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书里有个“我”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3 02:38:24 初中作文
书里有个“我”作文初中作文

精选作文:书里有个“我”作文

    有人说,读书就像照镜子。如果说镜子可以映射出我们的外表,那书便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内在,包括我们的思想、精神等等所有的一切。在书的面前,我们似乎变得透明,变得一清二楚。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书里有个“我”会读书的人就比别人更能认清自己,了解自己。   坐在桌前,手捧一本《水浒》,细细品味施耐庵笔下一个个栩栩如生、性格鲜明的人物:豪爽正直,勇敢无畏的花和尚鲁智深;为朋友两肋插刀,又有一片孝心的黑旋风李逵;足智多谋,善于排兵布阵的智多星吴用。我何尝不在书中发现了不一样的我?   每次读到鲁迅的文章时,我就会不由自主地走进他的世界。   每当品读到《故乡》中的一段:“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我就好像也进入了一个奇异的世界:碧绿的西瓜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而那勇敢的少年闰土和狡猾的猹,好像就在我的面前进行着一场惊险的搏斗。又读到他的《藤野先生》,我仿佛钻进了文字里,一幅幅真实的画面展现在我眼前。好像我面前的讲桌上,正是衣着不整,带着圆眼镜,留着八字胡而教学认真的藤野先生。   这何尝不是我的生活?我的身边又何尝没有形形色色的这样的人?在乡村生活时,我的朋友鲜有不向闰土这样勇敢的,上学后,我的老师们鲜有不向藤野先生这样具有负责精神的。书,这个小世界,只不过是我所在的大世界的缩影罢了。   大多数人都会说,我们读书是为了增长学问,提高修养,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但是多少人在读书过程中意识到读书的根本目的是要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我们往往能从书中看得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东西,但似乎在平时并没有发现。人总是更擅长对别人评头论足。这时书便充当一面镜子,把你自己和别人都完完全全地反射出来,让你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也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书山客观,但也来源于生活,书中的内容再怎么离奇,再怎么变化,它都脱离不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因此与其说书里有个“他”,倒不如说书里有个“我”,我们在读别人,其实是在读我们自己的影子。

篇一:书里有个我满分作文

书里有个我满分作文

上传:wangjijin更新时间:2013-8-1320:25:49

2013年江苏南京中考作文题:

捧读一本心爱的书,我们常有走进书中的感觉:书里的故事好像就是自己的故事,书里的情感似乎就是自己的情感,书里的思考也仿佛就是自己的思考……

请以“书里有个?我?”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1][2][下一页]

书里有个我

人生之路,曲折而又漫长,而在这漫漫人生路上,人们稍不注意,便会迷失自我。我也曾经迷失过,本想就此下去,但偶然间走进《中外经典名言》这本书,书中“人生如同一个坐标系,无论你是谁,总有一个点与你相对应”这句话使我重新鼓起了勇气,并萌发了做回自我的念头。

刚迈进初中大门时,走进《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心中很是激动,并立志要做她那样的人。于是便学着她的样子,每天晚睡早起,与周公相遇的时间还不到6小时,我还借阅了大量的英语书籍,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谁知不到两天,便觉得身心疲乏,难堪重负,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后来对着镜子一照,才发

现自己睡眼朦胧,懒散乏力,于是恍然大悟:这不是我自己。

读初二时,我试着从书中找回真正的我,偏偏就在正要找到之时,又给迷失了。此事源于同桌那几本韩寒的书。当时的我对这位文学奇才钦佩不已,便东买西借弄回了他的几本书。“啃”了几篇文章,这才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怎么一回事。看完他的书后深受其影响,甚至文风都受到感染,开始拼命玩弄文字。谁知到后来却被文字所玩弄,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如今反复品读,才发现不但没学像,连自己的个性也丢掉了。这时又终于明白:这不是我自己。

这两次“书中有个?我?”的经历告诉我一个道理:读书固然重要,但真心读书,读出自我更重要。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大家,都是读了许多书,但又始终坚持自我,才迈向成功的彼岸。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维持两千年之后,最终被伽利略的自信所击垮;“地心说”统治达数百

