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历史典故:王安石变法1500字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9 01:49:00 作文素材
历史典故:王安石变法1500字作文作文素材

精选作文:历史典故:王安石变法1500字作文

  庆历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社会矛盾依然存在。官僚地主大量兼并土地,他们有的享有免役特权,有的利用权势瞒产漏税,沉重的赋役都压到农民身上。再加上政府每年还要付给辽国和西夏大量银绢,也得由农民负担。各地常有农民起义发生。国家田赋收入没有保证,开支却越来越大。北宋政府面临着严重的危机。

  公元1067年,宋神宗赵顼(xū)即位。这一年,宋神宗才二十岁,很想有所作为。早在即位以前,他就听人讲到王安石,说这人很有才能。因此,他一登皇位,就想起了王安石,命王安石担任江宁(在今南京)府知府。没几个月,他又把王安石调到京城,担任翰林学士。

  王安石是北宋着名的政治家和文学家。他是抚州临川(今江西临川)人,年轻时就爱好读书。他读书很认真,读过的书终身不忘。他的文章写得又快又好,诗词也写得不错。曾巩把他的文章送给欧阳修看,欧阳修非常赞赏。王安石是着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王安石二十二岁那年考中进士,以后就在地方上做官。他在担任鄞县(yín,今浙江宁波)知县的时候,组织农民兴修水利,修筑堤岸,疏通河道;又在农民青黄不接的时候,把官府仓库里的存粮借给农民,让他们秋收以后加少量利息,归还官府,使农民少受地主豪绅的重利盘剥。这样做,农民得到了不少好处。

  王安石当了二十年地方官,做了不少对农民有利的事。宋仁宗把他调到京城,让他管理财政。这时,他向仁宗呈上了一篇上万字的奏疏,提出了变法的主张。可是,宋仁宗并不重视,把它搁起来了。

  王安石见朝廷没有改革的决心,再加上自己和执政大臣又意见不合,因此就在母亲去世时辞职回乡了。

  这一次,宋神宗命他去江宁府做官,他听说新皇帝年轻有为,就离开家乡,到江宁府上任。

  不久,宋神宗又把王安石召进京城。他到京以后,宋神宗就召见他,问他:“你认为要治理好国家,要从哪儿下手?”

  王安石毫不迟疑地说:“变风俗,立法度,这是当务之急。”

  宋神宗连连点头称是,并说:“希望你好好帮助我变革朝政。”

  公元1069年,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副宰相,第二年又任命他为宰相。当时,朝廷中的宰相和副宰相有好几个,有的年老怕事,有的反对变法。王安石知道,要跟这些人一起实行变法,显然是不可能的。他一担任副宰相,就经过神宗批准,马上建立了一个主持变法的新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并任用了一批新人。这个机构名义上是王安石和另一个官员两人掌管的,实际上都由王安石主持。

  宋神宗急着实行变法,条例司刚成立,第二个月就催问新法的制订情况。王安石赶快派人到各地察看农田水利和赋役等方面的情况,加紧制订新法,颁布天下。

  新法的内容主要有:

  一、青苗法。这是王安石早年在鄞县采用的办法。每年春天青黄不接的时候,政府以较低利息贷款或借粮食给农民,秋收以后偿还。

  二、农田水利法。政府奖励各地开垦荒地,兴修水利。

  三、免役法。政府向服役的人家收取免役钱,雇人服役。原来不负担差役的官僚、地主也要出钱。这就减轻了农民的劳役负担。

  四、方田均税法。政府重新丈量土地,按照土地的好坏,规定纳税的数目,官僚、地主不得例外。

  五、保甲法。政府把农民按户组织起来,每十家为一保,五保为一大保,十大保为一都保。每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抽出一人为保丁,农闲时练习武艺,战时编入军队作战。

  新法的推行,收到了显着的效果,既发展了生产,又增加了政府的收入。可是,新法也触犯了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等保守派的反对。他们议论纷纷,不断咒骂王安石,攻击变法。

  对于外面的议论,宋神宗也听到了。他对王安石说:“外面有人说,朝廷不怕天变,不顾舆论,不遵守祖宗法度,你怎么看?”

