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2015年高考作文系列之四----山东卷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18:19:05 高中作文
2015年高考作文系列之四----山东卷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2015年高考作文系列之四----山东卷作文

2015年山东高考作文题:   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开的。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挑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他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1、选准角度,确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问题特征鲜明。
例文                        帮手还是杀手?
   乡间庭院间种着丝瓜还有肉豆,它们纠缠着长在一起。小孩子想要分清,结果扯断茎叶。父亲说它们是用来吃的,做的应该是照顾好它们。读完这则故事,不知怎么首先想到的是罗密欧与朱丽叶,难道是因为脑海浮现的是画面是那密密麻麻缠绕在一起的枝叶?  《刘三姐》里唱到:“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藤缠树暗喻男女深情,已到缠绵难分至死不渝。罗密欧和朱丽叶一见钟情,两人深深相爱。可是因为两大家族世仇,在他们相亲相爱的道路上引发一系列推波助澜的事件,最后两人殉情身亡。尽管两家化解了恩怨,但是也无法抚平那心底的忧伤。   在年轻人的动人爱情里,我们总会看到各种左右的力量。有祝愿有帮手,也有恶意甚至杀手。中国古代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里,刘兰芝和焦仲卿本是伉俪情深,不料守寡多年的婆婆却是横插鼻子竖插眼,逼迫儿子休妻。夫妻二人立誓“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然而还有接连不断的人物参与其间,结果两个一个投水,一个自缢。后来人们把二人葬在一起,“东西植松柏,左右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千百年来流传不衰,是因为这样的悲剧还在不断上演。  是啊,爱情虽说美好且伟大,但是也脆弱并易碎。本来两个人产生爱情,正如丝瓜和肉豆的两颗种子落到一起。它们自由成长,相亲相依。甚至到了分不清你我的地步。正如那首词中写的那样:“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碎,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可是往往这却成为人们的向往。周边各种奇葩的理由,往往毁灭那份痴情。劳燕双飞,棒打鸳鸯的事情枚不胜举。俗语说得好:宁拆十座庙,不毁一门亲。就是告诉世人,好姻缘很难得,其他人等就不要瞎掺和,最好的态度是助人而非毁人,否则你就不是帮手而成了杀手。世上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比如教育孩子。在个人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各色人等,家长或者老师有时难免担心,怕其他人把孩子影响了,带坏了。这样的事情真的不少。必要的提醒和帮助是必要的,可是一味干涉,有时反而适得其反。世上多少事情,都是因为过度干涉,从而引发更多麻烦和灾难。国家治理也是如此,治大国若烹小鲜。乱折腾会把美味煎糊的。万事万物要给它们留有成长的空间。等到了一定时候,它们往往因为结出饱满的果实而令你满意。大道至简。藤蔓不易。更高的境界还是不断成长不断壮大自己。正如诗人舒婷的名句:“你有你的铜枝铁干,我有我红硕的花朵,我们分担,我们共享。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自助者强,只有长出强大的躯干,才能迎接更多风雨。

篇一:2015年山东卷高考作文评析

2015年山东卷高考作文评析

山东淄博市教研室陈鲁峰王玉强

(《语文学习》2015年7-8期发表)

正如陶潜所言“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2015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提示材料来自林清玄的《无风絮自飞》一文,描述的虽是极其寻常的自然现象与生活场景,却蕴含着丰富多彩的“真意”与“意旨”。其中的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既是对自然现象的生动概括,也是对社会人生纷繁复杂关系的形象描述,透着一股浓郁生活气息。孩子的分辨作为,有其好奇盲动的一面,也有其“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勇于探索的一面,散发着一种童稚情趣。父亲的“好笑”,父亲的言语劝阻和引导,透露出一种老成持重与生活阅历的丰实,也时隐时现一种值得深度思忖的教育理念或思想。如此看来,该作文提示材料可谓“语浅而意深,言近而旨远”。

客观地说,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无论是从育人角度来说,还是从培养考生思辨角度、提升考生语言表现力的角度来说,都是一道值得肯定的作文题。正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的那样:应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学习认识自然、认识社会、认识自我、规划人生,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涉及到青少年的成长、家长的教育与引领、对社会人生自然的体验与感受,有着积极的教育意义和人生发展价值。

从培养学生思辨角度看,山东卷高考作文题顺应材料作文发展基本趋势,使考生既有思维抓手可以凭借,能够更好考查考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又能基于材料所给予的开放空间而让考生放飞心智。与2014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目材料“窗子就是一个画框,从窗子望出去,就可以看见一幅图画。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俗。有人看到的是闹,有人看到的是静??”相比,今年山东卷作文题目文字表述长,涉及物象多,牵连的关系多,可提供的思考视角多,可触发考生思维发散的节点多;这无形当中也给考生的审题立意带来一些困难。加大思辨能力考查力度,让考生置身于一个有思维冲突的社会生活现象之中,展开抽象思维、辩证思维和逻辑思维活动,引导考生透过诸多现象发现深层本质,以获得新的认识与看法,是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设计的最大特色。

最值得关注的是,今年山东卷高考作文题还具有浓重的“问题求解”倾向:孩子在分辨探究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瑕疵,如何办?植物成长过程中过早遭到了人为损害,怎么办?父亲阻止孩子进一步分辨探究怎么办?如何达成分辨探究与不伤茎叶的统一?父亲的阻止与建议是否合理,为什么???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究,就是确立行文立意的前提。