年之久,而哥白尼坚持自我才提出了“日心说”;还有牛顿所开创的物理时代新纪元,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众多的发明与创造,都是敢于否定前人的学说,真心读书,坚持自我而创造出来的壮举。

我酷爱读书,更喜欢书里有个“自我”,在浩瀚的书海中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点评:这篇考场作文立意高远,富于思辨又饱含情感。小作者通过两次读书不平凡的经历:读刘亦婷,并模仿实践其作为,结果适得其反;读韩寒,拼命玩弄文字,结果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接着水到渠成地抒发“喜欢书里有个?自我?”之感慨。文章另辟蹊径,见解独特;情真意切,语言通畅;引用事例有说服力,出奇制胜,被评判为满分佳作,当之无愧。(冯汝汉)

书里有个我

有人说,读书就像照镜子。如果说镜子可以映射出我们的外表,那书便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内在,包括我们的思想、精神等等所有的一切。在书的面前,我们似乎变得透明,变得一清二楚。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书里有个“我”,会读书的人就比别人更能认清自己,了解自己。

大多数人都会说,我们读书是为了增长学问,提高修养,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但是多少人在读书过程中意识到读书的根本目的是要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我们往往能从书中看得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东西,但似乎在平时并没有发现。人总是更擅长对别人评头论足。这时书便充当一面镜子,把你自己和别人都完完全全地反射出来,让你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也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书山客观,但也来源于生活,书中的内容再怎么离奇,再怎么变化,它都脱离不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因此与其说书里有个

“他”,倒不如说书里有个“我”;我们在读别人,其实是在读我们自己的影子。

读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将来取得什么学位,找份什么好工作而去读,而是要为了自己的人生而读。我想人生不应该只包括学位和工作这两样东西吧!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而在我们身边已经有了最好的工具——书。当然,要从书中认识自己并不是那么容易,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一个思考、探索、得道的过程。光是一目十行地读是一点收获也不会有的。会读书的人就能与智者为伍,会读书的人便能对自己的人生深层次的认识与诠释,会读书的人一定能把自己完善得更好。只有为一种崇高目标而读书才是最有意义的读书,最有价值的读书,最有效的读书,这样读书的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挖掘自己,修正自己。

读书是为了充实人生,丰富人生,使人生变得有意义;有意义的人生是在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实现

下页余下全文

篇二:《书里有个我》南京中考满分作文

书里有个我

惊鸿一瞥,藕花深处,暖醒了一池春水。

静夜,冻得发紫的月光爬上树梢。窗前,一株丁香悄然垂下,清幽的香气氤氲在桌前。手中捧着一卷《汪曾祺选集》,总在字里行间发现自己的身影和情感。

一行行满怀深情的文字映入眼帘。老先生回忆童年时端午的鸭蛋,那是高邮特有的韵致,嫩酥的蛋黄,油亮生津;澄白的蛋青,丝滑爽口,寄托了美好的寓意。我也不禁咽了咽口水。

蓦然,我不禁陷入了自己的回忆中。我幼年时生活在成都,一座风情雅致的城市。我常拿十元钱上街,去体味那小巷中美食的香气。

记忆犹新的是那“三大炮”,顾名思义,这小吃不仅名声响,而且它本身就“响”。我在人群中踮起脚,只见十二个铜盘依次排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摆在前面。一位壮汉将糯米糍粑分成三团依次甩出,跳落时发出“砰砰砰”三声巨响,跳入装有黄粉的锅里,再用红糖稍蘸,那美味真让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了。

这富有生命力的小吃,不正如汪曾祺先生手中的鸭蛋吗?人生或许就是要像这样热烈,这“三大炮”在我幼小的心灵埋下种子。

又读到一篇《咸菜茨菰汤》。老先生到北京后再也没有品

尝过童年的味道,他感慨或许是北京繁华的节奏容不下这古朴的味道。我又想起了曾与父亲一起品“三花”茶。成都的街上,常可以看到茶馆。缭绕茶香中,侍者将沸水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落入杯中,茶客将盖拈起,轻拂杯面,那茉莉便盛开来,香气四溢。这“三花”介于“一花”“四花”之间。“一花”太贵,而“四花”以下品质太次,人们便找到一个临界点,享受生活而有所节制,只求一方心灵的宁静。这种淡然不正是汪曾祺先生所追求的吗?

