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理解生活,是一种习惯(7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6/09 13:11:58 体裁作文
理解生活,是一种习惯(700字)作文体裁作文

精选作文:理解生活,是一种习惯(700字)作文

  生活,对我们来说,就是生命中的一个起点。才开始到最后要经历许多挫折,但无论怎样,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我们要学会理解生活,读懂生活。

  在这个世界里,有一个孤独的女孩。她经历了许多,她慢慢地学会生活,慢慢地得到了快乐,她不再寂寞。

  她是个容貌一般,性格一般,成绩中上的女生。她很努力地做好自己,因为她不想被大家忽视。可无论她怎样做,都无济于事。她还是得不到在乎与理解,她还是被大家忽视。她很伤心,也很费解。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怎样努力,还是得不到她想要的。仅仅是在乎与理解,难得就这么难吗?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只想要做更好的自己。

  群里聊天时,有热门话题时,她也想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可手指刚碰到键盘上,她犹豫了:如果我进去聊的话,肯定没有人会理我,我还是别插嘴吧。爸爸妈妈叫她陪他们去散步,她也不想去。因为她害怕见到所有人。她已经变得孤僻,她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不想说话,因为她不想让自己的心受到伤害。她想早恋,却不敢把自己投入漩涡。所有的事她只能在心里偷偷地想,所以,她有做白日梦的习惯。之后,眼泪就变成了她唯一的朋友。

  慢慢地,慢慢地,她不再流泪。“虽然自己没有人关心,可也不能软弱,要坚持不放弃,真真正正地做自己,不要去管别人的想法,只有自己有方向,有目标,只要向着目标前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到时候就会有人关心我,在乎我啦!”

  经过那次心理想法,她彻底地改变了自己。她变得活泼可爱,再也不会去想别人怎么看她了,她终于做回了自己,她终于有了自己的想法。从此,她每天都微笑地面对新的一天,有人被她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和她交上了好朋友。渐渐地她有了很多朋友,大家也都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大家开始慢慢地接近她。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朋友,她的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

  正是因为理解,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只要我们有一颗乐观的心,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篇一:让理解变成一种习惯 生活会更精彩

让理解变成一种习惯 生活会更精彩

生活,生命中的一个起点。无论经历多少挫折,我们都不能轻易放弃。我们要学会理解,读懂生活。

有一个女孩。她经历了许多挫折,她慢慢地学会生活,慢慢地得到了快乐,她不再寂寞。

她不明白为什么自己怎样努力,还是得不到她想要的。仅仅是在乎与理解,难得就这么难吗?她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她只想要做更好的自己。她也想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可手指刚碰到电脑键盘时,她犹豫了:如果我进去聊的话,肯定没有人会理我,我还是别插嘴吧。爸爸妈妈叫她陪他们去散步,她也不想去。因为她害怕见到所有人。她已经变得孤僻,她完全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她不想说话,因为她不想让自己的心受到伤害。

慢慢地,慢慢地,她不再流泪。“虽然自己没有人关心,可也不能软弱,要坚持不放弃,真真正正地做自己,不要去管别人的想法,只有自己有方向,有目标,只要向着目标前进,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梦想。

经过那次心理想法,她彻底地改变了自己。她变得活泼可爱,再也不会去想别人怎么看她了,她终于做回了自己,她终于有了自己的想法。从此,她每天都微笑地面对新的一天,有人被她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感动了,于是和她交上了好朋友。渐渐地她有了很多朋友,大家也都改变了对她的看法,大家开始慢慢地接近她。因为有了这么多的朋友,她的成绩在班里也是名列前茅。

正是因为理解,他改变了自己的人生。只要我们有一颗乐观的心,就能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篇二:2015届广东省佛山二模材料作文“仪式”标杆作文

2015届广东省佛山二模材料作文“仪式”标杆作文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日常生活中,各种仪式几乎伴随着每个人的一生。祭拜祖先有仪式,婚丧嫁娶有仪式,毕业典礼有仪式,就连买了一本新的笔记本郑重地写下