因此,由感性材料走向理性思维,从而确定出切近的写作主旨与观点,需要对写作提示材料加以深度研读和辨析。一般的思路是,首先,要解读出写作提示材料整体指向与内涵本质;其次,还要辨析出提示材料层次之间关系和各自指示的侧重点;再次,还要寻找出每个层面的核心词与关键词,确定出每个层面的实质蕴涵。也就是说,从作文材料到写作观点,这中间存在着一条思维路径;只有沿袭上述思维路径,才能“遵路识斯真”。

如作文提示材料中提到植物方面的,有丝瓜藤、肉豆须;人物方面的,有孩子、父亲;丝瓜藤与肉豆须之间关系是“分不清”,孩子与两种植物之间关系是孩子想弄清楚两种植物的不同却扯掉了其茎叶,父亲与孩子之间关系是劝阻孩子分辨行为,并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和看法;写作提示材料每一小节均提到了关键词语“分辨”:

的不同”,

些奖项便如分人精力的缠绕藤须,对于一个作家而言,纵使它们如何纠缠错综,他们也无须去关注。因为他们的使命是写作,是创作出优秀的作品以遗后人,留下精神上的财富。阎连科便是如此之人,他已明确了自己的道路,便只顾专心于此,纵使奖项堆叠,也不是他的目标和终点,他只需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一来无愧于自己,二来留下精神财富以遗世人,便是人生真正的收获。人的精力有限,时间有限,如此,我们才更要明确自己的道路,从此只顾风雨兼程。

若为藤须而分神,努力分辨,将其扯断,瓜豆便会不在。社会上常常存在这样的现象,学者不去钻研著书,而去遍跑全国,高谈阔论;运动员不去努力训练而是成为众多广告、访谈上的常客;演员不去演戏而是只顾在红毯上花枝招展。上述之人,他们都有自己的身份,我相信,他们在最初的心中有着自己的道路,但他们却为名利的藤须而分神,只顾去分辨而忘记了自己最初种下的“瓜”和“豆”,而自己最终想要收获的也是“瓜”和“豆”。若为藤须之分辨所累将其用力扯断,瓜豆将会何在?自己的人生方向将会何在?尽管社会嘈杂,但真理不会改变,受人敬仰之人绝不会是三心二意不辨方向之人。受人敬仰的学者会是两袖清风、一双布鞋的李小文院士那样的人;受人敬仰的运动员会是那些专注于训练为梦想而拼搏之人;受人敬仰的演员会是陈道明那样红毯不常见而影片给人震撼的人,而那些忘了自己是要得瓜豆之人,终会因自己的不明确而感到遗憾与虚无。

人生道路并非须繁花装饰才得以美丽。人生道路的美不在于外,而是在于选择它的人有颗坚定而明确的内心。我们要时刻明确自己的方向与道路,知道我们要去哪里,不为他物分神便得以无负于自己。既然心守瓜豆,又何须去辨那藤须!

[简评]本文以立意精确、文脉通畅、时代感突出而胜出。开篇由材料生发出一问一答,“何必为此迷茫?我们最终所要的仅是瓜豆”,为文章核心观点“不必为无关的缠绕所伤神,只是为自己的方向而奋斗”的提出做好铺垫,显示出作者良好审题立意能力。例证方面则是点面结合、正反结合、详略结合,显示出作者突出的谋篇布局水平。点上的例子、详细的例子用的是作家阎连科的创作经历与追求,夹叙夹议,文化气息浓郁,形成了深度论证观点的浑厚力度;面上的例子、粗略的例子则用的是学术方面的学者、体育方面的运动员和艺术方面的演员,且在论述中又形成了正反对比,不光时代气息扑面而来,且大有妍媸毕现、力矫时弊的功效,达成了多角度论述观点的论证广度。读罢全篇,感觉作者是位关心时事,且能慧心领略时代风光的有心人。

另外,本文语言也富有特色。一是有关学者、运动员和演员的叙述形成了具有冲击力的排比句式,生动形象且感情褒贬色彩突出;二是三处反问句式的采用,让行文富有变化,且增强了语言表现力。三是行文语言既整饬,又灵活,形成一种错落有致的美感!

(淄博四中周保全)

探究:路漫巧求索

文中小孩为了分辨清丝瓜藤与肉豆须的不同而把自己家中的丝瓜与肉豆茎叶扯断,这种不达目标不罢休的精神让其分辨了两者的不同。父亲认为这种行为可笑,他只看到了丝瓜与肉豆的食用价值,而对于孩子探究事物的过程与本质视而不见。孩子的探究精神和实践精神,无疑与家长代表的求实保守精神形成了交锋。

探究是勇于质疑,敢于实践的表现。孩子刨根问底,对事物勇于探索的精神是我们大力提倡的。这是孩子们具备创新意识的前提与基础。他们不会禁锢于先人的理论,他们会亲手去做。科3

