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隋唐大运河的解说词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5 07:33:00

介绍隋唐大运河的解说词
第一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的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南起浙江杭州,北至北京通县北关,全长1794公里,贯通六省市,流经钱塘江、长江、淮河、黄河、海河五大水系.其开凿经过了三个历史阶段: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首次在扬州开挖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而至7世纪的隋炀帝时期和13世纪的元代,又先后两次大规模地开凿运河,终于建成了这条沟通我国南北漕运的大动脉.
从天津到通县北关、张家湾一段,叫北运河,又称之路河,全长186公里.从通县至北京城的一段名通惠河,该河是元代初年由伟大的水利专家、天文学家郭守敬设计修建的.因北京地势比通县高,在通惠河上修筑了五道闸门,控制水位,使南来的大船才可直达北京城内的积水潭.那时积水潭"舳舻蔽水",成为一个南北漕运的大港口,附近市场繁荣,盛况空前.京杭大运河畅通了数百年,这对促进大江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解决南粮北调等问题,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自19世纪后,由于南北海运开辟,津浦铁路通车,加之黄河改道淤塞运河中段,因此部分河段被断航,只有江浙一线仍畅通无阻,并成为旅游热线.为适应我国现代旅游业迅猛发展的需求,近年来已在北京通县北运河、温榆河等四条河流的交汇处,即通州北关、张家湾的古运河遗址中,兴建起大运河旅游区及纪念馆等,广大中外游人便可到此一览昔日京杭大运河的迷人风姿.
元朝定都在大都(今北京市),原来的大运河就不能作为漕运的路线了.元初,漕运路线是:由长江进入淮河,再溯黄河而上(这时黄河是由河南转向东南,夺淮河入海),到达今河南封丘县中滦镇,弃舟登岸,改为陆运,走180里至淇门镇,再改水运,由御河(今卫河)航至直沽(今天津市),抵达大都.很显然,这条漕运路线费时费力.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元朝政府首先考虑如何利用南北流向的泗水航道.在1283年开凿自济州(今济宁)至安山的济州河,从济州往南,就可以利用泗水通航了.1289年,又开凿了自安山至临清合卫河的会通河,这样,来自江淮的漕运船只,就可以由水路直达直沽了.1293年,元朝政府又完成了自通州至大都的通惠河.至此,京杭大运河全线告成,漕运直达大都已不成问题.这条运河惟一的问题是,从徐州至淮阴的一段仍以黄河为运道,颇有后患.
明朝初年,会通河淤废.明都城自南京迁往北京以后,矛盾变得突出了.1411年,明朝政府修复会通河,初步恢复了南北漕运.但是,黄河下游常常决口,河道向北移动,会通河一再被冲毁,所以这条漕运路线并不完全可靠.明朝自嘉靖年间,下决心彻底解决问题,其办法是推行“避黄改运”的治运方针.从山东鱼台县南阳镇以下,在运河之东开凿新道,以避开黄河的冲决.1566年、1605年先后开了南阳新河和泇河.到清初康熙年间,又开了中河.这样,从明至清,经过一百多年的努力,终于避开了黄河,使京杭大运河全部成为人工开凿的河道.
京杭大运河自北向南,共分七段: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山东运河、中运河、里运河、江南运河,全长1794公里;流经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使南北水运畅通无阻.
京杭大运河的开凿成功,是中国水运史及运河史上的一大创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明清两代的大部分时间内,由于京杭大运河形成的漕运,使王朝的统治得以巩固和加强,南北的经济文化交流也得到发展.从北往南,通州、德州、临清、济宁、淮阴、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嘉兴、杭州等一系列工商业城市兴起或进一步繁荣,一些古代的文化名城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一直到近代,运河流域成为中国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直到19世纪末,铁路、海运的兴起,京杭大运河才渐渐失去它往昔的风采.
无论是隋朝的大运河,还是以后的京杭大运河,在世界运河工程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就时间、长度而论,世界上其他的著名运河都难望其项背.京杭大运河全长 1794公里,巴拿马运河为80多公里,苏伊士运河160公里.隋朝大运河开于7世纪初,京杭大运河完成于16世纪,而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迟至19、 20世纪才通航.
大运河的开凿,也是建筑工程史上的奇迹.它要穿过几条大河,经过山地、平原等复杂的地段,所遇到的技术难题是难以想像的.古代没有任何精密仪器和工程机械,如此巨大、复杂的工程,证明了我国人民所具有的聪明才智是无与伦比的.
今天,古老的运河仍在继续发挥着作用.江苏、浙江地区已经或正在重新疏浚运河河段,河北、山东河段今后也将得到整治.古老的运河定会重新焕发青春,它的经济、文化价值会重新被人们认识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