义,这样的行为是不能称之为仪式的。当流程稳定了,意义确定了,仪式也就具备了相应的神圣性和延续性,也就不容随意改变了。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某一个仪式确定了,过分强调了流程的稳定性,此时的仪式或许又会变成一个限制乃至束缚事物发展、社会进步的因素。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2强调仪式的发展性,仪式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因应生活的需要而产生,当时代发生改变,生活也随之改变的时候,建立在旧有的生活基础上的仪式的改变也是在所难免的,注意观点2并非否定仪式的存在价值,只是强调仪式的因时而变。但是,对于发展性,也会存在另一种可能,时代的发展并不一定把生活导向更美好的彼岸,且生活的需要并不见得就是正当合理的,例如贪念恶念,此时,旧有的一些仪式的存在反而能起到规范个人行为,净化社会风气的作用,可见,对于观点2也是可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的。考生可据此正反立意。

观点3强调的仪式在现实压力下的另一种可能——逐渐忘却、消失。观点3留下的思考其实很宽泛的,依然可对其作肯定与否定的判断。从肯定的角度看,如今的仪式虽然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华丽,但仪式带来的感觉却越来越缺失,徒有形式而缺乏意义的仪式确实需要去除。从否定的角度看,生活节奏快,时间紧张,并不是就可以去除仪式的原因,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节奏快,时间紧,我们反而需要一些必要的仪式来调整、规范我们的行为,让我们真正了解生活的真正意义。考生也可据此正反立意。

当然,除了可以正反立意外,从辩证角度立意也是可以的。

综上所述,本次作文写作范围其实就是“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核心词是“仪式”。只要围绕“如何看待仪式的形式与意义的改变”这个范围引发的思考与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同时,本题的核心词“仪式”本就是一个从各种具体的仪式行为中高度概括的抽象的概念,而含意指的就是深层的抽象概括的意思,所以具体到本题而言,写作核心词“仪式”的内容和含意是一致的。

【标杆作文】

一号文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的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评语】58分。作为一篇考场作文,本文作者冷静审题,思路清晰。

首先,考生准确理解了“仪式”的概念,从开头描述清明坟前祭祖仪式,到主体运用年初一放鞭炮的开年仪式、婚礼中新娘梳头、递上媳妇茶的仪式,材料运用准确充实且富有传统文化气息。

其次,本文思路清晰,开头部分明确提出“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的中心论点,主体部分一一对应,层层深入论述;但主体的论述对应中心论点的“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略显不足。

作为一篇高分作文,作者的语言表达能力较出色,表述简洁,句式运用灵活有效。文章的书写工整美观。

二号文

仪式之道,承古萌新

春风换符,爆竹岁除;龙舟破江,端午煮粽;凤冠霞帔,女儿新嫁。或以仪式繁琐而欲废,或以传统而欲留,我以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古萌新。

《尚书?大禹谟》有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允执厥中。”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五千载悠悠,华夏古木枝繁叶茂,养育炎黄儿女,中华民族。仪式的一举一动,俱蕴藏着代代相传的博大精深,是民族文化的直接体现,岂容随意修改,恣意背叛?山东曲阜孔庙,每逢学季,仍有千万学子步入柏荫杏林,祭祀孔庙,献上一支毛笔,一束鲜花。那虔诚的躬身,岂非对千年来儒文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承?若废此佳礼,重学尚义的风气何来依托?尊师求道的礼教何以萌芽?便如子曰:“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仪式作为“礼”文化的载体,意蕴厚重,文化悠悠,仪式之传统岂容轻易改动?!

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马克思在辩证法的历史领域指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仪式在保有传统的同时,必须摒除思想桎梏,制度余孽。便如清明祭祖时女儿不入祠堂的男尊女卑,东莞女德班磕头拜师的陈规陋习,山西老太太除夕将嫁女赶出家门的迷信腐朽,都让人扼腕,发人深省。文化的树若欲凌云参天,驱虫除害,与时同生,势在必行。便如天水伏羲祭祖,现代科技与传统舞乐相得益彰,慕名游客频频“点赞”,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传承中发展,是社会对仪式的必然要求。