  王安石回答说:“陛下认真处理政务,做每件事都担心伤害百姓,这就是害怕天变。陛下听从臣下的忠告,这就顾到了舆论。况且,对于人们的舆论,也要看一看是否合理,如果我们做得合理,就不怕别人说长道短。至于祖宗的法度,也是经常变的,不能死守着不放。”

  尽管王安石对人们议论的这三点毫不怕惧,宋神宗却没有那么坚定。他要王安石对新法稍许作点修改,王安石却坚持不改。

  公元1074年,有的地方大旱,一连十个月不下雨,灾区农民被迫流亡。保守派画了一幅流民图,呈送宋神宗,说:“旱灾是因为王安石变法造成的。只要停止变法,天就下雨了。”

  保守派大都是元老重臣,他们得到神宗的祖母曹太后和母亲高太后的支持。这两个太后也在神宗面前哭着鼻子,攻击新法说:“王安石把天下搞乱了。”

  由于保守派势力强大,反对激烈,宋神宗逐渐动摇起来。王安石两次被迫辞职。第二次辞职后,他就一直住在江宁府,再没有出来做官。

  公元1083年,宋神宗病死,十岁的宋哲宗赵煦即位。高太后执政,用反对变法的司马光做宰相,新法一个个被废除了。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作文高效演练3)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年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地方出任闲职。据说当年他在瓜州的时候,经常和长江对面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参禅论道,甚是得益。

有一天苏东坡觉得灵光闪现,得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所谓的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哀、苦、乐”等八种境遇,人在这些境遇之前,往往不能稳守心道,情由所动)

当时东坡居士很得意自己这首诗,于是满心欢喜地派人送到佛印处求印证。

佛印看到诗后,只批了两个字“放屁”就叫人将诗送了回去。

苏大学士一看这两个字的评语,火起无名,立马过江到金山寺,要当面和佛印禅师论道。

于是佛印就问苏东坡,既然八风吹不动,为什么一个“屁”字就让你渡江而来?

这就是“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禅门公案。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1)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带有禅意的材料,在审题立意方面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从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来看,就是佛印和苏轼。

从苏轼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整理出“如何面对寂寞”“缺乏定力”等观点。前者我们可以根据其能够在被贬之后甘于寂寞这一角度出发,写对寂寞的认识,也可以从反面来立意;后者可以围绕定力这一基本素质展开,从多角度进行理解。

从佛印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整理出“机智的考验”“知人”等观点。前者我们结合佛印的做法,选取与机智有关的素材进行构思,后者可以围绕“知人”这一内容从各个侧面进行分析。

当然,这一材料的写作中心仍是苏轼,所以从苏轼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更好一些。

(2)选材组材

无论是写寂寞,还是写定力,都应该围绕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素材来充实文章的内容。古往今来那些甘于寂寞而不为名利所诱惑的历史名人,日常生活中那些能够把握自己的定力而拒绝浮躁的小人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对象。当然,在组织材料时,还要结合所选的素材进行合理剪裁,力求以自己最清晰的思路表现文章的中心。

(3)语言表达

这一题目很适合写出一定的文采,可以在语言上多下一些功夫。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形象的修辞,都可以在我们的笔下展示出语文的魅力。另外,如果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还可以通过饱含情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心,使文章成为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佳作示例】

水滴石穿

王 铄

水滴石则穿,而滴水何其微弱,怎能穿石?为什么呢?那便是一种执著的定力。

定力是精卫口中的石子,激励它不停地飞向大海投石;定力是夸父坚定的步伐,驱使他不停地追逐太阳;定力是贝多芬手中的音符,让美妙的乐章永垂史册,飞进人们心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却淘不尽人生的定力。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简陋的居室,箪瓢屡空,你那草堂在那猛烈的风雨中左右摇摆,但根基不动。而你,却不为所动,任凭风吹雨打还坚韧地高呼:“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怎样的力量使你如此关心他人?又是怎样的力量让你如此忧虑?我想,你的心中没有别的想法,有的只是对国家坚定不移的爱吧!

纵使滚滚长江淘去了风流人物,但江山代有才人出,仍旧是各领风骚数百年。变的只是才人,而对祖国的爱永远不会改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吧!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从小就树立了这样一种理想,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这种定力是何等执著?这种执著又带动了多少同龄人?试想,如果没有像他们一样的先辈前仆后

继,我们的生活又怎能如此美好?斗转星移,无数仁人志士都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留下的爱国的信念却永存于心。

这就是定力,一种爱国的定力,让其不朽吧。

听,那洗衣归来在竹林里喧闹的浣女的美妙的歌声,那清泉流于石上所发出的那种悠扬的叮咚之声,是怎样的让人心旷神怡啊。好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是什么让你如此的宁静,又是什么让你甘于与青灯为伴,是那份内心宁静的定力,还是洁身自好的坚持呢?没有别的,有的只是那份内心的执著,那份人生的定力。

我曾感慨于飞蛾扑火的执著,认为那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但后来我知道我错了,飞蛾不是不尊重生命,恰恰相反,它扑向火苗的那一刻已经真正体验到了自己真正的快乐。

我曾欣喜于种子破土而出,绿色的生命,顽强的毅力,但我毕竟非种子,不能感受到他们那种渴望与坚持。

??

