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05:10:24 小学作文
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作文小学作文

精选作文:作文教学衔接的策略作文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进一步了解中小学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研究中小学生作文衔接教学的对策,对于提高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质量具有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中学语文教师更重视作文写作的知识、技巧和理性思维的培养,而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学习内容。面对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东西,不是仅凭教师一讲就会明白的,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
   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7年级学生与小学5、6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立即适应中学的作文学习,是不现实的。中小学作文要求的这种差异就要求教师高度关注中小学作文教学的衔接问题,积极探究作文衔接时的教学方法,了解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中具有的共性,进行理性的思考,找到存在的差异并在教学实践中研究教法的改革,使六年级学生进入初一后能迅速“磨合”,缩短或消除“衔接”教学中的“滞留期”,使小升初的学生尽快适应初中的作文写作。

篇一: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作者:莫培玲

来源:《广西教育·B版》2013年

二、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策略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议论”的积极性。多数高中生有“恐议症”,不知道该议论什么,即便是按照教学计划,写出来的议论文往往文体走样,论证缺乏说服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写作议论文的恐惧,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由小见大,讨论社会热门话题,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逐渐培养分析问题、搜集论据的能力。要采取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如课堂前三分钟演讲等,为学生提供议论的平台,使学生从小话题练笔,激发学生乐于讨论的兴趣。

2.注重阅读积累,为写作提供素材。高中话题作文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运用事实论据等来支撑论点,要懂得用举例、比喻、类比等方法加以论证,因而学生要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阅读可以开启写作之门,为写作提供源泉,因此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外经典名著,丰富文学底蕴。通过阅读经典,使学生能够感悟生活、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力,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还要根据初高中学生特点的不同,给学生推荐一些符合高一新生认知水平的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阅读完推荐书目,并撰写读后感。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中就可以将名句典故、经典人物事例等信手拈来,进一步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并在撰写读后感的过程中,逐渐理清写作思路,将观点落实到书面,提高写作能力。

3.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由于高中教学内容、教学容量与教学进度发生改变,高中阶段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升学压力。教师要做好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工作就要优化教学方法,适应高中作文教学的要求,根据学情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在高一议论文写作教学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掌握学生的写作情况,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在写作意识和写作知识等方面做好衔接,通过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使学生深化理解,最终内化成自身的经验体系。高中教材设置与初中大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补充写作学、文章学等基础知识,为学生写作提供理论指导。根据课文特色,讲授一些关于素材与题材、段落与篇章、结构与思路等知识,然后再对其他文学作品进行相应的解读,使学生有章可循。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语文教师针对初高中写作教学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有效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的积累和训练,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和作文的质量。

(责编周翠如)

篇二: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策略研究

【关键词】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初高中语文作文教学衔接存在一定的裂痕。做好初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的过渡与衔接工作,可以为高中话题作文写作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于提高高中生的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存在裂痕的原因

首先,初高中学生年龄特点及教育背景不同。很多初中生在升入高中后,都会对语文写作的学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一些初中时写作能力较好的学生在进入高中后也会感到力不从心。与初中生相比,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他们逐渐摆脱了家长的管制,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此外,由于学生教育背景的差异以及生活面狭窄等因素,初高中学生对事物的感知和认识也存在差距,面对初高中作文教学重点的转变,高中生在短期内不能适应高中课标的要求。

其次,初高中写作要求存在差异。初中课标要求学生“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此时的作文写作往往还停留在“模仿”阶段,缺乏一定的创新;而高中课标要求学生“能考虑不同的目的要求,以负责任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实的情感,培育科学的理性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初中阶段的写作只是要求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将所见所闻、所想所感记录下来,强调以记录为主,而高中则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根据个人的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力求有个性的创作,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对事物的认识。

??再次,教材设置及教学方法侧重点不同。初中写作大多是命题作文,指定写作范围并有明确具体的要求,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为主;而高中写作多为开放型写作,以议论为主,强调抒发情感,并提出自己的见解与看法,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为主。初中教材中没有关于议论文写作教学的系统计划,没有专门的写作思维训练,而学生受思维发展规律的制约,不能多角度、全方位地看问题,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加之平时不注重阅读积累,没有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遇到开放式作文,往往会感觉到无从下手。此外,初中教学往往缺乏对学生进行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渗透,没有为高中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做好铺垫。

