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三:老老实实地去写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00:52:27 高中作文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三:老老实实地去写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三:老老实实地去写作文

   

                                老老实实地去写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三

   之所以强调要“老老实实地去写”,并非我的学生品格不诚实,而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太“花”。不知什么时候兴起来的,刚刚高一的学生,文章开头,二话不说,劈头盖脑就是一组排比句!或风花雪月,缠绵悱恻,或激情慷慨,热泪翻滚……像我这样进入老境的,看了就有点受不了,像是看到陌生人强行挤进门来献花、送礼。这些学生的招式,如程咬金的三斧头,一组排比句过去,其后也就没有什么像样的话了。——当然,这种过于急切的排比表达,也会让教师像接连挨了三闷棍,昏头晕脑之下,给出一个高分。

   我们以往的经验,写到需要的地方,为了增加议论的力度和表达的语气,或是为了必要的抒情,可以在叙述中间或结束之处,适当地使用排比,表现自己的情绪,以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为什么会出现滥用排比句的现象呢?“这是中考前老师教的”,学生说。因为考试作文,阅卷教师快速阅卷,不一定会看见“漂亮话”,那就得“把花戴在最显眼的地方”,于是排比句的位置最终调往开头,成了蒙人的“三板斧”了。又因为用了这种方法至少没吃亏,甚或讨了点便宜,于是竞相仿效,流行开去。

   还有一种“花”,是装腔作势说大话,背后好像也有老师的影子(我说这样的话不怕得罪同行:应试教育的报应来了,当年用这类路子写应试作文的一代学生,现在已经站在讲台前了)。比如,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文章“大气”,不是鼓励他们多读书,攀登精神高地,不是引导学生质朴为文,我口说我心,而是让他们多背豪言壮语,以势压人。我每次在文章中看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都不以为然:学生不是会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将成名万骨枯”吗?怎么就这么缺乏人文教养,缺乏悲悯情怀?在高中生作文中,还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豪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不断地看到学生发出这样豪迈的呼喊,听多了,也许你会庆幸:幸亏没有谁能给他一个“支点”。可是现在我的问题是这样的:他们为什么要“撬地球”?他们把地球撬起来是想证明什么?证明他们野蛮吗?证明他们有毁灭一切的力量吗?我不明白,青年为什么如此不敬重地球?据说这句话最早是阿基米德说的,他惟恐世人认为他发现的杠杆原理不重要,于是一定要说得惊天动地,其实他才不会犯傻地去撬地球呢。

   不好的文风也来自学习的环境。我在一所学校就看到张贴的“排比句”:“……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因为处处可见,几乎每名学生都熟悉这段话了,但是如果推演到“给你一个支点,让你去撬起地球”,就能看出思维与文风方面的缺憾了:应当属于学生的一切,包括时间,竟都是学校“给”的,而不属于学生自己!——学生在这种文风的影响下,他动不动说要“撬地球”,他甚至对自己也不负责,也就很自然了。

   有一次作文大赛颁奖大会,学生和作家交流,听到有学生问作家黄蓓佳:“为什么你的作品文字总不太华丽?”——学生的提问令我惊异,没想到一些同学习非成是,竟以为他们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应试技巧不但可以打通高考之门,也能指导文学创作,认为“华丽”应当是文学追求,这就近乎荒唐了。黄蓓佳当时回答说,我只想让读者关注我要表达的意思,我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堆砌,否则我就不是黄蓓佳了。我注意到那位提问的学生仍然一脸困惑。的确,他已经接受、并已成瘾的东西是不会因为一位作家的意见而放弃的。

   由于在考试作文评价中良好的文风并未显优势,一些教师主张的简约平易文风就很难推行。学生追求形式,往往东施效颦。比如,很多高初中学生的作文,虽然千字不足,却是前有“题记”后有“后记”,语言花里胡梢,而且很多是模仿甚至抄来的。“功架”很大,却是虚张声势,正文一无可看,以丑为美,自得其乐。令人遗憾的是,这也来自一些教师的“指导”,其基本思路,可能也和“把花戴在最显眼的地方”同出一辙。

   如今的教育教学过于功利,没有直接的“好处”,学生不屑于去做,教师也懒得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抒真情,说真话,质朴为文,究竟是多难的一件事呢?我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远的不说,就说语文教科书,成百篇文章,有哪一篇是教你学花架子、野路子的?

