再打开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个精美的大蛋糕。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怎么结合蛋糕图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讨论过后,4组的周小蓓抢先站起来说:“这么诱人的蛋糕,上面有各种好吃的水果,如果我让你先挑你爱吃的吃,剩下我再吃,就说明我很爱你。”我给她一个大拇指:“爱就是在共同喜欢的东西前让的那一个细节。很好。”

3组的大嗓门王佳佳不甘落后,大笑着嚷:“我先吃!再给你吃!”大家惊住了,调皮的小兵对3组组长说:“你们怎么把她给放出来了?”王佳佳赶忙解释:“我怕老师变肥不是嘛!”我大喜,禁不住鼓掌:“你们看,王佳佳对我是真爱啊,看到这个蛋糕,她能马上想到是不是适合我吃,这正是理性的爱啊!这蛋糕我也来说说看:‘我是一个非常非常好吃的人,如果我能从很远的地方把这个蛋糕完整地带回来给你吃,就表明我真的很爱很爱你’。周小蓓让我尽情先吃,我体会到一种宠爱,王佳佳把催肥的东西都吃了,让我体会到理性严厉的爱。那么我这样用好吃和舍不得先吃来对比,你感受到我对你的爱了吗?一种情感,多样表达,殊途同归,作文,无非就是这样。从身边的小事着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我又出示了一副图,图片是一锅卖相极好的煲螺,也许是柳州人对螺蛳的天然喜爱,这

螺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也许是前两幅图的试水,很多学生的思维都活了,根本不再等小组讨论,直接站起来说了。有的说:“我给你吃肉,我吃菜,说明我爱你”,有的说:“我帮你夹螺,你吃完我再吃。说明我爱你。”有的说:“你吃里面的肉,我嗦外面的壳。”有的说:“你吃,吃完我喝汤就行。”有的说:“你都吃了吧,我洗碗就好。”??王佳佳的大嗓门怎么会错过这种好机会呢:“嘎嘎!我都吃完去!不给你吃!这是垃圾食品!我爱你,我替你去吃垃圾食品。”王佳佳一出,谁与争锋啊!再给他们说下去,我这楼就歪了,我马上总结:“好啦,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归纳出几点:一,你们都明白爱是付出。二,你们都明白爱是孔融让梨,给对方最好的。三,你们都明白爱是用自己的方式,用行动去表达。从这些可以看出,你们情商很高,能感悟爱,也会表达爱。其实很多作文无非就是写这些,亲情,友情,师生情,情感类作文就是写‘什么样的爱?为什么爱?怎么爱?’,什么样的爱?无私的爱、严厉的爱、宽容的爱??;为什么爱?也许因为他是我的亲友,他对我有过什么样的爱,所以我感恩,我回报。怎么爱?吃个西瓜给我吃中间,吃个蛋糕给我吃外边,吃个螺给我吃肉他嗦壳,我爱他,怎么爱?让他放心吃,或者称他体重防他胖,宁可让他误解,宁可自己胖,也决不让他有一点发胖的危险。所以怎么表达情感?有时,你只要细细地写出一个西瓜的吃法、一个蛋糕的吃法,就已经足够。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都不一样,所以写好细节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雕镂自己的时光,刻画自己的精彩。”——我们这一堂课的作文题就是用吃的细节表达一种情感。许多学生都催我赶快停止说教,让他们写,这种急切的表达欲望,真是让我无比欣喜。

也许一堂课能做的很少,但是我想,只要坚持下去,教学生踏踏实实地观察生活,从生活小事中发掘它的内涵,就一定会有成效的。最重要的,是作文课应该最大程度地去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

王栋生老师说“童年到少年时期,是人的大脑的主要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可塑性最大,一些基本质在要在这一阶段形成。过了这个阶段,人的发展可能有限。如果在儿童时期就丧失对事物的好奇心,缺乏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没有探求精神,不乐于表达,那么,人的成长会很缓慢。”②我以此自勉,教写作不仅仅是为了作文分,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审视能力与表情达意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热情。

雕镂时光,我用细节。

注释:①引自《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

②引自《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

篇三:六年下教科版《最难忘的事》作文指导课与作文讲评课教案(包括范文)

范文:

最难忘的事

在人生这个漫长的道路上,有许多事给人们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象,我就经历了这样一件事。

那是在我6岁的时候,妈妈买了一只小公鸡,小公鸡长的可漂亮了:红红的鸡冠,一身黑亮的毛,特别是它的尾巴,更是迷人,人人见了都夸它。

我每天回来都要喂它,希望它快快长大。一天,我放学回家,听说妈妈要杀小公鸡,我急忙说:“不要,不要,我要小公鸡陪我玩。”妈妈说:“行,不杀它可以,但是它必须下个蛋才可以。”我一听说下蛋,就抱着小公鸡回窝,好让它快点下蛋。奶奶对我说:“小公鸡是不会下蛋的。”我不信,我对奶奶说:“小公鸡一定会下蛋的。”我就喂它。不一会,小公鸡吃饱了,可就是没下蛋,我表面上不着急,可心里却很着急。我偷偷地跑进厨房,从碗里拿了个鸡蛋,放进了鸡窝里。过了一会,我假装去看看,然

后把鸡蛋举起来大声喊:“妈妈,快来看,小公鸡下蛋了。”妈妈走过来:“今天晚上就用小公鸡的蛋来做菜。”我想:“小公鸡不死了,妈妈被我唬住了。”

我正想着,只见妈妈拿着蛋往墙上一敲,鸡蛋碎了,咦?蛋清蛋黄怎么没流出来呀!再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熟鸡蛋,妈妈的眼泪都乐出来了,我也在一旁偷偷地笑。不过,妈妈还是把小鸡留给我了。

从那以后,我每次看到别人家的公鸡,都情不自禁的笑了。

篇四:六年下教科版《学无止境》作文指导课与作文讲评课教案(包括范文)

范文:

学无止境

近两年来,我每周六下午都要到我家附近的一位老师家补习数学,这位老师姓商,是一位风度翩翩、和蔼可亲的中年人,商老师讲课的特点是很注重细节,他不止教会我们做题,还教了我们很多巧妙的解题方法,似乎是无论什么题一拿来,就会被商老师迎刃而解,而且每次解题的方法都比我的巧妙。在我的眼里,商老师就好比是一台数学题解答机,我只要有不会的题,就带到商老师那里,商老师马上就会给我细心的指点,在老师这里,我收获了很多,数学有了很大的提高。

不知从哪天起,我认为我自己数学已经学得很好了,即使分数考不上去,我也只是以为我粗心而已,换一种说法就是我认为数学也就不过如此啦,于是我便呈现出了骄傲自大的趋势。

今年春节期间,商老师给我报名了“希望杯”数学竞赛,要多辅导我几节课,在老师教我那100道“希望杯”竞赛的培训题时,我翻然醒悟到我把数学小看了,我现在只是学到了数学的一点小皮毛而已,而已,只是而已!原来我还有那么多不会的题,数学题竟然还有那么多的变化,而我还自以为是。

3月11日我去参加了“希望杯”数学竞赛,等到试卷发下来了,我又一次体会到了数学的深奥,因为在试卷上的题我会做的简直

是太少了,有的题我见都没见过,不用说做出来;有的题即使做出来心中也没有底。

通过这次数学竞赛,我深深地感觉到,任何一门知识,都不是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我们刻苦的学习都可能学不好,从今天起,我要重新认识我学得知识,更要重新认识我自己,杜绝所有的骄傲自满情绪,刻苦努力的学习,因为学无止境。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