??二、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策略

??1.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调动学生“议论”的积极性。多数高中生有“恐议症”,不知道该议论什么,即便是按照教学计划,写出来的议论文往往文体走样,论证缺乏说服力。教师要帮助学生克服写作议论文的恐惧,注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细节,由小见大,讨论社会热门话题,使学生养成关注社会的习惯,逐渐培养分析问题、搜集论据的能力。要采取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如课堂前三分钟演讲等,为学生提供议论的平台,使学生从小话题练笔,激发学生乐于讨论的兴趣。

??2.注重阅读积累,为写作提供素材。高中话题作文要求学生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并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这就需要学生学会运用事实论据等来支撑论点,要懂得用举例、比喻、类比等方法加以论证,因而学生要积累大量的写作素材。“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阅读可以开启

写作之门,为写作提供源泉,因此要加强学生的阅读积累,鼓励学生广泛阅读国内外经典名著,丰富文学底蕴。通过阅读经典,使学生能够感悟生活、客观地认识世界,从而形成自己的判断力,逐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还要根据初高中学生特点的不同,给学生推荐一些符合高一新生认知水平的文学作品,要求学生在规定的期限内阅读完推荐书目,并撰写读后感。久而久之,学生在写作中就可以将名句典故、经典人物事例等信手拈来,进一步提高遣词造句的能力,并在撰写读后感的过程中,逐渐理清写作思路,将观点落实到书面,提高写作能力。

??3.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由于高中教学内容、教学容量与教学进度发生改变,高中阶段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升学压力。教师要做好初高中作文教学衔接工作就要优化教学方法,适应高中作文教学的要求,根据学情适当调整教学策略。在高一议论文写作教学之前,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语文水平,掌握学生的写作情况,从而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在写作意识和写作知识等方面做好衔接,通过有针对性的写作训练,使学生深化理解,最终内化成自身的经验体系。高中教材设置与初中大不相同,因此教师要注重对教材的研究,加强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为学生补充写作学、文章学等基础知识,为学生写作提供理论指导。根据课文特色,讲授一些关于素材与题材、段落与篇章、结构与思路等知识,然后再对其他文学作品进行相应的解读,使学生有章可循。

??要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需要语文教师针对初高中写作教学衔接过

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思考,通过有效的指导,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引导学生通过日常的积累和训练,逐步提高写作能力和作文的质量。

篇三:探索群文阅读背景下中小学阅读教学方法以及由套路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衔接研究方案

探索群文阅读背景下中小学阅读教学方法以及由套路

作文向开放式读写的大语文衔接研究方案

——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

摘要:当前国内的中小学教材都是以“主题单元”来选编课文。“单元整合﹒群文阅读”就是依据教材主题单元编写的这一特点,在实践中与传统教学相比较发现的一种特殊教学方式。

关键词:意义读的整合作文训练开阔提升

一、研究的内容:

1.单元整合·群文阅读背景下中小学阅读教学方法的衔接。

2.单元整合·群文阅读与写作相结合,进行写作训练。

二、研究的背景:

小学阅读教学方法与初中阅读教学方法有着明显的区别:小学重牵引,中学重自主;小学讲究在老师的指导中的阅读和感悟,中学讲究学生独立悟;小学课堂细腻,中学课堂生活化,小学注重情感教育,课堂活泼,中学更理性,教学有深度。所以在实际教学方法的衔接,应关注学生的需求,加强教学方法的衔接,促进学生尽快适应。

同时,读写是语文双翼,是语文的两支柱,但是在小学大多数学生写的都是“套路文”。老师让写好人好事儿,不是谁给谁补课,就是谁谁给送东西。这种作文内容陈旧,形式模式化,反映了部分小学教师教学思想的封闭和僵化,以及学生思维灵性被扼杀。和应试教育求稳、求折中、不求创新、反对出奇的弊端。所以我们必须从这种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走向开放式大读写当然新的语文教学的格局中来。

三、“单元整合﹒群文阅读”的意义

本研究的意义在于:(1)依托教材的单元主题,将大量的主题性阅读资料整合起来放在了课内完成。改变了大量阅读只能在课外进行的传统格局。(2)通过阅读群文,将单元主题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改变了语文教学“课文平行、主题并列、知识无序”的格局,出现了以单元为板块,“单篇精读,定期拓展”的递进式语文教学局面。(3)将教材配套的相关阅读资料与课文有机整合,合理、有效地开发和运用了课程资源。(4)能经济、有效地提高学生量,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5)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四、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整合