那水滴穿进了我的心,流淌在血液中,一点点地扩散,也给了我一种定力。

【名师点评】

水滴石穿,是一种定力的展示,文章以此为题目,紧紧扣住了写作中心。开头先列举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贝多芬等实例,以一组繁例的形式扩展写作中心;然后以一种较为灵活的形式,通过杜甫、周总理、王维等点例,结合自己的认识,充分分析定力的作用;最后以两种自然现象引出一个简洁自然的结尾。整个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而生动细腻的语言,又为文章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作家有一盆石榴,虽然每年结的果实不少,但果实太小,而且色泽也不太好。

有一天,作家走到一家花圃里,向那位弓着腰正给盆景施肥的老师傅讨经验。

老师傅问:“肥水施得足吗?”

“肥水很足的。”

“石榴树龄长吗?”

“树龄不长,大概有四五年。”

“树上的果实多吗?”

“果实挺多的,差不多每年都结几十个。”

老师傅笑着说:“你没给它疏花吧?”

“疏花?”

老师傅解释说:“就是四五月份石榴绽花时,要把一些花枝修剪掉,不疏花哪行?花太繁,结出的果实就太多,而一棵树就那么点能力,果实太多,自然每枚果子就小些了。”

“那么漂亮的花,白白剪掉多可惜啊。”

老师傅感慨地摇了摇头,有些无奈地说:“是啊,我们疏花时也难下手,可不疏不行啊,每个花朵都是树的一个梦想,梦想太多,秋天就结不出几个又大又红的果实啊。疏花,就是给它修剪梦想。”

请以“修剪梦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较为简单的话题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是一个生活现象:老师傅为石榴花疏花。其实,疏花的过程就是修剪梦想的过程。

文章在审题立意方面没有难度,只要围绕对梦想的不断完美展示即可。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这一写作的中心进行分析。

这一话题适合写作各种文体。如果写成议论文,可以安排几个与梦想相关的素材,条理清晰地进行分析论证,突出写作的中心;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选取生活中能够体现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事件,巧妙运用不同叙述方式,以小见大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果写成散文,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围绕写作中心,选取恰当的片断进行描绘,进而抒发内心的情感。

梦想,是一个很常见的话题,我们应该有话可说,因此,这篇文章的语言应该成为本文的一大亮点。这样,我们可以精心地雕琢,选取一些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形象的修辞,展示独特的语言魅力。另外,还可以在字里行间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最生动地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文章以优美的文采取胜。

【佳作示例】

心盈馨香,梦想生根

赵一凡

古者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这便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修身方式,可以用来不断修剪自己的梦想。

古人有很多类似的典故,他们通过设置一些诸如思过崖之类的场所,供那些不慎迷失梦想的人反省自己,在反省中将以往的执迷不悟升华为大彻大悟,这样便可以使身心得到一种净化。

反省往往是在闲余时间进行的,一个真正的追求内心自省的人最好的去处应该是归隐。恬淡的田园生活能够给寂寞的心灵最好的慰藉,自由和快乐是隐士们生活的名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在“无车马喧”的人境结庐,这是在修炼自己的身心;林和靖筑屋西湖边上,“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这是在重新塑造自己的品格。是他们,用淡泊和宁静的生活吸引了无数的文人,构建起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当然,“独善其身”不一定是非在穷困落魄之时的选择,真正的隐者一般不知道什么是寂寞。

脱离尘世,可以让身心自由驰骋;走进现实,同样会使品质永恒。明确了人生的目标,执著地奔赴着梦想,不在意别人的态度,只追求自己的方向,这就是在修炼身心。贫困交加的杜甫,在茅屋被秋风吹破之后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天下的寒士;范仲淹被贬苍凉之地,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情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慷慨和激昂,这种感触也是对他们陶冶身心的一种虔诚的敬仰。是他们,用自己的梦想引领着一个民族的方向,是他们挺起了这个民族的脊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身心的修炼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坚持,才能让我们在风雨中历练品质,才能让我们在宁静中培养坚强。

【名师点评】

修剪自己的梦想,完善自己的品质,这是历代儒家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倾心尊崇的人生信条。作者在主体部分从两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有很强的说服力。生动的标题,带着一种诗意的美感;简洁自然的开头,开门见山地点出中心;并列的结构,给我们一种清晰的思路;形象的语言,给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2012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作文高效演练3)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当年苏东坡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到地方出任闲职。据说当年他在瓜州的时候,经常和长江对面金山寺的佛印禅师参禅论道,甚是得益。

有一天苏东坡觉得灵光闪现,得诗一首:“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所谓的八风,是指“称、讥、毁、誉、利、哀、苦、乐”等八种境遇,人在这些境遇之前,往往不能稳守心道,情由所动)

当时东坡居士很得意自己这首诗,于是满心欢喜地派人送到佛印处求印证。

佛印看到诗后,只批了两个字“放屁”就叫人将诗送了回去。

苏大学士一看这两个字的评语,火起无名,立马过江到金山寺,要当面和佛印禅师论道。

于是佛印就问苏东坡,既然八风吹不动,为什么一个“屁”字就让你渡江而来?