忽然,我明白了汪曾祺先生为何总深情回忆童年,原来童年时一个人生活的根啊!刹那间,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深深眷念,那“三大炮”“三花茶”总萦绕在我的心头,正如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

是呀,书里有个“我”。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一生荏苒书前老,年华流转,总有知音。

篇三:《书里有个我》南京中考满分作文学生用

2013年南京市中考作文题目:书里有个“我”

内容:捧读一本心爱的书,我们常有走进书中的感觉:书里的故事好像就是自己的故事,书里的情感似乎就是自己的情感,书里的思考也仿佛就是自己的思考,请以“书里有个‘我’”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2.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一)书里有个我

惊鸿一瞥,藕花深处,暖醒了一池春水。

静夜,冻得发紫的月光爬上树梢。窗前,一株丁香悄然垂下,清幽的香气氤氲在桌前。手中捧着一卷《汪曾祺选集》,总在字里行间发现自己的身影和情感。

一行行满怀深情的文字映入眼帘。老先生回忆童年时端午的鸭蛋,那是高邮特有的韵致,嫩酥的蛋黄,油亮生津;澄白的蛋青,丝滑爽口,寄托了美好的寓意。我也不禁咽了咽口水。

蓦然,我不禁陷入了自己的回忆中。我幼年时生活在成都,一座风情雅致的城市。我常拿十元钱上街,去体味那小巷中美食的香气。

记忆犹新的是那“三大炮”,顾名思义,这小吃不仅名声响,而且它本身就“响”。我在人群中踮起脚,只见十二个铜盘依次排开,一口热气腾腾的大锅摆在前面。一位壮汉将糯米糍粑分成三团依次甩出,跳落时发出“砰砰砰”三声巨响,跳入装有黄粉的锅里,再用红糖稍蘸,那美味真让人“飘飘乎如遗世独立”了。

这富有生命力的小吃,不正如汪曾祺先生手中的鸭蛋吗?人生或许就是要像这样热烈,这“三大炮”在我幼小的心灵埋下种子。

又读到一篇《咸菜茨菰汤》。老先生到北京后再也没有品尝过童年的味道,他感慨或许是北京繁华的节奏容不下这古朴的味道。我又想起了曾与父亲一起品“三花”茶。成都的街上,常可以看到茶馆。缭绕茶香中,侍者将沸水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落入杯中,茶客将盖拈起,轻拂杯面,那茉莉便盛开来,香气四溢。这“三花”介于“一花”“四花”之间。“一花”太贵,而“四花”以下品质太次,人们便找到一个临界点,享受生活而有所节制,只求一方心灵的宁静。这种淡然不正是汪曾祺先生所追求的吗?

忽然,我明白了汪曾祺先生为何总深情回忆童年,原来童年时一个人生活的根啊!刹那间,我也看到了自己的深深眷念,那“三大炮”“三花茶”总萦绕在我的心头,正如书中字里行间流露的深情。

是呀,书里有个“我”。我看到了自己的童年,一生荏苒书前老,年华流转,总有知音。

(二)书里有个我

手捧《红楼梦》,看着封面的林黛玉扶着一柄花锄,独自伫立于秋风中,望着飘零的残花伤心,我心里漾起一阵不平:胸怀锦绣才华的不凡女子,为何要在大观园姐妹的笑声中独自掩泣呢!听说郭宝昌导演拍电视剧《红楼丫头》,我灵机一动:书里有个“我”——黛玉身边的一个丫头,一定要给黛玉设好多目标,重新画像,使她比原著中更完美。

