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6:25:53

明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其实,明朝灭亡的原因在明朝初年就已经种下了,这可以说是非常独特的,从来没有哪个朝代会这样.
分析一下这个种子就是:皇权的空前加强和宦官专权.
因为皇权的绝对化,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上发挥了很坏的影响.明朝皇帝不明白政治平衡的必要性,简单地以为只要大权绝对在自己的手中,江山就会永固.殊不知不受牵制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绝对的权力绝对的腐败.这一点上,不能不承认明朝是远逊于汉唐的.
在政治上,自从洪武帝废了胡惟墉的宰相,从此再也没有设立这个职务,从而导致了皇权的绝对化.因为皇权的专权,导致了法律如同虚设,全以皇帝为主导,今天是这么个说法,明天又变了个样.这使得上上下下全部都乱了套,也使得官吏徇私枉法无人可管,造成为什么明朝反贪最严,却越反越贪的后果.而且因为皇权的绝对化,导致了宦官专权的出现,只要宦官能得皇帝欢心,那么他就是一人之下而万人之上了.而且从洪武帝开始,基本上所有的明朝皇帝都是好杀成性,可能是血统遗传的问题.因为多疑,又残忍好杀,也就给了宦官的滥杀无辜留下了伏笔.只要他们看不顺眼,以及和他们作对的大臣基本上都没好下场.几百年的对大臣的滥杀,把臣子的节气都杀没了,只剩那奸佞弄臣,虽说一个皇帝身边也需要弄臣,这是帝王权术的范畴,但是这是要在有贤臣的前提下的.而明朝的皇帝身边基本上没几个贤臣,只剩下奸佞弄臣,皇帝勤政的时候还好些,而当皇帝殆政的时候,诺大的皇权就出现了真空现象.权力的空白总是要人去填补的,要么是权臣,要么是巨阉.这样的政权怎么能对国家负责,对国民负责,对子子孙孙负责呢?这就导致了明末大范围的农民起义,因为大家都已经过不下去了,那些个奸佞弄臣们只知道满足自己的私欲,根本不关心民间疾苦,而有缺少贤臣,这样的国家怎么会长久呢?
在文化上,唐代的科举有进士,有明经,有特科.特别是特科,成就了不少千古名相,如贤良方正,如能言直谏,使天下才俊尽入毂中矣!而明朝却只有进士科,形式只限于以后遗臭天下“八股文”.其目的就是使天下士子无法自由发挥,不能妄议朝政.选拔出来的士大夫,只能成为皇帝本人的奴隶,沦为皇权的执行者,而不是社稷的建设者.这样选出来的国家栋梁,可以说基本上都是朽木,没有什么可塑性,不懂得通变,就更加不懂得治国了.所以,纵观整个明朝,高居庙堂之上的没几个是贤能德才之辈,懂得治国的更是寥寥无几,而真正有才能的却不是在野就是不得重用,真是可悲可叹呀.偌大的国家就是找不到几个经纬治国之才,这样的国家怎么能治理好,怎么能不走向灭亡呢?
在军事上,因为皇权绝对化,叫皇帝把军权视为命根子.这就出现两种现象,一是对军队的绝对控制权,二是对战争的绝对指挥权.而战争永远是强者的武器,弱者去统领它,只能是无端毁坏国家的利器.明代皇帝善于招降纳叛,把原来的土匪草寇都收进自己的帐下,这就是“以兵息寇”法.如果是强者去统御,那不会出什么乱子,如果叫弱者去统御,又逢乱世,这些人就会沦为兵寇,其危害性是毁灭性的.太祖,成祖都是在战争中打过来的人,知道怎么与这些人打交道;而后世之君深居内宫,不晓战事,又怎么去制服这些虎狼之师呢?土木堡就是很好的例证.所以到了后来,兵寇与民乱相彰,民间疾乱,而那些皇帝却束手无策,根本就压制不住,这样的局势怎么能保国家于安康,怎么能保国家于长久呢?
在经济上,因为皇权的绝对化,导致政治权力对经济的干预.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朝设立了“皇庄”,与人民争夺利益.更过分的是,非但要与民争利,还贪恋金银,设内帑而弃户部,最典型的就是万历帝.三大战役已经花光了户部的钱,而万历却不拿分文充实国库,而国家还是要花钱,那么这些又从哪里来呢?最后,还是到老百姓那里掠夺,增加各项税收,而且,只是填充国库可能还好些,最要命的是,那些贪官污吏借着国家征税的锲机,大肆增设名目,鱼肉百姓.这样必然会导致那些为生活所迫的民众起义,也就导致朱家王朝的覆灭~!
另外,宦官专权也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这些宦官都是皇帝身边的人,很得皇帝的宠信,而且明朝的皇帝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经常不上朝,置政事于不顾.这就给宦官们留下了巨大的权利,他们可以假借皇帝的名义,做他们想做的事情,而且随便编个理由,就可以骗过皇帝.因为皇帝的不理朝事,听信宦官,加上大臣们想见皇帝一面都不容易,必然导致朝政的荒废,言谏之路的堵塞.再加上宦官们掌握了东西两厂这个特务机构,冤狱,假案层出不穷,搞得天下人心惶惶,官员们整天琢磨怎么整人,这样的朝廷怎么能把发展国家作为首要呢?并把这种风气带到民间,这样也就导致了国家的衰败!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偌大的明王朝,因为他的体制问题,把灭亡的种子在他的初期就已经种下了,值得我们引以为戒!