这就是“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的禅门公案。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题目;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写作提示】

(1)审题立意

这是一则带有禅意的材料,在审题立意方面有一定的难度。首先,从材料所涉及的对象来看,就是佛印和苏轼。

从苏轼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整理出“如何面对寂寞”“缺乏定力”等观点。前者我们可以根据其能够在被贬之后甘于寂寞这一角度出发,写对寂寞的认识,也可以从反面来立意;后者可以围绕定力这一基本素质展开,从多角度进行理解。

从佛印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整理出“机智的考验”“知人”等观点。前者我们结合佛印的做法,选取与机智有关的素材进行构思,后者可以围绕“知人”这一内容从各个侧面进行分析。

当然,这一材料的写作中心仍是苏轼,所以从苏轼的角度进行分析要更好一些。

(2)选材组材

无论是写寂寞,还是写定力,都应该围绕生活中与之相关的素材来充实文章的内容。古往今来那些甘于寂寞而不为名利所诱惑的历史名人,日常生活中那些能够把握自己的定力而拒绝浮躁的小人物,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对象。当然,在组织材料时,还要结合所选的素材进行合理剪裁,力求以自己最清晰的思路表现文章的中心。

(3)语言表达

这一题目很适合写出一定的文采,可以在语言上多下一些功夫。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形象的修辞,都可以在我们的笔下展示出语文的魅力。另外,如果写成记叙文或散文,还可以通过饱含情感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心,使文章成为一篇文质兼美的佳作。

【佳作示例】

水滴石穿

王 铄

水滴石则穿,而滴水何其微弱,怎能穿石?为什么呢?那便是一种执著的定力。

定力是精卫口中的石子,激励它不停地飞向大海投石;定力是夸父坚定的步伐,驱使他不停地追逐太阳;定力是贝多芬手中的音符,让美妙的乐章永垂史册,飞进人们心间。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却淘不尽人生的定力。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简陋的居室,箪瓢屡空,你那草堂在那猛烈的风雨中左右摇摆,但根基不动。而你,却不为所动,任凭风吹雨打还坚韧地高呼:“风雨不动安如山”“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是怎样的力量使你如此关心他人?又是怎样的力量让你如此忧虑?我想,你的心中没有别的想法,有的只是对国家坚定不移的爱吧!

纵使滚滚长江淘去了风流人物,但江山代有才人出,仍旧是各领风骚数百年。变的只是才人,而对祖国的爱永远不会改变。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大家再熟悉不过了吧!我们敬爱的周总理从小就树立了这样一种理想,并将其作为自己一生的事业,这种定力是何等执著?这种执著又带动了多少同龄人?试想,如果没有像他们一样的先辈前仆后

继,我们的生活又怎能如此美好?斗转星移,无数仁人志士都离我们远去,但他们留下的爱国的信念却永存于心。

这就是定力,一种爱国的定力,让其不朽吧。

听,那洗衣归来在竹林里喧闹的浣女的美妙的歌声,那清泉流于石上所发出的那种悠扬的叮咚之声,是怎样的让人心旷神怡啊。好一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王维,是什么让你如此的宁静,又是什么让你甘于与青灯为伴,是那份内心宁静的定力,还是洁身自好的坚持呢?没有别的,有的只是那份内心的执著,那份人生的定力。

我曾感慨于飞蛾扑火的执著,认为那是对生命的不尊重。但后来我知道我错了,飞蛾不是不尊重生命,恰恰相反,它扑向火苗的那一刻已经真正体验到了自己真正的快乐。

我曾欣喜于种子破土而出,绿色的生命,顽强的毅力,但我毕竟非种子,不能感受到他们那种渴望与坚持。

??

那水滴穿进了我的心,流淌在血液中,一点点地扩散,也给了我一种定力。

【名师点评】

水滴石穿,是一种定力的展示,文章以此为题目,紧紧扣住了写作中心。开头先列举精卫填海、夸父逐日、贝多芬等实例,以一组繁例的形式扩展写作中心;然后以一种较为灵活的形式,通过杜甫、周总理、王维等点例,结合自己的认识,充分分析定力的作用;最后以两种自然现象引出一个简洁自然的结尾。整个文章思路清晰,结构严谨。而生动细腻的语言,又为文章增添了一种独特的韵味。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

作家有一盆石榴,虽然每年结的果实不少,但果实太小,而且色泽也不太好。

有一天,作家走到一家花圃里,向那位弓着腰正给盆景施肥的老师傅讨经验。

老师傅问:“肥水施得足吗?”

