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国是怎么灭亡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23:57:44

楚国是怎么灭亡的


这是我找到的答案
王立群读《史记》秦始皇之23:秦灭楚国
  画外音:秦王嬴政在攻下韩、赵、魏,等中原国家之后,就把统一的矛头对准了南方大国楚国,楚国地域辽阔,历史源远流长达八百年之久.秦王嬴政对于这个国家早已垂蜒三尺,可是楚国势力非常强大,尤其是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一百年前,楚国兵强马壮,横扫中原,已经露出了争雄之势.到了秦王嬴政时期,楚国的势力依然不可小视,尤其是楚国还有一个著名的将领,那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西楚霸王项羽的祖父项燕,楚国在大将项燕的保护下,秦国也一时奈何不了楚国,可是当秦王嬴政派出了大将王翦进攻楚国之后,秦楚对峙的局势立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只用了三年时间,强大的楚国就被秦军攻陷,那么秦国最终是依靠怎样的谋略把楚国消灭的呢?楚国灭亡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我们知道楚国可不是一个一般的小国,楚国是春秋战国时期一个相当大的国家,楚国的地理位置大概就从现在河南的中部向南,都属于楚地,很大的一片地方,而且秦王嬴政手下曾经有一个大臣说过两句非常有名的话,横成则秦帝,纵成则楚王,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如果连横成功了,那么秦国的国君可以称帝,如果合纵成功了,那么楚国的国君可以称王,是把秦楚并列的.可见楚国是一个相当强大的国家,秦王嬴政他是怎么灭楚的呢?公元前224年,秦王嬴政派大将军王翦和蒙武带领秦国的六十万军队,去灭楚.王翦是秦王嬴政手下最得力的战将,王翦是秦国杰出的军事家.他与儿子王贲在辅佐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盖世奇功.除韩国之外其余的五个国家都是被王翦父子所灭的.结果王翦到了楚地以后,并没有对楚军发动进攻,而是把他的六十万军队待在兵营里面,天天好吃好喝,还有非常漂亮的淋浴设备,就是不打仗.而这时候楚国知道秦军来灭楚的时候,楚国是动员了全国的军队,集中起来进攻,就是主动向王翦挑战.王翦不打,这个局面就是秦军来了住下来就是休息,楚军是主动挑战,但秦军不应战,这种状况持续了一年,就是灭楚之战是这样开始的.其实王翦是要挫一挫楚军的锐气,所以他就不打,然后过了一年以后,王翦就问他手下人,士兵们现在整天干什么?他手下的人告诉他,说咱们的士兵现在天天吃饱了、喝足了,就在那儿扔石块,看谁扔得又远又准,王翦听了很高兴,他觉得他那个士兵,可以说一年好吃好喝不打仗,这一年养精蓄锐,够了.也就在这个时候,楚军因为挑战了一年,这个仗打不成,楚军开始调防,把部队向东移动.王翦就趁楚军军队移动的时候,突然调集他的精兵追击,这一仗把楚军打败了.第二年,也就是公元前223年,王翦和蒙武攻入了楚国最后一个都城,当时叫寿春,也就是今天安徽的寿县.把最后一个楚王负刍给抓住了.这样楚国基本上就灭了,但是还有一个人叫项燕,这个人就是我们过去讲过的那个项羽的祖父,项燕.在淮南又拥立了一个楚王的后裔,叫昌文君,重新起兵反秦,然后王翦跟蒙武又带兵到淮南和项燕作战,结果昌文君被杀,项燕是兵败自杀,这可以说楚国的最后力量消耗殆尽.第三年,也就是公元前222年,王翦最后又降伏了越君,因为楚国的南部,是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用了三年,公元前224年、223年、到公元前222年算是彻底平定了楚地.在楚地设立了三个郡,楚国被彻底灭亡了.
  画外音: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秦国大将王翦采取了养精蓄锐,伺机出击的作战方针,而楚军求胜心切,但与秦军总是交不上锋,最终斗志逐渐消失殆尽,这场秦楚之间的战役,成为秦国消灭楚国的转折点,然而熟悉楚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楚国在战国七雄中是最早实行变法图强的国家之一,它甚至比秦国的商鞅变法还要早,那么幅员辽阔、实力强大的楚国,为什么会在短短三年之内,就被秦王嬴政给消灭了呢?王立群将教授带领我们,从楚国兴衰的历史脉络中搜寻楚国灭亡的深层原因.看一看楚国在历史上为秦王嬴政灭楚,究竟提供了怎样的可乘之机?