内因第一,崇祯时期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党争,关键是财政危机一直没有解决。 万历年间自张居正死后,问题不断,危机日益加重。万历三大征之后明王朝的财政其实就比较困难了。而这一危机经泰昌、天启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虽然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了,相对繁荣,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是贫困的,是土地兼并严重的! 崇祯上台之后并没有采取有效的缓和兼并土地的政策,反而一味的“加辽响”,意图短时间内彻底解决辽东边境问题。结果...

全部展开

内因第一,崇祯时期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党争,关键是财政危机一直没有解决。 万历年间自张居正死后,问题不断,危机日益加重。万历三大征之后明王朝的财政其实就比较困难了。而这一危机经泰昌、天启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虽然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了,相对繁荣,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是贫困的,是土地兼并严重的! 崇祯上台之后并没有采取有效的缓和兼并土地的政策,反而一味的“加辽响”,意图短时间内彻底解决辽东边境问题。结果增大了民间负担,再加上西部的大灾荒,流民成了流寇,流寇成了起义军。明王朝陷入了两线作战……结果,两线战乱不仅没有彻底解决,反而越陷越深。最终1644年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而死。大明王朝灭亡!
内因第二,行政能力地下,扯皮严重! 崇祯上台之后,虽然能一举解决阉党问题。赢得了民心,但他有自己的问题,由于是亲王登基,十年只有十七岁,没有经过整治历练,不能很好的识人用人。当时明朝党争严重,而崇祯上台由于缺乏经验也就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要受摆布了。举几个例子就能看出来,崇祯对于几个关键人物的任用上,时而英明时而糊涂。比如孙承宗,当他被启用守卫北京城,守卫辽东的时候,是很合适的。以他的才能一定可以支撑住辽东,至少可以缓解清朝的进攻。等西北农民军消灭之后,大明就可以腾出手来专注于辽东战事!可是当孙守辽稍微受挫,身边的言官开始弹劾,有一部分人借机排挤的时候,崇祯就动摇了。孙承宗递交辞呈,踏遍批准!这是一个失误!!!用人不疑,不应以一时得失而随意改变对一个关键人的任用使用。 第二, 卢象升的战死!1638年,清朝倾举国精锐进犯明朝京城附近。朝廷急调时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勤王。当卢象升披着孝服见到崇祯之后,崇祯的态度就有点搞了。皇帝本来受杨嗣昌的影响想要和谈,而主战的卢象升说出“能战方能言和”的态度下,又支持坚决出战。并委托卢象升全权负责京师防务和清朝作战。 既然你交给他军权,就被怀疑,还要太监监军。并且卢象升也只能指挥其中的两万人。没有补给,没有支持。导致卢象升英勇战死。这只能说明崇祯朝廷只知道扯皮,政令不同一,没有一个有效决策,有了好的决策又不能好的执行。
内因第三,起义军实力比较强。西北李自成,西南张献忠。屡招屡叛,屡败屡战,最终把一个准备中兴的崇祯王朝毁掉了。
崇祯朝真的不缺能人,缺的是崇祯用人的能力,另外缺乏一个有能力的首辅。
外因:清朝军事强大,行政有效。 皇太极执政后,任用了大量汉官,并且积极吸收了汉文化。使得行政行军方面简单有效的八旗制度和优秀的汉族文官制度有机结合。皇太极也有雄才大略,最终使得明朝和清朝的力量对比天平向清朝方面越来越倾斜了。

收起

时代变迁。很正常

原因当然有很多 但主要的必然是内因 制度问题 加上皇帝乏力 在封建社会很容易导致王朝的覆没 具体到明朝 土木堡之战 由盛转衰 朝鲜战争 已是强弩之末 加之内部矛盾累积 终究还是爆发了.......