“肥水很足的。”

“石榴树龄长吗?”

“树龄不长,大概有四五年。”

“树上的果实多吗?”

“果实挺多的,差不多每年都结几十个。”

老师傅笑着说:“你没给它疏花吧?”

“疏花?”

老师傅解释说:“就是四五月份石榴绽花时,要把一些花枝修剪掉,不疏花哪行?花太繁,结出的果实就太多,而一棵树就那么点能力,果实太多,自然每枚果子就小些了。”

“那么漂亮的花,白白剪掉多可惜啊。”

老师傅感慨地摇了摇头,有些无奈地说:“是啊,我们疏花时也难下手,可不疏不行啊,每个花朵都是树的一个梦想,梦想太多,秋天就结不出几个又大又红的果实啊。疏花,就是给它修剪梦想。”

请以“修剪梦想”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

要求:立意自定,标题自拟,文体自选。

【写作提示】

这是一篇较为简单的话题作文,题目所给的材料是一个生活现象:老师傅为石榴花疏花。其实,疏花的过程就是修剪梦想的过程。

文章在审题立意方面没有难度,只要围绕对梦想的不断完美展示即可。这样,我们就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对这一写作的中心进行分析。

这一话题适合写作各种文体。如果写成议论文,可以安排几个与梦想相关的素材,条理清晰地进行分析论证,突出写作的中心;如果写成记叙文,可以选取生活中能够体现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事件,巧妙运用不同叙述方式,以小见大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如果写成散文,则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围绕写作中心,选取恰当的片断进行描绘,进而抒发内心的情感。

梦想,是一个很常见的话题,我们应该有话可说,因此,这篇文章的语言应该成为本文的一大亮点。这样,我们可以精心地雕琢,选取一些生动的词语,灵活的句式,形象的修辞,展示独特的语言魅力。另外,还可以在字里行间饱含着丰富的情感,最生动地表达丰富的内心世界,使文章以优美的文采取胜。

【佳作示例】

心盈馨香,梦想生根

赵一凡

古者有云:吾日三省吾身。这便是一种非常实用的修身方式,可以用来不断修剪自己的梦想。

古人有很多类似的典故,他们通过设置一些诸如思过崖之类的场所,供那些不慎迷失梦想的人反省自己,在反省中将以往的执迷不悟升华为大彻大悟,这样便可以使身心得到一种净化。

反省往往是在闲余时间进行的,一个真正的追求内心自省的人最好的去处应该是归隐。恬淡的田园生活能够给寂寞的心灵最好的慰藉,自由和快乐是隐士们生活的名片。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毅然在“无车马喧”的人境结庐,这是在修炼自己的身心;林和靖筑屋西湖边上,“以梅为妻,以鹤为子”,这是在重新塑造自己的品格。是他们,用淡泊和宁静的生活吸引了无数的文人,构建起精神上的世外桃源。当然,“独善其身”不一定是非在穷困落魄之时的选择,真正的隐者一般不知道什么是寂寞。

脱离尘世,可以让身心自由驰骋;走进现实,同样会使品质永恒。明确了人生的目标,执著地奔赴着梦想,不在意别人的态度,只追求自己的方向,这就是在修炼身心。贫困交加的杜甫,在茅屋被秋风吹破之后想到的不是个人安危,而是天下的寒士;范仲淹被贬苍凉之地,仍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种情怀带给我们的是一种慷慨和激昂,这种感触也是对他们陶冶身心的一种虔诚的敬仰。是他们,用自己的梦想引领着一个民族的方向,是他们挺起了这个民族的脊梁。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身心的修炼决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达到的。坚持,才能让我们在风雨中历练品质,才能让我们在宁静中培养坚强。

【名师点评】

修剪自己的梦想,完善自己的品质,这是历代儒家传统的知识分子所倾心尊崇的人生信条。作者在主体部分从两个角度对此进行了分析,有很强的说服力。生动的标题,带着一种诗意的美感;简洁自然的开头,开门见山地点出中心;并列的结构,给我们一种清晰的思路;形象的语言,给我们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

作文范文

说 忧 患

(1)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人生的一小部分;如果你只失去了健康,你也只失去了人生的一半;如果你只失去了忧患意识,你就几乎一无所有了。(引子)(排比句开篇)

(2)中华民族的历

史,简直就是一部忧患史。(中心论点)(判断句提出论点)

(3)历代文化精英,无不在他们的作品中包含着浓浓的忧国忧民之情。(领起)屈原忧国而发出了:“世人皆醉我独醒,世人皆浊我独清”的悲呼;杜甫面对

安史之乱给大唐帝国带来的祸患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歌;范仲淹更是指出了文人学士的心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进亦忧,退亦忧”。积贫积弱的清政府更是内忧外患不断,面

