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诗歌是如何体现杜甫人格的?可不能含糊啊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23:45:55

杜甫的诗歌是如何体现杜甫人格的?
可不能含糊啊

千余年来,杜甫以他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诗篇坚定着人们生活的意志,培养着人们高尚的情操.杜甫身上集中了我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最可宝贵的性格,他的一千四百多首诗就是这种性格的最鲜明、最完美的表现.这些诗尽管带着一些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但是它们的万丈光焰永远也不会熄灭,杜诗的艺术魅力也永远不会消失. 在这种情况之下,杜甫不但没有采取逃避现实的态度,停止了自己的歌唱,反而唱出了时代的最强音.他密切地注视着时局的发展,用诗歌及时地反映每一个重大的政治事件,不断提出自己的褒贬,以求对政治发生积极的作用.这几年里,他曾经与自己所属的士大夫阶级隔离开幕和灾难深重的人民一起流亡.他几乎走遍了西北、西南广大的地区,忠实地记录着战火和灾荒下人民的生活.“三吏”、“三别”深刻地反映了封建国家、安史叛军和人民群众三者之间复杂的矛盾关系.安史之乱虽然带有民族斗争的色彩,但本质上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战争.安史军队残酷地屠杀人民,成为人民群众最主要最凶恶的敌人,在山东、河北、关中一带都遭到人民的武装抗击.这就使政府镇压叛军、统一国家的行动客观上符合了人民的利益.杜甫满心希望政府更好地组织力量争取胜利,但他所看到的却完全是另一种情形.杜甫忍着悲痛以极大的勇气如实地描绘了他的见闻: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传.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新安吏》)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垂老别》) 杜甫愤慨地指斥政府残暴无能,对人民表示了同情:“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眼枯即见骨,天他终无情.”却又不得不鼓励人民出征,以便给现实问题以现实的解决.诗人把那老姐、新娘、老大写得深明大义,含泪承担自己的义务,正可以见出杜甫自己的态度. 杜甫在西南飘泊的时候,政治热情也不曾衰退过.中原的战乱,西部的边患,蜀中军阀的混战,以及当地人民的生活,都是诗人时刻关心的问题.在成部和首州的时候他写了许多怀念和颂扬诸葛亮的诗,如《蜀相》、《武侯庙》、《八阵图》、《滚州歌》、《古柏行》、《咏怀古迹》之五、《诸葛庙》、《上卿翁请修武侯庙遗像缺落时崔卿权夔州》等等.杜甫为什么对诸葛亮怀着特殊的敬慕呢?《蜀相》里说: 三顾频烦天下计,雨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咏怀古迹》里说: 这移汉作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从这些诗中可以看出,杜甫所赞颂的是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政治热情.虽然运移汉诈,诸葛亮决不知难而退:“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这就是杜甫称之为“云霄万古”的原因.在安史乱后国破家亡、民不聊生的局面中,杜甫颂扬和效法诸葛亮入世的态度,是寓有深意的. 杜甫不仅自己不能忘怀国家人民,而且总是鼓励别人为国家人民去做一番事业.他劝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劝韦讽说:“国步犹艰难,兵革未休息.万方哀嗷嗷.十载供军食.庶官务割剥,不暇优反侧.诛求何多门,贤者贵为德.韦生富春秋,洞沏有清识.操持纲纪地,喜见朱丝直.当令豪夺克,自此无颜色.必若救疮疾,先应去螫贼.捧泪临大江,高天意凄例.行行树佳政,慰我深相忆.”杜甫向他述说时艰政弊,嘱咐他要肃清掠夺人民的贪官污吏,以救济苦难的人民,真是语重心长.杜甫去世的前一年还劝裴虬、苏换说:“致君尧舜付君等,早据要路思捐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