   我同时认为,虽然青少年中任何风气的形成都会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具体在文风问题上,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认识,往往特别重要。

篇一: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系列

【推荐】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系列

编者按:

王栋生,江苏省特级教师,南京市名教师,同时也是著名杂文作家,笔名吴非。1950年出生,1968年下乡插队,1982年春毕业于南京师大中文系,进入南师附中任教至今。

主编《高中文言读本》、《初中文言读本》(江苏古籍出版社)、《古诗文诵读》、《现代诗文诵读》(江苏教育出版社)等20多种教学用书,为《新语文读本》编委,发表教育教学论文20篇;1988年起在教学之余从事杂文写作,发表杂文、评论、随笔1500多篇,出版杂文体专著《中国人的人生观》、《中国人的的用人术》,杂文集《污浊也爱唱纯洁》等。

“让学生喜欢语文课”,是王老师的教学基本目标。为了让学生喜欢,为了使语文课有吸引力,王老师主张语文教师首先要有思想的深刻性,对于教材,对于每一堂课的教学任务,包括对于作家作品、社会现象,都要有自己独到的、力求深刻的见解。其次教师要有表达的艺术性。在教学中注意倾听学生的意见,甚至不惜改变课前准备好的教案。同时,能抓住一两个有价值的、有效的问题组织教学,这样的问题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思维的空间、想象的空间。

意的教材是不可能的,任何努力都不可避免地带着某种局限,而只有融入了教师实践智慧的教材才是有价值的;对写作教学而言,教师的实践可能更为重要。现在,社会对语文教育的批评很多,然而,不深入中小学写作课堂,根本不会知道在那里发生了些什么。

这本笔记,不可能涵盖中小学写作教学的“教程”或知识,卑之无甚高论,仅仅是个人的实践体会,其中也有许多值得记取的教训。几家杂志曾约写作文教学实践方面的稿件,特别是《中学语文教学》的张蕾和王希文,腾出版面连载我的教学笔记,试图抛砖引玉,好在不过是老生常谈,并非做苦工,于是一写就是几年。想到这堆旧砖积多了,庶几可作为路石,给正在泥泞中摸索的人去垫脚,于是就有了这本小书。有几篇笔记在发表时可能用过别名吴非,望读者见谅。

为了方便,甚或因为我的卑微,选用了这个书名。中国有一百多万语文教师,每位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作文教学笔记。

是为序。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年6月版)

小编搜集了一些王栋生老师在作文教学方面的系列笔记,这些笔记通过一系列教学实例,表达出王老师独特的教学思路,希望能给其他老师予以方式方法上的启发与帮助。

作文教学笔记之一:“我在星期三写不好作文”

作文教学笔记之二:学生何以“故纸堆里讨生活”?

作文教学笔记之三:老老实实地去写

作文教学笔记之四:评语要少而精

作文教学笔记之五:抓住机会,适时写作

作文教学笔记之六:指导课与讲评同样重要

作文教学笔记之七:这是写给你看的

作文教学笔记之八:要培养学生评论世事的能力

作文教学笔记之九:要提高辨析信息的能力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请说说大米多少钱一斤?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一:“怎样把文章写长”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二:读书形成的经验也是写作的经验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三:谁让你不看报纸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四:仍从“滥用排比句”说起

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五: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五

有老师问,作文写得好的学生一般有哪些特征。问得有意思。在一个新班,只要安排一两次作文或随笔,教师便能很快地发现那些所谓的“写作尖子”。这些学生读书涉猎广泛,文学阅读超出一般教学要求;他们富有生活情调,同时很留心身边的人和事;他们的交游面未必很广,但是交流的质量很高,这些学生往往都有无话不谈的二三知己;——更重要的,是

他们在精神和意志上比一般人具有独立性,往往有许多自由的想法。

我教过的一位学生,他交来的作文中夹了张纸条,纸条上写的是:我本来不想这样写,我的观点可能你不认可,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他的作文符合教学要求,但是既然他表示这未必是他的真实想法,我就觉得这次作文他写得并不愉快。我在他的作文上批了几句话,大意是,你不能畅所欲言,看来是我的教学存在问题;分数并不重要,你的不愉快使我遗憾。后来这位学生在随笔中对教育现状,对社会问题发表了许多非常自由的想法。——应当说,那位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已经超过了一般教师的认识,他对社会问题的分析比较理性客观,并没有那种带几分狂热的“青春病”,而且世界大事,国计民生,都在他的思考当中。我并不主张用“嚼得菜根,做得大事”去鼓励或诱惑青年,然而青年能“想大问题,做小事情”,则一定会是民族的希望。我一直希望学生能自由地思考问题,如果学生缺乏自由思想,那很可能是教师的教学失责。

