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练习册答案一分钟给我答复第36、37页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10:26:04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练习册答案
一分钟给我答复
第36、37页的

你要的资料我有
由于内容很大
这里写不下
建议留下你的邮箱
到时我发给你

这位同学,我知道你很急着做作业,但是自己的作业还是自己做好。不过你可以把问题打出来,我一定帮你解答。

一分钟给我答复

哪些题,问我。我写过了

第五单元 解释与模型
1.解 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全部展开

第五单元 解释与模型
1.解 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用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观察,并对观察到的事实进行思考、分析。
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知道解释与假设一样,也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一个正确的解释,需要人们经过长期的验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运用解释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解释,理解解释是科学探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能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
教师准备:滤纸、水、盛水的塑料瓶、水性笔、实物展台、教科书。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直接进行新课
1.指导学生知道解释是怎么回事。
(1)讲述:看图,你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板书:看 想)
(2)学生回答。(教师不作判断)
(3)提问:雪地上留下了很多脚印,看过之后,你是怎样想的?
(4)学生回答。(教师同样不作判断)
(5)提问:这是三年级一位同学的油菜生长记录表,你有什么想法?
(6)讲述:看到这三幅图之后,我想,每个同学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以前科学课我们曾经学习过,比如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等,通过这些方法得到的信息呢我们可以称之为观察到的现象,也可以叫做观察到的事实,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到许多事实,我们的大脑就会思考这些事实,并会在这些事实之间建立起一定的联系,刚才同学们的回答和你们还没来得及说的想法,其实就是对这些事实所做出的……解释(板书:解释)
2.指导学生认识事实与解释之间的关系。
(1)提问:解释与事实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出示腐烂苹果)
(2)谈话:这是一个腐烂的苹果,这儿有五句话,在这些语言中哪些是事实?哪些是解释?
(3)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看 想
   事实 解释)
(4)讲述:苹果变坏只是因为温度太高吗?(学生反应)由此来看,对某一现象的解释,不一定就是事实,它可能正确,也可能不正确。为了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你认为还应该怎样做?
(5)学生汇报。
(6)教师小结:我们应该获得充分的证据,利用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思考。
3.指导学生做“毛细现象”的实验。
(1)谈话:(教师介绍实验用具)滤纸、水性笔,用水性笔在滤纸上画一朵小花,然后用笔的另一端蘸点水,滴在花的中心,你有什么发现?
(2)学生实验。
(3)提问:对于刚才你们观察到的现象,你怎样来解释呢?
(4)学生回答。
(5)教师小结:看来,我们要对刚才这些现象做出正确、合理的解释,还需要这方面的资料。老师建议同学们回家后查找一下关于纸遇到水会怎样的这方面的资料,有了资料、有了证据以后,你才能做出合理的解释,得到一个正确的结论。
第二课时
1.指导学生认识一个正确的解释是要经过不断的修改完善的。
(1)谈话:许多科学结论就是令人信服的解释,这些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呢?一个正常人的眼睛能看到很多东西,人眼睛是怎样看到东西的呢?你是怎样解释的? “通过反射光看到东西”这一结论现在已经被我们接受了,那么在这个结论得出之前,人们对“人眼是怎样看到东西”是怎样进行解释的呢?
(教师出示课件。)
(2)提问:看了这个资料,你认为一个正确的结论的得出,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3)学生回答。
(4)提问:你知道日心说、板块说的结论是怎样得出来的吗?
(5)学生汇报自己查找的资料。
(6)讲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某些现象的结论,是科学家们经过长期的观察、调查、实验、分析、思考,不断修改完善的结果。
2.指导学生了解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分布于众。
(1)谈话:怎么知道我们对某一现象的解释是合理的呢?
(2)学生汇报。
(3)提问:怎样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呢?为什么要把自己的解释公布于众呢?
(4)学生讨论、汇报。
(5)讲述:看来,我们要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需要做很多事情。但是,我们对某些现象进行解释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呢?
3.组织学生活动。
(1)教师提出要求:做一架小飞机,详细写下制作的步骤,然后与别人交换记录,再按照他人的步骤进行制作,你会有什么感受?
