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教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4 16:20:41

桃花源记教案

肯定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大胆追求,激发学生向着更高更远的理想勇往直前.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桃花源优美的环境,淳朴的人情,和平安定、丰衣足食的生活,民主平等、其乐融融的人际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陶渊明虚构这一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的目的,正确评价课文所描绘的理想境界.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文语言简练生动、通俗流畅,教师可指导学生朗读、背诵.朗读,首先要读得清楚,即句读分明,节奏合理;其次要读得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本文有许多对偶句和四字句,还应注意读出对称感来.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熟读背诵.
2.品读法.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步品味,通过想像、描绘、分析、推理的活动,让学生含英咀华,探幽揽胜,着眼于学生想像力、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分析概括能力、鉴赏能力的训练.
有位英国文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一个热爱生活的人即便是在最痛苦的时候也能找到美好的因素.”同学们往往也有这种体验:当你遇事不顺时,当你心烦意乱、郁闷低沉时,你会去想一些开心的东西.生活在东晋的著名诗人陶渊明,他的生活充满坎坷磨难,但他却把希望寄托在美好的憧憬之中,《桃花源记》就表达了他对人生理想的追求和渴望.
二、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简介.




(1)对偶句、四字句要读出对称感来,如“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2)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如“a问今是何世,b乃不知有汉,c无论魏晋.”一句,加着重号的词宜重读,语调稍慢;a句读得略平缓,b、c句读得宜有起伏;a句后停顿略久些,b、c句连接要紧凑.这样读,能较好地读出感情意味.