对破碎的山河,龚自珍高喊:“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近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周树人,一生都在为中华民族的解放而《呐喊》,而《彷徨》。(主体段1)(引用诗文展示积累)

(4)历代文人的忧

患,既是他们人民性的表现,又是他们成就文学人生的情感根基;(承上)

历代思想先驱,也无一不是基于对国家、对民族的忧患才走上锐意变革道路的。(起下)

(5)孔子忧诸侯之不睦而提倡“仁”;商鞅

下页

高考作文

高考作文:经典历史人物素材(苏轼)

A.苏轼其人其事

神宗用王安石变法,苏轼的改革思想与王安石的变法主张有许多不同。上书反对变法。由于意见未被采纳,请求外调,他先后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官。在这期间,他曾经惩办悍吏,灭蝗救灾,抗洪保堤,对邑政进行了某些改革,收到了"因法便民"之效。

苏轼不满意变法,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不敢默视",时时"缘诗人之义,托事以讽"。王安石罢相后,何正臣等新进官僚却从苏轼诗文中搜纳,罗织罪状,弹劾苏轼"指斥乘舆"、"包藏祸心",因于元丰二年(1079)把他从湖州逮捕,投入监狱,勘问他诽谤朝廷的罪行,这就酿成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经过几个月的折磨,苏轼侥幸被释,谪贬黄州。在元丰时期的贬斥生活中,他虽被迫表示要闭门思过,但并未缄口搁笔,他仍然关心现实,同情人民,写了不少有价值的作品。元丰七年,苏轼改贬汝州,离黄州北上时,路经金陵,曾拜会退休宰相王安石。两人政治见解虽有分歧,但还保持了私交,共游蒋山,互相唱和。

绍圣元年哲宗亲政,新党得势,贬斥元□旧臣,苏轼又成为这些新贵打击的对象,被一贬再贬,由英州(今广东英德)、惠州,一直远放到儋州(今海南儋县)。尽管当时"饮食不具,药石无有",条件极为艰苦,苏轼却能"食芋饮水,著书以为乐"。并对惠州百姓和黎族人民流露了深厚的同情。直到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才遇赦北归。建中靖国元年(1101)七月死于常州。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扩大了词反映社会生活的功能,苏轼不仅用词写爱情、离别、旅况等传统题材,而且还用词抒写报国壮志、农村生活、贬居生涯等,扩大了词境,前人有"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之评。

B.分点评述

一、苏轼的逆境人生

苏轼生活在北宋中期,当时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国家积贫积弱,内忧外患。为了富国强兵,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进行变法。但是新法的实行抑制了一部分人的

特权,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因此遭到了强烈反对。朝野之中,一时分成两派:一派是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派,一派是以司马光为首的守旧派。苏轼既反对因循守旧,又不支持王安石激进的改革措施。但是并不是说在这场党派之争中,苏轼是个折中主义者,或者说他毫无主见;实际上,他一向立场鲜明,敢于坚持自己的主张。

当王安石在神宗的支持下大刀阔斧的进行变法时,他不顾自身安危,屡次上书,反对骤变,认为欲速则不达,尤其当看到新法推行中的流弊时。将耳闻目睹的民生疾苦反映出来,直言无讳地指斥政治弊端,抨击了不合理的社会现象。然而这一切却遭来了新进官僚的攻击和诬谄,苏轼以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投进了监狱。在这场牢狱之灾中,苏轼九死一生,历经磨难,经过四个月的审讯和折磨后,侥幸获释,谪贬黄州。这就是北宋有名的文字狱“乌台诗案”。一腔忠君爱国之心,却被见疑流放。在黄州的这段时间,是苏轼最失意的日子,也是一段生活上穷困潦倒的时光。但是,黄州时期作为他政治生涯中的一个低潮,同时却是他文学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虽然处在恶劣的环境中,他却保持着旷达的心胸,傲岸的心性,从容面对,淡然处之。正像他在黄州所写的《定风波》那样: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政治上的风雨也往往是变化无常的。元佑年间,旧党得势,朝廷起用司马光执政,苏轼被调回京都,委以重任。但是苏轼在地方官任上,发现王安石的新法有一部分是行之有效的,他没有顾虑自己的名望和地位而隐瞒自己的看法,而是承认新法中的可取之处,不同意一概废除,这就引起了旧派疑忌,受到他们的排挤。在绍圣年间,哲宗亲政,重新起用新党,屡受旧党排斥的苏轼被作为旧党要员受到二度迫害,流放到时为瘴疠之地的岭南,三年后,再贬到荒僻异常的海南。直到65岁才遇赦北归,此时的苏轼已经是饱经忧患的垂暮之年,长期的流放生涯,恶劣的生存环境,使苏轼在一年后就病逝了。

