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从军征翻译与改写有奖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7 17:23:28

十五从军征翻译与改写
有奖励

我先把诗的大意翻译出来,再发挥出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进行适当扩充,增加故事情节,比如
三月,春雨如丝,飘飘洒洒.
回乡的路上,每一秒都变得漫长,让人着急难耐.我拉了拉肩上的包袱,心里暗自感叹:
自己,当真是老了``````
几十年的兵役生活,历历在目.翻滚的黄沙,血红的刀剑,绝望的怒吼``````早已见惯了厮杀的我,却在回乡路上,如孩子般,忸怩不安.
父母恐怕早已经归天,那么妹妹弟弟现在如何,当我出现时,他们是否,也会像我一样哭,如孩子般欣喜?
村子在春雨中,隐隐约约地坐落在半山腰.我分明看见,孩提时那村口前的老松树,如今也长高了不少,也老了不少.我快步上前去,进了村子,第一次这么迫不及待,想见家人.迎面走来一位打着油纸伞的年轻女孩,我顾不上抹去脸上的雨水,跑上前问道,小姑娘,这村东边的老张家家里还有谁么?
恩```我想想```就是那间很老的房子吧?那里早就没人住了,我有一次跑进去,那院子里全是墓碑````````
雨停了.空气中充斥着泥土的清新味道,鸟儿悠闲地啾啾鸣唱着.
我匆匆跑进家,发疯似地喊着弟弟妹妹.凉风,吹乱了我两鬓斑白的发丝.院子里,一只公鸡被我吓到,扑打着翅膀,从栅栏上飞过;地上的野兔,惊恐地朝我瞧了一眼,从昔日的狗洞逃了.我不理会它们.我的视线,看的是院内松柏树下的累累墓碑.
墓碑,一个挨着一个,字迹早已经模糊.我跪倒在地,双手在碑面抚摩着,脸上老泪纵横.泪眼朦胧间,似乎看到了父母弟妹们的笑脸,伸出手去触摸,却如泡沫般,破灭在空气中 .
现在的我,心灰意冷.迷茫地,不知方向.
一回头,看见那野生的野葵,野稻谷在风中摇曳.
感觉肚子饿了.我站起身,采了就去厨房.屋子里早已堆满茅草,一阵阵霉味让我的心愈加酸楚.收拾了灶台,我便开始做饭.沸腾的米汤中,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自己缠着母亲要吃饭的情景,那时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我,却是年迈的一个人,孤单地活着.
饭菜熟了,我才不知道,要跟谁分享.以前,一家人总是相互让着,你给我夹菜,我帮你盛饭,现在,我却不知道要让谁跟我一起分享这菜肴.
走出家门向东望去.村边的小孩子,相互嘻嘻哈哈地告别;大人们在田里工作回来,扛着锄头说笑着.我的泪又落下了.溅湿了衣衫,溅湿了手中热腾腾的饭菜.
残阳如血.我默默地伫立着,没有言语,只有那曾经的经历,那厮杀的战场上,那些年轻的士兵,年老的士兵,都在控诉,在诅咒着,朝廷不合理的兵役制度.

【诗词原文】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

全部展开

【诗词原文】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诗集》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注释译文】

注释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ē):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菜。糊状的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诗词鉴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启示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作者简介】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收起

娘,等我回来
当头顶的灶盖被掀开时,他知道他将要以战场为家了。
两个官兵拽着他的手臂将他拖出门。当他迈出门槛时,他回头看着母亲满脸的泪痕,伤心欲绝跪倒在地上哭喊着他的名字,手里紧紧拽着给他做的新衣。他的心正被那一声声的呼喊撕裂着,他再也不能和母亲坐在芦苇丛中看水鸭嬉戏了。
他走了,15岁。
军营外有一条河,河边的草地已经被烈日照晒得失...

