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调整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作出的调整,分析导致调整的原因,评价调整的结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3/29 21:43:08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调整
19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初清政府在经济方面作出的调整,分析导致调整的原因,评价调整的结果. 

洋务运动时期,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的1861年,终止于中日甲午战争失败的1895年,是中国经济发生本质性转变的时期.在这一时期中,除了外资在华势力开始快速膨胀,中国的资本主义性基本产业开始产生和初步发展之外,中外贸易也随之发生了重大转变,不仅在数量和价值上有较大的增长,而且在进口商品和出口商品的结构上发生了重要的变化,既显示了列强各国随着其工业的发展而不断扩大对中国的商品输出和原料需求,使中国日益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也显示出外贸与产业的某种互动关系和正常化趋向.
  导致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是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派主张利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强兵富国,摆脱困境,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的工商业的手段来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洋务运动」.
  从19世纪60年代初开始包括它的尾声在内,共经历了40年之久.1895年到1901年应是洋务运动的尾声.”洋务派官僚兴办洋务运动的动机和目的,已为学术界的人们所熟知,那就是:为了拯救清王朝的垂危统治,引进和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首先是军事技术,以便将“心腹之害”的太平天国为代表的人民革命运动镇压下去,然后在逐渐富强起来的过程中抵御外侮战胜侵略者.很明显,目的是富强起来,既将人民革命镇压下去,又战胜侵略者,以拯救清朝统治;其手段是使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建立新式武装并发展近代工商业.除镇压人民革命是反动的之外,其他一些目的不为不善.问题是这些目的达到了没有?达到多少?答复是肯定与否定参半.清政府运用外国资本主义的新式枪炮将太平军、捻军和回民等少数民族起义镇压下去,维护和暂时稳定了统治地位,史称“同治中兴”是有一定道理的,这就是说它的这一目的达到了.
  在人民起义被镇压后,对清朝统治威胁最大者当推列强的侵略了,这种威胁虽被清政府称为“肢体之患”,这是相对于人民革命说的,一旦人民革命这一“心腹之害”被消除,“肢体之患”未尝不可转化为“心腹之害”,清统治者也未尝不视为“心腹之害”.19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海陆军建设,就是为抵御外敌而进行的,其规模远远大于为了镇压人民革命而采取的军事措施,并培养了大批新型的科技人才;又由于认识到要真正地强,必须富,于是大办近代工商业,这就是所谓“强与富相因”.这种主要意在抵御外侮的活动奏效如何?伊黎收复了;日本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偃旗息鼓了;中法战争做到“不败”或“稍胜一筹”了;殖民地化彼阻止住了,半殖民地化披延缓了,清王朝的统治虽没有他们预期强盛,但也未被淹没掉.这些表明,洋务运动在抵御外敌上也已部分的达到了目的.
  可能有人要说,清王朝之所以不被列强所淹没,主要是由于妥协退让牺牲民族权利的结果,不是因为洋务运动使国力有所加强的缘故.这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在历史上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如同阶级间的关系一样.在阶级斗争中,敌方如果力量强大到占压倒优势,是一定要吃掉对方的;同样,这个“对方”如果力量允许也是不会轻易让步的.人类社会阶级间、敌国间的较量,实际是力量对比的较量,没有什么仁慈可言的.列强之所以没有“吃掉”清王朝,是因为清王朝还有不被“吃掉”的力量,这种“力量”表现是多方面的,例如广大人民的自发斗争实际上对清王朝起了支持作用之外,洋务运动使科学技术经济军事力量得到加强,是一个重要原因.老实说,没有洋务运动引进和学习先进科学技术,没有在这过程中建立起来的装备较为先进的海陆军在战场上与武装到牙齿的列强对阵和较量,虽有被梁启超称为中国具有“第一流”“外交术”的李鸿章,也不能在谈判桌上谈斤论两、讨价还价的.由此可见,洋务运动的自强求富结果未能做到将侵略者赶出国门收回被侵占的利权,这是失败之处;但在洋务运动中增强了军事经济力量,列强未能瓜分中国使中国殖民地化,洋务运动起到了相当的作用,因而不能不认为它的成功之处.向之论者常常有下列一种观点:认为中国不被列强所瓜分和殖民地化,都是义和团等人民革命的力量,洋务派洋务运动在对外敌斗争中起了相反的破坏作用.按照这个逻辑,仿佛是说,没有洋务运动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建设新式海陆军和新式工业企业,列强早就被赶跑了,中国早就独立富强了.这无论从史实或逻辑上都是说不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