为什么会是老师的责任?道理很简单:学生主要的思想活动发生在学校,产生在课堂,他的生活态度和世界观的形成,教师的教育教学起了重要的作用。为什么学生不敢自由地思考、自由地发表言论?在中国社会,一个人要想平安生存,他会有许多顾忌,在中国文化的熏染下,学生很小就明白“枪打出头鸟”、“人怕出名猪怕壮”、“出头的椽子先烂”……在他的长成阶段,会有多少“古训”在等着他!一位学生想要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往往会先看看他的教师是何等样人。他犯不着让教师脸色大变,他犯不着自讨没趣,他会担心各种对他不利的评价,因为他是学生,他还有许多学习任务要完成,他不可能用有限的时间为自己的言论去解释、去周旋。我们的教育,管头管脚管嘴巴,总是能把孩子们从小就管得只能循规蹈矩,不能乱说乱动(有些小学甚至有“报告制度”,每个班发展两三名“安全信息员”),这些,都是违背教育常识的。要求孩子在公德方面“听话”,是正确的;全面要求孩子们“听话”,则很可能意味着禁止自由思想,这就把儿童的想象力和好奇心全扼杀了。我在多年的教学中发现,很多老师往往是在学生随笔、周记中发现了“思想倾向”、“思想苗头”,于是不由自主地就“关心”起来,于是自觉地扮演“思想警察”的角色,以其昏昏使人昭昭,从不去想这会给学生的个性发展带去什么。

前面说到的那位学生,还知道“试探”一下教师的态度,更多的学生则根据教师平时教学中的“思想倾向”,直接把自己隐藏起来了。面对学校和教师的威权,他有什么必要拿自己的“前途”去冒险呢?他的学习本来就不轻松,他为什么要自寻烦恼呢?他看到很多事“说了也白说”,于是他可以不说,他可以少说,虽然他一直在想,不停地想。有人说中国知识分子不说话的本事世界

目课时,减去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却没有引起社会关注……这些观点来自一名学生的独立思考,也很像“唱反调”,教师如何评价他这种独立见解,是对自身学养的一种考验。

又如,时下中小学没完没了的“检查”、“验收”、“评比”,总是要兴师动众,劳民伤财。很多学校弄虚作假,校园整饬一新,规定师生说话口径,背诵讲稿;准备礼品,宾馆宴会,奢侈铺张;校长油头粉面,送往迎来,谄媚无比……这些,学生全看见了。如果教师的教育教学是成功的,这个学生的思想感情就不大可能和学校“在政治上保持一致”,他必然会在情感上和这种学校风气疏离甚或决裂,他必然有能力分析这种现象的根源,他极有可能以此来判断其他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那么,作为教师,你是让他说,还是不让他说?安徒生笔下的那个孩子敢于说皇帝什么也没穿,也许是他没有受过中国式的教育,要不就会老气横秋地反问出一句:“这个,你说他是穿了,还是没有穿呢?”

我们都讴歌唐诗的伟大,“唐朝的诗,诗的唐朝”,我的学生知道唐朝没有一位诗人因为写诗而坐牢,其反应并不如六七十岁的人强烈,盖因中学生的历史知识尚不丰富,不太了解近现代历史。中国有文字狱的时代,都不可能是文学艺术的盛世,也不会出杰出的思想家。在唐代,我们竟没有听说有哪位是“反动诗人”,也从没有听谁说过“利用诗歌谋反是一大发明”,所以唐诗的辉煌不是偶然的。经典的出现也和自由思想有关,我们不必责备当代作家写不出传世之作,当然,在处处设置禁锢的语文课堂,我们同样不能责备学生写不出青春的激情与独特的见解。

十多岁的中学生,作文说假话套话空话,教师不以为怪;他偶尔真实自由地想了一些问题,教师却如临大敌,感到不好处理,这样的语文教育,只能培养识字的奴才。

自由的思想,也有助于拓大学生的写作空间。比如,学生在课堂上常常会走神,有时,他们神情愉悦,若有所思,我就猜他们是在想自己开心的事了。我在写作指导课上举例说,这种表现,就是“狂想欣快症”,学生都笑起来。思想是“管”不住的,谁都会有自由想象的空间,但是你能把这些写出来吗?同样,这也要看教师是什么样的人了。我看一些学生随笔中的“连载”,他们的想象体现了青少年正常的情感,没有什么可笑的。但并非所有的教师都能以一颗平常心看待学生的这种无拘无束,面对学生的作文,他们经常感到不可思议:“为什么他们要这样乱写?”“学生为什么这样胡思乱想?”按教师的思维逻辑,没有实际生活就不该写,他们否认积极思维的价值,不认为想象力是一种创造力。然而他们错了,他们能否分辨“胡思乱想”与“奇思妙想”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忘记了自己面对的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孩子。