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

一方面,我们要培养批判精神。丁艾克曾说:”黑暗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黑暗习以为常。”文化的痼疾不可规避,决然锐利的双眼启迪希望的华光。对于仪式的糟粕,敢于突破,敢于拒绝;另一方面,我们也要树立创新意识。王尔德有云:”在我们身陷泥泞时,有人在仰望星空。”立足传统的源远流长,汲取营养,眺望远方,寻找花开灿烂,新意盎然。对待仪式的态度,折射着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对待历史的肯定或否定,更彰显着对自身发展的积极与消极。唯有将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融合,回顾过去,心怀高远,仪式方可意味不变,悠悠长长。雨果曾说:“让心中住着一条巨龙,既是一种苦刑,也是一种愉悦。”中华的巨龙亦将由承古萌新的仪式中重获新生,乘青云凌霄至九重,揽千里江山收眼底,华夏凭此,文

化更强!

仪式啊,我已为你找到了振兴的大道!

批判继承,创新发展,与时俱进,承古萌新。仪式将孕育文明璀璨新生,千丈华夏荣光。雄鸡展翅,引向辉煌!

【评语】55分。本文中心论点鲜明,思路推进甚为清晰。题目提炼为“仪式之道,承古萌新”,首段亮出“仪式当在传承中发展,批判继承,承古萌新”,可谓先声夺人,让中心论点给人留下鲜明印象。

主体首先论“仪式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不容轻易改变”,次层推进论“但同时,仪式也要紧跟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最后论“因此,仪式的前程似锦,需在传承中创新,革故鼎新,承古萌新。这便要求批判精神的培养,创新意识的树立”,主体思路层层推进,富于逻辑。在具体的分析中,本文理据结合,引证法、例证法,论据与手法丰富,体现了考生较丰富的积累。文章的结尾也较花心思,无论是对中心论点的强调还是语言的亮丽度,都足以巩固阅卷老师对本文的好感。当然,本文语句的简洁度、力度还可加强。

三号文

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

犹记清明祭祖时,合掌一刻心中的尊敬与虔诚,既是对先人的瞻仰,更是对肩头之任的勇敢担当;犹记毕业典礼上,校长的致词里满怀希冀,老师的目光里饱含欣慰,心头激荡着感恩与憧憬——此刻,毕生难忘。

任光阴荏苒,时代变迁,纷繁的仪式几经精简,而终不可被简单取缔——只因仪式背后,那对于个体生命,对于文化流传的非凡意义,值得一代又一代人的珍重与传承。

仪式不只是形式,仪式还为其独特的形式注入了富有价值的思考——其中包含了整个民族甚至人类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中国古代便有;红白喜事“,结婚生子便是“红喜事”,而老人仙逝则是“白喜事”。中国人自古便以喜庆热闹的仪式恭贺一对璧人喜结连理,又将对新生命的热忱与祝福融入“满月酒”的传统仪式中。而对于乘鹤西去的老者,用庄严肃穆,哀而不伤的仪式表达对逝者诚挚的缅怀与追忆——凡此种种,无不体现了一个民族的生死观,无不体现华夏民族自古以来对生命价值的追问,以及对生命本身至诚至真的关怀与热爱。

任光阴荏苒,婚礼仪式由繁就简,而葬礼仪式简介虔诚,在继承与发展中,仪式背后那点滴入微的生命关怀,那渊远而来的对生命价值的不懈求索,却是仪式真意所在,值得代代以心相传。

立足于民族文化发展的广阔视野,传统仪式所蕴含的民族风情,文化心理以及人文精神,更是价值连城的宝藏。苗族的“边边场”,便是青年男女联谊,互表心意的民俗仪式,其独特的民族风情和节日文化内涵,装点了缤纷的华夏文明。而进来习主席一行参拜曲阜孔庙,这简洁的仪式中却饱含着对先贤的敬畏与敬仰,由此溯源,便可领略崇圣尚礼,尊师重道的民族品格??以传统仪式为窗口,我们得以一睹流光溢彩的中华文明,得以从中汲取民族气节与风骨,反本开新,在多元文化冲击下坚定文化自信,在纷繁冗杂的价值取向中,明确个人成长,乃至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顺时代之流,仪式可去粗取精,删繁就简,如此方可为之赋予真正蓬勃的生命力——倘若因循守旧,一成不变,便难以于转化蜕变中实现真正的传承发展。但若迷失于急促而浮躁的现代生活,抛弃仪式,进而抛弃对生命虔诚的叩问,进而抛弃对传统文化的追溯景仰,社会便痛失千年积淀的文化根基,而时代亦会在愈演愈烈的盲目急躁中,丧失灵魂。