作为一个正直的文人士大夫,他始终保持着自己坚定的政治操守,不受现实因素的干扰,独立不倚,正直不屈。

二、 苏轼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

(一)处变不惊,执着追求

古人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苏轼一生光明磊落,为人正直率真。明知政见与当权者相左,仍保持独立见解,不阿附权贵,不投机取巧。“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的时候,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惶失措,而是以一颗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他相信风雨总会过去,太阳总会出来。就像普希金的诗中所写的那样:“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去”,因此他履险如夷,泰然自若。“乌台诗案”使苏轼受尽凌辱和折磨,尝尽世态炎凉,身心受到重大打击,从监狱出来后,来到黄州,在这最落魄的日子里,“回首向来萧瑟处”在他看来却已是“也无风雨也无晴”。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荒远的岭南,由于荒山路远,生活条件艰苦,许多人把岭南当作是不归之路。韩愈贬潮洲时,曾凄凉地对前来送行的侄子说:“知汝前来应有意,好收吾骨漳江边”(《左迁蓝关示侄孙湘》),然而苏轼来到了惠州却吟道:“报道先生春睡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酣然入梦,结果后来他又被迫渡海,离别亲人,白首投荒来到海南。面对这种不公平的待遇,他依然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的确,苏轼的一生颠沛流离,横跨了大半个中国,足迹何止万里?但是,无论处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一片忧国忧民之心始终不渝,不管历经多少磨难,九死不

悔。换句话说,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的责任感,对理想、对抱负的追求成为他一生的精神支柱。正因为如此,他从不趋炎附势,保持自己独立的人格和气节。孔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君子忧道不忧贫”,这种关心国家前途命运的信念在苏轼的身上始终执着坚定。

(二)、随缘自适、超然物外

苏轼有兼济天下之志,也有经世报国之才。《宋史》中记载:“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吾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当时的考官,文坛领袖欧阳修也很赏识他的才华,曾兴奋地对梅圣俞说:“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苏轼在文坛中的声望,曾经位极人臣,显赫风光。然而,突如其来的暴风雨将苏轼一次又一次地抛上抛下。面对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很容易使人产生愤世嫉俗,苏轼没有。他积极调整自己的心态,去适应环境的变迁。

提起苏轼,我们最先想到的词应该会是东坡。东坡其实就是黄州的一个小山坡,苏轼自号东坡居士。他在黄州有《东坡》一诗:“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走在这个荒凉偏僻的小山坡上,苏轼没有发出行路难的感叹,而是悠然自得地欣赏着自己的竹杖敲击山路的声音。

一代文学巨匠,默默无闻地田间劳作而能自得其乐,是因为他超越了物质的追求:“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淡泊名利,随遇而安无论身在何方,总能随缘自适,自得其乐。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在他的《记承天寺夜游》中也有着微妙诠释: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未寝,相与步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作者此时在黄州已经闲置达四年之久了,笼罩全篇的不是哀怨,而是如月光般的恬静澄澈,“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只要拥有宁静平和的心态,人世间到处都能发现美好的事物。这与他随缘自适的人生态度是分不开的。

(三)、寄情山水,力求超越

虽遭贬谪,苏轼并没有把自己封闭起来,他常常登山临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美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和解脱。

念奴娇 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谨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首词一开始就从宏大的时空环境中展开,写得雄浑豪放,气势磅礴。面对奔腾不息的长江水,诗人心潮澎湃:遥想当年,雄姿英发的周瑜在这里谈笑间歼灭了强大的敌军,何等的风神潇洒,何等的豪气冲天!作者自己也不禁欣然神往,想象他那样开创一番事业。可是想想自己空有满腔抱负,却英雄无用武之地,直落得“早生华发”,又不禁茫然。但是作者并没有沉湎于此,而是跳出了个人狭小的圈子,超脱地看待这一切:人生如梦,世事无常,又何必在意一时的荣辱得失,是非成败呢?

然而生命毕竟是短暂的,即使象曹操、周瑜那样一世称雄的人物,如今也早已灰飞烟灭了,何况是年岁渐老,事业无成的自己呢?身处逆境中,生命又有什

么意义呢?人生的价值又在哪里呢?苏轼在问着自己。看到面前的江水、明月、清风,他释然了。

在这篇千古传诵的《前赤壁赋》中,作者运用了辩证的观点来看待政治失意和人生无常的苦闷,从而消解内心的痛苦。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不必强求尘世间的功名利禄,只要精神上充分理解大自然的规律,顺应自然,寻求心灵的自由,那么美好的东西就会长期属于超脱的灵魂。因此,人生的根本意义不在于世俗的荣辱毁誉、成败得失,而在于精神的超越升华,对生命的彻底把握。作者辩证地看待自己所处的逆境,采用了变通的态度排解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从困厄中解脱出来。就像他写的《题西林壁》中悟解的那样: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一件事情,当你采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态度去看待它,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当你跳出自己的处境,从高远处观照,就会发现:逆境可以使人一蹶不振,也可以使人更加坚强。孟子不是说过:“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顿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遇到一点挫折怎么就能想到逃避呢?