官僚和腐败

财政危机
明中叶,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正德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封建王朝支费却与日俱增。特别是蒙古俺答势力进逼北京后,明政府添兵设饷,军费大增。1551年,各边境饷银达500多万两,修边塞等工役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两。而正赋及其他加派总共才1000万两。这时,皇族支费也多得惊人。嘉靖末,皇族达28492位。当时,全...

全部展开

财政危机
明中叶,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正德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封建王朝支费却与日俱增。特别是蒙古俺答势力进逼北京后,明政府添兵设饷,军费大增。1551年,各边境饷银达500多万两,修边塞等工役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两。而正赋及其他加派总共才1000万两。这时,皇族支费也多得惊人。嘉靖末,皇族达28492位。当时,全国田赋输京米400万石,而宗藩岁禄达853万石,“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财政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到1567年(隆庆元年),太仓银仅存135万两,只足三个月的开支。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流民现象的加重
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躲避赋税、徭役、地租的追呼敲扑,不得已离乡背井,成为流民。明初在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流民。到正统以后,流民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为严重。估计,当时全国流民,总数大约有六百万人,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地处湖北、河南、四川、陕西交界的荆襄山区,是当时流民的重要去所,这里山谷厄塞,川险林深,有大量沃土可供耕垦,封建统治也比较薄弱。从正统以来,流民涌入越来越多,至景泰、天顺年间,大约聚集了几十万。
明中叶的农民起义
明代中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全国各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装反抗“矿禁”、“封山”。从抗租到武装“踞田夺地”,斗争形式多样,规模越来越大。其中在正统时,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他们以矿工、农民为主,曾攻占了闽、浙、赣三省部分地区。
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又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广大流民的坚持斗争下,明朝政府不得不在荆襄山区设立郧阳府,增置竹溪、郧西等七县,允许流民开垦荒地,成为合法编户良民。
正德年间,在河北又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起义军攻占了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横行中原”,并曾三次进逼北京。
此外,在四川、贵州以及广西等地,还先后爆发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起义。这些起义,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

收起

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制度原因是根本,皇权的空前强化,宦官专政。皇帝的集权和胡作为,尤其是土木堡之战,这使得明王朝由盛转衰,渐渐走向灭亡,农民起义不断和大清国加剧了它的灭亡。

财政危机
明中叶,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正德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封建王朝支费却与日俱增。特别是蒙古俺答势力进逼北京后,明政府添兵设饷,军费大增。1551年,各边境饷银达500多万两,修边塞等工役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两。而正赋及其他加派总共才1000万两。这时,皇族支费也多得惊人。嘉靖末,皇族达28492位。当时,全...