全部展开

娘,等我回来
当头顶的灶盖被掀开时,他知道他将要以战场为家了。
两个官兵拽着他的手臂将他拖出门。当他迈出门槛时,他回头看着母亲满脸的泪痕,伤心欲绝跪倒在地上哭喊着他的名字,手里紧紧拽着给他做的新衣。他的心正被那一声声的呼喊撕裂着,他再也不能和母亲坐在芦苇丛中看水鸭嬉戏了。
他走了,15岁。
军营外有一条河,河边的草地已经被烈日照晒得失去了生机。
到军营的第一天晚上,他失眠了。他来到了营外的草地,仰望着星空。那条宽无边长无垠的银河隔着牛郎织女。他想娘,想母亲那慈爱的笑容,想母亲一针一线地为他缝制的衣裳。他又想起娘跪倒在地时的伤心欲绝,想起母亲那一声声的呼喊。他向河对岸望去,看到母亲就站那儿,笑着向他喊到:“要吃饭了,快回来呀。”一滴晶莹的泪从他脸盘滑落到手背,他仰天长啸:
——娘,等我回来。
第二天是给新兵编部,所有人都在向上天祈福——不要被编到冲锋队。他的母亲仰望着天空,心里默默地念着:愿上天保佑我儿子平平安安。
也许是那份爱感动了上天,他被编到了策划营。军师是一个狡猾奸诈的人。他骄傲自负,心比天高,从来不听取他人意见,排优妒贤,所以整支部队才屡战屡败。
他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想出过很多攻打妙计,但军师却一意孤行。为了不让整支军队崩溃掉,他鼓起勇气当面会见将军,提出了很多自己的看法。将军对这个平时毫不起眼的小兵另眼相看,接受并采用了他的方法。
大军大获全胜。将军把他提升为副军师。
那时,他30岁。
军师觉得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胁,便用奸计让他失去了将军的信任。当晚他又一次仰望星空,眼前浮现出母亲的脸:“孩子,人生难免有挫折,你要克服它,懂吗?”
——娘,我懂,我要坚强。
战败的消息接二连三地传到村里,他母亲风烛残年;当她儿子的军队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村里时,她崩溃了,她怎么也不能相信,她日思夜想的儿子竟然死了。她呆呆地站在芦苇丛中,听着水鸭的哀鸣,眼神漠然。
在狼籍的战场上,他一瘸一拐地走着,他的眼神不知是喜是悲。
他走出那片血腥的战场,45岁。
在回乡的路上,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再次当上了一个部队的军师。他指挥的军队战无不胜,被人们称为“不败军队”。
那年,他60岁。
在后来的15年里,他也渐渐变得骄傲自大,不可一世。
当他所出策略再一次使大军战败而归时,他站在万丈苍穹下,抬头望天。突然,他想起了他的母亲,那个可能已经老得挺不直腰的母亲。他想起了母亲的一言一笑,那颗冰冻的心渐渐地恢复了生机。名利、权势都已得到的他,头一次感到无限的惆怅。
他决定辞官回乡,80岁。
他又重新迈上了故土,那片没有受到名利玷污的土地。不知不觉,他来到了河边。站在芦苇丛中,看水鸭嬉戏,他慢慢地抬起头,大声叫着:“娘,我回来了。”
在路上遇到了一个白发老人,突然想起那是儿时的玩伴。
他感到他老了,已经不是那个离家时15岁的少年。
——我母亲好吗?
老人摇了摇头,眼睛望着地面说:“听到你所在军队全军覆没的消息后,大家都以为你死了,你母亲也伤心过度,去了。她的坟就在你家后面。”
他来到了那个一次又一次在梦中出现的“家”。
那里,长满爬山虎的墙已经垮了。看着野鸡在屋梁上飞来飞去,他想起当年和母亲坐在屋顶上看星星时的情景。
他来到了屋后,看到了母亲的坟。母亲的坟上已经长满了野草。墓碑上刻着他和她母亲的名字。他的泪水涌了出来。他用手指翻着泥土,不一会儿,手指就鲜血淋淋。他大喊着:
——娘,我回来了,你为什么没等我,为什么……
他蹒跚地走到了“家”中,看到了那个倒塌的厨房。母亲就是在那儿为他烧饭的。前院已经长出了野谷。井上的葵菜随着风飘荡着,他拿起了那根木棒。慢慢地杵着……
桌上摆着那几道他儿时常吃的小菜,刚拿起筷子又放了下去。曾几何时,母亲会把菜心夹到他的碗里,默默地看着他吃饭。泪再次落到他的手背上,他缓缓地吟出: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没有他回乡的原因,没有他多年的战绩,留下的只有一颗颤抖的心。

