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拓展阅读:今天,怎样来“感动中国”?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15 17:43:32 高中作文
拓展阅读:今天,怎样来“感动中国”?作文高中作文

精选作文:拓展阅读:今天,怎样来“感动中国”?作文

 

今天,怎样来“感动中国”?

郭永超

 

  “感动中国”,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这诗,已抒写了十多年。“感动中国”,的确让人感动。虽然年岁更迭,事迹近似,但依旧催人泪下。毫无疑问,它为百姓树立新楷模,为社会增添正能量。

 

  许多人,每年都在长久的期待中于那一晚享用这精神盛宴,一起流泪,一同感慨。可是,之后呢,又有多少感动能够化为行动?

 

  离开屏幕,随即就回到了生活。那一夜的盛宴,往往成为日后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抑或是中小学生的考场作文里信手拈来的论据。站在局外,议论着他们的艰难,咀嚼着他们的不幸,叹息一声。以此,似乎还显得自己同他们一样高尚。我心头突然涌上一股悲凉——我们似乎是在欣赏多幕的悲剧。

 

  他们用一辈子的牺牲换来人们一瞬间的感动,这样的代价太大了,大得让人窒息。不能为了感动,而总是将那些最具价值的撕破甚至是毁灭给人看,而且是一年又一年。十多年了,感动中国的人物在变,而一些该变的背景却没有改变。我们为之动容,也越来越为之痛心。

 

  “感动中国”,感动之后,更要反思。

 

  在十年前,丛飞捐资助学的事迹就感动了亿万国人。从看到失学儿童的第一眼到被死神眷顾之前,他把所有的时间都给了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没有丝毫保留,甚至不惜向生命借贷。11年时间,180多名贫困儿童,款物300多万元。作为一名歌手,只知装点别人,却从不包装自己。他捐款捐得负债累累,自己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自己的父母妻子都为此而无奈远去,自己的生命也为此在英年时过早逝去。每念及此,都不知道该感动,还是该心痛。

 

  丛飞走了,一位老人蹬着一辆破烂不堪的三轮车走进了人们的视野,那车辙深深地刻在每个人的心里。当他的事迹呈现在“感动中国”的舞台上时,老人已在三年前就去世了。

 

  白芳礼,这位老人,在74岁以后的生命中,靠蹬三轮车,挣下35万元人民币,资助了300多名贫困学生。他曾在夏季烈日的炙烤下,昏倒在车子上;他曾在冬天满地的积雪中,摔倒在沟渠里;他曾因过度疲劳,蹬着车睡着了……由于年事过高,冬天里他常憋不住小便,棉裤总是湿漉漉的,他就垫上几块布照样蹬车。很多时候,由于拉活儿需要,老人走到哪就睡在哪,一张报纸往地上一铺,一块方砖往后脑一放,一只帽子往脸上一掩。至于老人如何将物质生活标准压到最低点,风烛残年中怎样的节衣缩食,都不忍心再一一忆起。老人常说,“我哪舍得花钱!蹬一次车赚一二十块钱不易啊,孩子们等着我的钱念书……”听着这话,让人心中一阵阵地酸楚。

 

  从一般的乡村小学,到知名如南开大学,都收到了老人的捐款。老人高一脚低一脚地踩出来一分又一分钱,每一枚硬币落下时的铿锵脆响都敲打着我们的心。这捐款,如何能收得心安?又怎样能花得踏实?有人计算过,如果按每蹬一公里三轮收五角钱计算,老人奉献的是相当于绕地球赤道18周的奔波劳累。各种赞美之词纷至沓来,有人说,白芳礼老人就是这样,把自己蹬三轮车的所得全都捐献给了教育事业。可是,我们的教育事业就这样不善待一位耄耋老人吗?有人说,他的事迹是一部助学神话;还有人说,他是当代中国的武训……越听越觉得,越是动听的赞美,越显得那么轻飘,甚至是虚伪。赞美他的时候,我们又做了些什么?老人,您早该歇歇了!

 

  今年,又有一位九十高龄的老人因捐资助学而让我们感动,可是,这感动,真让我觉得有一种不能承受之重。

 

  刘盛兰,一位贫穷老人,一位普通村民,孤寡,“五保”。17年,他几乎全靠拾荒过活,可谓贫苦交加。17年里,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得连买一个馒头都要犹豫。可正是这位老人,却在17年里,慷慨地将自己所有钱财捐给了全国各地的贫困学子。把所有积蓄都捐出去后,原本就非常节俭的老人只能从集市上捡别人丢弃的白菜、土豆等以供日常生活,这一捡也就是17年。老人的家在一个小村庄,院子里,一棵榆树下依旧堆满了废旧酒瓶。屋里,除了一张堆着破旧棉被的炕和几个老箱子外,就剩下积满灰尘的表彰绶带、相框以及奖杯,再无他物。

 

  “感动中国”送给老人一张名片——“崇仁厚德”,的确当之无愧;可是,授之者,是否感到惭愧?一位推选委员这样评价他:“老人没有更多的言语,独以无声的行动有力诠释着一个伟大民族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此言差矣,我认为,这恰恰诠释了一个民族对教育的浅薄与敷衍。一群贫困学子的费用如何让一副嶙峋的瘦骨去扛,一双苍老的拾荒的手又如何能拾起莘莘学子求学的希望?

