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会写政治论文?帮我写一篇哦,写一篇时事小论文,内容必须是紧密结合当时事政策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照中宣布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4 11:51:00

谁会写政治论文?帮我写一篇哦,
写一篇时事小论文,内容必须是紧密结合当时事政策教育和思想政治课教学内容,在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社会调查的基础上,照中宣布时事报告杂志社出版的《时事》,对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领域中的新变化和新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正确的观点.
↑要求就是这些.
拜托了、、、.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00多年前,马克思就指出“生产力也包括科学”,而在100多年之后,邓小平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依据是:第一,科学技术能增强劳动者的技能.用科学院技术武装劳动者,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可以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生产能力,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科学技术可以改进生产工具.第三,科学技术可以扩展劳动对象,增加劳动对象的种类.第四,科学技术可以强化生产要素之间的组合,强化生产过程的管理.
历史上,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进步,都最终导致生产力、生产方式以及管理方法的巨大变化,每一次技术革命都伴随有相当数量和比例的新生产业的产生和兴盛.当今世界,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的周期越来越境短,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大,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科技正发挥着第一位的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虽然我国的经济建设已经取得巨大的成绩,但我国目前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民族文化素质、科学技术水平还不高.在这样的条件下,只有通过科技创新,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经济建设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轨道上来,才能赶上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才能实现共同目标和远大理想.
展望未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日益突出,科技进步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必然大力弘扬科学精神,推进我国的科技进步与创新,充分发挥科技的作用,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我们只有掌握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科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才能迎接未来的挑战,为振兴中华作出自已应有的贡献.
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改革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对外开放是以洋为中外的原则来批判继景.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要改革.
总结历史的经验,旧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关起来搞建设是不可能成功的,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已形成了一个以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外贸易总额在世界上的位由1978年的32位跃升到1999年的第9位;从利用外资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国,也是连续6年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坚持对外开放是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之一,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实行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实行对外开放,我们要特别注意增强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意识,把握对外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在加快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大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决抵制资产阶级腐朽思想的侵蚀.青少年更要加强政治、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增强识别真、美和假、恶、丑的能力,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3、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
背景材料
江泽民同志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五年来的成就,是在改革开放特别是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实践基础上取得的.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以后,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阶段.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比济,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发展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体现了我们党坚持理论创新、与时俱进的巨大勇气.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实现了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性突破,打开了我国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崭新局面.
政治小论文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改革的实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改革的目标,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前提下,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时相应地改革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的体制,以适应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和实现现代的历史要求.
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条件.总结历史经验,中国长期处于停滞和落后状态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闭关自守.我们应当吸取和利用世界各国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实行对外开放,使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神州大地,形成了中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国有企业实行了政企分开,使企业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打破了长期依赖国家的“铁饭碗”.过去被视为“洪水猛兽”的个体、私营经济,受到鼓励、引导,成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
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我国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生产力,使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总量排名由1990年的世界第十位,跃升到2001年的世界第六位.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北京申奥成功,中国加入WTO.“神舟”三号、四号飞船发射成功……这一切不仅充分说明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而且深刻体现出改革开放是我国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
我们新世纪的青少年,是祖国建设的生力军.面对时代的要求、历史的重任,我们应树立崇高远大的人生理想,珍惜青春年华,努力学习,勤奋进取,勇于实践,认真学习十六大精神,为不断推进改革开放,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贡献自已的力量.
4、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背景材料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我们成功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正在为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而继续奋斗.
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趋势没有改变.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台湾分裂势力的分裂活动不得人心.
政治小论文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版图上,至今仍有一块地方只能与祖国大陆隔海相望,这就是台湾.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1949年后,由于人为的原因,才使宝岛台湾至今仍与祖国大陆天各一方.随着香港问题、澳门问题的成功解决,早日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两岸同胞的共同愿望.
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民族的团结,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只有56个兄弟民族同时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才能共创中华民族美好的明天.