去粗取精,还仪式以真意。我们需深刻的智慧,实现其批判性的继承和发展;我们需要果敢的魄力,为其正本清源,留住文明之根,守住华夏之魂。

【评语】52分。开篇写两个现场感很强的仪式,然后在

传这两层作用上展开阐述,重点分析了红白喜事仪式和苗族的边边场仪式,以及习主席参拜孔庙仪式,很有力地论证了“仪式不能被简单取缔”。

下页 余下全文

篇三:生活即作文

从生活出发,快乐写作 写作文是令很多孩子感到头痛的事情,面对作文要求,他们经常愁眉不展,觉得没什么可写,即使强迫着自己写下去,也毫无生动形象可言,纯属流水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错综复杂的,但我认为以下几点很重要:

一、纠正错误认识,消除心理障碍。

由于受所学课文内容影响,学生误以为写作文就要写名山胜水,写名人奇事,如:东方明珠、荷花、翻越远方的大山……而这些对自己来说都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事情,哪有什么值得可写?都是离自己很遥远、很陌生的东西,自己又没经历过惊天动地的大事,没没见过美丽黄山、庐山、长城……所见所闻不值一提,其实,这只是一种误解,写作文要写自己的耳闻目睹的事情,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从小处着眼,而不是好高骛远,亲眼所见,教师要端要学生的思想认识,写作文就是就书面语言写写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

应试教育扭曲了学生对生活的正确认识,让本应该丰富多彩的充满灵气的作文变成僵硬的,呆板的,充满空话、套话的应试之作。面对这样的作文现状,作为语文老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办?我想,教师应当把教学内容指向生活,面向生活,联系生活,让学生学会理解生活,表达生活,注重让学生亲历生活,获得体验,将生活的素材转化为习作的内容。

一、走进生活,学会观察

在作文课上,很多学生之所以会“谈作文色变”,这跟他们对生活的观察不仔细,对写作素材的不积累有很大关系。不管写什么文章,首先在心理上结了一个大疙瘩,好比没上战场先惧三分。导致产生写作恐惧心理的原因,主要是对作文认识不够和对自己缺少信心。

对于这样的学生,教师要多与学生沟通交流,首先使他们认识到写作文就是写出自己想说的,要说的话。作文没有什么神秘,也不是高不可攀的。平时在学习生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启发他们思考,搜索写作素材。我们必须经常去训练我们的观察能力,用独特的眼光去“扫描”社会或自然。总之,观察是生活素材积累的前提条件,创作时,必须用敏锐的眼光去观察自己周围的世界。

观察是作文的关键,观察的过程就是深入生活的过程,也是获得真知的过程。那么如何观察,观察什么呢?

断升华……

只要我们引领学生走进生活,观察世界。作文就不再是“无米之炊”,学生便会无拘无束,轻松愉快地尽情写作,激情满怀,童心焕发,自鸣天籁。

二、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诗人何其芳说:“生活是多么的广阔,生活是海洋。”要使学生笔下有东西可写,就要创造条件,让他们到广阔的生活中去积累素材。作文离不开生活,作文的源泉来自平凡生活的点点滴滴。一个人的本领再高,如果离开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也难以写出好文章。许多着名作家大多经历了作品所描述的生活,能够历其境,经其事。所以写出来的作品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进行作文教学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认识作文所反映的生活面是十分广阔的,作文所能反映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都可以作为写作的材料。为使学生能够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学有所获,应注意指导学生养成写日记的好习惯。为了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学生的作文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我还发动学生,课下搜索整理古诗名句,精彩片断,在晨读之时抄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读背。我还把学生中优秀的文章整理成册,相互传阅,然后再让他们把搜索到的有用的材料记录下来,整理成一本小册子,这不仅为他们现在的习作打下良好的基础,还能为以后的习作埋下伏笔。