 

  那一叠叠汇款,不是别的,就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的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的确,现实中有诸多令人不满意之处。我们也深知,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蜡烛;与其呼吁改变社会,不如努力改造社区。只是,这副担子也不当落在九旬老人肩上,甚而至于十几年间无人去接替一下。直到有一天,老人精疲力竭,媒体才隆重推出,让国人去感动。真是感动不出来。

 

  面对他们,不要急于感动,不要匆忙地说感谢,也不要为撰写颁奖词而炼字造句。在酒足饭饱之后享受着悠闲自得的人们,站在路旁,深情地赞美吃力蹬车的长者,流着泪颂扬弯腰拾荒的老人。这样,至少让人觉得,太矫情了。

 

  总说“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可是也不能“苦老人”抑或“苦一两个人”啊!企业乐于为年度“感动中国”而冠名,央视忙于为获奖人物宣读颁奖词,政府相关部门或许还在思考这些人和事是否与自己相关。而与此同时,每天充盈于耳的消息更多的是,有官员巨额贪腐了,有富豪奢侈消费了,有明星悄悄移民了……冰火之间的巨大温差,让芸芸众生怎样适应?

 

  平心而论,办教育是政府的职责,义不容辞。那缘何让这些贫苦之人为之而倾家荡产?让人苦笑而心生悲痛。一个人教不了全青藏高原的留守儿童,一对夫妇解决不了偏远地区孩子上学难的问题,一位九旬老人更是资助不起来自全国的贫困学生……这些善举的确挽救了不少孩子,但确切地说,是弥补了许多政府的过错,而且对大局来说几乎是无济于事。就像车薪失火,不能靠杯水去救;表扬杯水之功,效杯水之举,只能暴露救火的失策。

 

  不要再这样“感动中国”了。这样相似的年度的感动,只能反衬出现实的惯性的错乱。

 

  想起《圣经·新约·玛窦福音》中耶稣的那句名言,“凯撒的归凯撒,上帝的归上帝”,很有道理。当年,孟子见梁惠王时就反复强调要努力做到“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为政者就要让自己有为而不妄为,施大德而非小惠;就要使人各得其位,各得其所,各得其利,各得所需。

 

     没有极端的天气,没有严重的雾霾,世间万物大概都会有怒放的美丽的生命。

 

     【太原成成中学   郭永超】

篇一:高考作文素材: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1

2012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于2013年2月19日晚8点在央视一套综合频道播出,罗阳、林俊德、李文波、张丽莉、陈家顺、陈斌强、周月华艾起夫妇、何玥、高秉涵、高淑珍被选为年度人物。“高考直通车QQ空间”全国

林俊德的中学和大学都是靠政府助学金完成的。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从事核试验研究。由于核爆炸具有极大的破坏性,测量仪器研制一直存在很大难度。林俊德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独立创新制作了钟表式压力自记仪,为测量核爆炸冲击波参数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数据。在之后40多年的科研旅途中,他先后获得30多项科技成果。

2012年5月4日,他被确诊为“胆管癌晚期”。为了不影响工作,他拒绝手术和化疗。5月26日,因病情突然恶化,他被送进重症监护室。醒来后,他强烈要求转回普通病房,他说:“我是搞核试验的,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现在最需要的是时间。”

林俊德住院期间,整理移交了一生积累的全部科研试验技术资料;多次打电话到实验室指导科研工作。5月31日上午,已极度虚弱的林俊德,先后9次向家人和医护人员提出要下床工作。于是,病房中便出现了震撼人心的一幕:病危的林俊德,在众人的搀抬下,向数步之外的办公桌,开始了一生最艰难也是最后的冲锋……

5小时后,心电仪上波动的生命曲线,从屏幕上永远地消失了。这位军人,完成了生命中最后的冲锋。

临终前,林俊德交待:把我埋在马兰。马兰,一种在“死亡之海”罗布泊大漠中仍能扎根绽放的野花。坐落在那里的中国核试验基地,就是以这种野花来命名的。

陈斌强:“绑着”母亲上班的孝子

陈斌强:孝更绝伦足可矜

【颁奖词】小时候,这根布带就是母爱,妈妈用它背着你。长大了,这布带是儿子的深情,你用它背着妈妈。有一天,妈妈的记忆走远了,但爱不会,它在儿女的臂膀上一代代传承。

【事迹】陈斌强,38岁,浙江磐安县冷水镇中心学校初中语文教师。

陈斌强9岁时父亲车祸去世,妈妈独自抚养三个孩子长大。2007年,妈妈得了老年痴呆症,丧失了日常生活能力。

一天,陈斌强的姐姐在无意中提到,妈妈最大的愿望就是和儿子住在一起。陈斌强回忆起多年来妈妈对自己的付出,他决定再困难也不会丢下妈妈。

那时,陈斌强的儿子不到两岁,妻子建议他把妈妈送到养老院去,他说:“一个连儿子都不认识的老人,送到养老院,被欺负了怎么办?”为了照顾妈妈,他硬是把儿子提前一年送进幼儿园。

为了能每天亲自照顾母亲,他每天用一根布条把母亲绑在自己身上,骑着电动车行驶30公里去学校上班。开始同事们都不太理解,说:“这样带在身边照顾,一两天倒可以,一年两年怎么吃的消?”可陈斌强做到了,一连五年,风雨无阻带着妈妈上班。