收起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

全部展开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我终于重新踏上了这片土地。
路边的树上还能清晰的看见我儿时刻的四个字:“保家卫国”。正是这四个字促使我在日后走上了从军的道路。我十五岁从军,到现在已经六十多年了。这六十多年来,我日日夜夜都在思念我的家乡,我的亲人。六十多年的戎马生涯,每天在刀光剑影中过活,我早就厌倦了。我多么想再一次听到家乡的歌谣,多么想再一次见到儿时的伙伴,我终于如愿以偿了!我终于回到了这让我魂牵梦萦的故乡了!
我满心欢喜的向前走着,六十多年了,家乡会有什么变化?
我突然停住了脚步,我居然不认识回家的路了,我该往哪走呢?这知,对面走来一位白发苍苍的樵夫,我赶紧上前询问:
“老哥哥呀,请问李老根家怎么走哇?”
那樵夫疑惑的问:“你是谁啊?”
“我是李铁柱啊,我打仗回来了,可我不知该走哪条路啦。”
“啊?!柱子啊?你……你怎么才回来啊?”
“你是?”
“我是张三啦!小时侯咱们一起抓过螃蟹,掏过鸟蛋,偷过红薯,咋了?不记得了?”
“原来是你啊!”我不禁老泪纵横,“六十多年了……六十多年没见了……”
“唉……你我都老了……”他也忍不住叹息起来,“你一走就是六十多年……唉……这仗,总也打不完呀。”
“唉……对了,我家中还有谁呀?我爹娘呢?我的弟弟妹妹呢?”
“他们都死了。”
“什么?都死了!”我的身子不由一颤。
“这年头兵荒马乱的,谁活得长啊……你妹妹死的时候才二十多岁,你弟弟是十年前死的。”
“啊……”我哽咽着。
“前面那棵松树后面就是你家了,很久没人打理,松果都落了一地了。”
我拜别张三,怀着沉痛的心情向家里走去。
院子里一片荒芜。突然,我听到背后有响动,回头一看,是一只兔子从狗洞钻进来。我一边环顾四周,一边向前走着,一只燕子从梁上飞出来,箭一般的冲向天空。
我回来了,可是……
庭院里长着野生的稻谷,井沿上长着一株葵,一切都变了……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我向邻居借了点谷子,自己舂米做饭,然后又采下井沿上的葵叶来做羹。
饭熟了,羹也好了。
小时候,我总是先把饭分给弟弟妹妹,可是现在,我应该分给谁呢?
我深深地叹了口气,放下勺子,走出门去。
夕阳的余辉洒在地平线上,家家都燃起了炊烟,农夫三五成群地扛着锄头回来了。村子里响起了妇人呼喊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凉风习习,我倍感凄凉。我倚在门边,唱起了童年的歌谣,恍恍惚惚中,我仿佛又回到儿时,我坐在院里看妹妹放风筝,弟弟坐在墙角玩泥巴,爹满头大汗地从地里回来,娘端着一盆水给他洗脸。爹把弟弟放在自己的膝盖上,用悠长的声音给我们讲故事,我们常常听得入了迷,忘了吃饭。
想着想着,我的泪水模糊了双眼。六十多年了,这六十多年来我都没有再见过他们一面,而今我回来了,他们却都不在了,留下我孤独一人。我一个人要过完残留的人生,一个人慢慢地走向死亡,漫漫长夜,我将如何是好?
远处突然传来一阵嘈杂,我知道,官兵又来抓壮丁了。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要重蹈我的覆辙。
选我了谢谢!~~