三、走进生活,感情悟理

紧紧贴近生活,生活就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文章。其实文章成功的关键在于贴近自我的心灵。很多学生的作文仅仅是“生活的复印件”,压根儿就没有惊喜、沮丧之类的情感因素,自然写作主体鲜活的生命力难以显现,作文也就索然无味。而这种情感因素的生成来自于对生活的感悟。感悟越深刻,情感越丰富,作文的生命力也就越强。

教师可多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真正走进生活。在丰富的生活中,让学生不仅要用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还要用一颗敏锐善感的心去感受生活:当你帮助了别人时,不要把一个笑容、一句“谢谢”,当作很平常的东西,其实这里包含着一颗感恩的心;当你受到了挫折,不要自怨自艾,这是生活给你的馈赠,细细品味你会明白很多;看到别人吵架,不要当作一场闹剧,你仔细聆听一下他们的“言论”,考察一下他们的心理、动作神态,你会更深入地了解某个人或某件事……

引导、组织学生拎着录音机、拿着数码相机走出校门,到军营、街道、机关、工厂去采录各种声音,捕捉各种生活画面,感受时代的节奏。孩子在采录的过程中不仅耳闻,而且目睹、心思,受到了教育,经历了作文有“物”到“意”的转化。活动后,组织学生交流感受、练习作文,引导孩子经历由“意”到“文”的

事物的赞美中获得激情,在对丑恶现象的鞭挞中体会义愤,在劳动中收获快乐从父母的眼睛里读懂关爱,在和花草树木的对话中放飞梦想……“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只有用心去感悟、思索,让学生“吾手写吾心”,给大自然、社会赋予生命的情感,学生的笔端才会流溢出有灵性和活力的欢歌。

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作文活动本身是生活的一部分,作文之内容即生活之内容,作文教学可以成为生活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作文即做人。

四、走进生活,走进作文

在《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背景下,作文教学应当力除陈弊,让作文进入生活,让生活进入作文,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努力激励学生真实地展示经过心灵流程的自己的思想,在真诚拥抱生活的基础上抒发心灵深处的真实情愫,成为一个热爱生活、创造生活的人,这也体现了语文的外延与生活外延相等的大语文观.

生活是作文的本源,离开了生活,作文就失去了源头和生命力。叶圣陶先生曾说过:“作文不是生活的点缀,而是生活的必需,跟说话完全一个样。”可以说,作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因而在作文教学中,我们就应从“生活”入手,采用多种方式和手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生活处处是作文”。

叶圣陶老先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作文与生活天然联

下页 余下全文

篇四:中考作文之关注生活,表达生活

关 注 生 活 表 达 生 活

————初中生生活作文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内容提要】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对语文教学来说,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极其重要的事。为了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却忽视了这一点,使作文的教与学患上了“失魂落魄”症。为了改变这种现状,必须要进行生活作文的教学。为此,笔者采取了以下的生活作文教学策略:

选取典型的学生平时的作文(当然不是自己班级学生的作文),也可以是典型的考场作文,例如一些在中考中虽然得到比较高的分数但又不与生活发生碰撞的典型作文,主要从这些文章的思想内容方面进行评读,让学生懂得这些文章是缺乏生活体验基础的,也是显得比较空洞的。通过评读,教师引导学生归结出平时的作文主要存在以下误区:一是只在形式上进行所谓的创新,而不去关注思想内容;二是东拼西凑,完全离开自己的生活,甚至在文章中找不到自己的影子;三是只是对生活的粗糙感受的记录;

下面是

究竟,我迅速下楼。一看,原来是一朵桃花,不大,但是很完整,且开得正旺,花几乎靠近地面,顶着这朵花的是一根瘦细的枝条。我喜出望外,但又惊讶不止。对啰!我突然记起,去年的时候,爸爸曾经带回来两株小桃树苗。我很高兴,于是我就将它们种在房子旁边的空地上。每天都给他浇水,可是没过几天,其中的一株就落叶了,干枯了,死了。不过另外一株活下来了。后来又发生了意外,不知是哪个缺德的,在倒车的时候,车轮把小桃树轧进泥土里,树枝完全轧碎了,后来也就消失了,可能是烂掉了。现在,春天到了,小桃树居然活过来,还开出了花。

教师预设:小桃树为什么能够复活?小桃树的经历给了你怎样的启发?