学家们从小勤于动手,乐于实践的故事让我们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也让我们明白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尽管,我们受先人伟人故事滋养,但我们大胆动手的意识大多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削弱。这正是父亲看儿子行为可笑的体现。我们的求实心理,我们对于事物的逐渐麻木保守成为了我们动手去做的最大敌人。父亲的探究精神可能还在,但只仅仅局限于他所从事的工作或只能应付的事物中。吃的东西,你管他根与茎的关系干甚!甚至他可能对丝瓜与肉豆丝损坏而懊恼。我们随着所谓生活经验,教育知识的增加,思维一再被模式化、固定化,缺少了对细微事物探索的热情,孩子们思维还未被程序化的生活束缚,孩子们还能够探求自己所爱所想的事物。

我们都在谈外国教育优越之处。诚然,他们不拘一格、自由探索的精神的确要比如今中国大行其道的应试教育要强一些。我们盛产金牌选手,却难产诺贝尔巨匠。教育对于社会文化发展的影响是举足轻重的。应试教育当道的教育能反射出如今社会功利、僵化的思想欲求。但是,时代在发展,我国教育事业也在进步。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虽举步维艰,但也令人欣喜:国家层面开始高度重视实践探索,这可能是我国文化发展的转向标。

因此,我们保护孩子们那些还未被僵化、束缚的纯真的心,刨根问底的精神,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国家层面的宏观政策,更需要千家万家家长的关怀与指导。当我们的后代再问起我们丝瓜藤与肉豆须的区别时,我们应当带着他们去菜地,手把手地教,帮助他们分辨好两者的不同,这是时代的责任。

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开拓创新。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简评]这是一篇颇显思维含量和语言功底的文章。本文作者在高考考场上以极其清醒头脑,缜密思维,平实有味的语言表达了对高考作文材料的理解,在题目中就旗帜鲜明亮出了核心观点——探究:路漫巧求索。行文则在对比中展现出了作者严谨的论证思路,先是展现孩子与父亲言行的对比,充分肯定了孩子的探究与实践精神;再是拿先人伟人乐于探索实践故事与我们在成长中逐渐削弱探索精神的经历对比,指出孩子积极探索思维与行为的难能可贵;又举出外国教育与国内教育的对比,深度揭示出国内素质教育滞后的历史原因和传统根由;最后水到渠成回扣到“勇于探索,敢于实践,开拓创新”的论述主旨上来,以屈原《离骚》的名句结束全篇,结尾铿锵有力。形成了起则平直,承则舂容,转则变化,合则渊水的严谨议论结构范式。

本文一鼓双敲,论证如析薪破竹,逐层析因,鞭辟入里,语言凝练顺畅,在有所批判的底色上添加一些建设性的论述,使得行文富有辩证性和变化感,大有“行当其所行,止当其所止”的意味!

(淄博四中周保全)

4

篇二:201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5年高考山东卷作文评析及满分作文

【2015年山东卷真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自己的感悟和联想,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乡间有谚语:“丝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藤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很难分辨的。

有个小孩想分辨两者的不同,结果把自家庭院里丝瓜肉豆的那些纠结错综的茎叶都扯断了。

父亲看了好笑,就说:“种它们是用来吃的,不是用来分辨的呀!你只要照顾它们长大,摘下瓜和豆来吃就好了。”

要求:(1)选准角度,自定立意;(2)自拟题目;(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4)文体特征鲜明。

【立意指导】

今年仍然选用的是材料作文,这则材料来源于林清玄收录在其启悟人生系列书目《放下即幸福》中的一篇文章《无风絮自飞》。林清玄是台湾当代著名的哲理散文家,他的文章思辨性比较强,能给人很多的启发。《现代散文选读》中就收录了他的一篇同类的文章《可以预约的雪》。如果阅读面广的同学,可能就会获益。

和去年的作文“开窗看世界”和前年的“莫言改错”相比较,今年的材料作文仍然关照的是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这三观,这也是山东卷的常态。山东卷语文作文出题思路就在于在探寻考生对于社会、人生、自我的价值实现、人生定位等方面的思索与评价,然后逐步走向更广义的方向发展,所以立意就站到相当重要的地位上。

但在作文立意上,高考作文评改专家组并没有去特意为难考生,而是给了非常宽泛的立意空间。如本次作文材料的立意,就从孩子、父亲和双方的角度给出来了九个角度,只要考生的作文中心在这个范围内,就符合要求,没有所谓的最佳角度和一般角度。这九个角度分别是:

从孩子角度,一是关于探求事物,探求真理的;二是关于质疑权威和挑战前辈的;三是关于追求新鲜事物和创新的过程比结果更重要的。

从父亲的角度,一是看事物要抓住本质,分清主次,要有明确的目标;二是要顺从自然的规律,反对认为破坏。三是过程和结果相比,结果更重要。

从整体角度,一是要探寻孩子和父亲都能满足的方法;二是长辈应如何教育和引导孩子,让他们正确成长;三是从谚语的角度,探讨“分辨”值不值的,应如何分辨的问题,以及存同求异和相伴生长的现象讨论。

【评卷感受】

从对作文材料的分析看,在审题方面,只要考生能够认真、深入地去分析,把握正确的立意应该是可以的,但是就有一部分学生抛开材料,另立炉灶,或从材料的只言片语中抓中心,结果偏离了要求。例如有谈舍得和选择的,有谈梦想和定位的,也有谈做