照顾母亲的生活异常辛苦。陈斌强一天到晚连轴转:晚上9时,服侍母亲睡下;凌晨1时,准时起床抱母亲上厕所;清晨5时,闹钟响起,他要赶在师生之前起床,将母亲房间打扫干净,处理好母亲的大小便;早上7时喂过母亲吃饭后,开始学校一天的工作。

尽管生活上的事儿很多,可是陈斌强的教学任务却一点也没落下,他教着两个班语文,负责教初一学生广播体操,总管学校体艺2+1活动。他总说:“我是跑着走的。”

何玥:主动捐献器官的小学生

何玥:何处春江无月明

【颁奖词】正是花样年华,你却悄然离开。你捐出自己,如同花朵从枝头散落,留得满地清香。命运如此残酷,你却像天使一样飞翔。你来过,你不曾离开,你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

【事迹】人物介绍:何玥,女,12岁,广西桂林人,小学生。因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2012年11月脑死亡。在她听说自己的生命只剩3个月时,决定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

“虽然我们的女儿没了,但我们帮她完成了心愿,我们很欣慰!”在演播室,何玥的父母从走上舞台的那一刻起,就几度泣不成声。

去年4月,何玥即将小学毕业之时,被查出患有高度恶性小脑胶质瘤。9月初,她的病情突然复发,肿瘤扩散至脑部组织。在听说生命只剩3个月时,何玥做出了父母亲人都难以理解的决定……

那天,何玥对刚打工回家的父亲说的

现年45岁的陈家顺,是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副局长。记者在演播室内见到他,腰板挺直,但身材明显单薄,脸上多少看得出知识分子气息。虽然在舞台上尽力放慢步伐,但他仍没法儿掩饰平日走路频率很快的习惯。

几年前,陈家顺被派往浙江义乌,担任义乌劳务工作站站长。麻烦事接踵而来:此前劳务输出由乡镇、村负责宣传动员,但是乡亲出去后常说外面的情况和听到的宣传不一样。陈家顺成了乡亲们的“出气筒”,有打工者甚至想揍他一顿。

陈家顺辗转反侧,问题出哪儿了?为把真实的用工信息传达给乡亲,也为了更好地给乡亲们维权,他下了决心:以一个普通农民工的身份去求职,实地体验农民工的生活工作。

不曾想,一“卧底”就是好几年。他几次进出工厂和农民工子弟学校,当过组装工、装卸工,看过仓库,当过“猪倌”。“你是农民工吗?”他说刚开始“卧底”时,别人常直截了当地问他,因为他的书生气与干活手势,看着十有八九是个“假民工”。去一家养殖场面试时,陈家顺特意摘掉了400多度的近视眼镜,厂方说他不像养猪人,他立马回应“别看我像不像,要看我是不是能干得下来!”

“最受不了难闻的气味,开始两天连饭都吃不下去,直到一周后才基本适应。每天早上起来最辛苦的就是清洗猪舍,刚开始时要花3小时才清洗完,后来熟能生巧,只花1小时就能干完了。”一个月后,陈家顺在重点收集了工作环境、生活条件、工资待遇、子女上学等“情报”后辞职,推荐了几位乡亲来这里务工。

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各行业信息,陈家顺逼着自己快速学习、上手。比如,刚学会养猪,又得适应工厂流水线上的作业。“卧底”打工时,但凡找到用工条件相对优越的,总会眼前一亮。他曾应聘到一家中等规模的饰品厂,待遇和条件很不错:保底工资不低,因工作需要加班,厂里会补发加班费,还有免费的工作餐。一个月后,他介绍了20多名老乡过来,事先郑重其事和老板谈好条件:报销工人过来的车费,每月的工资按时发,尽量给工人安排技术性岗位……

下页

篇二:2013感动中国作文素材

一、黄旭华: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颁奖辞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三十载赫赫而无名,花甲年不弃使命。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推选理由

阎肃:试问大海碧波,何谓以身许国?青丝化作白发,依旧铁马冰河。磊落平生无限爱,尽付无言高歌!

胡占凡:抛家舍业,隐姓埋名,为国家做出了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的淡如水。黄旭华,以及许许多多像黄旭华这样的人,是中国知识分子中最优秀的一群。

孙伟:中华民族从没有像今天一样需要海洋,而在走向海洋的过程中,更需要一份走向海洋的刚强。

人物事迹

黄旭华,男,87岁,中国

吴孟超:一位普通的老人,靠拾荒资助贫困学生,人届九旬仍不间断。正是这份爱心,这份执着,感动着身边的人。

人物事迹:

刘盛兰,男,91岁,山东省烟台市蚕庄镇柳杭村村民,"五保"老人。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三、陈俊贵:守墓老兵

颁奖辞:

只为风雪之夜一次生死相托,你守住誓言,为我们守住心灵的最后阵地,洒一碗酒,那碗里是岁月峥嵘;敬一个礼,那是士兵最真的情义。雪下了又融,草黄了又青,你种在山顶的松,岿然不动。

推选理由:

李小林:“义薄云天”是对陈俊贵最好的评价,他以自己的行动告诉我们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所尊崇的“义”。

黄宏:一口干粮挽救了一条生命,一句嘱托守护了一生。守墓,守望的是战友情。向伟大的战友致敬!