“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这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台湾可以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其切身利益也将得到充分保障,永享太平.当前,台湾同胞求和平、求安定、求发展的意愿日益增强,按照“一国两制”方式实现两岸统一,最终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维护祖国统一是包括我们青少年在内的每个公民的神圣职责.我们青少年应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坚决拥护党和政府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方针和立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国家主权,积极履行维护祖国统一的义务,坚决同一切破坏祖国统一的言行作斗争,努力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为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已的力量.
5、青少年远离“网吧”是正确选择
背景材料
2002年9月29日,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所管理条例》,并要求从2002年11月15日开始执行.该条例规定: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报,还应当在营业场所未成年人进入的标志牌,违者由文化行政部门给予警告,可以并处15000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其停业整顿,直至吊销其营业许可证.
政治小论文
网络是现代信息社会的标志.在迷人的网络里,人们只需动动手指便可以博览群书、欣赏电影、远程学习、互相聊天、发送信息……网络实在让人流连忘返.由此,社会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网吧”,吸引了众多青少年上网“冲浪”.
但是,有些“网吧”无视国家的有关法规,违规经营,提供不良服务,加上一些不法分子利用网络传播色情、迷信等有害信息,造成一些青少年沉湎其中,荒废了学业,还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重要时期,由于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很容易受到网上不良信息的影响.因此,为保护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国务院颁布了《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管理条例》,禁止青少年进入“网吧”等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是非常必要的,是对青少年实施社会保护的具体表现.
应当承认,网络对于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开拓思路等仍具有重要作用.国务院颁布的条例并不是绝对禁止青少年上网.青少年应在家长、老师的指导下,在家庭或学校的图书馆等非营业性的互联网场所适当上网,浏览健康、有益的网络信息,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
每一位青少年都应当学习、宣传并自觉遵守国务院颁布的条例,远离“网吧”,依法律已,使自已健康成长.
6、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背景材料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支部永葆生机的源泉.
创新就要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
政治小论
整个人类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历史.人类从第一次站立,第一次举起手中的木棒,第一次点燃新生命的火种,直到今天灿烂的现代文明,曾进行了无数的创新.正是人类的不断创新,才构成了我们今天五彩缤纷的世界.因此,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进步和未来.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创新精神是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不竭动力.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众多的领先世界水平的科学成就,形成了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中国革命建设和建设的奋斗历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不断开拓创新的历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提出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成功地金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并将坚持这一基本方针,最终解决台湾问题.
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世界在变化,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在前进,人民群众的伟大实践在发展,要求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我们青少年肩负着民族振兴的历史使命,应树立崇高远大理想,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勇于实践,敢于创新,不断培养自已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中,努力做到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

全部展开

、 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深刻内涵
“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反映一定时期农村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以社会全面进步为标志的社会状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发展经济、增加收入。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要通过高产高效、优质特色、规模经营等产业化手段,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二是建设村镇、改善环境。包括住房改造、垃圾处理、安全用水、道路整治、村屯绿化等内容。
三是扩大公益、促进和谐。要办好义务教育,使适龄儿童都能入学并受到基本教育;要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民享受基本的公共卫生服务;要加强农村养老和贫困户的社会保障;要统筹城乡就业,为农民进城提供方便。
四是培育农民、提高素质。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倡导健康文明的社会风尚;要发展农村文化设施,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要加强村级自治组织建设,引导农民主动有序参与乡村建设事业。
具体而言,所谓“新农村”包括5个方面,即新房舍、新设施、新环境、新农民、新风尚。这五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范畴。即要因地制宜地建设各具民族和地域风情的居住房,而且房屋建设要符合“节约型社会”的要求;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道路、水电、广播、通讯、电信等配套设施要俱全,让现代农村共享信息文明;生态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尤其是在环境卫生的处理能力上要体现出新的时代特征;使农民具备现代化素质,成为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纪律的“四有农民”;要移风易俗,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加强农村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全面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实现这五句话提出的要求,就是农村各方面实现协调、全面发展的过程。
——“生产发展”,新农村的物质基础 。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生产发展。“十一五”时期,农业要加大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在调整农村经济结构的过程中,一方面协调粮食与其他作物的比例,力保我国的粮食安全;另一方面协调农业与非农产业的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家一户的农民由于生产生活分散,信息不灵,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带领农民致富过程中有很大优势,要鼓励发展各种类型的新经济组织,提升农
民的组织化程度。