收起

原文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

全部展开

原文 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注释:
阿:发语词。
冢:高坟。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 样子。当归客打听家中有什么人的时候,被问的人不愿明告,但指着那松柏成 林荒家垒垒的地方说:那就是你的家。言外之意就是说你自己去一看就明白了。 以下便是到家后的事。
狗窦:给狗出入的墙洞。
旅生:植物未经播种而生叫 “旅生”。旅生的谷与葵叫“旅谷”、“旅葵”。
贻:送给。
译文 十五从军征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故村。
路上他碰到一个乡邻,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
“远远看过去是你家,松树柏树中一片坟墓。”
近前看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去飞来。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捋些野谷舂米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独自一人吃得很悲哀。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品评】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家破人亡的老兵形象,控诉了汉代兵役制给人民带来的 深重苦难。少小离家,垂老归来,看到的却是“松柏家累累”,院舍荒芜,连 一个共话凄凉的人都没有了,他只好“出门东向望”,老泪纵横。有多少血泪 的控诉,多少人生的辛酸,都凝结在那默然眺望的身影中。诗歌正是选取了老 兵重返故里这一片断,给他悲惨的一生打上一个句号。
这是一首叙事诗。诗歌依照人物回家的程序,由远而近,逐次描写,很有 层次。人物的情感也随着场景的移换而变化,由起初的热望化为痛苦,陷入绝 望之中。尽管诗中没有对老兵的心情作过多的正面描述,然而从场景的描绘中 依然能感受到一种越来越深沉的哀痛。
这首诗通过对景物和动作的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悲剧命运。如作者选取了象 征死亡的松柏、坟墓来暗示老兵亲友凋零;通过对兔雉栖身于家屋、谷葵丛生 于庭院的景物描写,来说明老兵家园的残破。而采葵作羹、“不知贻阿谁”的 动作,则表现出老兵的孤苦伶仃;尤其是“出门东向望”这一动作,更写出了 老兵悲哀至甚,以至精神恍惚、表情呆滞的情态,催人泪下

收起

翻译: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

全部展开

翻译: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改写:
我是历史的一粒尘埃。在我15岁那年我就离开了家乡,走向了战场。每当在战斗时看见那皎洁的月亮,心里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爹娘。多少次我在那甜蜜的梦乡里,梦见自己回到了家乡,看到了宁静而有舒适的院落,以及白发苍苍亲切慈祥的双亲。但是这只是一个美好的梦而己!
这么多年以来,我南征北战,随着军队辗转流离,风餐露宿,看花开花谢,东去春来;在刀山剑影里冲过,在战火纷飞里走过,在死人堆里爬过,我根本记不清已经经过了多少个年头。在我的记忆中尽是鲜血和战争;多少神勇威武的将领死在战场上,多少朝夕相处的战友倒在血泊中,我却一次次地死里逃生。看惯了战争,看惯了鲜血,看惯了厮杀,看惯了生死,更看透了我的人生。
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回到这个村的,更不知道我是怎么回到阔别了65年的家中的。家里的院墙已经破烂不堪了,野兔从家里探出头来,睁着宝石般的红眼睛,疑惑地注视着我的一举一动。推开摇摇欲坠的屋门,房梁上几只野鸡惊叫一声,扇起翅膀,噗噗地飞蹿出去,掀起滚滚尘埃。阳光斜照进来,投下了一道光柱,光柱下躺着几根断掉的板凳,散了一地的发霉的稻草,还有几件扔在地上的破衣服。这么破败的景象,让我惊讶不已:难道这就是我日夜思念、朝思暮想的家吗?我那忙碌的爹娘,我那活泼的弟妹,他们都在哪儿呢?终于,在庭院后面,我找到了我亲人......
庭院后面是一个接一个的坟墓,我的亲人们全都在这里,他们都躺在泥土下面了,我再也看不到他们那一张张笑脸,再也听不到他们那亲切悦耳的声音......我采了野谷准备做饭,采了些野菜准备做汤,看着熊熊燃烧的火焰,往事历历在目:爹娘那张张慈祥的面孔,兄弟姐妹的欢快笑脸......如今,一切都无法挽回地走向了毁灭。我仿佛看到他们在快乐地谈笑,但转眼间,却什么都没有了。野草在生长。风声在吹响。鸟儿在凄唱。
走出门来,向东望去,喧嚣不复存在,空无一人。曾几何时,那些与我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都已经离我而去。想着想着,言语不得,悲从心来。泪水大颗大颗地沾湿了衣衫。
夕阳西下,晚霞像一块巨大无比的血块在天地间凝结。整个村庄死了似的沉静,听不见母亲的呼唤,听不见战马的喧嚣,只听见我心中对亲人无尽的思念,只听见我未能对父母尽孝的懊恼,只听见我对战争,对朝廷的兵役制度的诅咒。