人物事迹:

陈俊贵,男,汉族,55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指战员烈士陵园管理员。

1979年,陈俊贵随所在部队到新疆参加修筑天山深处独库公路的大会战。1980年4月6日,部队被暴风雪围困在天山深处,面临断炊的危险。四名战士奉命带着最后的干粮出门求援,在风雪弥漫的生死关头,班长把最后一个馒头给了年龄最小的陈俊贵。

班长和战友陆续牺牲了,陈俊贵终于找到了人群,部队得救了。接受4年冻伤治疗后,他复员回到辽宁老家,始终没有忘记班长的临终嘱托:希望陈俊贵可以去他的老家看望一下自己的父母。陈俊贵不知道战友的家庭地址和父母姓名,多方打听无果,1985年冬天,陈俊贵作决定,带着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儿子,来到班长和战友牺牲的新疆天山脚下,为战友守墓。

20多年里,他从未停止对班长父母的寻找。终于,他从一名扫墓的老战友口中得到班长在湖北省罗田县白莲乡的地址。2005年10月,陈俊贵赶赴罗田县,得知班长父亲母亲都2

已去世。陈俊贵跪在班长父母坟前说:"对不起,我来晚了,你们不要牵挂,今生今世我都将守在郑林书坟前,让他永不寂寞!"

目前,陈俊贵已将班长和副班长的遗骨,从新源县移到新扩建的尼勒克县乔尔玛筑路解放军烈士陵园安葬,还担任了这里的管理员。陈俊贵说:"我不仅可以和班长在一起,还可以守护为修筑天山独库公路牺牲的战友们了!"

四、段爱平:老百姓的贴心人

颁奖辞

山梁挡住了阳光,你用肩膀扛起乡亲的盼望,没有惊天动地,总是一点一滴。村庄在渐渐丰满,你的身体却慢慢柔弱。庄稼,总要把一切还给泥土。你贴工,贴钱,贴命,你还贴近百姓的心。

推选理由

于丹:很多中国乡村的变化,成就在基层村干部的手里,段爱平就是这样一位村干部,这个嫁过来的媳妇把自己当成了返底村的女儿,扛起了返底村的希望,她就是返底村的底气,她兜住了人心的底。

陆小华:村委会主任可能是中国最小的官,段爱平的当法,是把身家性命都捆一起为村民做事。她虽不识几个大字,胸中却有大义大理。

人物事迹:

段爱平,女,57岁,山西长治市襄垣县王桥镇返底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

1998年,段爱平嫁进了返底村。为改善生活,她借钱做起了焦炭生意,两年下来赚了几十万元。当时的返底村是个名副其实的穷村,村小学的教室是危房,孩子们没有教师上课。没上过学的段爱平决定出资为村里建一所新小学。

1999年,段爱平在没有参加候选的情况下,高票当选为返底村委主任。

上任后,段爱平先后给村里盖了学校,建了养老院。为了建养老院,她没时间陪肝癌晚期的老伴,为了使村民发家致富,她带领村民种植药材,改造全村电网,投资园林建设,栽植树木,而这些项目中段爱平自己就贴了十几万。

去年,段爱平被诊断为淋巴癌,经过化疗、电烤,她的脖子已经看不到完整的肌肤,每天就靠葡萄糖和止疼药度日,身体已经到严重透支的地步。就是这样,她也没有离开工作岗位,每天想着的是要尽力再为村民做更多的事。

五、沈克泉沈昌健(“油菜花父子”35年追梦路)

颁奖辞:

父亲留恋那油菜花开的芬芳,儿子就把他葬在不远的山上。三十年花开花谢,两代人春来秋往,一家人不分昼夜,守护最微弱的希望。一粒种子,蕴含着世代相传的梦想。

推选理由:

刘姝威:沈家父子用行动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未来中国的农民、农业、农村是什么样的。

阿来:这一对前仆后继的农民父子,顽强地进行着堪称伟大的科学实践。他们接续和光大中国伟大农耕传统的壮举,足以感动中国。

3

沈克泉,男,享年74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沈昌健,男,46岁,湖南省常德市临澧县杨桥村村民。

1978年,养蜂人沈克泉在贵州山区发现了3株花期长,生长结构好的野生油菜,将其带回家乡播种,想为养蜂场提供新的蜜源。继而想到改良培育出产量高的油菜品种,为家乡解决吃油难的问题。

一开始,乡亲们嘲笑他"泥腿子想当科学家"。直到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沈克泉培育出了优质油菜种,得到了乡亲们的认可。

上世纪九十年代,由于沈克泉的油菜品种未经国家审定,当地部门对沈克泉进行了罚款、拘留。但他仍刻苦自学有关油菜遗传育种和生产栽培的知识。在没有专业分析、没有专业仪器的情况下,父子俩用肉眼观察,凭记录总结规律。

1996年,家里为搞油菜研究欠债不少。沈昌健卖掉中巴,带着卖车款回家投入油菜研发。

2004年,沈克泉父子繁育的"贵野A"不育系获国家发明专利证书。2007年,沈克泉带着自己培育的巨型油菜"独闯"在武汉召开的

格桑德吉,女,西藏自治区墨脱县帮辛乡小学的一名教师。

2000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泥石流、山体滑坡,是墨脱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

这些年来,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央珍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2013年,时逢格桑德吉荣获"最美乡村教师",节目组特地邀请了格桑德吉的丈夫和女儿来到北京。同时,这也是格桑德吉与女儿的

