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弟最近迷上宋朝 宋史不想看 想看看宋朝趣事 八卦知道宋朝野史 之类 请告诉小弟 不甚感激宋代野史逸闻 就不要说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6 01:30:38

小弟最近迷上宋朝
宋史不想看 想看看宋朝趣事 八卦
知道宋朝野史 之类 请告诉小弟 不甚感激
宋代野史逸闻 就不要说了

《宋朝事实》.

宋高宗 因为年轻的时候被金军吓到 不能做爱了 所以他的女人就只能自卫了

续资治通鉴

一.
这个故事估计看过《鹿鼎记》的人都会有印象,不过这里我稍微说得详细一些。
仁宗朝的名臣韩琦出镇淮南(大概今天扬州),有一天他府上的花园里开了四朵奇异的芍药,特别大特别鲜艳,最奇怪的就是每朵花都围着一圈金色的色带。韩琦也感到很惊奇,认为是大吉之兆,于是决定将它们送给四个人并开一个宴会庆祝。他首先找来年轻有为的部下王安石,又找来从东京来办事的官员王珪。最后还差一人,韩琦实在想不出在...

全部展开

一.
这个故事估计看过《鹿鼎记》的人都会有印象,不过这里我稍微说得详细一些。
仁宗朝的名臣韩琦出镇淮南(大概今天扬州),有一天他府上的花园里开了四朵奇异的芍药,特别大特别鲜艳,最奇怪的就是每朵花都围着一圈金色的色带。韩琦也感到很惊奇,认为是大吉之兆,于是决定将它们送给四个人并开一个宴会庆祝。他首先找来年轻有为的部下王安石,又找来从东京来办事的官员王珪。最后还差一人,韩琦实在想不出在淮南还有谁能够资格参加这个宴会。正好这时,大理寺派来一名叫做陈升之的官员来到淮南,韩琦决定把他叫过来凑个数。于是四个人每人佩一朵花,饮酒吟诗,忙活了一整天。不久,韩琦任期满了,调回东京出任宰相,封仪国公,后改魏国公;神宗皇帝即位,陈升之作了枢密使,而后王安石为副相,陈便升了宰相,封秀国公;王荆公自然不用多说,领导了轰动千年的熙宁变法,名流千古;王珪在王安石第二次去职后出任宰相,封岐国公。后人尤其是读书人谈起这次盛会,无不心向往之。
二.
吕蒙正也算是大宋朝的名相之一。他虽然参加了两次科举,但是第二次状元及第,8年后出任参知政事(副宰相),又过了四年出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当时年仅44岁,真可谓平步青云。关于吕蒙正最著名的传说莫过于200里的铜镜,人尽皆知,这里就不多说了。
吕蒙正喜欢吃鸡舌头,基本上天天要吃。有一天他去厨房转悠,不知为什么,看到厨房后多了一座山。他的手下告诉他,这是您平日里吃的鸡的鸡毛堆成的。吕蒙正听了沉默了很久,从此决定不再吃鸡舌头了。
吕蒙正自己满腹经纶,才高于世,但是他的几个儿子却不被她看好。真宗皇帝让他举荐一个自己的亲人做官。他说,我的儿子都很碌碌,唯有侄儿夷简有宰相之才,堪当大任。果不其然,吕夷简在仁宗朝成为宰相,是庆历新政的反对者之一。虽然有些守旧,但当时名声很好。几度出入,始终深得太后和皇帝信任。后来封许国公,平章军国重事。
吕夷简有四个儿子,公绰、公弼、公著、公孺。吕夷简想试一试谁最有气度。于是拿来一件稀有的宝物和儿子们一起观赏,然后故意失手将其摔破,其余三个儿子都大惊失色,惟独吕公著镇定自若。吕夷简暗自欣喜,认为这个儿子必为宰相。吕公著在变法期间,和他老爹当年一样,也是著名的反对派。宋神宗死后,元佑更化,司马光出任宰相,极力推荐吕公著入相,但是这时吕公著已经老迈不堪了,执政的高太后也珍惜人才,任命他为平章军国重事,三五天到中书门下一趟。父子同为平章军国重事,这在大宋朝时绝无仅有的。
当时可以在声望上可以和吕氏一拼的是洛阳韩家。韩亿也是仁宗时期的宰相,他的四个儿子缜、绛、维、综,前面两个都做过宰相,韩维后来也做到了门下侍郎(副宰相),冠冕一时。
