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的韵律与近体诗的韵律有什么区别.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20:31:40

现代诗的韵律与近体诗的韵律有什么区别.

你的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或格律诗,是中国讲究平仄、对仗和叶韵的诗体.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唐代形成的格律诗体.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平仄、押韵都有严格的限制.近体诗包括绝句(五言四句、七言四句)、律诗(五言八句、七言八句)、排律(十句以上)三种,以律诗的格律为基准.(绝句的格律是半首律诗.排律则是律诗的延长).最基本的格律包括:字数、句数平仄、用韵和对仗(绝句不要求对仗)几个方面,主要有三点: 1、每句必须平仄相间,同联的两句必须平仄相对,联与联之间必须平仄相粘,即“句内相间,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2、除首尾二联外,必须要对仗; 3、一韵到底.
  平仄
  一、先辨汉字的四声和平仄 根据字音读来的高低长短、缓急升降,古人将汉字分为平、上、去、入四种声调,仄声包括上、去、入三调.古之“入声”字读音在普通话中已基本消失.现在,平声又分阴平和阳平,与上声、去声构成现在的“四声”,即“妈麻马骂”,前两为平,后两为仄. 入声字的发音都较短促,对于诗词的朗诵也有其特定的效果,不可当它完全不存在.如“的、滴、答、一、七、学、雪、绝”等字,都是入声.现代南方地区有很多方言依然保持了入声,如在上海广东等地的方 ,很容易就能把“一、滴”等入声字从“衣、低”等平声字中区分出来.不过,如果是北方的朋友,恐怕就需要逐渐地学习和掌握了. 二、律诗的平仄交替特点 了解了什么是平仄后,我们现在开始讲解律诗的平仄问题了,有些格律书,列出了什么“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说白了就是平仄交替原则.律诗的格律,是根据汉语的声调总结出来的,照着格律写出来的诗读起来抑扬顿挫,能有更好的音乐效果. 一般来说,在七言句当中,第二、四、六字的平仄必然是间隔开的(如第二个字是平声,第四个字必然是仄声,第六个字则又是平声,反之亦然.) 五言近体相当于七言近体除去首二字,掌握了七言,五言的平仄交替情况也了然于心. 再记住念对格律: 1、对,每联的对句(即后一句)和它出句(即前一句)在平仄上必须相对.如首句的二四六字为(平仄平)譬如“孤山寺北贾亭西”,则次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必须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 . 2、粘,我们习惯上把律诗的八句分为四联.首句与次句合成为首联,第三四句合成为颔联,五六句合成为颈联,七八句合成为尾联.联与联之间的平仄关系,即下一联出句的平仄必须和上一联对句类型相同,平粘平,仄粘仄.譬如,首联对句(第二句)的二四六字的平仄为(仄平仄)譬如“水面初平云脚低”,那么颔联出句(第一句)的平仄也必须为(仄平仄)譬如“几处早莺争暖树”. 综上所述,掌握各种形式的近体诗的平仄格式的关键是确定第一句的平仄.而第一句的平仄又是容易确定的,故近体诗的平仄格式并不神秘,很好掌握,关键是要会用近体诗平仄交替的特点和粘对格律.以前有人认为非死记硬背不可,其实是骗人的,或者自己本身不得要领.其实,只要掌握了上面说的这个规律,对近体诗的平仄就会了如指掌,而且不会忘记,也不会发生错误. 至于平仄的的变格和拗救,笼统地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是不对的.这个问题有点复杂,另用篇幅讲它. 先记住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平仄不拘的,只有七言近体诗每句第一个字.
  孤平是针对七言近体的“仄仄平平仄仄平”和五言近体的“平平仄仄平”这两种入韵句子的平仄句式而言的.如果将上面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改用仄声,这就犯了孤平.孤平就是孤孤单单的“平声”字.因为改动之后,这两个句子中除去“韵脚”那个平声字外,其余就只剩下一个平声字了,这就叫犯孤平.可能犯孤平的句式只有这两种. 五言的“仄仄仄平平”这种入韵句式,在诗律上就注定它除了韵脚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而且不是谁去“犯”的,所以这不在犯孤平之列. 孤平是作近体诗的大忌,不是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不能违犯.为了避免孤平的出现,故上述两句中七言句的第三字、五言句的第一字都必须用平声.如果在实际作诗过程中,非用仄声字不可,为了避免孤平的发生,就需要“救”,这就是一般所说的孤平拗救.所谓孤平拗救,是说在不得已犯了孤平的情况下,要用不合平仄格律的拗句来补救,以避免孤平.具体办法是,将上说七言句的第五字和五言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这就成了拗句,但却避免了孤平. 除了孤平的拗救外,律诗的拗救还有两种常见形式,一种叫特拗句,就是在(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中,把第五字和第六字的平仄交换,使之成为(仄仄平平仄平仄),这样的例子在古代有很多,譬如“桃李春风一杯酒”.如果是五言,只须把前面两个字去掉就行,救法和七言同. 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常见的拗救是在(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样的句式中,第五字和第六字用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仄仄),如果光是第五个字用了仄声倒也无所谓,那叫小拗,可以不去管他的,可第六字也用了仄声的话,那就是大拗,问题便很严重了,其实这样的句子也可以救它,把对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的第五个字改成平声,那就行了,即“仄仄平平平仄平”.比较有名的例子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八十在古代都是入声).五言用法和七言同,较著名的例子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种大拗的救法有时可以和前面所说的孤平拗救一起用,因为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句式中,第五字若改成平声,那么第三字的平仄就无所谓了.呵呵,因此,这第五个字可真是个宝贝啊,只要一用平声,则出句的五六字,本句的第三字,就可以随意了. 另外还有一种特殊的拗体,即三仄尾.也就是在(平平平仄仄)的句式中,把第三个字用成了仄声,成为了(平平仄仄仄),这样的拗体是不可以救的,但是在唐人的诗句中也较常能看见,如老杜的“江流石不转”. 今人尽量少用为好. 注意:律诗入韵的句子二四六字平仄必须要分明,前面讲的这些拗救,除孤平拗外,其出律而救起的例子全部都是不入韵的句子.