没有自由的思想就不会有创造精神。“钱学森临终之问”震动了许多人,为什么中国的学校没有培养出大师级的人物,为什么中国无本土科学家获诺贝尔奖,有关评论很多。但多数评论只注意高等教育缺乏创新精神,而忽视基础教育的落后。基础教育的落后不完全在于经费的投入,而在于没有树立符合教育规律的教育观念。当一个人接受12年的基础教育进入大学时,他的人生观已经充填了一些基本内容,他的思维已经形成了一些基本特征,——也就是说,12年的基础教育已经给他打下了一定的“精神底子”。如果这位学生为了考试分数一直不懈奋斗,已经不会、也不敢自由地思想,即使他考进大学,又怎么可能有独立思考的精神,又能有什么“创造”呢?

仍从“滥用排比句”说起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四

我在《老老实实去写》(本刊2009年

时,曾以一句精短概括语惊四座,他说:“报告很好,没有排比句。”据报道,“许多委员都对贾平凹的评论表达了认同”。可见这个“排比句”不但在中学语文界传为笑谈,在公共生活中也开始令人厌烦。

江苏有个校长调动工作,有报纸闲得无聊,想炒作一下,访问了他原先工作的某乡镇中学,有教师介绍该校长当年很能说,称其“特别善于用排比句”,“善于背诵格言警句”。记者可能比较年轻,也是排比句爱好者,竟把那位老师的话看作一种表扬,照实记在报道中。据说很多语文教师看到这里便捧腹大笑。当然那位教师是诚心敬佩排比句,绝非故意调侃,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排比句虽招人厌烦,但也并非完全没有市场。有这样的教学修养,就不会奇怪中小学生滥用排比句的文风了。

语言环境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表达。现今学校的标语口号经常用排比句,社会话语也处处可见排比句,始作俑者大概就是应试教育环境下的语文教师,以“排比句”培养出的一代人很多已经成为记者、公务员和教师。原先诗人散文家的手段,如今成了中小学生作文的法宝,老师传授考试作文真经,也把这个排比句作为三斧头。这是一种“易学、上手快”的手段。非语文学科出身的校长做报告用一下排比句,会有学生认为那算是文采;至于语文教师用排比句,偶尔用几次也就罢了,如果“特别善于用排比句”,只能算是搞笑,因为排比句使用已趋低龄化。我为某报评选优秀作文,多次看到小学生中年级的排比句,也是有模有样的。

滥用排比句不过是一典型现象,它反映的还是文风不正。学生的文风受环境影响,他到处看到排比句,便会以为那是最优秀的表达,岂有不学之理?

我在学生的“成长日记”(学校统一发的一种记录本)中看到学生照抄学校的“育人目标”,这个目标把高中三年的教学任务归纳为:“

下页

篇二:老老实实地去写

老老实实地去写

之所以强调要“老老实实地去写”,并非我的学生品格不诚实,而是因为他们的文章太“花”。不知什么时候兴起来的,刚刚高一的学生,文章开头,二话不说,劈头盖脑就是一组排比句!或风花雪月,缠绵悱恻,或激情慷慨,热泪翻滚??像我这样进入老境的,看了就有点受不了,像是看到陌生人强行挤进门来献花、送礼。这些学生的招式,如程咬金的三斧头,一组排比句过去,其后也就没有什么像样的话了。——当然,这种过于急切的排比表达,也会让教师像接连挨了三闷棍,昏头晕脑之下,给出一个高分。

我们以往的经验,写到需要的地方,为了增加议论的力度和表达的语气,或是为了必要的抒情,可以在叙述中间或结束之处,适当地使用排比,表现自己的情绪,以给读者留下较深的印象。为什么会出现滥用排比句的现象呢?“这是中考前老师教的”,学生说。因为考试作文,阅卷教师快速阅卷,不一定会看见“漂亮话”,那就得“把花戴在最显眼的地方”,于是排比句的位置最终调往开头,成了蒙人的“三板斧”了。又因为用了这种方法至少没吃亏,甚或讨了点便宜,于是竞相仿效,流行开去。