镜头一:我要给她定个健身的目标。黛玉太瘦了,一袭青纱更使她显得像赵飞燕一般似欲凌空而起。虽说大观园里既没有哑铃,也没有跑步机,可黛玉可以学踢毽子,紫鹃的手那么巧,做毽子肯定不成问题;可以常去拜妙玉,因为妙玉的道观在半山腰,爬爬山也是有好处的。一天踢三次毽子:早、中、晚;一星期登三次山;一、三、五。运动可以增加肺活量,也可以使皮肤红润有光泽。我这个小丫头不禁为自己的想法感到有点激动。

镜头二:黛玉还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太爱伤心。宝玉访宝钗,众姐妹小声议论,她都放在心上。这样压力太大了,孰不知她的肺病也和这有不小的关系。温书迎考时,老师教我们可以转移视线来缓解压力,黛玉何不也借鉴一番:宝玉访谁、夸谁都随他,你则弹弹琴,也学学水仙顾影自怜,欣赏自己;姐妹们要议论也随她们,你在一旁吟诗,不知能收到多少羡慕的眼光;孤独时看看池中嬉戏的鱼儿,伤心时去找找园了里有没有新开的花儿。我这个小丫头希望黛玉别再伤心,否则可惜了满腹诗书,可惜了身子,可惜了与宝玉抗击封建礼教的伟大爱情。

镜头三:虽然从黛玉刚进大观园一幕看出她做人做得小心,“不愿多说一句话,不愿多走一步路”,但是不知是自己的禀性所致还是因他人妒忌,总没有多少知心姐妹。我建议黛玉应多和大家聊聊,大家看戏就跟着去,姨妈请客也不要推辞。我这个小丫头相信黛玉终能得到大家的喜爱,成为真正的“女主角”。

走进《红楼梦》,书里有个“我”,奇思怪想了这么多,追求健康,回避伤心,搞好人际关系,我不禁有些惊诧自己的想象力。往镜子前一站,我恍然大悟:原来,书中的新黛玉就在镜子里面!

(三)书里有个"我

人生之路,曲折而又漫长,而在这漫漫人生路上,人们稍不注意,便会迷失自我。我也曾经迷失过,本想就此下去,但偶然间走进《中外经典名言》这本书,书中“人生如同一个坐标系,无论你是谁,总有一个点与你相对应”这句话使我重新鼓起了勇气,并萌发了做回自我的念头。

刚迈进初中大门时,走进《哈佛女孩刘亦婷》,我心中很是激动,并立志要做她那样的人。于是便学着她的样子,每天晚睡早起,与周公相遇的时间还不到6小时,我还借阅了大量的英语书籍,以为这样就大功告成。谁知不到两天,便觉得身心疲乏,难堪重负,成绩也因此一落千丈。后来对着镜子一照,才发现自己睡眼朦胧,懒散乏力,于是恍然大悟:这不是我自己。

读初二时,我试着从书中找回真正的我,偏偏就在正要找到之时,又给迷失了。此事源于同桌那几本韩寒的书。当时的我对这位文学奇才钦佩不已,便东买西借弄回了他的几本书。“啃”了几篇文章,这才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是怎么一回事。看完他的书后深受其影响,甚至文风都受到感染,开始拼命玩弄文字。谁知到后来却被文字所玩弄,写出的文章不伦不类。如今反复品读,才发现不但没学像,连自己的个性也丢掉了。这时又终于明白:这不是我自己。

这两次“书中有个‘我’”的经历告诉我一个道理:读书固然重要,但真心读书,读出自我更重要。古今中外多少名人大家,都是读了许多书,但又始终坚持自我,才迈向成功的彼岸。亚里士多德的学说维持两千年之后,最终被伽利略的自信所击垮;“地心说”统治达

数百年之久,而哥白尼坚持自我才提出了“日心说”;还有牛顿所开创的物理时代新纪元,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以及众多的发明与创造,都是敢于否定前人的学说,真心读书,坚持自我而创造出来的壮举。

我酷爱读书,更喜欢书里有个“自我”,在浩瀚的书海中乘风破浪、奋力前行!