四、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翻译.
教师根据学生情况进行适当的强调与补充,并作以检测.题目为课件中的六个句子,还可以适当添加.
在此之后可以让学生复述课文.
教师提醒学生:
(1)可以完全用自己的话来复述,并插进一些话,使整个故事连贯起来.
(2)根据课文内容,利用想像,合理补充一些细节,使故事情节更加完整.
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五、学生齐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桃花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分步品味,想像桃源理想世界的奇特之处;深入研讨陶渊明虚构这一理想社会的原因,学生发表对其理想的评价;总结收束全文.
〔教学步骤〕
一、学生齐读课文
提问学生:通过对课文的诵读,你觉得桃花源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二、分步品读课文
1.通过练习“ 桃源”的形式了解课文的线索.
2、探究桃源世界的奇特之处:
提问: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你觉得文中的桃花源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你是从文中的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可以理解为如下三点:
一想像桃源之“美”.
(1)指名朗读描写桃花源外部环境美和内部环境美的句子.
(2)提问:桃花源风景真是美不胜收,你头脑中浮现了怎样的画面?请选一个景点,用“这里的 美,你看 ”的句式给大家描绘一番.
学生争相回答,用优美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美好遐想.
明确:这里的桃林美,你看,长达二三里,中间没有一棵别的树,一眼望去,就像是一片粉红色的彩霞.地上花草鲜艳美丽,在阳光下闪烁摇曳,像眼睛,像星星.树上花瓣纷纷落下,像是一只只飞舞的粉蝶……
这里的土地美,你看,平坦如砥,一望无垠,就像是一块偌大的毡子……
这里的屋舍美,你看,排列得整整齐齐,炊烟袅袅升起……
这里的田池美,你看,田地肥沃,庄稼茁壮生长;池水清澈,鱼儿悠然自乐……
这里的桑竹美,你看,青翠茂盛,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这里的阡陌美,你看,它们交错相通,将田地划成整齐的方块,像一个巨大的棋盘……
教师小结:听着大家的描绘,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桃源是美丽的,它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二.理解桃源之“乐”.
提问:桃花源是美丽的,也是充满欢乐的,文中哪些人能感受到桃花源的“乐”?
学生明确:男女、老幼、渔人
提问:他们分别为什么而乐?请你以其中一类人的身份和口吻说说看.
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跟学生交流,学生以文中人物的身份设身处地地感受桃源生活之乐.
学生明确:(1)男人虽种植劳累,但他们乐,乐在不必服兵役,免受战乱之苦,能安居乐业.
(2)女人虽采桑养蚕,织布缝衣,忙得不亦乐乎,但她们乐,乐在没有压迫,没有剥削,过和平安定的生活.
(3)老人(黄发)“怡然自乐”,乐在老有所养,丰衣足食.
(4)小孩(垂髫)“怡然自乐”,乐在和平安乐,无忧无虑.
(5)渔人乐,乐在受人热情相邀,盛情款待,乐在桃源中人民主平等,和谐亲密.
学生小结:桃花源乐在民主平等,乐在和平安定,乐在丰衣足食,乐在民风淳朴.
三.评读桃源之“奇”.
提问:桃花源的美丽欢乐令人神往,桃花源的离奇神秘更是引人入胜.那么,桃源“奇”在何处呢?请你以“ 奇,那是因为 ”的句式阐述一下自己的认识,要尽量用原文的句子回答.
学生讨论,交流.
学生明确:景奇、人奇、踪奇.
(1)景奇.桃林奇,那是因为“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山洞奇,那是因为“仿佛若有光”,且形状奇特,“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2)人奇.人奇,那是因为“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见渔人,乃大惊”“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踪奇.踪奇,那是因为渔人“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竟然“寻向所志,不复得路”,名人探访,竟然“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还可以有其它理解.
3.全班齐读课文,神游这个美丽欢乐而又扑朔迷离的桃源胜境.
三、深入研讨课文,了解写作目的
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存在吗?那作者为什么要写呢?我们又该如何评价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呢?
四、、课堂小结
为了追求光明和理想,我们的祖先不屈不挠,前赴后继,桃花源不是陶渊明消极的逃避,而恰恰是他闪光理想的依托.毛泽东《登庐山》中的一句诗:“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充分肯定了陶渊明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面对着中华大地的千年变迁,当中国人民真正站了起来,试问:还有什么人间奇迹不能创造?如今祖国各地不是桃源,胜似桃源,倘若陶公地下有知,不知将欣喜为何如?
在21世纪的今天,同学们定能志存高远,向着理想勇往直前.(在学生齐背课文中结束课文学习)
五、布置作业
●活动与探究
一、写作活动设计
1.找出课文中描写桃林景象的句子,请用一段文字描绘出渔人所看到的那片桃林.200字左右.力求写出环境静与动的结合,不同层次的景物的色彩.
2.“渔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从村人“皆叹惋”的反应中,你能运用语言描写的方法描述一下渔人的谈话内容吗?请结合历史背景及文章的中心意思来写.
(提示:在改朝换代的战争浩劫中所遭受的灾难)
二、组织辩论会设想
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有人说《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消极逃避,你是如何认识的?