三.
前一阵子有一些人要为秦桧翻案,遭到了舆论的巨大反击。其实秦桧的地位早就定位在了文化上,即使你可以拿出十足的证据证明他是无辜的,但是在人民的心目中依然是不可改变的大奸臣。
秦桧的老婆王氏也一样臭名昭著。这里有一个他们夫妻俩演双簧的一个小故事。王氏进宫觐见太后(就是高宗皇帝用和议从金国换回的那一个),太后新近得了一条珍贵的鱼,于是拿出来向王氏炫耀。王氏看了,不屑一顾的说,这有什么了不起,我家相府可以找出一百条。太后娘娘听了,意味深长的说了一声,是吗?那明儿你拿过来给哀家看一看啊。王氏满口答应。等到她回家后,对秦桧说了这件事。秦桧是什么人物,马上意识到了问题。跟老婆一说,王氏也吓了一大跳,悔不该说了大话。但是这点小事又怎么可以难倒秦大人。第二天一早,秦桧就和老婆带了一百条与那种鱼有些像的大青鱼进了后宫。太后一看,乐了,说,我还以为你们秦家真有这么多宝物呢。秦桧趁机打圆场,原来是这样啊,都怪我家这村姑老婆子少见识。在这哈哈之间,这是就算过去了。从中可见,秦桧的机变不一般啊。
后来秦桧得了病,久治不愈,便派人到天台山上去祈天。一路人来到天台山忙活了一天,这时过来了一个仙风道骨的高人。问他们:“你们是来帮秦太师祈祷的吧?”。那些人回答,是。高人说:“你们不要徒劳了,用不了多久,张德远(即主战派重臣张浚)就会从枢府再次入相,刘信叔(抗金名将刘锜)将会总大兵捍边。如果秦太师还在,会有这种事吗?”那帮人不信,不听高人的,继续祈祷。祈祷了两天后,突然传来了消息,秦桧已经咽气了。果然不久以后,金军犯界,高宗起用张浚为枢密使,旋即拜相;刘锜担任长江沿线防卫总指挥官,主战派重新抬头。
四.
读过欧阳修《卖油翁》的都会记得那个善射的“陈康肃公尧咨”。但是人们可能不知道,这个神射手竟然是文状元出身。不仅仅是这些,他的两个哥哥也一个是状元,一个进士及第。后来大哥陈尧叟官至宰相(最高行政长官),二哥陈尧佐官至枢密使(最高军事长官),而他自己被授予节钺(武职最高荣誉)。直到今天,他们的家乡阆中还有状元祠堂以纪念他们。
大哥中状元的时候,二哥是进士。第二年二哥和他们的父亲---秦国公陈省华一起被封为秘书郎,没过多久,陈尧咨又状元及第,一时间成为朝野的美谈。但是这时候出事情了。辽国派来使者,想和大宋比试射箭。可是大宋朝这一时期是在是没有善射的武将,皇帝宰相们急了,心想这下脸丢大了。正在这时,有人想到,新科状元陈尧咨射箭很有些名气。皇帝听了,像抓住了救命的稻草。派人跟陈尧咨联系。说,只要你弃文从武,一定授予你节钺。宋朝虽然偃武修文,但是节度使这个名号还是很荣耀的,岳飞就曾经以39岁得节钺为荣。陈尧咨很心动,但是他自己也做不了主,还要先去请示自己的老母亲。不料他娘一听,火冒三丈,说,我们陈家世代为官,书香门第,你这么做简直是有辱家风,如果你硬要这样,我就和你断绝关系。当时各方面的压力都很大,状元陈尧咨最终的决定真让人佩服他的魄力。后来,皇帝说的都兑现了,只不过陈尧咨自己却后悔了。他看到自己的两个哥哥都混得比他好,心里很不舒服,所以经常借酒浇愁,虐待士卒,最后郁郁而终。这都不足为怪,想象一下当时的社会风气,谁能顶得住。武人的地位那么低下,谁能够受得了。名将王德用还被欧阳修骂做是匹夫呢,何况是陈尧咨。
五.
大宋朝的宰相里面,莱国公寇准大概是人尽皆知的。他在澶渊之盟中的出色表现已经不用多说了,初中教科书都有提到。我这里要讲的是他的罢相及以后的事。
寇准罢相,多赖当时的枢密使冀公王钦若以及后来被封为晋国公的丁谓之力。二人都算是比较有名的奸臣,前者主张投降主义,和寇准是宿敌;后者是靠寇准爬上去的,但是倒打了寇准一耙。寇准很赏识丁谓,说实在话,丁谓也比较有才能。像他主持的修复东京失火宫殿的工程,是现代运筹学的典型例子。但是他最大的缺点就是小心眼,特别记仇。