  我觉得楚国的灭亡,具体来讲就是三点,第一,改革不利.第二政治腐败.第三,不明大势.这三个原因是导致楚国灭亡的最根本的原因.我们先说改革,战国时期,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卷入了改革.我们知道战国时期,第一个强大的国家是谁呢,是魏国.因为魏国的开国之君,魏文侯最早实行变法,他用李悝变法,魏国的变法最早.而且魏文侯在位时间长达五十年,他的这种变法的力度和时间之长,是战国时期所少有的.所以魏国首先强大起来,因为它是变法以后,它强大起来了,楚国的变法并不算晚.楚国的变法是在楚悼王时期,这个时候魏国有一个名将到楚国来,这个人就是我们前面讲魏国灭亡的时候,提到的一个人物,这个人叫吴起.吴起本来是魏国名将,吴起在魏国待不下去以后,吴起就来到楚国,到了楚国以后,他先做了一年边地郡的太守,一年以后楚悼王发现他非常有才,就提拔他做了楚国的令尹,令尹就是宰相了.让他主持变法,吴起的变法,从时间上来说,比秦孝公的商鞅变法还早二十年.吴起的变法包括四项内容,第一,废除世卿世禄,这个世卿世禄是指,有一些贵族家庭在政治上,可以继承他的爵位,在经济上可以继承俸禄,这就是世卿世禄.这种制度是西周时期,非常普遍的政治制度,这种制度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当代的那些杰出人才,由于他的祖先没有立功,他没有继承权,没有政治上的特权,经济上的特权继承不了.这些人才对国家有很大的贡献,但是他得不到应得的报偿,所以这些人才没有积极性.吴起变法的做法,就是均爵平禄,均爵平禄的具体做法是什么呢?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封君,就是封在一个地方,享受俸禄的这些贵族,他的子孙只要到了三代,就把他的爵位和俸禄收回来,这在当时就是很了不得了,那些封君是老干部啊,他们的子孙要享受他的先辈立功,那个爵位跟俸禄,但是到了第三代就要收,收回来给谁呢?给那些在当代立功的人,这是很重要的一条.
  第二条叫整顿吏治.楚国的吏治也就是官员制度,楚国的吏治有两大毛病,大臣太重,封君太重.就是大臣跟封君太多,这些人享受了国家大量的俸禄,但是就不能为国立功,所以吴起改革,就是要废除他们这些人享有的特权.要减少这些大臣和封君,这是第二点整顿吏治.
  第三点,奖励耕战.因为那个时代,一个国家的强大,其实就是两点.第一,农业,这就是耕.第二,军事,这就是战.吴起变法非常重视对耕和战的奖励,那就是调动农民和士兵,这两部分人的积极性,这样国家有粮,战斗力增强,这是吴起变法的第三点.
  第四点,广辟土地.楚国是个大国,他不象三晋,韩、赵、魏三国,特别是像韩国、魏国处在中原,他那个土地非常狭窄.楚国的土地本来就广阔,再加上楚国灭了一些国家以后,他土地更多,吴起就建议让一些贵族去开荒,这样一来楚国的土地扩大了,粮食的收成增加了,国家就富裕了,我们从上面这四个方面来看,吴起变法的广度、力度相当大,如果这个变法能够持续下去的话,楚国是可以成为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国家.
  秦国有一个相国叫蔡泽,他在评价吴起变法的时候,说过两句话,兵震天下,威服诸侯.可见吴起变法,是相当可观的.但是最终吴起的变法失败了,这个失败的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两条,一个,楚悼王去世.再一个,反对派强大.因为在那个时代,一个大臣实行的改革,比如商鞅变法也好,吴起变法也好,他最根本的是需要,得到国君的支持.而商鞅得到的支持是相当大的,因为秦孝公是二十一岁继位,一继位就重用商鞅,所以年轻的秦孝公对商鞅的支持力度很大.所以我们看当时那些改革能不能成功,取决于君王支持的力度,而君王支持的力度又取决于君王生命的长度,活得长,支持的时间就长,所以秦孝公一死,继位的秦惠文王就把商鞅给杀了.吴起的运气,赶不上商鞅,吴起变法,有一个很致命的弱点,是楚悼王的晚年,晚年实行变法.变法刚刚开始楚悼王死了.他一死就在灵堂之上,因为吴起变法触及了很多人的利益,主要是一些贵族、大臣的利益,在楚悼王的灵堂之上那些大臣、宗族们就拿着箭要射杀吴起,吴起没有办法就跑到楚悼王的尸体上把身子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然后乱箭把吴起射死了.当然吴起很聪明,他最后趴在楚悼王的遗体上被射死的.这些箭有些是有些是射中了吴起,有些是射中了楚悼王的尸体、遗体,所以等安葬仪式结束以后,在查处这个案件的时候,新继位的楚君就把射中楚悼王尸体的这些宗族,给灭族了.这一次牵连的有多少人呢?有七十多家,你可见,那还有一些没有射中的呢,射到吴起身上没射到尸体上,光查尸体上射的箭,光灭族灭了七十多家,你想想射吴起的箭有多少.这箭有多少你就可以知道,反对他的家有多少.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反对他呢,触犯了既得利益,你看吴起的这些做法,废除世卿世禄,这些贵族们,他们的后代特权没有了.整顿吏治,要裁那些庸官,受到伤害的还是他们.让贵族去开荒,那些贵族心里不愿意,还是怨恨吴起.所以吴起最后是死于反对派之手,这样一来,改革就失败了.这是楚国最后灭亡的,第一个原因.