(四)书里有个“我”

大多数人都会说,我们读书是为了增长学问,提高修养,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但是又有多少人在读书过程中意识到读书的根本目的是要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呢?我们往往能从书中看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东西,但似乎在平时并没有发现。人总是更擅长对别人评头论足。这时书便充当一面镜子,把你自己和别人都完完全全地反射出来,让你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也扪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书山客观,但也来源于生活,书中的内容再怎么离奇,再怎么变化,都脱离不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因此与其说书里有个“他”,倒不如说书里有个“我”;我们在读别人,其实是在读我们自己的影子。

读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将来取得什么学位,找份什么好工作而去读,而是要为了自己的人生而读。我想人生不应该只包括学位和工作这两样东西吧!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而在我们身边已经有了最好的工具——书。当然,要从书中认识自己并不是那么容易,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一个思考、探索、得道的过程。光是一目十行地读是一点收获也不会有的。会读书的人就能与智者为伍,会读书的人便能对自己的人生深层次地认识与诠释,会读书的人一定能把自己完善得更好。只有为一种崇高目标而读书才是最有意义的读书、最有价值的读书、最有效的读书,这样读书的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挖掘自己、修正自己。

读书是为了充实人生,丰富人生,使人生变得有意义;有意义的人生是在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读书就是为了了解自己,修正自己,读书就是读自己,读出书里有个“我”。

(五)书里有个“我”

境明,千里皆明。

林清玄先生的文字一如他的名字,像幽静山寺中静静流淌的清泉,掬一捧喝下,清澈肺腑。

喜爱偷懒的人大抵是这样的,在某个假日的午后,随意翻动珍爱的书,抚摸它泛黄褶皱的封面,嗅着油墨的香气,摘录一段钟爱的文字,直到心灵与书本契合,才停下这一次愉悦的旅程。

林先生是我仰慕已久的当代著名作家,他曾说,他早已不是站在桥上看风景的年纪。而我后生小辈,却在执着地寻着自己的风景,在学业与家庭琐事间兜兜转转,不觉已深陷其中,迷失了方向

他的文字意境悠远,折射着禅理。得意时,我读它,能带给我兴奋后的冷静,让思想沉淀,变得更加厚重;失意时,我读它,能向我展示另一番广阔天地,抚慰我受伤的心灵。

偶然,读到他写的一个小故事,讲日本的“神鼓童”表演与山寺中的佛鼓的不同。“神鼓童”表演即一名灵秀的少年在一面大鼓前用尽全身的力量和技巧完成的一项体力表演,场

面壮观。而山寺中的佛鼓则是一名比丘尼静静地站在一面大鼓前,时间一到,就挥动手中的鼓槌,一下又一下地敲击鼓面的情景。这名比丘尼神情安详,泰然自若,好像与那幽静的山寺合为一体,而手中的动作像是下意识、最自然的动作。“咚——咚——”,要敲整整一百二十下瘦小的比丘尼才能放回鼓槌,悠然自得地离去。

合上书本,我不禁苦笑,自己不就是那名神鼓童吗,笨拙地用尽所有的力气去攀越心中的那个高峰,却不知那会使自己永远困在那里,寻不到出路。倒不如将心放宽一些,像那个比丘尼,心态平和,笑着面对一切,不去埋怨,悠然自得,随心随性。

岁月流转,我依然站在桥上看风景,携着那本书,然而书里那个小小的“我”已在敲着山寺中的佛鼓。

(六)书里有个“我”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现。”一本书只有在多读了之后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在读笛安的《西决》、《东霓》、《南音》时,我深深地被他们所吸引。他们是兄妹关系,可看似简单的亲戚关系背后,又隐藏着扑朔迷离的身世关系。说他们过得幸福可幸福又是短暂的。说他们亲情很浓可又是建立在秘密之上。

西决的老实忠厚,东霓的妖娆毒舌,南音的活泼可爱。这三种性格在我们身边很普遍。可自己是属于哪一种的呢?他们性格迥异,做事方式态度完全不同。西决做事冷静为他人着想,东霓有些自私可却如同诸葛亮神机妙算,南音有些缺少主见听从别人安排,可自己又是哪一种的呢?西决使人感觉友好、舒服,东霓喜欢伪装她带刺只是怕再被伤害,南音让人容易保护平易近人,可自己应该怎么做呢?西决容易受人欺负,东霓使人望而生畏,南音容易受人摆布,可自己,又要怎么衡量呢?