还有一种“花”,是装腔作势说大话,背后好像也有老师的影子(我说这样的话不怕得罪同行:应试教育的报应来了,当年用这类路子写应试作文的一代学生,现在已经站在讲台前了)。比如,有些老师为了让学生文章“大气”,不是鼓励他们多读书,攀登精神高地,不是引导学生质朴为文,我口说我心,而是让他们多背豪言壮语,以

势压人。我每次在文章中看到“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都不以为然:学生不是会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一将成名万骨枯”吗?怎么就这么缺乏人文教养,缺乏悲悯情怀?在高中生作文中,还经常看到这样一句豪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起地球!”——不断地看到学生发出这样豪迈的呼喊,听多了,也许你会庆幸:幸亏没有谁能给他一个“支点”。可是现在我的问题是这样的:他们为什么要“撬地球”?他们把地球撬起来是想证明什么?证明他们野蛮吗?证明他们有毁灭一切的力量吗?我不明白,青年为什么如此不敬重地球?据说这句话最早是阿基米德说的,他惟恐世人认为他发现的杠杆原理不重要,于是一定要说得惊天动地,其实他才不会犯傻地去撬地球呢。

不好的文风也来自学习的环境。我在一所学校就看到张贴的“排比句”:“??给你一部历史,让你翻阅;给你一种文化,让你感受;给你一些时间,让你安排;给你一个舞台,让你表演;给你一些机会,让你创造;给你一个期待,让你自我成长??”因为处处可见,几乎每名学生都熟悉这段话了,但是如果推演到“给你一个支点,让你去撬起地球”,就能看出思维与文风方面的缺憾了:应当属于学生的一切,包括时间,竟都是学校“给”的,而不属于学生自己!——学生在这种文风的影响下,他动不动说要“撬地球”,他甚至对自己也不负责,也就很自然了。

有一次作文大赛颁奖大会,学生和作家交流,听到有学生问作家黄蓓佳:“为什么你的作品文字总不太华丽?”——学生的提问令我

惊异,没想到一些同学习非成是,竟以为他们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应试技巧不但可以打通高考之门,也能指导文学创作,认为“华丽”应当是文学追求,这就近乎荒唐了。黄蓓佳当时回答说,我只想让读者关注我要表达的意思,我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堆砌,否则我就不是黄蓓佳了。我注意到那位提问的学生仍然一脸困惑。的确,他已经接受、并已成瘾的东西是不会因为一位作家的意见而放弃的。

由于在考试作文评价中良好的文风并未显优势,一些教师主张的简约平易文风就很难推行。学生追求形式,往往东施效颦。比如,很多高初中学生的作文,虽然千字不足,却是前有“题记”后有“后记”,语言花里胡梢,而且很多是模仿甚至抄来的。“功架”很大,却是虚张声势,正文一无可看,以丑为美,自得其乐。令人遗憾的是,这也来自一些教师的“指导”,其基本思路,可能也和“把花戴在最显眼的地方”同出一辙。

如今的教育教学过于功利,没有直接的“好处”,学生不屑于去做,教师也懒得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习抒真情,说真话,质朴为文,究竟是多难的一件事呢?我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远的不说,就说语文教科书,成百篇文章,有哪一篇是教你学花架子、野路子的?

我同时认为,虽然青少年中任何风气的形成都会有多方面的原因,但具体在文风问题上,作为语文教师自身的认识,往往特别重要。

篇三:用细节雕镂时光——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用细节雕镂时光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有感

柳城县民族中学乔敏娟

王栋生老师的作文教育笔记写得很朴实,却很耐人寻味,“看学生作文,常常觉得有些学生颇能讲一些大道理??学生作文一旦涉及民生,叙述故事往往像不食人间烟火一般。青少年时代脱离生活,有可能会影响他一生的情感态度。”①我的学生是初一学生,小事不愿写,大事写不来,他们作文中“假大空”的病症更为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学生因此而失去了作文表达的兴趣。

要改变这一点,我认为首先要让学生领悟到细节的魅力。

写好细节,是对时光的精心雕镂,是对生活细微之处的精心揣摩和感悟。若能细心观察细节,精心刻画细节,培养的不仅仅是写作能力,更是对生活的热爱。

我曾经试过在作文课前为学生进行过关注细节,用细节表达情感的训练。

我先给学生看一张图片,图片上是半个红红的沙瓢大西瓜,西瓜上已经被挖走最中心的一圈,我说:“我们来玩一个游戏,假设你是一个非常爱吃的人。现在请结合这张图片表达你的爱。我先给个示范:‘如果我把西瓜中间挖出来的部分给你吃,说明我很爱你。’你们知道吗?自从我当妈妈后,我很久没吃到西瓜的这一部分了,不是给我儿子留着,就是给我妈妈留着,因为我爱我儿子,所以我给他留最好吃的,因为我懂得了当妈的心,所以我也给我妈妈留着。”