  画外音:一个国家的兴衰,固然有好多原因,但是我们纵观历史,政治腐败可以说是很多国家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曾经很早就变法图强的楚国,也难于逃脱政治腐败这个顽疾的困扰,尤其是在楚国的末期,一位被冠以战国四公子之一的人,成为楚国腐败的焦点.那么这个人是谁呢?从这个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楚国内政是怎样的腐败.
  楚国的政治腐败,主要是表现在用人之上,楚国的用人,前期主要用的是公族,就是国君的这些亲族,中期它用的是屈、召、景三大姓,屈原就是属于屈姓,屈、召、景三大姓,晚期他重用了一个人,这个我们要重点讲一下,就是春申君黄歇.而黄歇是谁呢?黄歇是楚国顷襄王的弟弟,他也属于公族.应当说,楚国在用人上,主要用的是公族和一些大姓人家.这种制度有它的好处,就是他信得过,但也有很大的一个弊端,就是其他家庭出身的,那些杰出人才,没有个出头之日.一般的平民,你没有出头之日,我们知道秦国强大用了很多六国之人,这些人,很多人出身并不是贵族,被秦国历代国君所用,你看我们讲过商鞅、讲过范雎,讲过很多六国的人到秦国都立了功,而楚国用的主要是公族和贵族.
  我们说说这个春申君,春申君是战国时期的四公子之一,他和平原君、孟尝君、信陵君并被称为战国四公子.我们先看看春申君的生活,他生活上十分奢侈,春申君开始在淮北被封了十二个县,叫封君.有十二个县,后来他又提出,这十二个县离齐国太近了,又改封到江南,在原来吴国的都城,又建了自己的豪宅,这个春申君晚年的豪宅,在《史记春申君列传》最后有一个太史公曰,那个太史公曰实际上就是写《史记》的司马迁,当然个别的是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所写的,他曾经写了这么几句话,吾适楚,观春申君故城,宫室盛矣哉.什么意思呢,说我到楚国去,看到了春申君当年那个豪华的住宅,太漂亮了,春申君晚年修建的住宅,一直完好地保存到西汉中期,司马迁还看到了那个时候,已经过了那么多年,司马迁看到,还觉得那个宫殿盖得太奢侈了,可见他的生活腐化到什么程度.