(四)、热爱生活,善处人生

当怀才不遇,报国无门时,有的人选择自沉江河,有的人选择归隐山林,有的郁郁终生也不肯同流合污,这些做法固然令人钦佩,但是我更欣赏苏轼的人生态度。他是一个政治上的牺牲品,但是他不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即使身处逆境,人们想到他时,也总会流露出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热爱生活,拥有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因此他总能保持乐观的心态,笑对人生。在“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艰难岁月中,他仍能体会到生活的甘美,处处发现美好的事物:有“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⒃的欣慰;有“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洒脱;有“忽然浪起,掀舞一叶白头翁”的优游;有“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⒆”的潇洒。在凄凉孤独的晚年,他仍乐观地吟出了“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⒇”这等的豪迈,哪里象是出自一个逆境中的老人之口?

苏轼也曾想过要抛开一切,“驾一叶之扁舟,凌万项之茫然”。然而他终究没有成为隐士,对于生活的热爱,对于人生的眷恋,使他直面逆境,善处人生。苏轼的《水调歌头》对这种人生态度有着精彩的诠释: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官场上几经浮沉,历经磨难的苏轼自己也不知道,他也想乘风归去,不问世事,然而对于人间的热爱,使他不能独善其身,纵然人间有那么多缺憾,亦无须伤感,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是大自然的规律,既然认识到“此事古难全”,所以更“不应有恨”,又何必对月伤怀呢?诗人由超尘思想转化成了热爱人间,并许下了美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正是因为对生活的热爱,苏轼总是充满信心和希望,没有被困难打倒,没有丧失生活的勇气。如果不是被流放到这罕无人至的蛮荒之地,我又怎么能看到如此雄伟壮丽的景色呢?这份气度,这份胸襟,“一蓑烟雨任平生”正是他对自己面对逆境的人生态度的最好注脚。

当今社会,物欲横流,社会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益激烈,使得人们的心态变得越来越浮躁,也越来越脆弱。当你失意彷徨的时候,当你忧愁烦闷的时候,请你走近苏轼,静静聆听这位先哲在坎坷动荡的一生中留下的文学精品,你会不禁被他天下为怀、无私无畏、随缘放旷、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所感染,你会发现原来生活是如此美好,而眼前的困难和挫折又是如此微不足道,只要跨过去了,前面依然是灿烂的阳光。

C.素材运用

1.苏轼看见了风,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乌台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因此让人顿悟。

于是他逍遥红尘,最终名垂千古。只是,那夜的风,已遗落千岁月,无人见得了。

——四川考生《风,可以穿越荆棘》

2.黄州赤壁下的游船下,苏轼正在与客饮酒乐 甚,扣舷而歌。“你在照了哪面镜子之后,才决定拥抱‘东方之既白’而鄙视官场仕途的斗争倾轧?”不愧是豪放派祖师,苏轼马上向天一指,“是它!”我抬头一看,见一轮明月高悬苍天,不禁再次泄了气;所谓“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苏轼以明月为镜,明是明了,却又怎么买得下来?懊悔之际,苏轼兀自在身旁说下去:“曾几何时,以为身沉宦海;与月对饮,方知我心必依旧。朝暾夕月,落崖惊风;月镜映照出这许多美景,又怎能不令我流连忘返,高歌‘大江东去??’”

——湖北考生《寻觅那片理想中的明镜》

3.对他充满希望的家人,和他共历艰难的友人,受他关爱的世人,无一不期望他能才显四方,官运亨通,济世为民。但是,东坡知道,命运不济,仕途的黑暗之门永远容不下这样一个生性放达的苏东坡。

于是,他将功名利禄换了“竹杖芒鞋”,他在缺月挂疏桐之夜,唱“大江东去”,感“人生到处之何似,恰似飞鸿踏雪泥”之淡泊,他不为“蝇头微利,蜗角虚名”触动,只愿“沧海寄余生”。

认识自我的苏东坡,从政治的窄门中从容地走出来,他虽与众人所望有悖,却让我们看穿了一个豪放、淡泊、豁达、开朗的苏大学士——一代文豪。认识自我就是东坡的明月,照耀他走进了东去的历史的长河。

——重庆考生《诗人?明月?黄花》

4.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5、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

下页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