为了体现单元内的整合,教材从编排上加强了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的联系。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以及略读课文之间基本都是用“连接语”,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之间的整体感更强。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编排略读课文,主要是引导学生把从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语文基本功,用于阅读实践,逐步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人教版中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上册开始安排略读课文,而且随着年级的增高,略读课文与精读课文相比其比例越来越大。小学三四年级四篇课文中含有一篇略读课文,五六年级四篇课文中含有两篇略读课文,初中七八就年级五篇课文中含有三篇略读课文,而且随着略读课文比例增大的同时,选读课文的比例也同时增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高对略读课文教学重视程度和要求要相应提高,所花的教学时间和精力要不断的增加。同时,如何对精读

课文教得更“精”,略读课文教得更“简”,选读课文教得更“活”是对教师教学能力、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的一次重大挑战。“单元整合﹒群文阅读”重点是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以及良好的独立思考的品质,要求自己把课文读懂,在实践中摸索符合个性的读书方法。

如人教版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在

六、群文阅读教学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阅读教学围绕着一组选文所贯穿的议题展开深入的理解和探究,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一个固定的理解,而是能够通过多文本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看到同一个事物或问题,形成强烈的思维张力,因此可以极大地开阔学生的视野,构建复杂的心智模式。同时,由于同时学习多篇文章,学生在一定时间内能获得更多的信息,从而大大提升了阅读的效能,最好是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一定要和学生同读,并且要不只一遍的读,这样才能引领学生深入阅读。在开展阅读以前,教师可以写读书推荐,激发学生的兴趣,在读书过程中,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写书评、写心得。并且开展阅读和交流的过程中,始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学生的读书热情,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学生阅读能力。通过交流读书感受,让学生的阅读成为习惯。要尽量避免阅读的功利性,注重潜移默化、熏陶感染。否则,就是加重学生负担,就会破坏学生的阅读胃口。

群文阅读丰富和完善了中小学文单元教学模式。在过去只注重基础知识的单元教学的同时,更加有效地在课内外开展精读课外的理解和拓展,有利于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能力、自主阅读能力的提高,还借助教材编写优势,进行快速获取知识信息和能力迁移的训练,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逐渐形成整理并运用信息资料驾驭课堂内外学习活动的能力。

篇四:留学生写作课教学策略探讨

留学生写作课教学策略探讨

作者:蒲徐波

现代商贸工业年6期字数:3624字体:

【大中小】

摘要:留学生学习汉语作文时常常会出现一些语篇衔接的偏误,从前后衔接和语义连贯的角度来分析这些偏误的类型,以及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语篇偏误;衔接;连贯;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6-0257-01

“写”是留学生汉语学习四个环节中的一个输出性的环节,是语言学习到语言运用的过程,是在语境中对已经学过的语法、词语重新组合、选用的过程。外国留学生在学习写作时普遍感到难度较大,而汉语语篇中的衔接方式和语义连贯又是留学生们最感到头痛的内容之一。本文旨在通过对15篇留学生汉语作文中的偏误进行统计分析,

考察留学生汉语作文中普遍存在的衔接方式和语义连贯的偏误类型及出现的原因,找到相应的教学策略。

1衔接方式和语义连贯的偏误类型

衔接和连贯是语篇的重要特征。衔接主要体现在篇章的表层结构上,一般通过使用照应、省略、替代等语法手段和关联词语、词的同现或复现关系等词汇手段来实现,也称为“形合”。

连贯存在于篇章的底层,一般通过逻辑推理来达到,也称“意合”。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类偏误:

(1)虽然我去过的大城市不多,当时我觉得西安是最好的城市,有以下几个理由。

例⑴中的“但是”不该省略却省略了,不符合汉语的习惯。

在汉语中,关联词常常成对使用,无论主从复句还是并列复句都如此。汉语让步复句中有些成对使用的关联词有时可以省略其中的一个,但被省略的一般是从句的关联词,主句的决不能省略,所以应在里加上“但是”。

(2)关联词使用不当。

我来西安已经三年多了,刚来的时候,我不会说中国话,而且不太了解中国。我跟丈夫决定为了了解中国,我们要去旅游,因此趁着机会四处去看看,所以我们去的地方不少,并且比以前更了解中国了。

