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文章(原文+译文+特点)同志们请速度……>.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8 05:25:00

孟子的文章(原文+译文+特点)
同志们请速度……
>.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时机,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草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军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上的有利条件还不如内部人民团结一致(更重要).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单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会有很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到了极点.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骨肉兄弟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骨肉兄弟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一战就一定能胜利.
评析
本文开头就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观点,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而天时地利则是次要的方面...“人和”,具体表现为下文所说的“多助”和“天下顺之”,即人民的支持和拥护,这反映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政治思想.(宋朱熹对这一章的注释是:“尹氏曰:言得天下者,凡以得民心而已.”清焦循的注释是:“民和为贵,贵于天地,故曰得乎丘民为天子也.”)所以这一章是借战争论述实行“仁政”的重要性,是讲民心向悖的.由此逐层推进,短文先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做比较,指出天时、地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大小不同;最后由人和推演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完成本文的论证.这一章开头即提出中心论点,用概括的战争例子加以证明,然后从理论上进行论证,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人和”的实质.短文最后以得“人和”的“君子”“战必胜矣”作结,突出地说明了“人和”最能决定战争胜负
本章写作特色: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陈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

全部展开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城,(只有)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包围进攻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时机,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形。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坚固锋利,粮草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军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的地理上的有利条件还不如内部人民团结一致(更重要)。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单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力的强大。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会有很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到了极点。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骨肉兄弟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骨肉兄弟都背叛的寡助之君,所以,能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一战就一定能胜利。
特点:
本文语句整齐、流畅,一气贯注,有说服力。比如在论证地利不如人和时,作者先用四个并列的否定句,充分铺陈防守一方所具备的“地利”方面的有利条件,然后陡然一转,说出失败的结局,使得“地利不如人和”的结论有了很强的说服力。又如在阐述他的“得道者多助”时,作者也是先用了三个否定的排比句,顺理成章地推导出结论;然后又把“多助”和“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文章向来以雄辩著称,喜用一大串的排偶句式,所以笔锋咄咄逼人。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