(2)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进行活动。
(3)成果展示。
(4)学生谈感受。
(5)教师小结:看来,让别人接受你的解释,你还需要表达清楚,而如何进行表达,也有一定的技巧,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科学学习中,能用清楚的表达,告诉别人你更多的科学发现。
2.用模型解释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在实际操作中,利用模型进行解释;
2、学生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模型解释的方法、作用。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利用模型解释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形式;
2、了解简单模型可以向别人介绍自己的解释。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做成模型后的乐趣;
2、意识到利用模型进行解释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谈话: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解释,这节课首先就请同学们来解释这只黑匣子。这是一个密封的盒子,盒子里有一个滚珠和一些用厚纸板做的障碍物。厚纸板粘在盒子的某个部位,不许打开盒子,想办法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并做出解释。现在考虑一下怎样才能知道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以及怎样做出解释。
2.学生汇报。(板书学生提供的方法)
3.谈话:同学们已经知道怎样找障碍物的方法,而我们今天就采用画图的方法进行“解释”。
4.提供给学生同样的,包括里面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正面四角标有A、B、C、D的黑匣子。并提供标有A、B、C、D的图纸。
5.学生分组搜集有关盒子的事实。
6.组与组之间进行交流。
7.全班交流。(学生将各组研究结果粘贴在黑板上)
二、用模型解释
1.谈话:同学们是不是非常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可惜的是我们并不能够打开这个盒子,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类似与“黑匣子”的事物,我们人类并不能直接观察它而获得结果,只能依靠这样那样的方法去推测。你们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吗?科学家又是如何解释的?
2.教师出示DNA模型(图)、三球仪(模型)、自然界水的循环(课件)。让学生说说对这些模型的认识以及作用,还可以说一说根据这些模型懂得了什么。
3.小结: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用画图的方法解释了“黑匣子”,又知道用图可以解释DNA的样子,用模型可以解释太阳、地球、月亮之间的关系,用动画可以演示自然界水的循环,这些都是科学研究中很重要的方法——“用模型解释”(板书)。
4.思考并交流:用模型解释事物或现象要经历怎样的过程?
5.谈话:同学们现在是不是还想知道盒子内的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能否根据本课所学,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
我们下节课将继续进行“黑匣子探秘”。
第二课时
一、“黑匣子探秘”
1.提问:想到采用画图以外的方法解释盒内的障碍物的方法了吗?
2.谈话:这节课我们用一个盒子和厚纸板,通过收集到的有关“黑匣子”的信息,再造一个“黑匣子”,用这样的模型去解释盒内的障碍物。(这一环节最好引导学生自行讨论得出)
3.学生依据图画制作模型。
4.学生依据自制模型对“黑匣子”做出解释。
5.依据各组的研究结果,推测盒内的障碍物最有可能是什么样的和在什么位置。
二、作业:做一个肘关节模型,并解释肘部
教学手记
在撰写这节课的教案之前,我反复翻阅着教材与教参。面对这教材提供的授课顺序,我总感觉有些不妥之处。我从教材的顺序中隐约感受到一种思想“科学家是这样做的,我们也应该这样做”。以我个人对新课程的理解,这节课不能够这样设计,不能够让科学家的光环束缚学生的发现。参与新课程的教师都清楚,新课程非常注重学生的亲历。所以,我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一个典型的建立“模型”的活动,然后让他们自己总结方法,再让他们与科学家的方法对比,最后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方法与科学家的方法没什么两样,我们也是科学家”。因此,我在这种思想的推动下,编写了本课的教学过程。从教学实际情况看,学生对“模型”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能够利用模型解释事物和现象。
在第二课时我仍然利用这个“黑匣子”做文章。虽然,教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多有趣的活动,但是,如果我们每个都做,不仅时间不允许,而且活动与活动之间也缺少连续性,这样不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整合,也就建立不起来自己知识结构。说到这,我不由得想起那句熟悉的话“用教材教”。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该取材于教材,依据教师和学生的特点,依据课程标准,重新创编教材。因此,我就大胆地尝试了改编教材,让学生在第一课所搜集到的信息的基础之上,提供给学生障碍物和盒子,让他们再建一个类似“黑匣子”的模型。在课前我唯一担心的是学生已经见过这个“黑匣子”,会因为熟悉而对这个活动失去兴趣。没想到,学生在“障碍物究竟是什么样的?”想法的驱使之下,百分之百的投入到活动之中。当学生最终获得的结果越来越相近的时候,我知道,“用模型解释”的意义就不用我多说什么了。
设我为最佳答案!!!我再告诉你别的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