学生恍然大悟:“哦??”已有人跃跃欲试。

我再打开一张图片:图片上是一个精美的大蛋糕。让学生们分组讨论,怎么结合蛋糕图来表达自己的感情。

讨论过后,4组的周小蓓抢先站起来说:“这么诱人的蛋糕,上面有各种好吃的水果,如果我让你先挑你爱吃的吃,剩下我再吃,就说明我很爱你。”我给她一个大拇指:“爱就是在共同喜欢的东西前让的那一个细节。很好。”

3组的大嗓门王佳佳不甘落后,大笑着嚷:“我先吃!再给你吃!”大家惊住了,调皮的小兵对3组组长说:“你们怎么把她给放出来了?”王佳佳赶忙解释:“我怕老师变肥不是嘛!”我大喜,禁不住鼓掌:“你们看,王佳佳对我是真爱啊,看到这个蛋糕,她能马上想到是不是适合我吃,这正是理性的爱啊!这蛋糕我也来说说看:‘我是一个非常非常好吃的人,如果我能从很远的地方把这个蛋糕完整地带回来给你吃,就表明我真的很爱很爱你’。周小蓓让我尽情先吃,我体会到一种宠爱,王佳佳把催肥的东西都吃了,让我体会到理性严厉的爱。那么我这样用好吃和舍不得先吃来对比,你感受到我对你的爱了吗?一种情感,多样表达,殊途同归,作文,无非就是这样。从身边的小事着手,用不同的方式表达。”

我又出示了一副图,图片是一锅卖相极好的煲螺,也许是柳州人对螺蛳的天然喜爱,这

螺点燃了学生们的热情,也许是前两幅图的试水,很多学生的思维都活了,根本不再等小组讨论,直接站起来说了。有的说:“我给你吃肉,我吃菜,说明我爱你”,有的说:“我帮你夹螺,你吃完我再吃。说明我爱你。”有的说:“你吃里面的肉,我嗦外面的壳。”有的说:“你吃,吃完我喝汤就行。”有的说:“你都吃了吧,我洗碗就好。”??王佳佳的大嗓门怎么会错过这种好机会呢:“嘎嘎!我都吃完去!不给你吃!这是垃圾食品!我爱你,我替你去吃垃圾食品。”王佳佳一出,谁与争锋啊!再给他们说下去,我这楼就歪了,我马上总结:“好啦,大家的发言都非常精彩,从大家的发言中,可以归纳出几点:一,你们都明白爱是付出。二,你们都明白爱是孔融让梨,给对方最好的。三,你们都明白爱是用自己的方式,用行动去表达。从这些可以看出,你们情商很高,能感悟爱,也会表达爱。其实很多作文无非就是写这些,亲情,友情,师生情,情感类作文就是写‘什么样的爱?为什么爱?怎么爱?’,什么样的爱?无私的爱、严厉的爱、宽容的爱??;为什么爱?也许因为他是我的亲友,他对我有过什么样的爱,所以我感恩,我回报。怎么爱?吃个西瓜给我吃中间,吃个蛋糕给我吃外边,吃个螺给我吃肉他嗦壳,我爱他,怎么爱?让他放心吃,或者称他体重防他胖,宁可让他误解,宁可自己胖,也决不让他有一点发胖的危险。所以怎么表达情感?有时,你只要细细地写出一个西瓜的吃法、一个蛋糕的吃法,就已经足够。每个人对生活的感悟都不一样,所以写好细节对于一个人来说,就是雕镂自己的时光,刻画自己的精彩。”——我们这一堂课的作文题就是用吃的细节表达一种情感。许多学生都催我赶快停止说教,让他们写,这种急切的表达欲望,真是让我无比欣喜。

也许一堂课能做的很少,但是我想,只要坚持下去,教学生踏踏实实地观察生活,从生活小事中发掘它的内涵,就一定会有成效的。最重要的,是作文课应该最大程度地去刺激学生的表达欲望。

