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5首古诗的文学常识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0 17:51:23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5首古诗的文学常识

诗五首》作者依次是: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龚自珍.
(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后称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附:略,参见第22课《五柳先生传》.
(2)《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附: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主要作品有:《客中作》、《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静夜思》、《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友人》、《登金陵凤凰台》、《月下独酌》、《清平调•其一》、《清平调•其二》、《清平调•其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春思》、《赠汪伦》、《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留别》、《关山月》、《子夜吴歌》、《长干行》、《蜀道难》、《长相思•其一》、《长相思•其二》、《行路难》、《玉阶怨》、《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怨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草堂.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主要作品:《望岳》、《饮中八仙歌》、《登高》、《江畔独步寻花》《曲江二首•其一》、《曲江二首•其二》、《曲江对酒》、《春望》、《登岳阳楼》、《春夜喜雨》、《佳人》、《兵车行》、《月夜》、《春宿左省》、《绝句》、《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蜀相》、《客至》、《野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八阵图》、《江南逢李龟年》等等.
杜甫7岁学诗,15岁名扬洛阳.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①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到江南和齐鲁进行两次长时间的游历.名作《望岳》便出自这一时期.②长安时期.从天宝五年至十四年,生活在长安的杜甫,对贵族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多有接触.《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名作出自这一时期.③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杜甫经历了各种磨难,目睹时局的动荡,对政治深感失望.著名的《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便出自这一时期.④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著名的成都草堂就建造于这一时期.
作品的思想内容:①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是贯穿杜诗的一根红线.“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便是很好的例证.②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交织在一起.这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诗句便可见一斑.③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和祸国殃民的罪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生动写照.④其它还有描写日常生活、写景抒怀、咏物怀古、赠友怀人、论诗题画等诗作.
艺术成就:①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②语言概括准确、凝练苍劲、通俗自然、丰富多彩;③“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④体裁的多样化.
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杜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表现为承继《诗经》、汉乐府以来的写实传统,博采古今众家之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昭示后世诗人;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后世诗歌中以诗论诗、用诗题画、用诗写日常生活、用诗代替奏疏信札,杜甫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所在地为轮台(现在新疆轮台),这首诗就写于此.判官,官名,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官吏的僚属.武判官,生平不详.京,这里指长安(现陕西西安).作者岑参,.
附:.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空旷荒凉、愁云惨谈的画幕上,诗人特别注意描绘了那面静止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衬映上,在色彩的调配上,这是多么奇特而又美丽的画面.岑参这一类诗都是色彩浓烈.气势奔放,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伟的塞外图景.
(5)《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清道光19年(1839).
附: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璱人,曾更名易简,字伯定,又名巩祚,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父亲皆有著述,母亲是著名学者段玉裁的女儿,爱好文学,妹妹也能写诗填词.龚自珍幼年时便才华横溢,外祖父段玉裁对他非常欣赏,并且在学业上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教诲.得天独厚的家庭条件,为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嘉庆二十三年(1818),龚自珍乡试中举,其后却屡试不第,直至道光九年(1829),始中进士.后宫至礼部主事.由于他个性傲岸,又好在诗文中伤时骂世,在官场中树敌颇多,因此一直沉郁下僚,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道光十九年(1839),厌倦了官场生活的龚自珍辞官归里,二十一年(1841),逝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龚自珍诗、词、文兼长,尤以诗文成就最高.著作有今人辑校的《龚自珍全集》十一辑本.
龚自珍在近代文学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诗文,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他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力图变革的思想,打破了清代思想界的沉闷局面,对近代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九编第一章第一节)