——“生活宽裕,新农村建设的核心目标 。要达到生活宽裕的目标,就是要千方百计开辟各种增收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乡风文明”,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乡风文明本质上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问题,内容包括文化、风俗、法制、社会治安等诸多方面。从我们先情况来看,近年来农村经济发展较快,但文化生活却单调乏味,同时一些不良文化有所抬头。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还不适应,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还不适应,主要问题是文化基础设施落后,现有资源尚未得到有效利用,文化体制不顺、机制不活。因此,如何使广大农民过上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
——“村容整洁”,改善农民生存状态 ,新农村建设中“村容整洁”的要求,最主要的是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好的生产、生活、生态条件。
——“管理民主”, 完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实现乡村管理民主的关键所在。
不要将新农村建设片面理解为就是兴建新村庄,只注重农村房子是否整齐划一,道路是否宽阔等表面的东西。决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搞成农村新一轮的大拆大建,不能片面追求“村容整洁”,不能单一追求某一方面的增长。 不能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建设混同起来。农村有农村的特点,有的地方按小城镇的要求搞农村建设,最后搞得不城不乡,反而不利于改善农村的生产和生活。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着力解决制约农民生产、生活的实际问题 ,一定要把握好五个“坚持”原则:一是坚持发展经济,富裕农民;二是坚持政府引导,农民主体;三是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四是坚持循序渐进,务求实效;五是坚持节余资源,持续发展。
二、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农业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稳步提高,农村党的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是,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仍然有较大差距。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做好“三农”工作的新平台,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促进农村经济更大更快更好发展的新载体。 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区域。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没有全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是加快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客观要求。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方针,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加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农村与城市统筹发展、城市化与工业化联动发展、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必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再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农业经济,改善农村环境,提高农民素质,丰富农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生活,让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及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鲜明特征,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三、 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1、要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培育主导产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 。
首先,选准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对农业和农村产业结构进行全面的优化升级。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的要求,遵循广开思路、广辟渠道、多种经营、突出特色、搞活经济、提高效益的原则,按照调高、调优、调出质量和效益的方向,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通过区域布局调整,优化资源配量,发挥资源优势,尽快形成优势产区和产业带;通过产品结构调整,加快实现农产品由产量型向质量型、专用型和高附加值型、高回报率型发展;通过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服务业,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城市转移,广泛合理地利用农业资源,促进农业内部结构的合理化和产业化的良性循环。
其次,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尤其是乡镇企业中的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一个重大战略问题,也是农业发展的一大优势和潜力所在。今后,我们应该以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发展民营企业、非公有制经济,按照多层次、多样化的原则,适应市场的不同需求,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既要面向城市市场,又要注意满足农民要求;既要发展大规模的加工业,又要发展具有地方风味和特色产品的小企业,使农产品加工业真正成为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导产业之一。
第三,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促进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化、规模化发展。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集中力量培植名优品牌,以增强农业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2、积极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多渠道转移,扩大农民就业和增收空间。
多年的实践证明,把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拴在土地上,农民难以富裕起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减少农民,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因此,必须尽快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格局,加快城镇化步伐,使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乡镇企业、小城镇和城市转移,逐步减少农民,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村人均资源占有量,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发展的良性互动。一要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以县城和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心建制镇为重点,健全小城镇的居住服务、公共服务和社区服务功能,增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正确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集聚、农村劳动力向城镇有序流动和到城镇就业,注重发挥小城镇带动经济发展的功能;二是以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等农村服务业为重点,大力发展二、三产业,实现农民就地转移;三要组织农民进城务工经商,建立健全保障农民利益的法律法规体系,如防止拖欠工资,改善劳动环境,保障农工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取消所有歧视性和限制政策。在长期内,要竭尽全力搞好农村教育事业,一则要大力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使更多的农民子弟尽快通过高考升学实现高层次的转移;二则通过职业教育培养更多社会急需的合格的技工型人才,为实现农村劳动力第二层次转移创造良好的条件。