书中许许多个方面都渗透着我们的生活、社会,可自己又要怎么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性格与为人呢?在一遍又一遍的看了这四本书后,脑海中浮现这样一套方式:做事冷静为他人着想但也要有自己的主见,使人感到友好平易近人,但绝不能没有一点防备,在朋友亲人面前受点委屈但在外人面前不能任人摆布。

这就是这本现实的书给我现实的道理以立足于现实的社会,“书读百遍,其义自现。”有时候书不仅能传递知识,也能教育做人。看完书后的我也更加深刻明白这本书的意义。感谢这系列书,让我重新想象了一个从书中出来的我。

(七)书里有个“我”

有人说,读书就像照镜子。如果说镜子可以映射出我们的外表,那书便真实地反映了我们的内在,包括我们的思想、精神等等所有的一切。在书的面前,我们似乎变得透明,变得一清二楚。在书中,我们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因此,书里有个“我”,会读书的人就比别人更能认清自己,了解自己。

大多数人都会说,我们读书是为了增长学问,提高修养,为自己的将来做好准备。但是多少人在读书过程中意识到读书的根本目的是要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我们往往能从书中看得到存在于自己身上的东西,但似乎在平时并没有发现。人总是更擅长对别人评头论足。这时书便充当一面镜子,把你自己和别人都完完全全地反射出来,让你在评价别人的时候也扪

心自问一下自己是不是也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书山客观,但也来源于生活,书中的内容再怎么离奇,再怎么变化,它都脱离不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因此与其说书里有个“他”,倒不如说书里有个“我”;我们在读别人,其实是在读我们自己的影子。

读书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将来取得什么学位,找份什么好工作而去读,而是要为了自己的人生而读。我想人生不应该只包括学位和工作这两样东西吧!人的一生是一个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而在我们身边已经有了最好的工具——书。当然,要从书中认识自己并不是那么容易,真正的读书应该是一个思考、探索、得道的过程。光是一目十行地读是一点收获也不会有的。会读书的人就能与智者为伍,会读书的人便能对自己的人生深层次的认识与诠释,会读书的人一定能把自己完善得更好。只有为一种崇高目标而读书才是最有意义的读书,最有价值的读书,最有效的读书,这样读书的人才可能最大限度地了解自己,挖掘自己,修正自己。

读书是为了充实人生,丰富人生,使人生变得有意义;有意义的人生是在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中实现的,因此我们可以说,读书就是为了了解自己,修正自己,读书就是读自己,读出书里有个“我”。

(八)书里有个“我”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双脚,一条路,一个远方。

在流转飞扬的文字中,寻得一方净土,栖息情感,微闭双眸,畅游朱自清构筑的一片繁华,寻得共鸣,无畏无惧。

岁月匆匆,日子就这样流水般奔腾而去。《匆匆》中提到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作者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他不仅自我反问:“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下些什么痕迹?”我愕然,对啊,正如他所说的,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

每每看到他如此反问我,我总能陷入一片寂静的沉默之中,无以自拔。他的思索何尝又不是我的。十几年来,我如同在沙地上行走,云淡风轻,没有什么足迹。春去春又来,花落花会再开,时间就是生命每次的轮回。

他的《背影》众所周知,父亲微胖而蹒跚的背影穿越时空成了父爱的经典,那背影不高大,不挺拔,是在生活重压下渐渐衰老的父亲的背影。每当“目睹”爬月台的那一幕,我总是头涔涔而泪潸潸。

仿佛那便是我的父亲,而我便是那个远去的孩子。

依然记得刚上高中时与父亲离别的场面,他将我送上公交车,千叮咛,万嘱咐,直到车子开走时,他才不舍地离去。我回眸,一个身影映入我的眼帘,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远方。

从未见到如此深情而留恋的父亲。在我脑海中父亲总是用铁甲做外衣,用刺刀当武器,用最冷漠的外表来掩饰,眼测不出深度,心望不穿浮沉。然而,在离别时刻,他那铁甲、刺刀已被融化??