下页余下全文

篇三:2013感动中国作文素材运用提示

机??很多人在抱怨,却只是抱怨他人,好像社会诚信水平的降低与自己无关,却不反思为何不从自己做起,学习那些诚信的人。我们是否应该自省一下,在道德水平下滑的恶性循环中,我们记住的和我们被别人记住的是什么,我们该做些什么。

不是每个人都曾从感动中国人物身上直接得益,我们或许无法直接对他们说“请你记住我,我要做像你一样的人”,可他们传递给我们的精神力量却为我们指明了道德实践的方向。我们身边还有更多“感动你我”的小人物,我们应该对他们说:请你记住我,我们一起记住道德!我

让报国精神激荡复兴之路

雷钟哲

“如果你没有离开,依然会,带吴钩,巡万里关山。多希望你只是小憩,醉一下再挑灯看剑,梦一回再吹角连营。你听到了么?那战机的呼啸,没有悲伤,是为你而奏响”――这是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罗阳的颁奖词,它将一位航空报国精英的形象,浓缩在短短74个字里。

今天我们向英雄致敬,向英雄学习,就是要从这位航空报国英模的身上汲取精神的力量。而伴随着罗阳事迹感动中国,“航空报国精神”也必将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园地的一朵奇葩,成为国人奋发向上、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梦的强劲动力。

所谓“航空报国精神”,就是知难而进的奋斗精神,是百折不挠的创新精神,是甘于平淡的奉献精神,是祖国至上的拼搏精神,是挑战极限的攀登精神。正是在这种强大精神内核指引下,50万共和国航空人以提升国家综合实力、谋求国人安康福祉为最高目标,不断挑战极限、超越自我,谱写出一曲独具航空工业风貌的慷慨壮歌,而且化合出巨大的物质能量。这股能量又使我国航空工业在最近十年间,取得了世界瞩目的成就,孕育了一大批像罗阳这样的航空英模。

任何个体生命,都是天地间的匆匆过客。可当这个短暂的生命和国家及人民的利益紧密相连的时候,就能产生永恒的意义――罗阳就是很好的例证。如今,罗阳献身的航母舰载机已成功起降,并顺利出航,使我国真正进入航母时代。我们在无比自豪的时候,当然要铭记这位英雄,并从他的壮行中获得能量,激励自己以更勤勉的姿态投入本职工作,融入到报国的滚滚洪流之中,迸射出璀璨的火花。

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所有炎黄子孙的梦想。但复兴必须建立在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实实在在的付出之上,否则就是空谈。怎么奋斗?怎样付出?罗阳及中国航空人践行和积淀的“航空报国精神”,为我们树立了前行的指南。如果各行各业、各条战线都能秉持这一精神,都能为中华复兴增砖添瓦、贡献力量,我们中华民族复兴的梦想就一定能变成现实。

的确,在民族复兴的路上,需要一个个精神的样板,这些样板犹如航行的灯塔和前进的路标,匡正着我们心灵的方向,并成为前行的动力。而要真正有所作为,就需将“感动”化作“行动”,在行动中完善自我,在实践中延续感动。特别是在今天,当诚信坍塌、道德滑坡严重销蚀社会肌体的时候,我们更需要感动的种子生根发芽蔚为大观。如此,才能将“航空报国”演化成“岗位报国”

,才是对感动中国英模人物最好的告慰。

爝火燃回春浩浩

桑林峰张宝奇

“爝火燃回春浩浩”,这是明代诗人于谦《咏煤炭》里的著名诗句,意思是“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以诗喻人,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高淑珍当之无愧。

高淑珍,一个普通的农家妇女,之所以能产生感动中国的道德力量,主要源于爱的奉献、

爱的传递。

这种爱,就是燃烧自己,回报社会;甘作泥土,孕育花朵。她筑牢爱的家园,开设“炕头课堂”,14年如一日为一群孩子遮风挡雨;她促成爱的接力,用爱的行动发出爱的宣言。颁奖词如此称赞:“粗糙的手支起课桌,宽厚的背挡住风雨。有了爱,小院里的孩子一天天茁壮起来。你的心和泥土一样质朴,你撒下辛苦的种子,善良会生长成参天大树。”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高淑珍爱自己的孩子,由此推及爱别人的孩子,再到爱社会、爱众生。就像一颗幼苗,心里有了爱的种子,才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千灯万盏,不如爱的心灯一盏。”给别人爱,自己心中得有爱。有了爱的源头,才能汇聚爱的溪流,将小爱扩展成大爱。

人的职业不同,社会分工不同,但奉献爱心不分彼此。一个人只要力所能及地关爱他人,持之以恒地创造和谐,就是在践行传统美德,就是一种崇高境界的彰显,就能感动他人、感动社会。