好本职工作的等等。这些就不能单单是作文材料的难度问题了,更重要的应是学生平时的学习态度和认知问题。

材料作文一定要紧扣材料,评改要求中就特别提到,考生作文即使立意正确了,但如果没有丝毫扣材料,一定要扣分,一般不能进入一类文中。所以我认为在我们平时作文教学中,应该把这一项作为重点关注和训练。提到作文中联系作文材料,一些考生在作文中也会出现一些幼稚性问题,例如材料中提到的是一个小孩,而到了他们的文章中就变成了两个小孩、一个小女孩或者是一个男孩,还有的把父亲和孩子的事写成是小孩和奶奶的事等等,这些演绎生发作文材料现象的出现也暴露出一些考生对自己、对作文不认真、不负责的态度。

从作文的文体上讲,评改要求中也明确指出,对于文体不明确,四不像的作文一律不能归入一类文中。所以学生平时训练作文时,我们还需要让他们有一个明确的文体意识,发挥个人的文体特长。至于写哪一种文体好,要看材料的内容。今年的作文材料,就适合写议论文。很少写记叙文和散文的。

我认为最能体现一个考生作文基本功的,应该是他的语言。好的语言能让人回味无穷,支零破散的、艰涩的文章,真的很难得高分。作文语言不仅体现在它是否流畅上,更重要的是体现在它是否有文采,其中一点就是材料的丰富性。例如评出的三篇满分作文(空隙时抄下的)它们的共性就是语言非常精彩。其中一篇《以赤字之心辨世间黑白》尤为突出,从作文的语言上来看,小作者可以说是博览群书,而且是博闻强识,文章中从《麦田的守望者》(20世纪50年代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主要写人的人生观和道德观)谈到《小王子》(1942年法国著名的儿童作家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写成的著名儿童文学短篇小说),又谈到《人民日报》的有关评论;从中国东晋竹林七贤,现当代的金岳霖先生、路遥、白岩松和蒋方舟写到波兰女作家?辛波丝卡。经典材料俯拾皆是。真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篇作文的神韵就在于他的语言和内涵上。而我们学生的现状就是阅读贫乏,语言表达组织能力差,所以加强学生的阅读是势在必行的事情。

另外语文试卷中的书写也是至关重要的一个方面,它就如人的

在我们家乡有一句话,叫:“菜瓜藤,肉豆须,分不清”,意思是丝瓜的藤蔓与肉豆的茎须一旦纠缠在一起,是无法分辨的。

因此,像兄弟分家的时候,夫妻离婚的时候,有许多细节部分是无法处理的,老一辈的人就会说:“菜瓜藤与肉豆须,分不清呀!”还有,当一个人有很多亲戚朋友,社会关系异常复杂的时候,也可以用这一句。以及一个人在过程中纠缠不清,甚至看不清结局之际,也可以用这一句来形容。

住在都市的人很难理解到这九个字的奥妙,因为他们没有机会看到丝瓜藤与肉豆须缠绵的样子。乡下人谈到人事难以理清的真实情境,一提到这句话都会禁不住莞尔,因为丝瓜与肉豆在乡间是最平凡的植物,几乎家家都有种植。我幼年时代,院子的棚架下就种了许多丝瓜和肉豆,看到它们纠结错综,常常会令我惊异,真的是肉眼难辨,现在回想起来,感觉到现代人复杂难以理清的人际关系,确实像这两种植物藤蔓的纠缠,想找到丝瓜与肉豆的根与果是不难的,但要在生长的过程分辨就非常困难了。

有一次我发了笨心,想要彻底地分辨两者的不同,却把丝瓜和肉豆的茎叶都扯断了。父亲看见了觉得很好笑,就对我说:“即使你能分辨这两株植物又有什么意义呢?你只要在它们的根部浇水施肥,好好地照顾让它们长大,等到丝瓜和肉豆长出来,摘下来吃就好了,丝瓜和肉豆都是种来食用的,不是种来分辨的呀!”

父亲的话给我很好的启示,在人生一切关系的对应上也是如此,一个人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向上生长,有时不免和别人纠缠,又有什么要紧呢?忘失自己立场与尊严,最后就会结出果实来,当果实结成的时候,一切的纠缠就不重要了。

另外一个启示就是自然,万事万物都有其自然的法则,依循这自然的发展,常常回头看看自己的脚跟,才是生命成长正常的态度。种什么样的因会结出什么样的果,是必然的,丝瓜虽与肉豆无法分辨,但丝瓜是丝瓜,肉豆是肉豆,这是永远不会变的,我们能做的就是让丝瓜长出好的丝瓜,让肉豆结出肥硕的肉豆!

丝瓜是依自然之序而生长结果,红花是这样红的,绿叶也!

【佳作赏析】

向儿童致敬(满分)

山东一考生

听到一句人所共知的谚语,就萌生出好奇心,试着去亲自验证,在这世上,大概也只有孩子这样做了。我不禁笑了:瞧,多么天真,多么可爱,又是多么可贵啊!

在西方童话里,孩子们都是仙鹤送来的,都是神的恩赐。我深深地赞同这一点。儿童的身上有很多成人所不具备的高贵品质。王开岭在书中写道:“向儿童学习。”那么,我也要向儿童致敬,敬他们的无畏,敬他们的质疑求真之心,敬他们自由的灵魂。

孩子的心灵总是一尘不染的,他们真实而无所畏惧。当皇帝身披并不存在的新装,游行于街道并接受万众赞美的时候,一语道出真相,敢于说出真相的不正是一个孩子吗?那是纯洁无瑕的天使,不曾被权威震慑,不曾被世俗玷污,他们心中是非分明,求

真的天性也不曾被人群的潮涌吞没。当他如一颗闪亮的星辰照亮盲目的黑暗时,怎不值得我们向他致敬?