丁谓和恩师寇准的决裂,一般认为是下面这件事引起的。当时寇准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丁谓为参知政事(副宰相),他们一起参加一个宴会。席间,寇准喝汤的时候不小心蘸了汤到胡须上。坐在旁边的丁谓见了,连忙拿出手绢起身为寇准擦拭。没想到寇准不领这个情,当着百官的面大声说,你一个堂堂参政,难道是为长官拂须的?这成何体统!丁谓羞愧难当,但又不好发作,于是暗暗地记下了这笔帐。
本来真宗很信任寇准,但是由于有王、丁二人长期颠倒黑白的诬陷,寇准最终还是被皇帝忽略掉了。寇准罢相后,被一贬再贬,而丁谓已经成为了正宰相。后来皇帝拿不准再将寇准贬到何处为好,于是请众宰相集体商议。丁谓想了想说,贬到崖州合适。崖州大概在今天的海南岛,属于大宋的最南端。后来又想了一想,说还是雷州算了。雷州和崖州隔海相望,几乎没什么区别,丁谓这样做估计是要体现他的仁慈。他询问当时的参知政事冯拯这样做是否合适,冯拯当然不敢不同意,只得唯唯诺诺。寇准就这样去了天涯海角。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有报应,丁谓后来事发被贬,皇帝又咨询宰相们的意见,这时的宰相冯拯毫不犹豫的写上崖州两个字,算是为寇准报了仇。但是寇准是不记这个仇的。丁谓去崖州要经过寇准所在的雷州,寇准的家丁听了此事,一个个摩拳擦掌,好像要剥了丁谓的皮一样。寇准得知后,把他的家丁全部关了起来,还在路上准备了一只蒸羊迎接。只是寇准还是拒绝了丁谓约见。直到丁谓过了雷州,寇准才将家丁放出来。
从这里面,人与人之间的不同便一目了然了。丁谓似乎也看到了这一点,他到了崖州后,变得处乱不惊,从容面对一切,直到他临终前的一刻。这在当地传为美谈。
这两位的际遇在宋朝应该算是很倒霉的。因为宋朝对官员十分宽容,京官的外放一般不会超过500里,超过1000里算是很严重的了。而这两位过岭宰相实在是太不幸运了。
说到过岭宰相还有一个故事。蔡确蔡持正为府界提举,很多客人来庆祝。但是一个客人却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见有四个人坐在一起,第四个正是持正。并且梦中还听人说这是大宋朝的四位宰相按次序的座位。后来持正果真做了宰相,又被贬到岭南,众人才明白这个梦的道理。原来其余三位正是卢多逊、寇准、丁谓,蔡确正好是第四个过岭宰相。
六.
宋朝的时候,福建闽江口有一个大沙堆。当地传说,这个沙堆和岸连起来的时候,就会出现宰辅。有一个福建的京官叫做潘有实,一有家乡人到了京城,他就会问那个沙堆合上了没有。而如果当他得到的回答是没有时,他就会不高兴。当然,结果是每次的询问都令他不高兴。直到仁宗皇帝时期的一天,这个沙堆终于对接了。不久,闽人章得象出任枢密使,继而为宰相,封郇国公。自章得象开了这个先河后,来自福建的宰执大臣越来越多,几乎构成了大宋中后期主要的政治力量。粗略算一下,有仁宗朝参政吴育,英、神宗朝鲁国公曾公亮,神宗朝秀国公陈升之,吴育之弟神宗朝左相吴充,神宗朝宰相吕惠卿,神宗朝右相蔡确,章得象之孙神、哲宗朝宰相章敦等等。有意思的是,除去吴氏兄弟,余下的几位都是变法的支持者或是参与者。加上王安石、曾布,熙宁元丰变法的骨干都是南方人。北方的官员对此咬牙切齿,认为南方人是奸邪之辈。难怪赵匡胤开国的时候,立下“南人不得坐吾堂”的规矩。可是他的子孙不听话,没过多久,这条规矩就败在江西人王钦若的身上。像吕、蔡、章这三位历来是被封建史家斥为奸臣的。说实在话他们的才能使不能否定的,但是人格上有一些问题(章敦除外)。王安石辛苦培育的这些接班人,竟然葬送了自己,葬送了变法,真是有些悲哀。无怪王安石晚年经常对着“福建子”三子咬牙切齿。
七.