收起

三月,春雨如丝,飘飘洒洒。
回乡的路上,每一秒都变得漫长,让人着急难耐。我拉了拉肩上的包袱,心里暗自感叹:
自己,当真是老了``````
几十年的兵役生活,历历在目。翻滚的黄沙,血红的刀剑,绝望的怒吼``````早已见惯了厮杀的我,却在回乡路上,如孩子般,忸怩不安。
父母恐怕早已经归天,那么妹妹弟弟现在如何,当我出现时,他们是否,也会像我一样哭,如孩子般欣喜...

全部展开

三月,春雨如丝,飘飘洒洒。
回乡的路上,每一秒都变得漫长,让人着急难耐。我拉了拉肩上的包袱,心里暗自感叹:
自己,当真是老了``````
几十年的兵役生活,历历在目。翻滚的黄沙,血红的刀剑,绝望的怒吼``````早已见惯了厮杀的我,却在回乡路上,如孩子般,忸怩不安。
父母恐怕早已经归天,那么妹妹弟弟现在如何,当我出现时,他们是否,也会像我一样哭,如孩子般欣喜?
村子在春雨中,隐隐约约地坐落在半山腰。我分明看见,孩提时那村口前的老松树,如今也长高了不少,也老了不少。我快步上前去,进了村子,第一次这么迫不及待,想见家人。迎面走来一位打着油纸伞的年轻女孩,我顾不上抹去脸上的雨水,跑上前问道,小姑娘,这村东边的老张家家里还有谁么?
恩```我想想```就是那间很老的房子吧?那里早就没人住了,我有一次跑进去,那院子里全是墓碑````````
雨停了。空气中充斥着泥土的清新味道,鸟儿悠闲地啾啾鸣唱着。
我匆匆跑进家,发疯似地喊着弟弟妹妹。凉风,吹乱了我两鬓斑白的发丝。院子里,一只公鸡被我吓到,扑打着翅膀,从栅栏上飞过;地上的野兔,惊恐地朝我瞧了一眼,从昔日的狗洞逃了。我不理会它们。我的视线,看的是院内松柏树下的累累墓碑。
墓碑,一个挨着一个,字迹早已经模糊。我跪倒在地,双手在碑面抚摩着,脸上老泪纵横。泪眼朦胧间,似乎看到了父母弟妹们的笑脸,伸出手去触摸,却如泡沫般,破灭在空气中 。
现在的我,心灰意冷。迷茫地,不知方向。
一回头,看见那野生的野葵,野稻谷在风中摇曳。
感觉肚子饿了。我站起身,采了就去厨房。屋子里早已堆满茅草,一阵阵霉味让我的心愈加酸楚。收拾了灶台,我便开始做饭。沸腾的米汤中,我仿佛看到了小时候,自己缠着母亲要吃饭的情景,那时的一家人,其乐融融。如今我,却是年迈的一个人,孤单地活着。
饭菜熟了,我才不知道,要跟谁分享。以前,一家人总是相互让着,你给我夹菜,我帮你盛饭,现在,我却不知道要让谁跟我一起分享这菜肴。
走出家门向东望去。村边的小孩子,相互嘻嘻哈哈地告别;大人们在田里工作回来,扛着锄头说笑着。我的泪又落下了。溅湿了衣衫,溅湿了手中热腾腾的饭菜。
残阳如血。我默默地伫立着,没有言语,只有那曾经的经历,那厮杀的战场上,那些年轻的士兵,年老的士兵,都在控诉,在诅咒着,朝廷不合理的兵役制度。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上录《十五从军征》,《古今乐录》、《古诗源》等均作古诗。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将它列入“梁鼓角横吹曲”,题为《紫骝马歌辞》,在“十五从军征”前多出“烧火烧野田”等八句。这里,我们认同《乐府诗集》,将此诗视为汉乐府,并依照通行本,保留其“十五从军征”以下的诗句。
始:才。
归:回家。
道逢:在路上遇到
阿(ē):在文章中是一个语音词
君:你,表示尊敬的称呼。
遥看:远远的看
柏(bǎi):松树。
冢(zhǒng):坟墓。
累累:与“垒垒”通,形容丘坟一个连一个的样子。
狗窦(gǒu dòu):给狗出入的墙洞。
雉(zhì):野鸡
中庭:屋前的院子
生:长
旅谷:植物未经播种叫“旅生”。旅生的谷叫“旅谷”。
旅葵(kuí):即野葵。
舂(chōng): 把东西放在石臼或乳钵里捣掉皮壳或捣碎。
持:用。
作:当作
羹(gēng):菜。糊状的
一时:一会儿就
贻(yí):送,赠送
沾:渗入