王栋生老师说“童年到少年时期,是人的大脑的主要发展时期,这一阶段的可塑性最大,一些基本质在要在这一阶段形成。过了这个阶段,人的发展可能有限。如果在儿童时期就丧失对事物的好奇心,缺乏对外部世界的敏感,没有探求精神,不乐于表达,那么,人的成长会很缓慢。”②我以此自勉,教写作不仅仅是为了作文分,更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生活的审视能力与表情达意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生活的热情。

雕镂时光,我用细节。

注释:①引自《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

②引自《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之十》

篇四: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思维的体操

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思维的体操

——读《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后的反思

【摘要】体操强身,作文健脑。“多思出智慧”,巧思能健脑。语文老师要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思维的体操。作文是思维的体操,是保护大脑的,是对大脑潜能的开发,是充满乐趣的。我们语文教师不要让学生成为作文的奴隶,使学生的思想懒惰,从而讨厌作文。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思考习惯,也要下决心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让作文教学成为师生思维的体操。我主要是从下面八个方面来努力的:一、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二、回归生活;三、解决好作文教学的三个问题;

四、作文教学分两个部分:一是必作部分;一是选作部分;五、利用教学平台进行作文教学;六、让科代表当老师;七、在班上宣读学生的作文;八、鼓励学生投稿。

【关键词】作文思维思想体操乐趣

体操强身,作文健脑。“多思出智慧”,巧思能健脑。语文老师要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思维的体操——使学生乐于作文,用作文来训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特别是形象思维的能力,让学生大脑更灵活、思维更敏捷、思考更周密。

为此,我有几点想法,说出来,与同行共勉。

一、作文要有思想。有一男生说:“我一说话我就害怕。”老师问:“为什么?”他说:“我老是出口伤人。不是伤害朋友,就是伤害自己。”老师继续问:“怎么会这样?”他说:“说话前没想好。”说话不用脑尚且如此,写作文那就更要用脑了。作文要有思想。“听说读写,‘想’最重要;没有思想,不仅‘听’与‘读’能力低下,要能‘说’会‘写’则不可能,任教师如何辛苦也是‘白搭’。”(语出《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序言)学生想提高作文水平,老师也想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于是,急于求成的师生们本末倒置:忽视作文是思维的成果,忽视作文是思想的外露,忽视作文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人本能的欲望(这种欲望在很大程度上被可怕的作文教学禁锢了),这是我们教学的悲剧;而去追求作文技巧。重形式而轻内容:让本来自然奔泻的江河水成了一池死水。

二、作文要让学生敢于自由地去想。“你对他宽一些,他会觉得‘言路通畅’,他就敢于自由地去想,自由地去写,思想在自由的环境中纵情地飞,他抒发情感便无所顾忌,他能常常沉醉在忘我的境界之中??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文坛星汉灿烂,留下的那些名作,多是作者在二十多岁写就的。”(语出《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这是写给你看的”》)我26年前的一个小故事至今还让我心痛不已:我有一个女学生,那时她是读初二,我

教她语文,因为她的一篇习作写得好,我没有征得她的同意,就自作主张,把她的这篇习作在班上宣读,没想到却伤害了她的稚嫩纯洁的心灵,原来她的那篇习作只是一篇“这是写给你看的”习作。我后悔不已,从那以后,我要宣读学生的习作之前,一定要征求小作者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小作者的知识产权,是对学生的尊重。25年来我一直坚持如此。于是我看了很多“这是写给你看的”好作,学生的这篇作文让我受益终生。保护学生,作文要让学生敢于自由地去想。

三、作文要让学生的思想是学生的思想。只有这样,你才能在批改学生的习作中看到很多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看到更多的活生生的有思想有个性的少男少女,而不是死的木乃伊和没有思想的傀儡。柏拉图说:“思维是灵魂的自我谈话。”作文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对自己的生活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然后把思想外化为文章。有一个初三女生,在她的习作中这样写我:“我班语文老师,姓王。他的相貌并不出众,站在人群中也不会有人注意。圆圆的脑袋,与别的男老师不同,还有些许头发,至少不是‘地中海。’一双历尽沧桑的眸子炯炯有神,鼻子对于他的脸部轮廓来说,还算适中,美中不足的是,就是有几根鼻毛老是跑出来,令人觉得有点‘煞景’。两道眉毛黑溜溜的,可笑的是,右边的眉毛少了一半,哈哈!真是笑死牛了!右眼下还有一颗痣,额头上已有几道皱纹了,也许是老师这职业很操心吧!”从学生的习作中,我不仅看到了我的丑态,我感激学生对我的关注和入木三分的刻划;我更看到了这个多么活泼多么率真的灵魂。这个学生的思想是这样的活灵活现。“每年参加某报组织的小学生作文‘季赛’评选,我总试图找出能让眼睛一亮的文章,遗憾的是,这种机会很少,而且越来越少。这些参赛作文多有教师‘指导’,有功架,讲格式,遣词造句,也颇下功夫,偏偏缺的是灵气,找不到一个‘真我’。”(语出《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小学生写什么?》)“学生刚读到三四年级,就怕写作文,为什么?因为他感兴趣的事,教师没兴趣,教师认为有意思的事,他却看不明白。儿童对色彩,形状和动态比较敏感,而成人对‘价值’、‘意义’比较在意,鸡同鸭讲,自然难有效果。这时候,教师就特别需要考虑儿童的感受。一个不懂教育规律又缺乏沟通意识的教师,他的作文教学将是非常困难的。”(语出《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小学生写什么?》)

