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一篇写人的摘抄(300字左右)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1:23:34

求一篇写人的摘抄(300字左右)

爸爸的鼾声也美丽
  不止一次地听妈妈说,爸爸的鼾声很有韵味.爸爸的鼾声不只是一味的“呼噜”,还有此起彼伏的变化的悠扬之美,仿佛乐器奏出的曲目似的.我撇撇嘴,哼,爱屋及乌罢了,一己之见,鼾声再美,能像音乐吗?
  有一段时间,小姨从乡下来城小住.于是我与爸爸同眠,这下还真领略了爸爸的鼾声之美.
  起初几天,我被老爸的鼾声折磨得难以入眠,我恨不得掐醒老爸.可当我听了妈妈的劝,尝试着用欣赏的心态听老爸的鼾声的时候,渐渐地觉得还真是那么回事.
  夜深人静,只听见一种细微的声音从老爸的鼻子里渐渐地呼出,慢慢地,声音粗犷起来,就像早晨码头边的摇橹声伴着厚实悠扬的号子.一会儿,“呼噜,呼噜——”更加清晰了.顷刻间,江南水乡码头上的一片繁忙景象消失了,随之而来的鼾声如同一架拖拉机突突地驶过来,它大概行驶在松软的土地上,厚重而苍茫,这声音让人很容易想到北大荒的秋天.
  不一会儿,爸爸的鼾声似乎又提高了点儿,颇有节奏似的,就像一个大型的打击乐队,丁丁冬冬地重复着一些拍子.
  忽然,鼾声猛地一提,声音更加凝重,质感更强了,如同盛夏的一个令人猝不及防的雷声.渐渐地,声音缓和下去.“轰——”又一个隆隆的雷打了过来.“咔!”鼾声一下子消失了,悄无声息,耳边像缺少了什么.片刻,“呼噜——”重又打破了沉静,如同飞流直下的瀑布倾泻到谷底,发出洪钟一样的回音.然后,鼾声渐渐平缓下来,此时像一组民族乐器背对着落日,在空旷无人的田野上演奏着无比熟悉的乐曲.渐渐地,渐渐地,鼾声消失了……天亮了,世间恢复了一切形形色色的声音.我老爸的鼾声还真有一些韵味啊.
  对了,老爸的鼾声还吓跑过小偷呢.那是一个月光朦胧的夜晚,老爸老妈干了一天的活,一上床就睡着了.我却头痛得无法入眠.突然,我被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惊醒,睁开蒙咙的睡眼一看,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一个小偷正探着头偷偷地往里面看呢.我想弄醒老妈,她翻了一个身又睡了过去.我想弄醒爸爸,掐了他几次,爸爸都没有反应,依然是鼾声悠扬.正当我再一次用力掐爸爸时,爸爸的鼾声陡然加大,小偷以为是爸爸故意装的,调头跳下去就跑了.第二天,我讲起了这件事,老妈以为我是在做梦,老爸好歹不信,直到我让他们看看小偷留下的脚印,他们才相信了.
  生活中,有很多事,换一种眼光或者心境去看,结果肯定会大相径庭.在我的眼里,老爸的鼾声也美丽!
  简评:夜里的鼾声本来是挺烦人的,可是在儿子眼里,爸爸的鼾声如同多变的乐曲一样.全文没有一处提到“亲切”“美丽”等字眼,但字里行间无处不流溢出小作者的自豪.结尾卒章显志,揭示出以欣赏的眼光看问题,鼾声也美丽.
  记忆中的父亲
  父亲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整整70年了.
