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字的来源?还是谁发明的呢?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0:29:36

繁体字的来源?还是谁发明的呢?

其实在解放前我国的文字都是繁体字,汉字相传是黄帝的文官仓颉发明的.繁体字一直延用了五千多年,到了新中国成立后改用简体字,因为蒋介石政权去了台湾,并采用中华民国年号,对于汉字并没有采取其他改革措施,因此台湾人至今运用文字一直都是繁体.
  一位叫做“司空白”的网友在天涯“闲闲书话”上的文章《是否应该恢复繁体字及传统文化?》引来了50多位网友近300个回帖,争论十分激烈.很多网友赞同恢复繁体字的建议,持反对意见的人同样态度鲜明.网友们还纷纷传阅一篇名为《关于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一点思考》的文章,该文署名“罗宁”,在2000年即已写成并在网上流传.这篇文章对简化字的问题做了较为系统的辨析思考,每次涉及繁体字问题,都会有网友转载其文章.针对网上讨论中一些较为集中的问题,记者采访了北大语言学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苏培成、著名古文字学家曾宪通、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等人.1“一对多”的简化字造成混乱?
  在争论的问题中,最集中指责简化字的一点就是“一简对多繁”的简化方式.即将几个意义不同,读音相近的繁体字合并为一个字.反对者指出,这造成了人们在学习理解字义时的混乱.司空白举了很多实例来说明他的意见.比如,皇后之后和前“后”的“后”现在都写为“后”,造成的一个问题是:“很多小朋友一直存有一个疑问,站在皇帝背后的人,就是皇后?为什么皇后要躲藏皇帝呢?”另外,“升斗米粮之‘斗’和战斗之‘斗’本来也是完全不同的意思.二王关在门里,当然是斗了!多么形象!”
  网友们举出大量这样“一对多”的简化字,罗宁在《关于恢复使用繁体字的一点思考》中更系统地列举了馀(余)、云(云)、后(后)、里(裏)、松(松)、谷(谷)、斗(斗)、几(几)、徵(征)、曲(曲)、丰(丰)、表(表)、冲(冲)、叶(叶)、种(种)、尽(尽)、发(发)、历(历)、锺(钟)等,认为它们的合并造成了阅读上的歧义.司空白说,“我小时候一直很奇怪,为什么十二生肖要把牛叫做‘丑’,可它并不丑啊,后来读了一些专门的文献才知道,原来我们常用的‘丑’字是专指子丑寅卯的丑,长相难看之‘丑’有专用字‘丑’”.
  许多学者也指出这种简化方式的确造成了理解困难,并破坏了汉字的传统字理和结构,很多搞古典文学研究的人对此感触颇深.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宁稼雨说,他在开会时遇到台湾学者,对方往往不知道该如何称呼他的姓,因为“宁”对应两个繁体字,既可能是读二声的“宁”,也可能是读四声的“甯”.而一旦要在电脑上将一篇文章由简体转成繁体,那简直是一场灾难.电脑无法识别一个简体字应该转成哪个繁体,最后出来的结果必然是一片狼藉.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骆玉明表示,这种同音合并的做法是以拼音文字的规则来对待汉字,现在很多搞了多年古典文学研究的人,都很难将每个简体字分别对应的多个繁体字分辨清楚.对于普通人而言,这种一对多的简化方式造成了一个后果:就是现代人对汉语字义的辨别很笼统,模糊、粗糙而不讲究,不能区分文字的精确意义.骆玉明认为,因此可以说“现在中国人写的文章都是粗糙的,不能精细、精美地欣赏汉字,不能准确地表达和使用汉字”.回应 苏培成(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长):只用简体字完全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