诗人鲁藜在《泥土》中写道:“老是把自己当做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做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现实生活中,一些人总把自己视为“珍珠”,总想干大事,常因善小而不为,常因平凡而不屑,到头来什么善果也没结,道德的丰碑上自然不会刻下他们的名字。而高淑珍甘当100多个孩子的泥土,坚持干力所能及的事,干为社会减轻负担的事,让残疾儿童因吸收泥土的芬芳而茁壮成长,让不幸家庭因无私的关爱而摆脱困境。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世间大爱,皆出于小。在高淑珍看来,自己所做的是很渺小的事情:“我是一个残疾孩子的家长,对于残疾孩子来说,这是一场大难,不能让他自己承担,我们做家长的要尽力去帮助他们。”这也启示我们,对于社会大众而言,崇德、敬业、行善,不需要付出太大的代价,也不会承担太高的风险,就像一首歌里唱的那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当然,高淑珍所做的事不一定人人都能做到,但我们要明白,人是社会的人。做人不能只为自己,而应该在做每一件事的时候,多替别人着想,多为社会分担,用自己的爱心温暖每个

大爱满中华,何处无月明

张枫逸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广西桂林“最美女孩”何玥,在像天使一样飞过之后,用平凡生命最后的闪光,把人间照亮。她捐出的一肝两肾,不仅挽救了包括18岁藏族青年索朗旺青在内的3个生命,同时也将壮、藏两个民族的情谊紧紧相牵。

就人的生命而言,12个春秋,确实太短太短。对于小何玥来说,还没好好拥抱这个世界,就要永远离开深爱她的父母;稚嫩的花蕾还没来得及绽放,就要散落枝头零落成泥。然而,当得知自己的生命只剩下3个月时间,她首先想到的不是抱怨命运的不公,而是毅然做出决定,并说服父母,希望将自己的器官捐献给需要的人。这个“最美遗愿”背后,与其说是某种道德品质和思想境界,倒不如说是心灵深处最本质的人性光芒。正是人世间最朴素、最至美的大爱,以生命接力的形式勾勒出一道美丽彩虹。

因为有爱,所以最美。回顾“最美女孩”短暂而精彩的生命历程,我们一次次被感动。汶川地震的时候,何玥不仅把自己存下的零花钱全部捐出,还逼着她爸妈把一个月的工资捐给灾区;生病后,学校的老师、同学来看她,送来了2000多元的捐款,她让父亲把捐款捐给别人??正如罗曼?罗兰所说:“爱是生命的火焰,没有它,一切变成黑夜。”唯有爱之花开放的地方,生

命才会欣欣向荣;唯有爱之泉流淌的世界,生活才会充满阳光。

受传统观念影响,人们对器官捐献讳莫如深,导致器官供源紧张。去年的一份统计显示,中国每年有150万人等待器官移植,而两年实际捐献仅207例,很多患者只能在苦苦等待中逝去。希望小何玥所诠释的生命价值,能让更多的人真正了解器官捐赠的意义。

正值天真烂漫的年龄,却有如此胸怀,她的班主任何兰鲜老师感动之余,却没有太多的惊讶。因为她清晰地记得,在语文课上讲述《永生的眼睛》时,小何玥就被作者琳达的母亲、父亲、女儿先后为盲人捐献眼角膜的故事深深打动,流着泪在日记本上抄下了这样的文字:“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琳达的家人成为了小何玥的榜样,而何玥注定又将成为更多人的榜样,激励他们去做有意义的事情,去传递爱的火炬。当下,为建设“美丽中国”,我们也需要在多元价值中凝聚一种道德品格和精神气度,让关爱他人、奉献社会的真善美主流价值观得以传承弘扬,让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美德熠熠发光,激励更多的人去传递爱的火炬。

“何处春江无月明”,这是感动中国颁给何玥的获奖名片。是啊,倘若大爱无疆满中华,焉愁神州何处无月明?

时代需要“原子精神”

贾亮

在“感动中国2012年度人物”中,扎根荒漠50年,为国防科技事业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堪称践行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楷模的林俊德的事迹让人感动。在这位参加过我国全部核试验任务的中国工程院院士身上,有一种罕见的让人为之动容的“原子精神”。

物理学中对于原子的研究告诉我们,原子质量非常的小,却永不停息地运动着;肉眼看不到,却是任何物质最基本的构成单位;是参与化学反应的基本微粒,却在化学反应中无法被分割。那究竟什么是“原子精神”呢?“原子精神”就是一种默默无闻、永不止步、坚守自身的精神。林俊德对事业的毕生追求就是对“原子精神”的最好演绎,而且为这个社会留下了更多宝贵的精神原子。

科研成果报奖时,他总是把自己名字往后排,不是自己主持的项目坚决不挂名。林俊德曾荣获国家发明奖两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两项,获二等以上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2项。可是,就在成为“感动中国”候选人之前,这个名字并不为人熟知,甚至是完全陌生的。就连他向组织提出的最后一个要求,也是把他葬在马兰——一个对我们来说仍然是陌生的地方。干着惊天动地的事,却做着隐姓埋名的人。而现实中总有少数党员干部喜欢前呼后拥的感觉,追求所谓的曝光率,想尽办法提高知名度,却不想办法干事实。相比林俊德对国家作出的巨大贡献,相比林俊德甘于寂寞的选择,我们是不是应该感到愧疚呢?