  隋代陆法言《切韵》把同韵同调的字归并成类,同类的字可以互相押韵,即是一个韵部,共206个韵部,唐人规定近韵可“同用”,南宋平水人刘渊把“同用”韵合起来,减为107韵,后人又减一韵,成106韵,这就是所谓的“平水韵” 近体诗押韵的位置(韵脚)是固定的,律诗二四六八 陆游
  句、绝句二四句必须押韵(不管律诗绝句,首句既可入韵也可不入韵);必须一韵到底,且一般是押平声韵(仄韵诗因其太少,故从略).这就是用韵上的基本格律. 近体诗用韵要求很严,除首句可用邻韵外,一般不允许邻韵通押,就是字数少的窄韵也不能出韵. 当代人有愿意用新韵的,按照普通话入韵就可以了.对于某些把“情、同”放在一起的新韵书,还是不看为好.
  通俗一点说,对仗是指近体诗中一联的出句和对句要成对联的形式(其实,对联是从近体诗的对仗发展而来的).对仗有工对宽对之分,工对比较严格,必须家花对野草,山川对河岳,三千对八百,宽对则比较松一些,只要句子结构成分相对应就行了,如体词(即现代汉语中的主语和宾语成分,名词性词语,包括名词、代词)对体词,谓词(即现代汉语中的谓语成分,包括动词、形容词)对谓词就行了,譬如,“他们”对“小鸟”,“楼高”对“心跳”,都算是宽对.绝对的工对和宽对一般不太多,律诗的对仗多数都是些半工半宽的句子,譬如“脸红”对“心跳”.“脸”与“心” 都是身体部位,算是工的,可“红”与“跳”一为形容词,一为动词,充其量也就是个宽对,所以这样的对子就是半工对. 古代汉语是没有词性的,因此,对仗主要得从意义和结构上来看,有些初学者,老喜欢瞄着对仗的词性,发现一个词性不对,马上喊失对,这是很可笑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死”是什么词性?“灰”又是什么词性呢? 对仗细分的话,有工对、借对、扇面对、流水对等. 工对,词性词类和句型都相对的对仗.是律诗对仗最基本的形,上面已经介绍了! 借对,就是借音、借义相对. 如杜甫七律《野望》中首联“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白”和“清”本不算工对,但“清”和“青”同音,因同音关系借“清”为“青”,这样“白”就和“青”相对了.这里的“借”是只借“音”不借“义”,使人因同音关系而联想到另一个字,并不涉改变诗意的问题.又如杜甫的诗句“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寻常”和“七十”本来不相对,但“寻”和“常”是古代的长度单位,八尺为寻,二寻为常,在这个意义上,“寻常”包括着数字概念,故这里借来和“七十”相对.当然,这也不涉及改变诗意的问题.前者借“音”,后者借“义”,这两种情况都是借对. 流水对,是说相对的两句之间的关系并不对立,而是一个意思连贯下来,就象流水不能分开一样,但它们在词类和结构上仍然要相对.如我在《上海楼市》中所写的“一苑千般弄,三年两倍升”就是流水对. 上面介绍了近体诗的基本格律,对待诗律应取的态度是:承认格律,掌握格律,为了思想内容的需要,在必要时可以突破格律.只有这样,才能让诗律为我服务而成为诗律的主人. 律诗的颌联、颈联一般来说,必须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均需对仗.在律诗中,特别是在五律中,有时会出现颔联不对仗的情况,这属于律诗的别体,不宜提倡.但也有首联对仗的,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也有尾联对仗的,如前举杜甫诗;也有全首用对仗的,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绝句本来不要求对仗,但也有对仗的,如杜甫《八阵图》(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还有全首对仗的,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诗最工,所以建议学诗者最好从杜诗入手.近体诗的对仗用得好,可以使诗生色.但过分追求对仗工整必然束缚思想,这应该正确对待,不能舍本逐末.
  注:以上引自百度百科,我稍作了点修改.如果想学律诗,建议找来《古代汉语》看看,其中有很详细的论述.
  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对而言,一般不拘泥格式和韵律.现代诗的发现可以追源到清末,当时,一些从西方引进的诗作已开始用白话进行翻译,但是这些作品量不是很大,所以鲜为人知.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于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现代诗主要流派为新月派、九叶派、朦胧派.这里也不过多叙述了.
  诗的形式不过是一载体,是为你想表达的思想而服务的,当然其中的学问还是需要我们去学习掌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