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史上最长寿的医学家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5/03 12:28:15

“药王”孙思邈,是中国史上最长寿的医学家吗?

孙思邈,出生于西魏时代,生于581年,而卒于682年,是个 孙思邈
百岁老人.(孙思邈的年龄现今有六种说法:最小的101岁,第二种说法是120岁,第三种说法是131岁,第四种说法是141岁,第五种说法是165岁,甚至还有168岁的说法.不过反正年龄不小.但第四种说法地较多,他自己在《备急千金要方》中说他在一百多岁时写的,也就说明他应该不是101岁)为唐代著名道士,医药学家,被人称为“药王”.  隋大业(605~618)中,游蜀中峨眉.隋亡,隐于终南山,与高僧道宣相友善.  唐太宗李世民即位,召至京师,以其“有道”,授予爵位,固辞不受,再入峨眉炼“太一神精丹”.显庆三年(658),唐高宗又征召至京,居于鄱阳公主废府.翌年,高宗召见,拜谏议大夫,仍固辞不受.咸亨四年(673),高宗患疾,令其随御.上元元年(674),辞疾还山,高宗赐良马,假鄱阳公主邑司以属之.
孙思邈图册(12张)  永淳元年卒,遗令薄葬,不藏明器,祭去牲牢.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追封为妙应真人.  孙思邈7岁时读书,就能“日诵千言”.每天能背诵上千字的文章,到了20岁,就能侃侃而谈老子、庄子的学说,并对佛家的经典著作十分精通,被人称为“圣童”.但他认为走仕途,做高官太过世故,不能随意,就多次辞谢了朝廷的封赐.隋文帝让他做国子博士,他也称病不做.唐太宗即位后,召他入京,见到他50多岁的人竟能容貌气色、身形步态皆如同少年一般,十分感叹,便道:“所以说,有道之人真是值得人尊敬呀!像羡门、广成子这样的神仙人物原来世上竟是有的,怎么会是虚言呢?”皇帝还想授予他爵位,但仍是被孙思邈拒绝了.高宗继位后,又邀他做谏议大夫,也未被允.孙思邈归隐的时候,高宗又赐他良驹,还有已故的鄱阳公主的宅邸居住,就连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卢照邻等文学大家都十分尊敬他,以待师长的礼数来侍奉他.  玄武门之变发生于唐高祖武德九年(626年).唐太宗即位之后怎么也应该在627年后召见的孙思邈.按传说 孙思邈
孙思邈出生于541年的话,此时的他应该已经80多岁高龄了.再者二十三年五月,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唐高宗,时年二十二岁.次年(650年)改元永徽.这时高宗怎么可能邀请一百多岁高龄的孙思邈做谏议大夫?所以说传说生于541年死于682年是不成立的.据推算应该是生于570年左右,死于740年左右.  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他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还对良医的诊病方法做了总结:“胆欲大而心欲小,智欲圆而行欲方.”“胆大”是要有如赳赳武夫般自信而有气质;“心小”是要如同在薄冰上行走,在峭壁边落足一样时时小心谨慎;“智圆”是指遇事圆活机变,不得拘泥,须有制敌机先的能力;“行方”是指不贪名、不夺利,心中自有坦荡天地.这就是孙思邈对于良医的要求.其实,何止于医者,仅从为人的角度上来讲,恐怕要做一个有气度、有担当的人,也不悖此道吧!  孙思邈是古今医德医术堪称一流的名家,尤其对医德的强调,为后世的习医、业医者传为佳话.他的名著《千金方》中,也把“大医精诚”的医德规范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来专门立题,重点讨论.而他本人,也是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的代表人物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和百姓尊崇倍至的伟大人物.  唐代名医孙思邈被尊为药王,他 却不用动物入药.他说:  “自古名贤治病,多用生命以济危急,虽曰贱畜贵人,至于爱命人畜一也.损彼益己,物情同患,况于人呼!夫杀生求生,去生更远.吾今此方所以不用生命为药者,良由此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