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教学如何才出成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4 08:19:12

作文教学如何才出成效?

一、 把作文教学渗透于普通语文知识教学中去.
作文是所有语文知识的一种综合体现,如词语的理解和运用、修辞艺术的掌握及段落布局的技巧等.所以,语文教学不能作为独立成分的教学任务,况且作文教学如果作为独立成分的教学任务必然会造成枯燥、单调、狭隘,不利于思维的发散和联系.
作为语文老师,大都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作文教学纯粹是教学作文.叙事抒情散文或小说讲解文章的构建、情节的跌宕、事件的开始、发展、高潮、结果及最后的情感升华之类,议论文就分析论点、论据及如何论证,说明文就教授不同的说明方法等.详细的也讲解词语的雕琢、句子的粉饰、修辞的运用等,大至也会拿一两篇范文对照一下.这样下来,一学期的作文课也不外乎区区几十节,在时间上限制了作文教学的延伸性.试想,如果我们在讲解课文的时候就词语运用的成功、修辞手法的巧妙等介引到学生平时自己的作文,两者作对比,日积月累,学生在耳濡目染或重复记忆中自然比单在作文教学时才注意、警觉并修改更加有效.此外,文章的布局编排或情节的衔接、感情的升华等也可以在讲解课文时作一比较.当然,不一定要求学生要象课文那样安排布局,但老师若能就课文引导学生去设想多种段落布局或段落衔接方式以及情感升华方式,这样,学生的作文思维就能在对比中得到无限发展和发散,多次的训练,学生在写作时自然而然形成多向思维和熟练掌握文章的结构,做到段落、句子衔接自然,方式百样而不至于千篇一律.
二、增强学生的词汇量和古典诗词知识
学生在作文时往往出现想说而不能言的现象,这种现象主要是学生词汇量的不足和对语言驾驭能力的不强造成的.所以,增强学生的词汇量是提高学生作文质量的重要一环,当然,词汇包括词语、成语或名言警句等不一而足.如要描写人物刻苦学习的往往用上“程门立雪”、“悬梁刺股”、挑灯夜战、凿壁偷光、夙兴夜寐等;写人学识丰富的可用上学富五车、才高八斗、立地书橱、出口成章、才比子建、才思敏捷、高才博学;写人外貌、气势的可用貌比潘安、丰标不凡、风流倜傥、气宇轩昂、风度翩翩、仪表堂堂、气势不凡、温文儒雅等等.学生如果大量掌握了这些词语、成语及名言警句后,往往就作文句子的华美、事物之间的联系上就可以天马行空、纵横捭阖.当描写素材一旦出现,条件反射性联想到有关词汇,不但使句子优美、言简意赅,又让人觉得文采斐然.厚积薄发,词语自然在作文中为己所用.
古典诗词知识在很多人的眼中是曲高和寡的文学艺术,总认为高不可攀、莫测高深.其实不然,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诗词的比例也不小,很多脍炙人口的名诗名句就在中学教本中.在讲解这些诗词时,语文老师不妨也讲授一些诗词的基本常识.如诗词的押韵、手法的比兴、句子的数量及诗的分类等,甚至平仄的讲究、句子间的起承转合等到也可略加点拨.当然,那些太难的、复杂的就不必讲解了,如诗句中音韵的平仄拗救、拈连等.这样,学生在日积月累的诗词薰陶中自然兴味盎然,老师再鼓励他们仿写或创作也就顺应自然、水到渠成了.学生一开始的仿写或创作可能是表面化的、低级的作品,但只要跨出了这一步,学生就会随着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使其作品进步.从高考高分作文的分析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绝大多数的作文之所以取胜是因为词汇量的丰富、用词的准确,一些议论古代诗人的文章更是对这一诗人诗歌的透彻理解,合理地运用原诗或化用诗句,就诗句去阐发自己的理解和想像.高考有一篇满分作文,就李白的诗句去议论李白的为人、性格、道德、追求,文章在议论中就诗句做到纵横捭阖、天马行空、娓娓而谈,李白诗篇在作者的透彻理解加上作者的无限联想下化作优美的文字如行云流水、沁人心脾.