然而,现实离我们对儿童的高歌尚有距离。当孩童试图分辨纠缠的茎蔓时,这强烈的求知欲却被他的父亲视为可笑的事情,在他父亲眼中,所谓的“定理”能够代替“真理”,他的眼中只有瓜豆的食用价值,在物质面前,孩子的求真天性无足轻重。我们该为谁哭泣呢?

柏拉图说过:“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当幼年的瓦特因跳动的壶盖产生疑问,我们便从他的未来看到了儿童的“可笑”中的闪光点。

我们怎么能让那些可爱的闪光点泯灭呢?圣·埃克苏佩里的《小王子》被称为“给成人读的童话”,作者借小王子之口诉说:“大人们的世界可真奇怪。”这是不是很值得思考?当大人们满不在乎地笑话儿童的可笑行为时,殊不知,在儿童的眼中,成人的世界又是多么荒唐,大人们为名利无数次背叛自己的内心,是多么奇怪啊!他们已经忘记了自己小时候曾有的天真,多么令人悲伤??

更令人悲哀的是,失去了光环的大人们,却霸道地将孩子的闪光点抹去。“走吧,人间的孩子,和一个精灵手拉着手,走过荒野和河流,这世界哭声太多,你不懂。”叶芝如是哀叹时,我们也该扪心自问,是否该以成人的意志统领儿童的精神,使他们迅速老化,达到所谓的“成熟”?

当一个孩子目不斜视地从瓜豆的茎蔓前经过,我们也失去了无瑕的天性,求真的执着,与不拘于时的自由灵魂,时代精神的短板被再次削短??

请住手吧,请向儿童们致敬,请唤醒那自由的光辉!

我今年十八岁,已经步入了成人的行列,可我知道,心灵中的纯真不能死,因为,我依然,还愿意是个孩子!

【考场得分】内容20分+表达20分+发展20分=60分。(一类上)

【得分关键点】本文是一篇不可多得的亮人耳目的议论性散文。

立意上,文章以“向儿童致敬”为题,发出“童心可贵、可爱”的赞叹,极尽对儿童的赞美与褒扬,这在时下童心泯灭,儿童“老化”的现实映照下,足以振聋发聩。

选材上,考生在论述过程中旁征博引,做到了有理有据,显示了较深厚的作文素材储备。同时,考生有极强的驾驭材料的能力,活用命题材料,将其运用至无形之中。这也是我们广大考生所缺少的。

结构上,全文论述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条理清晰。语言亲切中肯,感情充沛,显示了较高的语言驾驭能力。

以赤子之心辨世间黑白(满分)

山东一考生

《麦田守望者》里有言:长大是人必经的溃烂。我也始终相信,每个深谙世故的大人大批曾有一颗分辨是非的赤子之心,只是世俗的荒流将它们易了辙。

就像故事中的小男孩与父亲,小孩执意分辨瓜豆不同,父亲却一笑了之,是太多的

“生活经验"让他放弃了对事实的探索和对是非的辨别吗?

诗人辛波斯卡发出这样的哀叹:我们的鹰隼各地行走,我们的孔雀宣布放弃羽毛,我们的毒蛇在笼前打着哈欠。一颗赤子之心尽被肢解。辨别是非之能力无处可寻。难道不是如此“生活经验”的缘故之错?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锤心之间。当下,更不该让一颗颗追求事实的心,辨别是非的信念被蒙上世俗的潘篱。

《小王子》中一句“所有的大人都是小孩”让我深思不已。也就像路遥提到过的“曾经的热忱被一点点消磨”。能否在世俗间生活而不妥协于生活。关键在于能否有一颗去伪向善明辨是非的赤子之心。

且不谈魏晋名士、竹林七贤可酣高楼的纯挚之风。近代大学士金岳霖养公鸡、斗蛐蛐之憨态亦让人心喜。同样,在学术上他仍保留一颗赤子之心,让“山是山,水是水”,其治学风尚广为流传。或是真理之先驱顾淮,甘愿拆下自己的肋骨燃作火把,照亮一途通往光明与真理。学术研究上保持一颗赤子之心,让他们分辨精神世界错综复杂的条框与限囿,让他们之不朽光芒熠熠生辉。

主持人白岩松曾说:“世间有一种永不落时风尚,那就是明辨黑白。”犹记得几日前的“路怒”事件。面对前方车辆的违规停泊,行人无一去规劝提醒,反是一名中学生勇敢果断解决一场纠纷,路旁的众多成年人果真就失了那颗明辨是非的良心吗?又如蒋方舟在文章中提过一个场景,那些功成名就、大腹便便的中年成功人士微笑着向你走来,拍拍你的肩膀对你说:“你还太年轻”。我想说的是,倘若整个社会中都是如此老练世俗风气,每一颗年轻激越的赤子之心都被刻意老化,我们何时重现东方红日从地平线上蓬勃跃起之姿?

就如《人民日报》写到:“或许善意的环境还需涵养,善意的制度还需托举,我们首要燃起心中的那团熊熊的火。”是的,我们首先要坚守我们那颗赤子之心!