“我没有时间了。”科学事业的发展一直向前,林俊德也从来没有停下过科研的脚步,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也在向时间发起最后的冲锋。在医院,林俊德身上最多的时候插着十多根管子。但即使这样,他仍坐在临时搬进病房的办公桌前工作,因为电脑里有关系国家核心利益的技术文件,藏在几万个文件中,只有他才能整理。就连休息他也要坐着,只怕躺下就起不来了。没有人能挽留时间的脚步,也不会在与时间的赛跑中成为赢家,但是在有限的生命中敢于向时间宣战的人就是英雄。林俊德无疑就是这样的人。

与社会上一些专家一旦出名后便不管哪个领域都敢发表意见不同的是,林俊德深知院士也不是什么都懂的,绝不顶着权威的头衔到处乱说话。他有“三个不”:不是自己研究的领域不轻

易发表意见、装点门面的学术活动坚决不参加、不利于学术研究的事情坚决不干。林俊德在学术事业中的这些原则,也贯穿到了他的日常生活和为人处世中。为了能把全部的精力和时间用在工作上,林俊德不打牌、不抽烟、不喝酒,除科研之外,别无所好,别无所求;他参加学术评审会也从来不收评审费,不让参评人员上门拜访,更没有接受过任何一个人的礼物。

每一名党员干部都是党的一个原子,党的事业离不开每一名党员干部的付出。眼下,我们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每名党员干部都要学习林俊德身上的“原子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脚踏实地干工作,一心一意谋发展。这个时代需要“原子精神”,我们党需要更多像林俊德一样的原子。

让青春之歌在基层唱响

洪乐风

什么样的青春最值得骄傲、最引人向往?历久弥新的话题,依然会激荡起豪情万千。在战争年代,热血报国、献身革命的奋斗历程,谱写的是无悔青春的壮丽诗篇、英雄赞歌;而在和平年代,平凡的生活、单调的工作,考验的却是青春的坚韧,在默默的奉献中,最易绽放青春的光采??

遥远的南沙,万里海疆、浪打岩礁,日复一日,条件艰苦而又寂寞、枯燥。在这天涯海角处,从大学生干部成长起来的海军气象工程师李文波一站就是20年。“高温、高盐、高湿”而导致的关节疼痛,阻挡不住累计97个月的29次守礁任务;母亲病逝、夫妻分居两地,亲情割舍的背后,是140多万组详细的气象数据,是连续7000多天无漏报、错报的记录。

迷恋于大都市的繁华,徜徉在霓虹灯的街头,对李文波的坚守和奉献,你我可能很难感同身受。的确,放弃舒适的生活,以青春坚守高山海岛,需要非比寻常的勇气与魄力。这份扎根基层的执着,这份倾情奉献的无私,似曾相识。从“基层宣传干部的楷模”周恩义,到“公道正派的组工干部”李林森,再到大公无私、恪守信念、一生奉献的杨善洲等等,他们的身上,不也都拥有青春在基层燃烧、奉献在基层璀璨的共同气质吗?

身居“高位”,仍然心系基层;手握“重权”,依旧“向下负责”。他们扑向大地的情怀,蕴藏共同的价值体验——基层天地广阔,富含青年成长所需的各种养料。

在基层,遭遇最多的是问题。数据报表人工抄写易出错怎么办?狂风大作、巨浪滔天,如何室外观测?地基裂缝,影响潮汐表准确性,谁来处理?带着问题思考,迎着问题钻研,才有李文波的精益求精、快速成长。在基层,收获最多的是才干。面对南沙水文气象观测教材的空白,宿舍里夜夜明亮的灯光,映照出李文波求知的“贪婪”;而他的经验,又积淀成

下页余下全文

篇四:2012感动中国作文素材

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朱光亚

为人民群众奉献一生的党的基层干部杨善洲;

奠基中国肝胆医学年届九十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的医生吴孟超;

坚持12年爱心长征,改变山区麻风病村的台湾爱心人士张平宜;

在危急时刻奋力救下坠楼婴儿的最美妈妈吴菊萍;

从成都到高原地区扎根支教的教师夫妇胡忠、谢晓君,靠卖羊肉串资助贫困学生的草根慈善家阿里木;

从八岁开始伺候瘫痪养母12年的孝顺女儿孟佩杰,自小失去双臂却创造出生命奇迹的钢琴师刘伟,为官清廉的公安战线楷模刘金国;

走过十年的《感动中国》活动还向以白芳礼老人为代表的长年热心公益事业而未能获得感动中国荣誉的所有爱心人士表示特别致敬。

?朱光亚中华之光-朱光亚: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为新中国核事业作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朱光亚

【2011感动中国人物】中国两弹元勋863计划领导人:朱光亚

朱光亚,男,生于1924年,逝于2011年,享年87岁,湖北武汉人,著名科学家。

朱光亚青年时期求学美国密执安大学,从事核物理学的学习和研究,25岁获物理学博士学位。1950年春,从美国回到祖国北京,投身建设新中国的热潮。

他先后在北京大学、东北人民大学(现吉林大学)、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等地教授物理学并组织筹建物理学研究所。1956年,朱光亚参与筹建近代物理研究室,为中国培养了

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还参与了“863”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的制定和实施。

朱光亚为我国核事业的教育、试验、发展提出了许多战略性、前瞻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思想和建议,为迎接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挑战,实现我国国防科技和武器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章良这样评价朱光亚:纵览全局,心系祖国,中国核事业的领航人,保卫的是家,捍卫的是尊严,显示的是中华民族的铮铮傲骨!

推选委员阎肃说:肃然起敬,卓越功勋,他代表的群英,使我们的民族——自强,自信,自力,自尊!