  1936年10月19日清晨,7岁的我从沉睡中醒来,觉得天色不早,阳光比往常上学的时候亮多了.我十分诧异:保姆许妈为什么忘了叫我起床?我连忙穿好衣服,这时楼梯上响起了轻轻的脚步声,许妈来到三楼,只见她眼圈发红,却强抑着泪水对我说:“爸爸没了,侬现在勿要下楼去.”我没有时间思索,不顾许妈的劝阻,急忙奔向父亲的房间.父亲仍如过去清晨入睡一般躺在床上,那么平静,那么安详,好像经过彻夜的写作以后,正在作一次深长的休憩.母亲流着泪,赶过来拉住我的手,紧紧地贴住我,像是生怕再失去什么.我只觉得悲哀从心头涌起,挨着母亲无言地流泪.父亲的床边还有一些亲友,也在静静地等待,似乎在等待父亲的醒来.时钟一秒一秒地前进,时光一点一点地流逝,却带不走整个房间里面的愁苦和悲痛……
  70年过去,这个场面在我的脑海里还是很清晰,仿佛可以触摸.在我幼年的记忆中,父亲的写作习惯是晚睡迟起.早晨不常用早点,也没有在床上喝牛奶、饮茶的习惯,仅仅抽几支烟而已.我早晨起床下楼,蹑手蹑脚地踏进父亲的房间,他床前总是放着一张小茶几,上面有烟嘴、烟缸和香烟.我取出一支香烟插入短烟嘴里,然后大功告成般地离开,似乎尽到了极大的孝心.每次许妈都急忙地催促我离开,怕我吵醒“大先生”.偶尔,遇到父亲已经醒了,他只眯起眼睛看着我,也不表示什么.就这样,我怀着完成一件了不起的大事一样的满足心情上幼稚园去.
  曾有许多人问过我,在对我的教育问题上,父亲是否像三味书屋里的寿老先生那样严厉,比如让我在家吃“偏饭”,搞各种形式的单独授课;比如亲自每天检查督促作业、询问考试成绩,还另请家庭教师,辅导我练书法、学音乐;或者在写作、待客之余,给我讲唐诗宋词、童话典故之类,以启迪我的智慧……总之,凡是当今父母能想得到的种种教子之方,都想在我这里得到印证,我的答复却每每使对方失望.因为父亲对我的教育,就如母亲在《鲁迅先生与海婴》里讲到的那样:“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多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听母亲说,父亲原先不大喜欢看电影.在北京期间不要说了,到了广州,也看得不多.有一次虽然去了,据说还没有终场,便起身离去.到上海以后,还是在叔叔和其他亲友的劝说下,看电影才成了他唯一的一种娱乐活动.
  我幼年很幸运,凡有适合儿童的电影,父亲总是让我跟他同去观看,或者也可以说是由他专门陪着我去看.有时候也让母亲领着我和几个堂姊去看《米老鼠》一类的卡通片.由看电影进而观马戏.有一次,在饭桌上听说已经预购了有狮、虎、大象表演的马戏票,时间就在当晚,我简直心花怒放,兴奋不已.因为那是闻名世界、驰誉全球的海京伯马戏团的演出.按常规,我以为这回准有我的份儿,就迟迟不肯上楼,一直熬到很晚,竖起耳朵等待父母的召唤.谁料当时父亲考虑到这些节目大多为猛兽表演,且在深夜临睡之际,怕我受到惊吓,因此决定把我留在家里,他们则从后门悄悄走了.当我发现这一情况后,异常懊丧,先是号啕大哭,后是呜咽悲泣,一直哭到蒙蒙地睡去.事后父亲知道我很难过,和善而又耐心地告诉我他的上述考虑,并且答应另找机会,特地白天陪我去观看一次.因而他1933年10月20日的日记中,就有这样一条记载:“午后同广平携海婴观海京伯兽苑.”虽然我们参观时没有什么表演,只看了一些马术和小丑表演的滑稽节目,不过我已算如愿以偿,以后也就不再成天撅嘴嘟囔不休了.
  我幼时的玩具可谓不少,而我却是个玩具破坏者,凡是能拆卸的都拆卸过.目的有两个:其一是看看内部结构,满足好奇心;其二是认为自己有把握装配复原.那年代会动的铁壳玩具,都是边角相勾固定的,薄薄的马口铁片经不起反复弯折,纷纷断开,再也复原不了.极薄的齿轮,齿牙破蚀,即使以今天的技能,也不易整修.所以,在我一楼的玩具柜中,除了实心木制拆卸不了的,没有几件能够完整活动的,但父母从来不阻止我这样做.
  叔叔在他供职的商务印书馆参加编辑了《儿童文库》和《少年文库》.这两套丛书每套几十册,他一齐购来赠给我.母亲把内容较深的《少年文库》收起来,让我看浅的.我耐心反复翻阅了多遍,不久翻腻了,就向母亲索取《少年文库》,她让我长大些再看,而我坚持要看这套书.争论的声音被父亲听到了,他便让母亲收回成命,从柜子里把书取出来,放在一楼内间我的专用柜里任凭取阅.这两套丛书,包含文史、童话、常识、卫生、科普等等,相当于现在的《十万个为什么》,却偏重于文科.父亲也不问我选阅了哪些,更不指定我要看哪几篇、背诵哪几段,完全“放任自流”.
