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有多少“忠”的句子?请给出原文、解释和出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6 02:13:58

《论语》有多少“忠”的句子?
请给出原文、解释和出处.

忠恕之道是仁爱思想的重要内容 “忠恕”是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孔子的学生曾子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也.”(《论语·里仁》)这里的“夫子”是对孔子的尊称.在曾子看来,孔子的全部思想用“忠恕”二字就可以加以概括.实际上,在孔子思想中“忠”和“恕”都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忠”这个字在《论语》中出现过17次,可见孔子十分重视“忠”这个道德规范,“忠”的基本意思是尽心竭力、公而无私之谓.《说文》:“忠,敬也.尽心曰忠”.《广韵》:“忠,无私也”.朱熹说:“尽己之谓忠”.杨倞《荀子·礼论注》:“忠,诚也”.“诚”、“实”同义,即“忠”是诚实无欺的意思.孔子说:“主忠信”,对人要以“忠、信”两种道德为主;孔子的学生曾子说:“为人谋而不忠乎·”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否尽心竭力了呢·(《论语·学而》)总起来说,“忠”含义是尽心竭力、无私、诚实.“忠”作为一个道德规范它是指自己内心中一种真诚地对人对事的态度,以及由此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作事的行为,是规范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范畴.儒家“忠”作为道德范畴,还包含有君臣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鲁定公问孔子,“君使臣,臣事君”,各应该怎么样·孔子回答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八佾》)君应该依礼使用臣子,臣应该忠心事奉君主.鲁国的正卿季康子问孔子,“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孔子回答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 (《论语·为政》)“孝兹,则忠”是说如果你孝顺父母,慈爱幼小,民众就地对你尽忠竭力了.这里的“忠”主要是指臣下对君主,下属对上司要尽心竭力服务的道德关系.孔子的学生子张问道:“楚国的令尹子文三次做令尹的官,没有高兴的颜色;三次被罢免,没有怨恨的颜色.每一次交代时,一定把自己的一切政令全部告诉接位的人.这个人怎样·”孔子回答说:“忠矣.”(《论语·公冶长》)这里说的“忠”是指尹文子对国家民族的忠心.可见,儒家的“忠”除了规范一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关系之外,还规范着上下之间、个人对国家民族之间的道德关系.“ 恕”是孔子“仁”的又一方面的内容.《说文》:“恕,仁也”.朱熹解释说:“推己之谓恕”.“忠”和“恕”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焦循引《周官·大司徒注》:“忠,言以中心”,引贾谊《新书·道术》:“以己量人之谓恕”.焦氏指出:“己立己达谓之忠,立人达人谓之恕.”由此看来,“忠”和“恕”的区别是:“忠”是自己内心中一种对人对事的真诚态度,以及由此态度去诚实地为他人谋事作事的行为.“恕”是以自己的仁爱之心,去推度别人的心,从而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谅解别人不周或不妥之处.儒家关于“恕”的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自己所厌恶的,不要施之于别人.孔子的学生仲弓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论语·颜渊》)“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礼记·中庸》)如果人人都自觉地按照“己所不欲,无施于人”,“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2、“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子贡问孔子:“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孔子回答说:“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论语·雍也》)即是说,自己所希望的,所欲求的,所要达到的某个目标,也要让别人去追求和实现,所欲与之,这是恕道的另一方面.3、絜(xiè)矩之道.所谓“絜矩之道”,就是要经常保持推己以度他人他物,使人人的行为都符乎于恕道.《礼记·大学》解释说:“所恶于上,毋以使下;所恶于下,毋以事上;所恶于前,勿以先后;所恶于后,毋以从前;所恶于右,毋以交于左;所恶于左,毋以交于右.此之谓絜矩之道.”即不要把自己所厌恶的事情,强加给别人.还说:“是故君子有诸已而后求诸人,无诸已而非诸人.所藏乎身不恕,而能喻诸人者,未之有也.”作为一个有道德人,应该严于律己.应该先具备美德,然后才要求别人也具备;自己没有恶习,然后才能批评别人;自己心中没有“恕道”,却要要求别人实行“恕道”,这是不可能的.可见,儒家的“恕道”是将心比心,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己度人,推己及人的道德规范.这种道德规范利于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谅解.如果人人都懂得这个“恕道”的价值,并且实行它,就可以消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就可以化解人与人之间的某些不必要的矛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可以变得更加和谐.所以,孔子说:“恕道”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种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