【颁奖辞】

人生为一大事来。

他一生就做了一件事,但却是新中国血脉中,激烈奔涌的最雄壮力量。细推物理即是乐,不用浮名绊此生。遥远苍穹,他是最亮的星。

?吴孟超肝胆春秋-吴孟超:妙手仁心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世界最前

【2011感动中国人物】人民医学家:吴孟超男,90岁,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科技奖获得者,中国肝脏医学奠基人。2006年1月9日,在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

抗日战争时期,身居海外的吴孟超响应党的号召,历尽千辛万苦回到了国内。从同济医学院毕业,走上外科医生的路。

50年代,他投入肝脏外科的研究,和两位同事组成了三人“攻关小组”。在艰苦的科研环境下,用做乒乓球的赛璐珞当灌注材料,做成肝脏标本,并创造了肝脏解剖的“五叶四段”理论。1960年3月1日,他成功进行了中国首例肝癌切除手术。1975年,他为患者切除了重18公斤,体积为63×48.5×40厘米的肿瘤,是至今为止国际文献报道的最大的被切掉的血管瘤。直到2011年,这个病人仍然健康地活着。

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1999年,他推动建立了中国的肝胆外科专科医院,并成为国内最大,国际唯一的肝胆外科疾病诊疗和研究中心。现在一年收治的病人超过10000名,一年的手术量达到4000例。2009年,吴孟超牵头的“国家肝癌科学中心”经国家批准在上海建立。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在中国多发的疾病肝癌术后五年生存率,由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肝癌对国人的伤害力得到了有效地扼制。国际

肝胆胰协会前主席威廉姆斯评价说:吴教授对肝癌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所瞩目和敬佩。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吴孟超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他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吴孟超手术时,用的麻醉药和消炎药都是最普通的,缝合创面切口从不用专门的器械,他说:“用器械咔嚓一声1000多元,我用手缝合分文不要。”吴孟超一生爱国爱党,他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2006年1月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召开的国家科学技术大会上,吴孟超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84岁的吴孟超又一次热血沸腾:“要让中国肝胆外科站到世界最前沿!”

吴孟超是世界上90岁高龄仍然工作在手术台前的唯一一位医生。他不仅是一位优秀的肝脏科临床医生,更是一位杰出的医学研究者,我国肝脏外科医学奠基人。50年间,吴孟超推动中国的肝脏医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瞩目、敬佩。

一个好医生,眼里看的是病,心里装的是人。吴孟超正是这样一位好医生。他总是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要求医生用最简单、最便宜、最有效的方法为病人治疗。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胡占凡这样评价吴孟超:吴孟超总以无尽赤忱善待病人,以赤子之爱对待肝胆外科事业。医者仁心,一个伟大的医者,不仅凭医术,更凭仁爱感动世人。吴孟超先生,是当之无愧的医学泰斗。

推选委员任卫新说:吴老以九十高龄,与患者肝胆相照。作为医生,作为军人,他都是一座丰碑。

【颁奖辞】

六十年前,他搭建了

杨善洲从事革命工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忘我工作,一心为民。1988年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个春秋,带领大家植树造林5.6万亩,林场林木覆盖率达97%以上。

杨善洲把昔日的荒山秃岭变成了今朝生机勃勃的绿色天地,使当地恶劣的自然环境得到明显改善。不仅如此,他还带领群众修建了18公里的林区公路,架设了4公里余的输电线路,使深居大亮山的村寨农户,通电通路。

2010年5月5日,杨善洲同志把保山市委、市政府为他颁发的20万元特别贡献奖中的10万元捐赠给保山

他在毕节看见很多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深知缺乏教育给人生带来的晦暗。从2006年起,阿里木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在毕节学院设立“阿里木奖学金”,专门资助贫困学生。

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40岁的阿里木10年前来到贵州省毕节市,以烤羊肉串为生。毕节有不少穷孩子上不起学,阿里木便决定用烤羊肉串挣来的钱资助贫困学生。8年来,阿里木卖出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的10多万元钱,全部捐献出来资助了上百名贫困学生。很多网友被他的故事所感动,亲切地称他为“烤羊肉串的慈善家”。

感动中国推选委员崔永元这样评价阿里木:

阿里木的义举告诉我们,慈善没有门槛,哪怕一米见方的铁皮家当,你也可以为慈善扇风点火。阿里木,草根慈善,用人间烟火展现善良情怀。

推选委员陈菊红说:

传说贵州晴天很少,阿里木的行动给这里带来了照亮人内心世界的热烈的阳光。

【颁奖辞】

快乐的巴郎,在烟火缭绕的街市上,大声放歌。苦难没有冷了他的热心,声誉不能改变他的信念。

一个人最朴素的恻隐,在人群中激荡起向善的涟漪。

?胡忠谢晓君夫妇高义薄云-胡忠、谢晓君夫妇:坚守在雪域高原

上的支教者

【2011感动中国人物】胡忠谢晓君夫妇坚守在雪域高原上的支教者两人均为四川藏区福利学校志愿者,教师。

在去藏区支教前,胡忠、谢晓君夫妇都是成都中学的老师。2000年,胡忠在晚报上看了一篇关于甘孜州康定县塔公乡一所孤儿学校急需老师的报道,动了支教的年头。他带着妻子到当地考察后,两人为当地的艰苦状况震惊。胡忠下定了决心,妻子支持他的决定。这时候,他们的女儿刚刚出生不久。

下页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