金军主帅斡离不(完颜宗望)攻破汴京以后,把大宋的皇族差不多杀得一干二净。后来有宋的大臣到了金营,发现斡离不长得特别像宋太祖赵匡胤。于是便有了赵匡胤化身金人复仇的传说。因为自宋太宗赵光义之后,赵匡胤一支的子孙便衰没了。而赵匡胤之死有留下“烛光斧影”的千古之谜,当时的大多数人认为是赵光义用斧头砍死了重病的赵匡胤。所以百年以后,赵匡胤回来报仇,尽夷赵光义之族。
后来元军主帅伯颜攻克临安,又有人发现他和帝王庙里面的周世宗柴荣长的一模一样。于是又有传说伯颜是柴荣的后身,灭赵氏的孤儿寡母之国来报赵匡胤夺他孤儿寡母之国的仇。 其实这一类事情还有,像传说王安石是冤死的秦王赵廷美的后身。还有传说赵构是吴越王钱俶后身的。宋人特别讲求因果报应,从这个例子以及前面的几个故事就可见一斑
前面提到过蔡确,这里再来一个他的故事。
蔡确年轻的时候做了一个梦,有仙人在梦中告诉他,当他的父亲做状元的时候,他就可以做执政。蔡确醒来觉得很可笑,当时他的父亲已经是将近退休的人了,还有什么机会做状元。后来蔡确真的作了执政,恰巧当天金殿上科举唱名,状元是蔡确之父蔡黄裳。蔡确惊得目瞪口呆,这才相信当年的梦兆。
蔡确年轻的时候家里其实是很穷的。当时他的家乡也有一个很穷的名士叫做张湜。两人是好友。有一天他们结伴同游,路上遇见一位道人,那位道人久久的盯着蔡确看。很久才说,你长得像李德裕。蔡确以为到任戏弄他,于是和他开玩笑,说,那我将来可以做宰相吗?道人说,可以。蔡确听了哈哈大笑,又问,那我将来是否也和李德裕一样会被南贬?道人说,是的。道人又对着张湜说,当你家里有五十口人的时候,你就会做卿监。又指着蔡确说,这个时候你就会死了。道人走了后,两人大笑不止,说遇到了疯子。后来蔡确果真做了宰相。哲宗元佑更化,被贬新州(在岭南)。他在新州住了五年之后,忽然收到张湜的来信,说他近日已经升任司农卿,但是举家五十口在京城生活仍然很困难。蔡确这才如梦初醒,想起道人的话差不多都已经应验,只剩下他死的一条了。果然不过数日,蔡确旧病复发而死。
九.
唐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重振了古文的雄风。但是也留下了一些弊病。韩愈为文尚奇好险,这一点在当时就有很多拥趸者,例如樊宗师等。许多文人学韩,主要就是从这一点入手,然而他们往往只学会了追求险怪,而没有学到韩文的义理和气魄。这样一来,文风再度倾颓,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大宋中叶。
欧阳修是仁宗朝的文坛领袖。他对险怪为文特别反感。他借主持贡举的机会,决心改变这种风气。当时在举子之间有一个叫做刘几的人。文章作得特别奇险,是公认的标杆文。一时间学他的人不计其数。会试过后,欧阳修阅卷。发现有一篇文章有“天地轧,万物茁,圣人发”之句。欧阳修说,这个肯定是刘几。于是大笔一挥,写道:秀才刺,试观刷。并且用红笔从头批到尾,张榜示人。后来一开封,果然是刘几。
过了几年,欧阳修又为考官,而刘几仍然还在考。欧阳修阅卷时,又看到一篇文章论曰:“太上收精藏也,于冕旒之下”。欧阳修大笑,说你刘几真不走运,又撞到我手中了。但是拆封后,却是另一个举人。同时有一篇文章云:“故得静而延年,独高五帝之寿”。欧阳修对此激赏不已,定为第一名。唱名的时候,才知道他叫刘辉。后来有人告诉欧阳修,刘辉其实就是刘几,只是改了名而已。欧阳修听了,大吃一惊,半晌都说不出话来。
上面是历史大写的一个连载,贴上来了。

收起

http://www.baidu.com/s?wd=%C1%BD%CB%CE%B7%E7%D4%C6&tn=doshome1_cb&bar=11&oq=%C1%BD&f=3&rsp=0
讲得非常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