例⑵中的关联词很多,层次混乱。划线的“因此”误用了,因为“我们要去旅游”和“趁着机会四处去看看”之间没有因果的关系,而是并列的关系,二者一起和前面的“为了了解中国”构成了目的状语从句,所以应该去掉“因此”。

划线的“所以”也是误用了,因为“我们去的地方不少”是“去旅游,趁着机会四处去看看”的结果,不是因果关系,应该把“所以”去掉。

(3)替代和重复不当。

⑶西安除了兵马俑外还有大雁塔、大唐芙蓉园,还有鼓楼,在那里也可以看到中国古代的东西,古代的历史的东西,来西安的话可以了解中国的历史概况。

例⑶中应将划线部分改为“看到中国古代的东西,了解中国的历史”。

(4)句式不一致。

例⑷西安是中国古代的首都,那时候把西安叫“长安”,西安在中国地图的中间,去别的地方都很方便。

例⑸那个朋友以前是历史系的学生,知识面很广,我能通过跟他谈话对中国有了更多的了解,也使我增长了不少见识。

“把”字句和“被”字句是汉语中常用的两种有密切联系的句式,也是留学生汉语学习中的一个重点和难点。例⑷中

要学习的语言项目难度超出了学习者当时的中介语发展水平而出现的偏误叫“发展难度”偏误。当学生遇到这种难题时,他们会有意无意地回避难点,而采用近似的或间接的表达方式,从而绕过该用的语言项目。如“其实有可能要是我真的忘了西安也不可能了,因为西安成了我生命中的一段。”这里应该使用“即使?也?”连接,可能该学生还不知道这个连接词的用法,超出其汉语水平,所以采用了相近的表达方式,从而回避使用这个词,以致出错。

3教学策略

3.1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思维习惯和能力

我们应该注意从语言的角度培养留学生的汉语思维习惯和能力,比如在写一篇作文时,我们应根据题目提一些相关的问题,作适当的引导,通过讨论让学生清楚要写什么,应该注意什么,用哪些词语句式来表达,在讨论中学生们相互启发,不仅可以消除或减弱对汉语写作的畏惧感,同时也有助于锻炼汉语思维。

3.2重视语段的写作训练

从留学生汉语的实际情况来看,从语段开始训练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语篇连贯的概念。比如在听一段话,看一幅图后写一段话,或用汉语翻译一个语段,也可以写一些简单的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段落等。在此期间要特别注意训练学生围绕一个中心进行汉语书面表达。在评讲时,也要强调这一点,每一段都要有一个中心,句与句紧密连接并为表达语段中心服务。

3.3作衔接与连贯的专项训练

罗青松先生认为留学生汉语作文的语篇衔接应该从“有形”到“无形”,从简单到复杂。③(P143)从“有形”到“无形”是指先引导学生关注那些有明显标志的衔接手段,如关联词语等,然后再引导学生学习那些无标志或标志不明显的衔接手段,如照应、替代等。从简单到复杂是说先学简单的衔接方式,如逻辑排列和列举方式,再学复杂的衔接方式,如省略。训练的方法可以是用指定的连接词语写一段话或改写一段话(或熟悉的课文),也可以打乱一段话的句子顺序,让学生重新排列等。在训练学生成段表达时,要采取由句到段,连段成篇的顺序逐步进行。如为了让学生做关联词填空的练习,训练学生对语段结构关系,语义连贯性的把握,待学生熟练以后,可给出关联词语,让学生作专题作文,以此检验学生熟练应用这些词语进行语篇建构的能力。在评讲时,老师也要有意识地加强衔接与连贯方面的内容,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用词、句法上。

3.4把写和听、说、读结合起来,使其相互促进

写作课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它与听、说、读等其它技能是不可能截然分开的。在写作课教学上,教师可以把听写范文,口头作文,阅读范文三种活动应用进来。我们要指导学生从写的角度去看范文是如何安排句序、连句成段、组段成章,如何表达中心思想等。通过听写、阅读、复述等方式来分析范文,以此来训练留学生的汉语思维及汉语书面表达方式,学习掌握汉语写作的方法,这样也比较符合留学生汉语技能的习得心理。

参考文献

[1]罗青松.对外汉语写作教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2]何立荣.浅析留学生汉语写作中的篇章失误[J].汉语学习,1999,

(1).

[3]赵成新.外国留学生汉语语篇衔接方式偏误分析[J].台州学院报,2005.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