3、加大对“三农”投入和服务,抓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和生活条件。 要求进一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不断加大农业投入,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重点加强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和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强小流域综合治理,依法有偿合理有序开发水资源。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和“村村通电话”工程。抓好农村基础设施、整村推进项目建设,推进以特色种养和龙头企业带动为主的产业化扶贫开发,改善贫困村群众基本生产和生活条件。全面整合农业、科技、教育等部门的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能力,加大服务力度,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4、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健全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努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加快农村通讯及信息设施建设,特别是互联网的建设,通过互联网搜集现代农业科技和国内外农产品市场供求、价格变动趋势的信息,建立相应的预测预报系统,定期向农民发布相关的信息,真正使农民的农业生产与国内外的市场紧密联系起来,使农产品的生产更好地适应区内外市场的消费需要。 鼓励龙头企业和营销大户拓展经营网络和销售空间。实施能人带动战略,加强农民经纪人队伍建设,培育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切实加强动物防疫工作,整顿和规范农资市场,保障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安全。
5、协调发展,走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道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可持续发展放在十分突出的地位,坚持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的基本国策。要切实搞好退耕还林工作,加大林业综合开发力度,促进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与和谐。要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进一步降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加强对资源的规划、管理、保护和合理利用,坚持资源合理开发与节约并重,增强资源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
6、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制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农村医疗保险、农村养老保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等基本法规。这是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关键,功能就是稳定农村社会和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增长、缓和农村的各种社会矛盾,使农村社会保障工作能依法有序地进行,为农村人口提供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二是多渠道筹措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 切实改善农村居民生存状况,使城乡更加协调发展。三是对农村统筹基金及养老基金进行有效的监督、管理及使用。
7、扩大基层民主,推进农村民主法制建设
一是加强党的领导,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二是狠抓农村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民法律素质,培育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充分利用骨干培训、新闻媒体、法律工作者以案说法等多种形式和途径广泛宣传,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增强依法办事和参与村务管理和监督的能力。三是实行村民自治,规范建章立制。按照“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原则,让群众自我教育,干部自我约束。以村务大事民主决策制度为突破口,解决农村热点、难点问题,从而提高农民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行使法律法规赋予的民主权利,制定出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工作规范。四是加强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要加大对农村违法违纪案件的查处、打击力度。要齐抓共管,共创共建,动员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搞好农村综合治理,维护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五是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作用,强化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功能。把阶段性集中整治与日常性管理结合起来,建立健全村规民约,开展各项积极向上的群众评比活动,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促进新农村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8、加强培训教育工作,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提高农民素质。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教育工作的资金投入,对农民进行多方面的培训,一是面对市场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新技术,了解新信息,增强致富发展的本领;二是法律知识培训,通过学习法律知识,真正达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一、“和谐社会”不仅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视角
千百年来,中国一直在追求政治和谐、社会和谐。我们今天倡导的“和谐社会”,其中的“和谐”二字不只是指社会的一种状态,更重要的是提示人们,从“和谐”这一视角对社会进行分类,用“和谐”为“社会”作定性。因此,引导人们从“和谐” 这一视角去审视社会,思考和认识社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认识前提。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胡锦涛同志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六个基本特征告诉我们:
第一,科学的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综合体。和谐社会既包括社会关系的和谐也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体现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完全联系在一起的,它们既是并列关系,又是包含关系。
第二,和谐社会既是目标也是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一个治国理想,又是一种治国方略、治国机制,同时也是一种治国结果,实际上就是政通人和、国泰民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是静态的完美,而是动态的协调,是目标与过程的统一。作为目标,它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完全一致的,与小康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总任务是完全一致的。作为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分阶段、有层次的,不是中一蹴而就的,决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要讲物质利益原则,又要注重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在注意解决各阶层利益矛盾的同时,要注重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共同营造遵章守法、诚信友爱、开拓进取的良好社会环境。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