译文
十五岁就应征去参军,八十岁才退伍回到故乡家中。
路上碰到一个乡下的邻居,问:“我家里还有什么人?”“你家那个地方现在已是松树柏树林中的一片坟墓。”
走到家门前(却)看见兔子从狗洞里出进,野鸡在屋脊上飞来飞去。
院子里长着野生的谷子,野生的葵菜环绕着井台。
用捣掉壳的野谷来做饭,摘下葵叶煮汤算是菜。
汤和饭一会儿都做好了,却不知赠送给谁吃。
走出大门向着东方张望,老泪纵横洒落在征衣上。
【诗词鉴赏】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作品真实、深刻、令人感愤,催人泣下。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主人公的思想脉络由六十五年的征战生活进入邈邈旷野、漫漫古道,对亲人家园的现状由茫然无际的想象到急切地、盼知又怕知地询问,读者由开头两句诗展开的遐想的翅翼也在主人公焦急的劈头问话声中收束。,一句“家中有阿谁”的追问,推出了作品的聚光点——家。六十五年了,岂敢奢望家人安然无恙、亲人健在?能有一二幸存者已是不幸中之万幸了。所以他只问,家中还有谁侥幸苟活人世呢?可是,“乡里人”的回答却如站在雪地里浇下的一盆冰水:“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在这动乱的年月,我的亲人们竟无一幸存者?多少年来积压心底的感情,向谁倾诉、向谁表达啊?唯有那青青松柏、垒垒坟冢吗?那,就是我的家吗?不,不,不可能!
摆在他面前的现实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由遥看到近见,满眼更加荒凉凄楚的景象。作者没说室空无人,而是抓住野兔见人钻进家畜窝中自以为得所,野鸡惊飞落到屋内梁上自以为安的情景;作者没有直书庭园荒芜杂乱,只摄取了井边、中庭随意生长的葵菜和谷物两个“镜头”,人去屋空,人亡园荒,更其形象,倍伤人心神。一个风尘仆仆的老人,站在曾经炊火融融、庭园整洁的“家”的面前,站在盼望了六十五年可又无一亲人相迎的家的面前,竟然比想象的还不堪十倍、百倍……这是怎样一种情境,将掀起读者怎样的感情波澜呢?
“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他走出年久失修的破门,向东方看去,他也许还抱着希望,他看到了谁?看到了什么呢?他也许看到了久别的亲人?也许什么也没有看到。他茫然地从幻想中走出来,低声哭了起来 “泪落沾我衣”五个字,饱和了多么丰富、多么深厚、多么沉痛的感情内涵啊! 主人公和他的家的相互映衬的叙写,把作品的主题和艺术水平都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服了整整六十五年兵役的人,竟然还是全家唯一的幸存者,那些没有服兵役的亲人们,坟上松柏都已葱葱郁郁,可以想见他们生前贫寒凄苦的生活还不如每时每刻都可能牺牲的士卒;作品具体写的是主人公为国征战六十五载却有家归不得,等到归时却又无家可归的不幸遭遇和惨痛心情,而他的不幸与那些苟生且不能只有走进静默、暗湿、冰冷的坟墓的亲人们相比,他又是“幸运者”了。作品就不仅仅暴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的黑暗、罪恶,不仅仅表现了八十老翁一人的不幸,而且反映了当时整个社会现实的黑暗,表现了比个人不幸更深广的全体人民的不幸和社会的凋敝、时代的动乱,