全部展开

财政危机
明中叶,明政府财政危机逐渐严重。正德以后,由于土地高度集中,大地主隐匿赋税,明政府财政收入逐渐减少。与此同时,封建王朝支费却与日俱增。特别是蒙古俺答势力进逼北京后,明政府添兵设饷,军费大增。1551年,各边境饷银达500多万两,修边塞等工役所需又800余万两,两项合计约1300万两。而正赋及其他加派总共才1000万两。这时,皇族支费也多得惊人。嘉靖末,皇族达28492位。当时,全国田赋输京米400万石,而宗藩岁禄达853万石,“岁输亦不足供禄米之半”。加上皇室奢侈,冗官冗食,嘉靖一朝每年财政亏空多者近400万两,少者也有百余万两。到1567年(隆庆元年),太仓银仅存135万两,只足三个月的开支。明王朝出现了严重的财政危机。
流民现象的加重
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为了躲避赋税、徭役、地租的追呼敲扑,不得已离乡背井,成为流民。明初在个别地区已经出现流民。到正统以后,流民几乎遍布全国,其中山西、河北、山东、陕西、河南、安徽、江苏、湖南、湖北、浙江、福建等地最为严重。估计,当时全国流民,总数大约有六百万人,占在籍人口的十分之一,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地处湖北、河南、四川、陕西交界的荆襄山区,是当时流民的重要去所,这里山谷厄塞,川险林深,有大量沃土可供耕垦,封建统治也比较薄弱。从正统以来,流民涌入越来越多,至景泰、天顺年间,大约聚集了几十万。
明中叶的农民起义
明代中期,随着封建土地所有制高度发展,阶级矛盾日趋激化,全国各地农民反抗地主阶级的统治,从逃亡到抗赋抗役,从“盗矿”到武装反抗“矿禁”、“封山”。从抗租到武装“踞田夺地”,斗争形式多样,规模越来越大。其中在正统时,爆发了叶宗留、邓茂七起义,他们以矿工、农民为主,曾攻占了闽、浙、赣三省部分地区。
天顺、成化时,在荆襄山区又爆发了刘通、李原领导的大规模流民起义。起义虽然最终失败了,但在广大流民的坚持斗争下,明朝政府不得不在荆襄山区设立郧阳府,增置竹溪、郧西等七县,允许流民开垦荒地,成为合法编户良民。
正德年间,在河北又出现了杨虎、刘六等领导的起义。起义军攻占了北直隶、山东、河南、山西许多州县,“横行中原”,并曾三次进逼北京。
此外,在四川、贵州以及广西等地,还先后爆发了许多少数民族的起义。这些起义,对明朝统治构成了极大的威胁。内因第一,崇祯时期最大的问题还不是党争,关键是财政危机一直没有解决。 万历年间自张居正死后,问题不断,危机日益加重。万历三大征之后明王朝的财政其实就比较困难了。而这一危机经泰昌、天启非但没有好转,反而加剧。虽然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了,相对繁荣,但是全国大部分地区是贫困的,是土地兼并严重的! 崇祯上台之后并没有采取有效的缓和兼并土地的政策,反而一味的“加辽响”,意图短时间内彻底解决辽东边境问题。结果增大了民间负担,再加上西部的大灾荒,流民成了流寇,流寇成了起义军。明王朝陷入了两线作战……结果,两线战乱不仅没有彻底解决,反而越陷越深。最终1644年起义军攻入北京,崇祯自缢而死。大明王朝灭亡!
内因第二,行政能力地下,扯皮严重! 崇祯上台之后,虽然能一举解决阉党问题。赢得了民心,但他有自己的问题,由于是亲王登基,十年只有十七岁,没有经过整治历练,不能很好的识人用人。当时明朝党争严重,而崇祯上台由于缺乏经验也就只有在一定程度上要受摆布了。举几个例子就能看出来,崇祯对于几个关键人物的任用上,时而英明时而糊涂。比如孙承宗,当他被启用守卫北京城,守卫辽东的时候,是很合适的。以他的才能一定可以支撑住辽东,至少可以缓解清朝的进攻。等西北农民军消灭之后,大明就可以腾出手来专注于辽东战事!可是当孙守辽稍微受挫,身边的言官开始弹劾,有一部分人借机排挤的时候,崇祯就动摇了。孙承宗递交辞呈,踏遍批准!这是一个失误!!!用人不疑,不应以一时得失而随意改变对一个关键人的任用使用。 第二, 卢象升的战死!1638年,清朝倾举国精锐进犯明朝京城附近。朝廷急调时任宣大总督的卢象升勤王。当卢象升披着孝服见到崇祯之后,崇祯的态度就有点搞了。皇帝本来受杨嗣昌的影响想要和谈,而主战的卢象升说出“能战方能言和”的态度下,又支持坚决出战。并委托卢象升全权负责京师防务和清朝作战。 既然你交给他军权,就被怀疑,还要太监监军。并且卢象升也只能指挥其中的两万人。没有补给,没有支持。导致卢象升英勇战死。这只能说明崇祯朝廷只知道扯皮,政令不同一,没有一个有效决策,有了好的决策又不能好的执行。
内因第三,起义军实力比较强。西北李自成,西南张献忠。屡招屡叛,屡败屡战,最终把一个准备中兴的崇祯王朝毁掉了。
崇祯朝真的不缺能人,缺的是崇祯用人的能力,另外缺乏一个有能力的首辅。
外因:清朝军事强大,行政有效。 皇太极执政后,任用了大量汉官,并且积极吸收了汉文化。使得行政行军方面简单有效的八旗制度和优秀的汉族文官制度有机结合。皇太极也有雄才大略,最

收起

补充一点,资本主义萌芽阶段就被谋杀了~o()^))o 唉...明代能人辈出啊,个人比较欣赏的是王守仁!!!可以说他影响了之后的大明王朝~

土地兼并和贪污腐败是主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