  我们再看看春申君政治上十分糊涂,当时楚国国君楚考烈王,考烈王执政能力很差,而且考烈王有一个很大的弱点,就是没有生育能力,他后宫的嫔妃非常多,但是个个无子,就是没有生育能力.所以春申君为这个事情想了很多办法,《史记春申君列传》记载了一件事,这个事是说,当时楚国有一个人叫李园,李园有一个长得非常漂亮的妹妹,他想把他的妹妹献给考烈王,但是他又听说楚考烈王没有生育能力,他把他妹妹直接献上去以后啊,将来因为没有孩子会失宠,他走了这么一条路,他怎么办呢?他先投到春申君门下做了一个门客,然后他请假回去了,该返回的时候他有意拖延了几天,等误了期回来以后,他直接去找春申君解释,见面以后春申君就问他,你为什么误期了?他说我有一个妹妹非常漂亮,他说我回家的时候,刚好赶上齐王来我们家提亲,想娶我的妹妹,因为这个事儿,所以我耽误了,误期回来了.他说了半拉子的话,春申君一听就比较感兴趣,就问啊,齐王娶你妹妹的事,最终的结果怎么样啊?他说这事儿我没答应,没让我妹妹出嫁.春申君就问,你妹妹连齐王都想娶,那能不能叫我见一见啊?李园说可以啊,可以让你见一见.然后李园就安排他妹妹入宫,跟春申君见了一面,这一见面,春申君就非常喜欢,笑纳了,笑纳以后不久,春申君有生育能力啊,所以李园的妹妹很快就怀孕了,怀孕以后深得春申君的宠爱.这个时候,李园的妹妹和李园,他们兄妹两个人又商量了一下,商量完了以后,李园的妹妹就跟春申君说了,她说楚考烈王很信任你,你在楚国做了二十多年的相国了,国君对你的信任超过对他兄弟的信任,现在国君无子,万一国君下世了,他没有孩子不能传位,只能传给他的兄弟,他的兄弟继承王位以后,用他们信任的人,你这二十多年的相国可能就保不住了.眼下有一个办法,她说第一,我怀了你的孩子.第二,咱们两个结合时间很短,外人都不知道.她说,你不如把我献给楚考烈王,考烈王不是没有生育能力吗?我现在怀了你的孩子,你再把我献进宫,将来万一生了个儿子,肯定是太子,他将来一继位,你不就成了国君的父亲嘛,你何愁你的相位不保呢.这个话说完以后,史书记载有这么一句话,春申君大然之,就是春申君认为这个话,说得非常有道理,然后就赶快不敢让这个怀孕的爱妾住在宫里了,找了一个高级宾馆把李园的妹妹先安排在宾馆里面,让她单独住.然后向楚考烈王推荐,楚考烈王虽然没有生育能力,但是还是很愿意见,见了以后也很喜欢.这样就把怀孕的李园的妹妹,献给了楚考烈王.入宫以后,到了生孩子时期,生下来了一个孩子,是个儿子.楚考烈王就把这个儿子,立为太子,然后把李园的妹妹,立为皇后,这事儿都办齐了,然后李园也受到重用了.因为李园的妹妹做了王后嘛,他就成了皇亲,作为国君的公族的亲戚了,所以他也受到重用了.
  画外音:历史上的春申君,是贵族后裔,他为了自己进一步得宠,在李园和他妹妹的蛊惑之下,春申君把李园的妹妹献给了楚考烈王,这可以说是春申君一生之中最大的败笔.这一事件不仅造成了楚国政权的更迭,也为春申君一家带来了满门抄斩的厄运.而这场改变楚国命运的灾难,原本是可以避免的,那么春申君为什么,最终还是走向了这条不归路呢?春申君在这个事件的处理,显示出他怎样的弱点呢?
  也就是在这个当口,楚考烈王病危,在楚考烈王病危的时候,有一个人去见春申君了,这个人见了春申君以后,一张口就说了三个问题,他说你有三个想不到.第一,你有想不到的福.第二,你有想不到的祸.第三,你有想不到的人.这三句话,把春申君说愣了,春申君不知道他在说什么,就问他,什么叫想不到的福呢?这个门客就对春申君说了,他说你想想,你所了二十五年楚国的相国,名义上相国,实际上你是楚王,你掌握了楚国的实权.现在楚王如果病故以后,太子太小,继承王位以后,实际上是你在掌权.你既可以辅佐这个幼子,你也可以把这个王位夺过来你自己当,这不是就是想不到的福吗.春申君又问了第二个了,那什么叫想不到的祸呢?他说你想想这个继承王位的人,实际上是你的孩子,据我所知李园豢养了一批刺客就等着谋杀你呢.楚考烈王一死,李园就会抢先入宫,等到你入宫的时候就会在宫里把你杀掉,这是你想不到的祸.第三,春申君就问他,还有什么叫意想不到的人呢?他说意想不到的人,就是我.我能给你解这个危难,怎么解呢?你把我送到王宫的卫队中间,去做个下层职务.楚王一去世,李园就入宫,李园一入宫,我就把李园给杀了,我把李园杀了,你啥事儿都没有了,这就是你意想不到的人,三个意想不到.春申君听完以后,大不以为然,他不相信.他说有两点,第一,李园是个很软弱的人,他做不了这种事.第二,我对李园很好,他不可能这么来杀我.结果这个门客,一见春申君不听他的忠言相告,就知道春申君会被杀,自己在这儿待着,也会受连累,然后连夜他就逃了.这个门客说完走了以后,只停了十七天,楚考烈王死了,考烈王一死,李园就入宫了,把刺客准备好,然后春申君也入宫,春申君一入宫,李园就让刺客把春申君给刺杀了.然后紧跟着,把春申君全家给满门抄斩,全杀了.《史记春申君列传》就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春申君把李园的妹妹送入宫,这件事已经足以说明,楚国政治的腐败了.我们讲楚国政治腐败了,春申君是楚国晚期最受重用的人,春申君被杀那一年,是公元前238年,也就是秦王嬴政九年,离秦王嬴政发动统一六国战争的公元前230年,只剩下八年时间,就在秦王嬴政发动统一六国战争的前八年,春申君被杀,你想想,春申君实际上是楚国最后一段时间,做了二十五年国相的一个人.这么一个人,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竟然不惜做出这样的事情.应当说,这是楚国用人上非常失败的一点.