无论是学术研究之精益求精,抑或改革发展步步为营;无论是个人素养之明善深涵,抑或社会风气之融洽和谐,一颗赤子之心,一份明辨是非的执念,怎可缺失!

抛弃牵绊,接受最后的收获(满分)

山东一考生

泰戈尔说:“你只管走过去,一路上鲜花自会开放。”在前行的道路上纵使有太多的纷扰牵绊,也要怀有平和的心态,认清本质,实现最后的收获。

丝瓜和肉豆的须藤纠缠在一起,看似纠结错综,烦扰牵绊,但种植这两种植物的目的是为了收获最后的果实,又何必因其生长过程中必然却无关紧要的牵绊烦恼?人生也正如此,无论在过程上是如何繁琐,只要认清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收获的结果才会历久弥香。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是人间的四月天。”林薇因毕生投身于建筑事业,用娇弱的身躯撑起中国建筑的桥梁。在传统古建筑的保护工作上,她以一颗满腔热血的心,怀无畏的坚定信念。在吴晗主持拆毁北京城区古建筑时,毅然挺身而出,竭力痛斥谴责,守住了她内心对美好传统的坚持信仰。她的

下页余下全文

篇三:备战2016年高考作文:学习2015年山东卷优秀作文

备战2016年高考作文:学习2015年山东卷优秀作文(珍藏版)

佳作一:

价值观念决定选择

“生活是一种绵延不绝的渴望,渴望不断上升,变得更伟大而高贵。”杜伽尔这样定义人生,在生活中,人们带着渴望不断追寻,有的人在物质的享乐中迷失自我,深陷无尽的物质涡流,而有的人乐享精神的富足,走向生命的高贵。人生价值观念的不同决定了选择的不同。

人们因为精神的高贵而选择坚定前行的生活。画家、作家木心客居纽约时期,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条件下,在异国他乡开讲“世界文学史”,忽忽长达五年的一场“文学的远征”,开讲时六十二岁。他的一生,密集伴随愈演愈烈的文化断层。他在累累断层之间、之外、之后,木心始终将自己尽可能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倘若不是出走,这顽强而持久的挣扎,几乎濒于徒劳。木心说“在自己的身上,克服这个时代”。这也是木心留给世界的礼物,文学的福音书。

生命总有一种情怀,是在物质条件极度匮乏的生活里,如木心这般“明知不可而为之”的行动,生活困苦却乐在其中。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成功未来而不懈努力着,乐享精神的情怀,人生价值观念不同,让木心和“木心们”带着渴望,走在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渴求物质的价值观念让人们深陷物欲横流的漩涡。当人们被物质生活所绑架的时候,人们也就束缚了生活的快乐,每天愁苦于难以满足无尽的物欲,逼迫人们选择生命的弯路,如陈希同、刘志军、王锦思等,走向毁灭的结局也正是因为人生价值不同选择就不同。

于贪官如此,于社会生活亦是如此。当今社会,众多本应该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大学教授和科研人员深陷论文抄袭、学术剽窃的泥潭,在物质利益的价值观念里中,舍弃了精神的追求与渴望,既失去了学术的灵感,也丧失了生活得快乐,为了快速的获得所谓的成功和名利,让他们放弃了自己本应该坚持的学术道路。对每个人而言,决定成功的因素又有所不同,如勤奋、天赋、价值观念等等,勤奋、天赋能够决定生命的厚度,用坚硬的行动加快成功的步伐;而乐享精神的价值观念能够决定生命的灵感,决定生命的从容淡定。我想,与其追求物质利益的“快“,倒不如坚持精神情怀的”慢“,选择精神富足的价值观念。

“春是自然界一年中的新生季节,而人生的新生季节,就是一生只有一度的青春。”西塞罗这样定义青春。身处于青春的我们面对生活的选择,唯有坚定正确的人生价值,乐享精神的情怀才能真正充实自我,走向成功的境界,让人生走的坦然而精彩。

同样是“大人”“小孩”相较,不同的角度,认识迥然不同。小孩的举动,所重的是科学价值,大人们所言,所重的是实用价值。二者不是对立的,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价值观念。以此观照社会、人生,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是人的两种不同选择。两种选择并没有错,关键是不能偏于一端。习作者省察到当下的人们沉溺于物质的享乐,而忽视了乐享精神的举动,其害处是“被物质生活所绑架”,更有甚者堕落为犯罪份子,如陈希同、刘志军、王锦思之流,如求名求利的学术腐败。所以习作者摆出了画家、作家木心的实例,提出了杜伽尔的言论,指出“乐享精神的价值观念能够决定生命的灵感,决定生命的从容淡定”“与其追求物质利益的“快“,倒不如坚持精神情怀的”慢“,选择精神富足的价值观念”。

佳作二:

生命的本质更在于过程

这让我想起韭菜与韭菜兰的故事。韭菜兰作为兰花的一种,因极其类似于韭菜,故得名“韭菜兰”。倘若区别二者差异,仅存在于长熟待取阶段,不仅破坏了世间万物自然规则,也会造成美食的难以下咽。