诗的最后两句于对老兵的动作描绘中进一步抒发老兵心中的悲哀。这里,突出老兵出门张望(“出门东向看”)与老泪纵横(“泪落沾我衣”)这一细节,将举目无亲、孤身一人的老兵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将其悲痛欲绝的茫然之情抒发得淋漓尽致。试想,他“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家中已了无亲人,而只有荒凉的景象,怎能不悲从中来?以后的生活,又当如何呢?他又怎能不感到茫然呢?他向远方望去,难道自己的祖国里,只有自己一家是这样的吗?不是的。其悲惨的遭遇是谁造成的,尽管诗中未明言直说,但我们只要联系到此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则不难看出这一点。根据吴兢《乐府古题要解》的说法,此诗晋时已谱入乐府,当可视之为汉魏战乱之际的作品。正是当时穷兵黩武的统治者与无休无止的战争,造成了该老兵的悲惨遭遇。反映该老兵的悲惨遭遇,也就反映了当时在沉重的徭役压迫之下的平民百姓的悲惨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
此诗围绕老兵的返乡经历及其情感变化谋篇结构,巧妙自然。其返乡经历是:始得归→归途中→返回家中→“出门东向看”;情感变化为:急想回家,急想知道“家中有阿谁?”,充满与亲人团聚的希望(归途中)→希望落空→彻底失望(返回家中,景象荒凉,了无一人)→悲哀流泪,心茫然(“出门东向看”)。这些又归结为表现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诗之主题。全诗运用白描手法绘景写人,层次分明,语言质朴,且以哀景写哀情,情真意切,颇具特色,也颇能体现汉乐府即景抒情的艺术特点。

启示
《十五从军征》,是一首暴露封建社会不合理的兵役制度的汉代乐府民歌,反映了劳动人民在当时黑暗的兵役制度下的不平和痛苦。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少年从军65年返回故里时家破人亡的情景,揭露了封建兵役制度给劳动人民带来的苦难。也同时说明了作者讨厌战争,渴望和平,关心劳动人民。
【作者简介】
乐府本是汉武帝时开始设立的一个掌管音乐的官署,它除了将文人歌功颂德的诗配乐演唱外,还担负采集民歌的任务。这些乐章、歌辞后来统称为“乐府诗”或“乐府”。汉武帝时规模较大。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