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生态课堂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05:10:21

什么样的课堂才算是生态课堂

1、生态教育是提高生态意识,塑造生态文明的根本途径. 生态意识的提高和生态文明的塑造,依赖于生态教育.生态教育是以生态学为依据,传播生态知识和生态文化、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及生态素养、塑造生态文明的教育.开展生态教育、提高生态意识和塑造生态文明三者之构成了一个相互辐射、互利共生、协同发展的“金字塔”范式,而处于金字塔底部的是生态教育,它为我们的生态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夯实了基础.我们要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固然离不开科学技术手段的支持和法规制度的保障,但更离不开人们生态意识的强化和生态文明的完善;而要全面地强化生态意识和提升生态文明,使每个公民自觉维护与其自身生存和发展休戚与共的生态环境,最行之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从“物的开发”向“心的开发”转换,建立多维的生态教育体系,进行全民生态教育. 2、生态教育状况和质量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生态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生态伦理规范和生态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态度、价值观、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为解决日渐严重的生态问题,世界绝大多数国家都先后设立专门机构、采取经济和立法及技术手段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中,英、德、美、俄及南非等国较早地开展了卓有成效的生态教育,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成绩显著,从“寂静的春天”已变成鸟语花香的人类家园;而另一些国家由于忽视或放松公民的生态教育,人们生态知识贫乏、生态意识淡薄,缺乏参与生态建设的意愿.人们的观念偏差和行为不当,逐级引发了一系列具体问题,最终综合体现于生态环境恶化.我们不能不认识到:一个没有生态教育的民族是可悲的,也是可怕的. 3、生态教育可以为解决当代生态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精神资源. 西方产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迅速发展,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的社会活动的规模、程度不断扩大,向自然索取的能力和对自然生态干预的能力也日益增强,致使生态危机越来越严重,生态破坏正在逐步以公开或隐蔽的方式威胁着人类自身的生存. 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教育逐渐走出生态学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人们越来越清醒地意识到,生态问题的背后所隐藏的是人的价值取向问题,生态教育不仅仅能使人们获得对生态系统知识的认知,而且更具有突破“知识本位”,引导和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生态价值观和塑造美好的生态情感的功能.因为只有热爱大自然,才能自觉爱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因此说,生态教育是“防范胜于救灾”的最有效且最持久的生态保护手段. 1、生态课堂是“生本”的课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强调学生是一个个具有思想、意识、情感、欲望、需求以及各种能力的活生生的人.以学生发展为本,其核心成分应该是通过最优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和有效的课堂教学活动,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都能得到有效的开发,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有效的发展,实现教学与发展的真正统一.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以下四种要求.第一,要面向全体学生.无论是“优等生”还是“后进生”,都应受到关爱.第二,要面向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即关注的不只是学生对“双基”的理解和掌握,还有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第三,发展学生的个性.美国心理学家H·加德纳提出的多元智力理论为促进学生具有自身特征的个性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第四,学生的发展还应当是在自己原有基础上的一种可持续发展,这种发展与学生以后的成长(或终身学习)有着共同的外延,其效果应逐渐在学生以后的成长过程中显现. 2、生态课堂是“情境”的课堂.生态总是和环境联在一起,关心生态就是着意改善生态环境.恩格斯说“人是环境中的人”,课堂是师生活动的生态环境,课堂教学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创设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情境.布朗、科林斯等学者认为,认知是以情境为基础的.由于忽视了认知的情境性,传统教育阻碍了促进学生发展这一教育目标的达成.数学教育通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将日常生活资源转化为教学的资源,将学生日常生活经验上升为学校数学的知识教师在提出问题以后,要留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思考多种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独立地解题,学生的差异和资源就会逐渐显著.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差异,尽可能全面地把握学生的活动情况,努力搜集和捕捉学生中生成的有用资源和问题资源,呈现和利用各种资源构建生成的有情境的课堂. 3、生态课堂应是“体验”的课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要想牢团地掌握数学,就必须用内心创造与体验的方法来学习数学.”因此,引导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自主探究、自主发展是学好数学的关键.“体验性学习”是指人们在实践活动过程中,通过反复观察、实践、练习,对情感、行为、事物进行内省体察,养成某些行为习惯,形成情感、态度、观念的过程.它是一种在全新教育理念指导下的,主要从学习者个体发展的需要和认识规律出发,以感受、经历为指向的,符合时代要求,符合学生心理认知、成长规律的学习方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通过指导、创设情境,提供信息资料、工具和情感交流等多种途径使学生在不断的“体验”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1)引导学生体验问题生成的过程.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能促使学生发展.当学生自觉地体验到问题的必要性,不得不提个“为什么”和“怎么办”时,思维才能被激活,才能自觉地投入到探究之中. (2)引导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要为学生创设有利于他们主动求知的学习环境,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体验知识产生的全过程,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的知识和技能、思想和方法.只有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再创造、体验知识的产生、形成过程,才能把新知纳入原有认知结构之中,才能成为有效知识. (3)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小学数学与学生生活具有密切的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指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应用价值. 4、生态课堂应是“合作”的课堂.班级是一个群体的集合,群体动力是最常见的生态现象,合作共生是最基本的生态表征,因此课堂中的合作交流应该是最基本的社会需求,也就当然地应该成为知识探索,情感交流的主要活动形式. 就小学阶段而言,“合作学习”的重点要放在“愿合作”与“‘能合作”上.即:学生有合作的意愿,不抵制合作,认识到“合作”也是学习的一种方式;学生明白自己在合作过程中的个人责任、并扮演积极的角色;知道如何在合作学习的环境下与人相处,怎样妥当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怎样帮助、协调同伴、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速度与质量等.具体操作时,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1)在预习中合作交流——质疑问题;(2)在新知中合作交流——加深理解;(3)在练习中合作交流——拓宽思路;(4)在评价中合作交流——促进发展 5、生态课堂是“愉悦”的课堂. 愉悦是一种幸福、快乐的心理状态.给儿童以幸福的童年不仅是教育的目标,也成为教学过程的追求.愉悦来源于心理的满足,来源于创造的成功,来源于个体为群体的接纳. (1)满足学生“好奇”、“好学”的心理需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必须巧妙呈现教学内容,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好奇心,处于一种定向的认知活跃状态,以积极的姿态来摄取新的知识. (2)满足学生“好动”、“娱乐”的需要.教学中要以多种活动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如皮亚杰所说:“兴趣,实际上就是需要的延伸,它表现出对象与需要之间的关爱”.兴趣对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起着决定作用,所以课堂教学要尽可能生活化、活动化、游戏化. (3)满足学生“好胜”、“成功”的心理需求.从小学生情感发展来看,随着学习在生活中日益重要,与学习兴趣、学习成败相联系的情感也越来越占主导地位.他们害怕学业上的失败、害怕测检不合格、害怕比不上同学,通过对学生学习反应的正面强化,既对学生认知评价全面及时,又使之情感激励,达到鼓舞士气,继续努力的效果,满足学生的成就感. (4)满足学生“依恋”、“被爱”的心理需求.小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他的基本社会需求是怕家长老师指责、怕同学讥笑、怕没有好朋友同他玩耍.他们十分崇敬教师、热爱老师,也喜欢取悦教师,以得到老师对他的爱,这种爱是非常单纯、纯洁的.数学课堂要努力诱发学生产生快乐情绪,引起学生产生相应情感,对学生的关怀、人格的尊重、学习的严格要求融入每一爱的行为之中,孕育出师生间良好的情感状态,并把这种感情推移到整个学习活动中.课堂中不应有体罚、生硬、冷漠,应让学生有一种如坐春风、如沐春雨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