世间万物在成长阶段都是以“简”存在。以人为例,常言道“人之初,性本善。”人在成长过程中,身体构造已然完成,内心和思想内涵的填充才是人“成熟”的标志。倘若以“人的存在仅为存活定义”这是对神圣生命的践踏。如果以这样的规则宣讲传世,缔造出来的只是“活人”。

人,存在固然是有着本质区别和探索的。以完成某项成就某项工作某种生命为基础。若,仅仅以人活着等死校正其意义,这违背了人存在和存活的理解。

显而易见,乾坤万物、日月星辰都有着存在的意义,并非仅仅是生存、繁荣、湮灭的生理代换。探索万物更应该从本质和存在过程出发,生命的结果也只是存在过程中磐涅的另一种“新生”。

万物或许以不同形式存在、或许存在于不同状态、或许以相同形式和相似状态存在,这些都不影响对其生命结果的探索。归咎其源,这也印证了生命过程存在的意义。

既然,万物本身都有着自身的意义和本质追求。那么,对万物结果的探索,不能止步于生命的终结。每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和关爱,丝瓜和肉豆的藤须虽有着惊人的相似程度,两者生命的结果却差异较大。

不论是肉豆和丝瓜、不管是韭菜与韭菜兰。在生命过程中都有着相似的地方,这些因素极易被诱导成另一个生命结果。但是,出于对生命探索的尊重,你会发现,很多时间,相似的个性相似的经历相似的感同身受,诞生的却是差异较大的人生。比如,现代社会下,相同的人相同的社会接触相同的时间,却成不了优秀的“人”。囿于,这是个人对生命本质过程的探索结果。

现实中,人们往往追求过于完美的结果,却常常忽略过程中存在的美好。韭菜与韭菜兰是最好的佐证,虽然两者结果有异,过程展现有差,但是都是完美的人生。

不管是丝瓜和肉豆、韭菜与韭菜兰,每个生命的过程中都存在某些特性,这些有可能导致不同生命的相似程度,但要记住:生命只有一次,比起不离其宗的结果,追求过程的探索才是人生的意义。

“丝瓜藤”与“肉豆须”的不同,让习作者类比联想到“韭菜”与“韭菜兰”,联想到人的存在,指出“每个生命的过程中都存在某些特性,这些有可能导致不同生命的相似程度”“万物或许以不同形式存在、或许存在于不同状态、或许以相同形式和相似状态存在,这些都不影响对其生命结果的探索。归咎其源,这也印证了生命过程存在的意义”。既然如此,“追求过于完美的结果,忽略过程中存在的美好”是不可取的,最后强调“生命只有一次,比起不离其宗的结果,追求过程的探索才是人生的意义”。

佳作三:丝瓜与肉豆,形式与内涵

丝瓜藤蔓与肉豆茎须长在了一起,小孩执意要将它们分开,而大人阻止了小孩的行为说菜是为了吃的。对于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的小孩来说分辨丝瓜与肉豆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想还事情一个真相。而对于只重结果的大人来说,能吃到瓜与豆才是最重要的。此处并非是想要讨论大人与小孩的问题,只是想借而表达大人与小孩思维的差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若视前者为形式而后者则可以视作是内涵。反复思索这个关于形式与内涵的问题之后,又回到“分辨”与“吃”的问题上来。

若将这个问题放到柴米油盐的生活之中来说,我们便会由此想到其实形式并不重要,内涵才是一切丝瓜藤蔓与肉豆茎须长在了一起,小孩执意要将它们分开,而大人阻止了小孩的行为说菜是为了吃的。对于对任何事都充满好奇的小孩来说分辨丝瓜与肉豆是最重要的,因为他们想还事情一个真相。而对于只重结果的大人来说,能吃到瓜与豆才是最重要的。此处并非是想要讨论大人与小孩的问题,只是想借而表达大人与小孩思维的差别。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若视前者为形式而后者则可以视作是内涵。反复思索这个关于形式与内涵的问题之后,又回到“分辨”与“吃”的问题上来。的本源。

上世纪20年代,印度诗人泰戈尔访华,徐志摩与林徽因陪同,当时的报纸

报道:林徽因人面桃花,泰戈尔仙风道骨,长袍长须,加上郊寒岛瘦的徐志摩,犹如苍松瘦竹春梅三友图,成绝世佳品。但是,细细品味之后,会发现,我们的社会中越来越缺少这种“三友”。

“三友”是什么?“三友”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的信义;是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超凡脱俗;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的儒雅修养。人失去“三友”,即便拾人牙慧,附庸风雅,也便不免落入俗套,成为俗人,因为这是流于形式的矫揉造作。

现今社会中,美人层出不穷,而样貌却越来越同一化,回眸一笑,未曾千娇百媚;影视作品泛滥成灾,而主题却越来越趋向亚文化,回忆青春,未曾涤荡人心。《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匆匆那年》《小时代》,泛滥的青春文艺片充斥我们的荧屏,仿佛青春只能是失去梦想。这种文艺片给青少年带去了什么?无非是物质主义、消费主义及躁动不安。

我们总是在反思这个社会究竟失去了什么,为什么青春总是缺乏奋斗色彩?其实,正是人缺少了涤荡与砥砺心灵的精神食粮,一味地追寻形式与数量,造成了社会诸多方面的同一化,亚文化泛滥。

泰戈尔,徐志摩,林徽因,三人所专不同,性格南辕北辙,但其感人之处却是一致的:精神气象让人爽朗。“传道,授业,解惑”,我们越来越执着于“业”,而忽视了“道”,而结果是,一个人即使是头戴金丝八宝攢珠髻,项戴璎珞圈,裙系豆绿宫绦,也掩盖不了身上的“铜臭味”。

正如国学大师饶宗颐所说:“人的生命如同蜡烛,烧得红红旺旺的,却很快熄灭,倒不如用青青的火苗,更长久地燃烧,来得经济。”我们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义所左右,那么整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即将失控。

丝瓜与肉豆,何必执着于将其分开,只要内涵没有走偏,又何必纠结于无关紧要的形式呢?