辩题:
桃花源——陶渊明的理想寄托(正方)
桃花源——陶渊明的消极逃避(反方)
把全班同学分为两组,每组选辩手参赛,论据充分,有理有据,有说服力即为胜方,以鼓励为主.
备课资料补遗
1.关于桃花源
陶渊明借桃花源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北宋的改革家、文学家王安石在《桃源行》的诗中写道:“虽有父子无君臣”,惊叹桃源中的民主平等,诗中流露了对世外桃源推崇备至的感慨.
无独有偶,1516年,英国的莫尔也虚构了一个乌托邦岛:这里财产公有,人人参加劳动,生活富足,安居乐业.一百年后,意大利人康柏内拉也构想了一个美好的太阳城:没有私有财产,没有剥削压迫,男耕女织,不论从事哪项工作都受人尊重,人人过着幸福生活.
2.桃花源考证种种
山有“小口”若有光,良田美池口中藏.
渔人有幸数日客,享尽桃源美味香.
自陶渊明的《桃花源记》问世以来,历代注家蜂起,诠释接踵.人们非常关切文中的桃花源在什么地方的问题.
说庐山康王谷者言之凿凿.康王谷,俗称庐山垅.从现在的星子县城乘车至隘口,然后沿着通往庐山的南山公路北行数公里,在一处叫观口的地方弃车步行,即可进入庐山垅.这是一条长达7公里的绝密坳谷,“整个垅中,峰岭对峙,联绵延伸,东靠着最高汉阳峰,西临于长岭马耳峰,森林掩映,溪泉沿流,竹木清秀,花草烂漫.屋舍靠山近水,碧荫遮盖村庄,阡陌纵横,水田旱地,男女耕耘,一展世外桃源景象”(《庐山旅游介绍》).进谷的“葫芦口”极狭,一踏进谷口,溪声林滔便扑面而来,但见青山高耸,古木参天,溪水随山势而转,小路傍溪涧而进.山重水复.曲折蜿蜒,头顶现出一线蓝天,循溪傍小道山行二、三里,山势渐缓,眼前出现一片村落.田园葱翠,“屋舍俨然”,鸡犬之声相闻.倘若是在春天进山,则夹岸桃花灼灼,香气氤氲,云雾融和着袅袅炊烟,如丝如带,一路鸟语花香,宛如进入了传说中的仙境一般.
庐山垅这片幽深而狭长的谷地,史、志上称作康王谷.宋《南康军图记》载:秦灭楚时,楚怀王之子康王避难谷中,秦将王翦追赶甚急,幸而天降大雨,康王得以脱险,从此隐居谷中,“不复出焉”.康王谷即因之而得名.另据《星子县志》亦如是载,至今山谷尽头,尚有一处村落叫“半山康家”,村中还有康氏的人家居住.康王谷中,不但秀丽的风光与《桃花源记》中描述得一模一样,而且楚康王避难的故事与陶令笔下“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遂与外人间隔”数语正吻合.陶渊明长期生活在庐山山南一带,对谷中的风光和康王避难的掌故一定非常熟悉,所以他以康王谷作为生活原型,构想桃源情境,进行艺术创造,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应该是当信勿疑的.
持江苏连云港者信誓旦旦.江苏连云港市云台山脉的宿城西麓,亦被人们称作陶令笔下的桃花源.那里三面环山,一面向海,除了翻越虎口岭,与外界无路可通;其中,川原坦荡美丽,山畔竺篁摇曳,山脚拐弯处通向高公岛,与《桃花源记》的描述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而考查史实,陶渊明确实曾到这个地方.
近年,湖南的桃源洞,也被人们称作桃花源.桃源洞位于桃源县城西南15公里的水溪,它俯临沅江,背倚青山,松竹垂阴,景色绮丽.唐代开始在此建有寺观.清光绪年间,曾重修“渊明祠”,并顺着山势以陶渊明的诗文命名建造了桃花观、水源亭、缆船洲等.
有的学者认为,桃花源并非作者虚构,也不是幻想的再创造,而是切切实实地居住在武陵地区的苗族社会的写真.其依据是,东晋文人刘敬叔在《异苑》中记述:“元嘉初,武陵人射鹿,逐入石穴,才容人.其人入穴,见其旁有梯,因上梯,豁然开朗,桑果蔚然.”县武陵地区的苗族人民素有对桃花的崇拜,以及见客人“便邀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习俗.
其实,上述种种说法都反映了一个事实,人们都有一种慕名的心理,都希望自己的家乡与历史上的名人有点“沾亲带戚”.据统计,在神州大地上,被疑为桃花源原型的地方一共有十余处之多.
时文超市
渔人说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这天,他糊里糊涂闯进一个四面环山的村庄,村中立刻鸡飞狗跳,男女老少纷纷跑过来看他这个陌生人.
他从未见过这么奇怪的村庄,一切人造的东西都和外面不同,居民像是戏里画的人物,似真似幻.
他说,在居民眼中,他也是个异类,居民显然有些惊谎,又不免好奇.
幸而语言可以相通,经过交谈,彼此知道双方都没有恶意,于是一位老者出面邀渔人到舍中做客.
老者一路不住地打量渔人的下身.老人说,他们的祖先为了逃避秦始皇的暴政,才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定居.老人坐在席上,一再看渔人的腿,几番欲言又止,使渔人忽然局促不安起来.
终于老者忍不住了,他指指渔人的腿部:“老弟,你下身穿的这个……是什么?”
“是裤子呀!”渔人莫名其妙.
老人反复看那条裤子,啧啧称赞.他要求村中的女人赶紧缝制,全村人都穿裤子.
渔人想知道全村究竟有多少人口.老者感伤起来,人口本来很多,前年流行了一场伤寒……
伤寒很要命,有张方子是从汉朝传下来的……
汉朝?你说汉朝?现在不是秦朝是汉朝了吗?
不是秦朝,也不是汉朝,现在是晋朝.
可叹始皇帝“万世一系”的计划也是一场春梦,当初又何苦焚书坑儒偶语弃市.不过改朝换代的时候百姓要遭一次浩劫,感谢祖宗,他们都侥幸躲过了.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他们现在更不喜欢外面的世界,再三叮咛渔人不要说出他们居住的地方来.
可是渔人哪能忍住不说呢,渔人回家,一路述说他的奇遇.整个武陵传遍了,连南阳的刘子骥都听说了,郡太守也得到报告.
太守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这么多人躲着不纳粮,岂有此理!万一有一天他们想造反呢?
刘子骥去见太守:“我派人到那地方去开一家商店专卖裤子,我的人可以做太守的耳目.”
有个落拓士子去见刘子骥:“我在你的店门口摆个摊子说书好不好?专说两汉王国,顺便给你的商店做广告.”
这些人在太守支持下组织探险队,由渔人做向导,去寻那一片世外的人间,他们“缘溪行……忽逢桃花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可是入山的孔道却再也找不到了.
渔人急得满头大汗.然后,刘子骥等人也都疲惫不堪,彼此一商量,认定大家上了渔人的当,渔人所谓奇遇,根本是吹牛说谎.
渔人也惶惑不已:我究竟是迷了路,还是做了个梦,还是因课税太重而生的幻觉神游?
这事的结局是,渔人在太守那儿挨了五十大板,罪名是造谣生事.
(选自《千手捕蝶》,作者:王鼎钧)
本文是一篇戏说《桃花源记》的文章.渔人的诚信已丧失殆尽,他背弃诺言,结果得到应有的惩罚.文章告诉我们,诚信不可弃.

能够表现桃花源人安居乐业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