我被朱自清细腻的文笔、独特的视角深深吸引,依他的文章而行,总能寻到一个自己的影子。

他的文字感人肺腑,征服了我。他的书中有一个袒露心事,领略生命的快意的我。

篇四:书里有个我

前言:这是2013年南京市中考语文作文题。我在考前辅导八个学生的考场作文,基本命中此考题。每一个学生我都让他们准备一本书,然后考场上就用它做素材。每一本书,我都给他们想一个比较好写、新颖、有意义的角度和思路。在这准备的八篇作文素材中,我比较喜欢的有两篇。现在写下来。

书里有个我(樊蓉篇)

记得小学六年级时,有一次上语文课,老师给我们出了一个辩题:在取经队伍中,沙和尚到底是不是多余的?一听到这个辩题,我立刻来了精神,因为我最喜欢的课外书就是《西游记》了。无所不能的悟空,馋嘴的八戒,仁慈的唐僧,还有那形形色色可恶的妖怪,每一个人的形象都是那么鲜明。惊心动魄的打斗,神乎其神的技能,扣人心弦的情节,流连其间,让我身临其境,爱不释手——至于沙和尚,不就是一个挑担子的苦力嘛。多他不嫌多,少他不嫌少。一点个性都没有,终日走在队伍的最后,半天也没一句“台词”。真想不通吴承恩老先生怎么会浪费笔墨在这样一个人身上。

沙和尚就是这样一个角色,他的存在,不会加深我对《西游记》的喜爱,也不会让我对这本书有丝毫的厌倦。我依旧天天捧着它读呀读,一遍又一遍。

但是由于老师出的这样一个辩题,让我在自觉不自觉中,渐渐关注起沙和尚来。读着读着,我发现,沙和尚这个人物形象绝对没有我之前想得这么简单。

沙和尚,在取经团队分到的工作是挑担子。这个工作看似普通,其实内有玄机。唐僧师徒取经路上比较重要的物件——通关文牒(相当于大唐护照)、紫金袈裟(大唐外交官出国访问的正式服装)、钵盂(大唐外交官外出高级餐具),都在这个担子里。这就要求唐僧一定要选择一个做事仔细认真、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人来负责这一工作。很明显,沙和尚是最好的人选。沙和尚在取经路上,对待这份工作没有任何闪失,担不离身,而且很有条理,只要唐僧需要某种物品,沙和尚就能

书里有个我(宋雨灏篇)

西方民谚有云:“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是对于我来说,同一个我,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同一部作品,同一个人物形象,也能给我带来不同的感受和思考。在我的读书生涯中,就有一部这样的书,那就是法国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羊脂球》。

最早接触《羊脂球》,还是小学的时候。捧起书来,看到这个书名,我就有读下去的欲望——古人都说“羊脂美玉”,难道这本书是写玉的?再看看封面上画着的那个胖女人——真是丑八怪一名,我腹诽着。充满希望的打开书,我后悔了。不就是一群人在逃难嘛,一点都不好玩。倒是书中记载的法式大餐更能吸引我的注意——仔鸡、葡萄酒,干乳酪??每一款食物都是那么诱人,让我恨不能钻进书中去大快朵颐一番。