这篇作文从小孩和大人相较角度,指出小孩“分辨”是究形式,大人“吃”是究内涵,“其实形式并不重要,内涵才是一切的本源”。然后例析“三友”的形与神、美人的形与神、影视作品的形与神,强调“形”“神”分离、重“形”轻“神”都是非常可怕的。由此获得“我们的生活一旦被形式主义所左右,那么整个时代的人文精神即将失控”这样的深度认识”。

篇四:山东2015年高考作文题

山东高考作文题网友连呼不懂专家称挺现代

来源:齐鲁晚报作者:许亚薇王光营发表时间:2015-06-0813:39

肉豆是个什么豆?

7日上午,我省高考首场考试结束,语文作文的“丝瓜藤和肉豆须”引来不少考生、家长热议。有考生表示,作文都写完了,还没搞明白肉豆是啥东西。专家表示,作文猛一看很土气,但反映的仍然是人生的抉择问题。

本报记者许亚薇王光营

写完了还不知道肉豆是啥,真是醉了

“感觉作文不难写,但写完了还不知道肉豆是啥,真是醉了。”7日上午,刚刚走出考场的林刚说,他觉得语文考试整体都不算难,但就是没看懂作文题目说的是啥植物。

有这种感觉的不光是林刚一个人,很多家在城市的孩子也表示,平时没有机会接触这些植物,虽然丝瓜、豆子都有大体印象,可这些植物到底咋生长的,丝瓜藤和肉豆须生长时到底咋缠绕,还真不知道。“也许农村考生沾了光。”有的学生开玩笑说。

除了分不清这两种到底是啥植物,学生们写起来分歧也不小。“好像是说孩子分不清两种植物,父亲告诉他不用分清,只要知道它能吃就行。”在济南七中考点,走出考场的小黄说,她的作文主题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小黄觉得孩子不该听从他父亲的,应该知道这两种植物分别是什么。

记者随机问了多位刚刚走出考场的考生,大部分考生的主题都集中在父亲的说法略有偏颇,应该理清事物本质,很少有考生认为父亲的想法是正确的,肯定父亲的实用主义。

林清玄写《无风絮自飞》讲述什么是“平常心”

山东省高考作文题目出来以后,台湾作家林清玄一下子火了。原来,牵扯58万人高考命运的语文作文题目,截取自林清玄的《无风絮自飞》一文。

而这篇文章出自林清玄启悟人生系列之《放下即幸福》一书,是书中“平常心”板块中的一篇。在林清玄看来,“平常心”不是没有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的智觉,而是以心为主体,不被是非、善恶、人我、大小、美丑、好坏所转动、所污染。

针对丝瓜藤和肉豆须的小故事,林清玄发出了感慨,“一个人只要站稳脚跟,努力在向上生长,有时不免和别人纠缠,又有什么要紧呢?一忘失自己立场与尊严,最后就会结出果实来,当果实结成的时候,一切的纠缠就不重要了。”最后,林清玄点了题,引出道元禅师“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一句。

“考生可能全角度审读立意”

“如果单纯看这则材料,考生可能会用多角度分析的方法来审读立意。”7日,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李满认为,这则材料不长,但考生可以通过开放式思维进行个性化写作。

比如从父亲的角度,可以肯定父亲的生活经验,也可以否定父亲的实用主义。从儿子的角度看,可以肯定儿子的探究精神,也可以建议儿子向生活学习等。

但也有高中老师认为,这道题材料的导向性太明显,一般都从这两个角度入手,考生多维度发挥的余地不大。但与往年的题目比较,对考生立意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个题表面上看挺老土,但其实很现代。”新东方在线相关专家分析说,对整天在教室里读书的孩子来说,很多人都不知道丝瓜藤、肉豆须是个啥东西,需要有农村生活经验。但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其实也是个现代性的话题。一个人是追求过程,还是只看重结果,这些东西都让我们每个人处在纠结中,如何选择一直是现代社会的难题。

在看了山东作文后,于丹也表示,考评的重点放在了思维方式的拓展和转型上,给出了一个生活经验中的不同角度。当这两种植物生长的时候很难分开,长成食材的时候反而容易了,但在成为餐桌上美食的时候,可能又不分开了,这也是一种思路。

困扰大家的肉豆,到底是啥?在微博上“博物杂志”这样解释,其实,林清玄祖籍福建,是土生土长的高雄人,幼年时正赶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两岸紧张期,应该没来过大陆。所以,这句俗语是高雄一带常说的,“肉豆”就是台湾人对某种豆的俗称。台湾生态与工程生态习性资料库中,“肉豆”,在中国植物志里,正式名称叫扁豆、鹊豆,是当地极为常见的蔬菜。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