我也曾经做过实验,让三个平时写作较好的学生写一篇同题材的议论散文,完成后把这三篇文章交到六个语文老师去评点、打分,然后计出每篇的平均分.结果甲的作文得88分,乙的作文得86分,丙的作文得90分.随后我让得86分的学生再去把一些句子的意思可改成成语的改成成语,一些句子综合后总结归纳可用诗句的用诗句代替或自己作诗句代替.这位学生按照我的要求修改后,我再把这一篇文章交给上面提到的评分的六位老师,让他们再评点、打分,六位老师此时对这一篇文章的评分已全面提高,平均分达91分,然后我又把这三篇文章交到另外几个语文老师去评,虽然三篇文章的打分有所出入,但最高分还是乙篇.各位老师认为其高分的原因所在都是用词优美、准确、文采斐然,且能成功运用或采用诗句,文学功底深.所以,运用成语或诗句合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或状物描写,在读者、老师的印象中总认为文采斐然、难能可贵,获高分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三、增强学生的修辞技巧
修辞是每个学生写作的必备素质.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除了少数平时少用或难以掌握的修辞外,大部分都要求理解和运用.这些修辞手法的薰陶和渗透要在平时的课文分析、作文评讲和作文修改之中实现.一句优美动人的句子除了有精确的词语外还应有恰当的修辞.可以打个比喻,词汇是一个美女,而修辞更是美女娜曼的舞姿,两者合二为一,方使人妙不可言、韵味悠远.从大量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中不难看出,修辞是其最重要的最常用的手法.一句形象的比喻往往使人终生难忘,一个普通词语的反复在特定语境中显得那么铿锵、声如铜琵,一个恰当、细密的排比使气势有如高屋建瓴、排山倒海.那么,学生修辞手法的运用体现在哪里?体现在学生口语表达和作文上.对于口语,教师可在平时交谈或课堂上略加评点,对于作文,教师可在修改学生作文时写上因其语句的本意进行适当修辞手法指示的评语.学生在多次重复的审查对比后,自会形成一种经验式的修辞,并自成自觉性,这种自觉性一旦养成,无疑对学生来说是终生受益.
四、加强学生对生活素材的积累和巩固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实践却不能少,学生在现代讯息高速发展的今天,可以说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这些现代讯息技术对学生来说可谓受益匪浅,但由于学生有大量的讯息储存,容易造成混淆,也因为是间接的实践经验,印象自不深刻,容易遗忘,也难以彻底体会个中味道.如果是学生自身经历,相对说记忆较深刻,体会自然也较深.作为现代交通,方便、快捷自不在话下,正因如此,许多学生可能去过较多的地方,领略过许多地方风光,体会到各地的风土人情,经历过许多发生在身边的大事小事.这些,学生如果平时有写日记的习惯,在相当长的时间后仍能触“字”思景,触“字”思事,许多遗忘或将遗忘的人、事、风光、风情就因为自己的追忆而重回脑中.这样,在接触作文类型时,以之吻合的素材自然跃然而出,到时就不会叹惜无物可写了.当然,生活素材的积累不是全部的自身实践经验的积累,自然也包括各种间接渠道的积累,就如上面提到的各种讯息技术得来的或书本中得来的就是间接渠道的积累.但要做到不易遗忘,学生也要有针对地把一些新鲜的、重要的人、事、风光、风情等记录为好.这样一些间接经验也往往能像直接经验一样令学生记忆深刻,甚至终生难忘.这样,随着写作素材的逐渐增多,对应于写作要求时自然会触类旁通甚至对号入座,还需为作文无物可写而烦吗?
有了作文日常教学的渗透,词汇量及古典诗词的积累和运用,又有了相当的修辞技巧和写作素材,学生自然不会为作文而烦恼.会逐渐消除对作文的恐惧心理而开始走向喜欢,从不想写、不知写到想写、写得精彩.那时,教师再也不会认为作文评阅是一件苦差了,反而认为是一种精神食粮的享受而为之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