这本书,我看完了,也就被扔进书架的角落里了,没有给我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我慢慢地淡忘了这本书的存在。接着,我上初一了。在语文课上我学到一篇小说——都德的《最后一课》。通过老师的细致讲解,我了解了普法战争——法国历史中最黑暗的时刻,在课上,我同情法国沦陷区人民的伤心与不甘,敬佩于他们的呐喊与抗争。老师介绍说,《羊脂球》和《最后一课》一样,写作背景也是普法战争,并且建议我们回去读一读。所以我回家后又把《羊脂球》从书架中翻出来,迫不及待的读起来。逃难途中,是未知的风险,崎岖的路上,看不到任何的指望,马车车轮艰难地向前滚动,马车上的人们,不管他平时有令人侧目的头衔和爵位,还是下贱如羊脂球般的妓女,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这样一个兵荒马乱,人人自危,自身难保的时候,羊脂球先是把自己事先准备的一篮食物热情的分给同车的人们,帮助他们摆脱了饥饿的煎熬,后来又在纠结中挺身而出,通过曲意逢迎看上她的普鲁士军官,帮助一车人逃离了普军检查站。可以说,羊脂球,作为一个人人瞧不起的妓女,已经倾尽自己的全部力量,表达着对祖国,对祖国人民的挚爱。羊脂球,作为一个小人物,不可能像“圣女”贞德那样上阵杀敌,驱逐外侮;就像《最后一课》里的韩麦尔先生,不可能像戴高乐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振臂一呼,一呼百应一样。没有轰轰烈烈,不代表不可歌可泣。小人物也有自己的爱国方式。羊脂球决定侍奉普鲁士军官的时候,会忍受多少痛苦?作为一个爱国者,居然去侍奉那些侵略自己国家的敌人。可是,她又有什么办法呢?为了拯救自己的同胞,羊脂球只有选择牺牲自己。韩麦尔先生在上最后一课的时候,把法国的民族精神传递给了小弗朗士们,在自己的学生们心中种下了民族复兴的种子。这些,都是小人物的爱国。而这些爱国情怀,也一定和那些青史留名的大人物一样,震撼人心。这一次,读完《羊脂球》,在我的脑海中,留下的是羊脂球的光辉的形象。

现如今,随着课外阅读的不断扩展,我对这本书的思考也在不断加深。在马车被普鲁士军队扣押的关键时刻,那些平日里高高在上的绅士老爷们躲到哪里去了?面对普鲁士人的淫威,这些上等人们怎么有脸躲到一个妓女后面,而逼着羊脂球献身?还有那些贵妇小姐们,仗着自己出身高贵,处处看不起羊脂球,嘲笑她、奚落她、疏远她。到最后,羊脂球没有东西吃的时候,她们也不愿意分一点给羊脂球——虽然她们昨天才受过羊脂球的一饭之恩。凡此种种,我们发现,书中描绘的所谓“上等人”,其实就是一群衣冠楚楚的禽兽,他们自私、贪婪、假仁假义、铁石心肠。他们对待敌人摧眉折腰,他们对待同胞冷酷无情。他们正是法国那段历史中统治阶级的写照——普法战争失败了,法国政府投降了。但是幸好还有羊脂球,她爱国、善良、隐忍、舍己为人,她是这个时代法国普通人民的代表——政府投降了,人民组织巴黎公社,继续斗争。

其实,莫泊桑选择一个妓女为主人公,就是要讽刺那些所谓的大人物们——你们的节操,连一个妓女都不如。放眼世界文学,诸多妓女的形象,深入人心。比如《桃花扇》中的李香君,当然,还有她的姐妹们——名满天下的“秦淮八艳”。她们“身在下贱,心比天高”。在明朝覆亡的历史时刻,在她们所挚爱的男人们纷纷变节投敌之时,这些妓女们保持了崇高的民族气节,或“举身赴清池,自挂东南枝”,或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居然没有一个人向清

朝妥协的——要知道,那些她们所挚爱的男人,可都是当时名满天下的文坛领袖,而她们自己,只是秦淮河畔卖笑的歌妓罢了。但是,身份的卑微,更能映衬她们人格的伟大——一个国家,在风雨飘摇之际,居然要一个妓女,来保存最后的尊严,这本身就让我们汗颜不已。

孟子云:“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照这样的评价,羊脂球——小小的弱女子——倒更是能配得上“大丈夫”这样一个称呼。而这样的“大丈夫”,我希望越多越好??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