  画外音: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在楚国末期大权独揽,生活奢靡,苟且偷安,无所作为,最后造成了楚国的政治腐败,楚国后期的统治者就沿着这样腐败的轨道,最终走向了灭亡.而这种腐败的局面,是有历史渊源的,从楚国历史上看有很多人才,都得不到使用,比如说热情来投的异邦人吴起,掺遭杀害.才华横溢,富有政治抱负的屈原,被贬抑.楚人李斯反而去异国他乡,为秦国的统一出谋划策.王立群教授认为,除了楚国的政治腐败之外,还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原因导致了楚国的灭亡.而这个原因,是当时六国所犯的一个通病,那么这个通病又是什么呢?
  楚国灭亡,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不明大势.所谓不明大势就是,不了解战国发展的大趋势,春秋时期的大趋势是争霸,所以有春秋五霸之说.战国时期的大趋势,就是统一.如果明白战国时期的大趋势的话,要么让楚国强大起来,让自身足够强大起来,由楚国统一天下.要么看清大势,把最强大的国家给抵制住.结果楚国没有强大起来,当时最强大的是谁呢?是秦,对秦应当怎么办呢?应当遏制.我们举两件事,可以看一看楚国的国君,是不是意识到这件事了.第一件事,邯郸之战,我们讲赵国灭亡,专门讲过邯郸之战,长平之战结束以后,秦国的大军就围住了邯郸,想把赵国一举灭掉,结果呢?由于平原君搬来了救兵,一个是信陵君,从魏国窃符救赵,一个是春申君派军队去救赵.结果赵国、魏国、楚国,三国联军把围攻邯郸的秦军打得大败而归.这是战国晚期的一次非常重大的战役,这个战役说明合纵的力量,还是相当强大的.而秦国战败以后,山东六国的国君最需要做的事情,是尽快联手对付秦国,一步一步削弱秦国,阻挡秦国各个击破六国.结果发生什么事情,燕国认为赵国的壮年人都死于长平,燕国去进攻赵国,赵国不修养生息,连续四年攻打燕国.魏国呢,也跟着去打燕国.楚国呢,楚国国君也不了解这个大势,楚国的国君趁机把鲁国给灭了.只有这么一个短暂的休息时间,就是秦国一来,大家赶快联手,应付一下秦国.秦国一退,然后这六国之间开始相互吞并,没有一国的国君是了解这个天下大势的.足于说明楚国的国君糊涂啊,不了解大趋势.我们再举一个例子,《史记春申君列传》还记载了一篇,非常长的上疏,这是一个楚国的使者给秦国,最后的那几位国君的某一位国君的一封上疏.它代表了当时楚国的一种观点,这封上疏的内容最重要的是两点,第一,伐楚不如善楚.就是你讨伐楚国,不如跟楚国联合起来.第二,灭楚不如灭韩、魏.你去灭楚国,不如你去灭韩、魏.这个上疏说穿了,最重要这么两点内容.但是这两点内容,实际上我们从两点内容可以看出来,这一封上疏很明显是嫁祸于人,希望秦国把这个矛头指向它国,韩国、魏国,你别打我这个楚国.这封上疏说明一点,没有战略眼光,只看到局部利益.楚国可能暂时免除了被破灭,但从长远上看,这个上疏只能够让秦国的国君更清楚地懂得,远交近攻的政策,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举这两个例子,邯郸之战以后,楚国灭了鲁国.我们又举了,所谓春申君的一封上疏,从这两点都可以看出来,楚国的国君不了解大势,只顾眼前利益.所以最终楚国在各种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灭亡了.楚国的灭亡意味着,秦王嬴政的统一战争,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