学生思考讨论:小桃树遭了灭顶之灾,应该是没有命了,但是在这个春天里居然活过来了。可见小桃树的生命力是很顽强的,小桃树在艰难岁月中挺过来了,并开出了花。人不也是这样的吗?

深入化处理:人也和小桃树一样,在生命历程中会碰到各种各样的磨难,只要你能在挫折中坚守住自己,那么到了春天的时候,是花,终将开放;是金子,终将闪光;是强者,终将成功。(这位学生结合这个生活素材写成了文章《春天花会开》)

1、每周评出优秀素材,并公布;

2、评出优秀作文修改者,并公布;

3、评出优秀作文和进步作文,并抄在班级里的优秀作文集和进步作文集上,每一篇文章的后面都要留出点评的区域,由阅读交流的学生进行点评;

4、推荐优秀的作文在校报和瑞安日报的学周刊上发表;

5、把优秀的作文和进步的作文发到教师的博客上,有条件的学生可以进行浏览和点

评这些作文。

(五)教师也成为生活作文写作者,为生活作文的教与学提供范例;

1、和学生一样,教师也每周记录生活素材和根据记录的生活素材写一篇

生活作文,这些生活作文可以是自由写作,也可以是与学生同题的作文。开学至今,笔者每一周都要记录生活素材,并根据这些生活素材进行写作,写出了《早有嫩芽绽枝头》、《春雨之思》、《由狗吠人所想到的》、《有一个人叫母亲》、《兴趣始,毅力终》、《钥匙的启示》、《读书错了吗?》、《应该向他们学习什么》、《丢失了根本之后》等等生活作文。

2、这些生活素材和生活作文粘贴在班级里的老师作文集中,同时放在教师的博客里。在老师作文集的每一条素材和每一篇的文章后设立“我的问题”和“我的点评”两个栏目,供学生和学生、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点评。当我在班级里开展这项活动时,学生的积极性很高。每天早读时,我翻开老师作文集时,都发现很多的学生在上面留下自己的点评,甚至很多的时候,学生会围绕某一个他们感兴趣的关于写作的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很自然地就把老师也拉进去了,这种情况使我很欣喜。在我的博客里,也有学生进行浏览和点评,但是由于地处乡下,受到条件的限制,只有少数几个学生在我的博客里进行交流。

三、对实践的反思

(一)学生的作文理所当然是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和独特的感悟,因此作文即生活,何以有“生活作文”这一说?

关于这一点,笔者在开始实践的时候,就已经结合具体的文章给学生讲解清楚了这个问题。实际上,笔者的“生活作文”这一概念是针对作文教与学的不良倾向提出的。在教学实践中,我就发现很多的学生所写的文章不与自己的生活现实发生碰撞,他们的作文,不是好词好句拼凑,就是别人生活的翻版;不是对自己的生活的粗燥感知,就是无病呻吟的矫情造作;不是所谓的满分作文的形式上的“东施效颦”,就是内容空洞的花架子。甚至笔者发现一些中考优秀作文也是穿着华丽外衣的“魂不附体”的文章(例如那些动不动就对所谓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一番空洞的演绎的文章),而且这些披上了“满分”这一迷人外衣的文章随着现代发达的媒体迅速传播,对教师教和学生的学造成了较大的冲击。一时间,“满分作文”满天飞。笔者在批改期末考试的作文时,就发现很多克隆的满分作文。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进行“生活作文”的教学实践,努力改变这种状况,使学生的写作在一开始就与生活进行亲密的接触,回归到健康的轨道上来。

(二)学生被捆绑在升学考试的“战车”上,每天都是“两点一线”,周末还要进行补课,他们有生活吗?

学生怎么会没有生活呢?他们生活在家庭中,行走在社会上,学习在学校里, 他们有父母长辈,有同龄朋友,有学校的同学,有每天接触的老师;他们正生活在一个媒体发达到无孔不入的时代;他们正值青春年少,有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独特的情感体验,有自己喜欢读的书,有自己喜欢参与的运动;这一切就构成了他们的生活,这一切就构成了他们的喜怒哀乐。而这一切对一个正处在成长阶段的学生来说,是很新鲜的,因为他们的生活正在经历着他们人生的很多的

下页 余下全文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