  在我上学以后,有一次父亲因为我赖着不肯去学校,卷起报纸假意要打我屁股.但是,待他了解了原因,便让母亲到学校向教师请假,并向同学解释:确实不是赖学,是因气喘病发作需在家休息,你们在街上也看到的,他还去过医院呢.这才解了小同学堵在我家门口,大唱“周海婴,赖学精,看见先生难为情”的尴尬局面.我虽然也偶尔挨打挨骂,其实父亲只是虚张声势,吓唬一下而已,他在给我祖母的信中也说:“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又说:“有时是肯听话的,也讲道理的,所以近一年来,不但不挨打,也不大挨骂了.”这是1936年1月,父亲去世的前半年.
  父亲在世时,我还是个调皮爱玩的懵懂孩童.父亲的生活起居、写作待客,我虽然日日看到听到,父亲与朋友之间的谈话,我每每在场,他们也并不回避我.我对他们交谈的内容偶尔发生兴趣,其实他们究竟说的什么,我也不甚了然.对于孩子的未来,父亲自然是希望“后来居上”的,但他也写下了为很多人熟知的遗嘱:“孩子长大,倘无才能,可寻点小事情过活,万不可去做空头文学家或美术家.”父亲的意思很清楚,宁可自己的孩子做一个能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也不要做那种徒有虚名、华而不实之徒.如今我已年近八旬,一生只是脚踏实地地工作,为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就此而言,自觉也并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
  红脸老师
  记忆中最美的印象莫过于三位老师的红脸了.
  第一位是个备受尊敬的老教师.
  我们是这位老师的关门弟子,教过我们这一届,她就要告别三尺讲台了.她是一位可亲可敬的老师.走进她的课堂,不会被那头绪复杂的物理题所困扰,相反,整齐的板书、规范的示图、严密的讲解、清亮圆润的声音、笑意盈盈的脸,无时无刻不给你美的享受.可是有一次,老师画图的时候,本应在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却偏离轨道,跑到一边去了.同学们小声议论着发生偏离的原因,老师侧身站着,静静地看着黑板.我悄悄地瞥了她一眼,竟然发现她原本含笑的脸颊上,泛起一阵红晕,淡淡的,很美.静默几秒钟之后,她转过头来,红晕不知何故溜走了,面对我们的依旧是那张银丝衬托的亲切的脸.后来,偏离的原因找到了,当她把规范的示图画好以后,似乎很轻松地留给我们一句难忘的话:“看来作图是一点儿也不能马虎的.”
  第二次见到红脸老师是在广播室里,外面正举行升旗仪式.国旗降下来以后,值周老师做一周工作小结.这位老师不标准的普通话刚出口,下面就传来“吃吃”的笑声.他似乎有点后悔了,但不能再改变方言,只好硬着头皮讲下去.结果越往下讲漏洞越多,下面的反应也越大.他显然是越来越紧张,拿讲稿的手也不停地抖动起来.就在旁人不经意的那一瞬间,他的脸上突然燃烧起一团火,通红通红的.这红色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那颤抖的声音停止,慢慢地消失.
  年轻的女教师脸上荡漾起红色的微笑,当然是最美的了.记得化学老师当着我们的面宣布她因为我们而推迟半年结婚的消息时,她害羞地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偷偷地笑.当她转过来的时候,一张圆圆的脸蛋全红了,像一片灿烂的朝霞……还有一次,她误以为我们解法错了,当时,她也是窘红了脸,也留给我们一句很可爱的话:“我弄糊涂了,其实每个人都有弄糊涂的时候.”
  生活中有许多不经意的美是令人终身难忘的.白发与红晕的交相辉映让我看到了一位教师勤勤恳恳的工作态度和严肃认真的治学精神,中年老师的红脸让我体察到他那一颗不断追求进步的壮心,那一张粉红的青春笑脸则让我看到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希望.
  但是,无论是哪一张红脸,我的老师们都在演绎着一个共同的美的真谛——他们自尊、自爱、不服输、不气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着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