布莱希特说:“思考是人类最大的乐趣。”作文是思维的体操,是保护大脑的,是对大脑潜能的开发,是充满乐趣的。我们语文教师不要让学生成为作文的奴隶,使学生的思想懒惰,从而讨厌作文。爱迪生说:“不下决心培养思考习惯的人,便失去了生活

中最大的乐趣。”作为语文教师,不仅要培养自己的思考习惯,也要下决心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让作文教学成为师生思维的体操。

作为语文教师,如何培养自己的思考习惯,如何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让作文教学成为师生思维的体操呢?我主要是从下面八个方面来努力的。

一、正确处理好三种关系

选作部分由学生自选时间、自选文体、自选内容、自选体裁??由学生自由作文,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自由、写作自由,重在培养写作兴趣,让学生写自己所想,想自己的生活。必作部分单周进行一次,由老师批改讲评;选作部分双周进行一次,由学生自批自改、互批互改。

可是有的教师鼓励学生套仿,默许学生抄搬的态度是不可取的,不利于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作文,贵在创新。而有的中学语文教师认为:“多抄多仿,不怕不强”、“自古文人都是贼”、“天下文章一大抄”,于是鼓励学生套仿、默许抄搬。随着社会上刮起的“作文选”风,“作文选”,学生人手一册,抄袭也蔚然成风。久而久之,学生离开“作文选”不能为文。学生思想懒惰,老师又怎能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思维的体操呢?

因此,在作文训练时,无论是必作部分,还是选作部分,我都严禁学生抄搬“作文选”,让学生写自已的作文来培养学生的思考习惯、让作文教学成为学生思维的体操。

五、利用教学平台进行作文教学

电教平台,是先进科技的结晶,是现代教学的先进工具。它能大容量、快速地、非常方便地为教学服务。学生的作文可以录入电脑,展示在全班学生面前,让大家来批改、点评。我用同班同学的成功作文来感染学生,燃起学生写作的欲望。而有的教师因怕领导批评,仍坚持用全批全改的传统方式来敷衍塞责,收效甚微。不去采用已被实践证明效果良好的“学生自改”法。利用好教学平台进行作文教学,有利于作文批改的传统方式的改革,使作文批改讲究实效。

网上的资料,也可以利用平台展示给学生,丰富学生的阅读量,开拓学生的视野,训练学生的思维。

六、让科代表当老师

我们学校搞生本教育,2011年,我也在我任教的班级上了生本课。我任教的两个班——三(3)班、三(11)班,每个班由科代表当老师,来备课、上课,组织教学。三

(3)班科代表上了一节作文课《修改自己的作文》,三(11)班上了一篇文言文的复习课——复习《桃花源记》,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作文课上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思考,发现自己作文中的问题,在同学的帮助下修改,在修改中进步,在进步中得到乐趣。

七、在班上宣读学生的作文

有一天晚修课时,有一个男生(是一个比较调皮的学生)提出“在班上读学生的作文”的建议,我答应了他。后来,在一次作文课上,我就想来宣读学生的作文。一般来说,学生都想听别人的作文,不想读自己的作文。于是,征得全班同学的同意,我就在班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用抽作文的办法,抽到谁的习作,谁就上台来读自己的作文,这下他们都不得不来读了。呵呵,还真不错,“万事开头难”,后来学生就喜欢上这种方式了。

八、鼓励学生投稿

引导学生投稿,教给学生投稿的方法,向学生介绍投稿的报刊杂志,让学生在成功中体验写作的乐趣,提高写作的兴趣。

参考文献:

《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