龚自珍诗今存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龚自珍文在当时比诗有名,词也很著名.龚集传世版本甚多,最初有《定庵文集》3卷、《余集》1卷,附《少作》1卷,道光三年自刻本.《己亥杂诗》亦有道光十九年自刻本.龚自珍去世后第二年,魏源所辑《定庵文录》12卷,后有《定庵文集》3卷、《续集4卷,同治七年吴煦刻本.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⑵,二十三年弃置身⑶。
  怀旧空吟闻笛赋⑷,到乡翻似烂柯人⑸。
  沉舟侧畔千帆过⑹,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⑺。
作品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

全部展开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唐)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⑵,二十三年弃置身⑶。
  怀旧空吟闻笛赋⑷,到乡翻似烂柯人⑸。
  沉舟侧畔千帆过⑹,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⑺。
作品译文
  巴山楚水一片荒远凄凉,二十三年来,我被朝廷抛弃在那里。回到家乡,熟悉的人都已逝去,只能吟着向秀闻笛时写的《思旧赋》来怀念他们,而自己也成了神话中那个烂掉了斧头的人,已无人相识,真令人恍如隔世啊。我如同一艘沉船,新贵们好比千帆竞渡,飞驰而过,又如一棵病树,眼前都是万木争春,生机盎然。今天听到你为我歌唱的那一曲,就凭借这杯美酒重新振作起精神吧。[1]
创作背景
公元826年(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被罢为和州刺史上任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盘桓半月,然后结伴北上。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写了一首《醉赠刘二十八使君》送给刘禹锡。诗中云“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禹锡的这首诗就为酬答白居易,着重抒发这特定环境中思想感情。[2]
作品鉴赏
“乐天”,白居易的表字。“见赠”指白居易赠给作者的诗。刘禹锡这首酬答诗,接过白诗的话头,着重抒写这特定环境中自己的感情。白的赠诗中,白居易对刘禹锡的遭遇无限感慨,最后两句说:“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一方面感叹刘禹锡的不幸命运,另一方面又称赞了刘禹锡的才气与名望。大意是说:你该当遭到不幸,谁叫你的才名那么高呢!可是二十三年的不幸,未免过分了。这两句诗,在同情之中又包含着赞美.显得十分委婉。因为白居易在诗的末尾说到二十三年,所以刘禹锡在诗的开头就接着说:“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自己谪居在巴山楚水这荒凉的地区,算来已经二十三年了。一来一往,显出朋友之间推心置腹的亲切关系。接着,诗人很自然地发出感慨道:“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白居易的赠诗中有“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这样两句,意思是说同辈的人都升迁了,只有你在荒凉的地方寂寞地虚度了年华,颇为刘禹锡抱不平。对此,刘禹锡在酬诗中写道:“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他从白诗中翻出这二句,反而劝慰白居易不必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这两句诗意又和白诗“命压人头不奈何”、“亦知合被才名折”相呼应,但其思想境界要比白诗高,意义也深刻得多了。二十三年的贬谪生活,并没有使他消沉颓唐。正像他在另外的诗里所写的“莫道桑揄晚,为霞犹满天”他这棵病树仍然要重添精神,迎上春光。因为这两句诗形象生动,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正因为“沉舟”这一联诗突然振起,一变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尾联便顺势而下,写道:“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意思是说,今天听了你的诗歌不胜感慨,暂且借酒来振奋精神吧!刘禹锡在朋友的热情关怀下,表示要振作起来,重新投入到生活中去。表现出坚韧不拔的意志。诗情起伏跌宕,沉郁中见豪放,是酬赠诗中优秀之作。[2]
  思想感情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心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赤壁》(作者: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诗意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编辑本段
写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二○八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认为周瑜胜利于侥幸,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对国家兴亡的慨叹。有情有致。
作品鉴赏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这里的铜雀台,让人不禁联想到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如此蕴藉,实在令人佩服。
艺术特色
  从艺术上看,诗人杜牧在前两句用了以假作真的虚托手法,这是唐代诗人写诗作文的常用手法,这就好比写当朝的人或事而假借于前朝的人或事来写;还有诗中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诗的后两句写战争的胜负时,作者并未点破,而是通过大小乔这两个具有特殊身份的女子命运来表达设想中东吴败亡的结局,真可谓以小见大,别出心裁。试想,若东吴前国主和当朝主帅之妻均已被曹军掳去铜雀台,那战争的结局不言自明,这就使得全诗既生动形象,又含蓄蕴藉,富有情致。
过零丁洋
  (南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全诗概括了作者一生中的重大事件,融合叙事与言志,慷慨悲凉,感人至深。
  2.诗歌前面六句渲染了忧愤悲苦的情调,结尾两句转而谱写出激情慷慨的绝唱,这样的情调转换收到了震撼人心、感天动地的效果
语句分析及译文
语句分析
  首联:本诗前两句应连起来理解,叙述的是诗人的生平经历。
  首联中“辛苦”、“寥落”写出了这两件事给作者的感受
  “辛苦”句:追述早年身世及为官以来的种种辛苦。
  “山河”句:以对偶和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现了风雨飘摇的政治形势,说明国家局势和个人命运都已经难以挽回。
  “身世”就是说人生经历 。
  “零丁”句:孤苦无依的样子,慨叹当前处境以及自己的孤军勇战、孤立无援。诗人被俘后,被囚禁于零丁洋的战船中。 惶恐和零丁两个词巧妙地运用了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抒发了诗人的惶恐不安和孤苦伶仃。
译文
  《过零丁洋》我一生的辛苦遭遇,都开始于一部儒家经书;从率领义军抗击元兵以来,经过了四年的艰苦岁月,
  祖国的大好河山在敌人的侵略下支离破碎,就像狂风吹卷着柳絮零落飘散;
  自己的身世遭遇也动荡不安,就像暴雨打击下的浮萍颠簸浮沉。想到前兵败江西,(自己)从惶恐滩头撤离的情景,那险恶的激流、严峻的形势,至今还让人惶恐心惊;
  想到去年五岭坡全军覆没,身陷敌手,如今在浩瀚的零丁洋中,只能悲叹自己的孤苦伶仃。
  自古人生在世,谁没有一死呢?
  为国捐躯,死得其所,(让我)留下这颗赤诚之心光照青史吧!
  诗作鉴赏
  这是一首永垂千古的述志诗。诗的开头,回顾身世。意在暗示自己是久经磨炼,无论什么艰难困苦都无所畏惧。接着追述战斗生涯:在荒凉冷落的战争环境里,我度过了四年。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兴亡联系在一起了。三四句承上从国家和个人两个方面,继续抒写事态的发展和深沉的忧愤。这一联对仗工整,比喻贴切,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诗人的遭遇。国家民族的灾难,个人坎坷的经历,万般痛苦煎熬着诗人的情怀,使其言辞倍增凄楚。五六句喟叹更深,以遭遇中的典型事件,再度展示诗人因国家覆灭和己遭危难而颤栗的痛苦心灵。结尾两句以磅礴的气势收敛全篇,写出了宁死不屈的壮烈誓词,意思是,自古以来,人生哪有不死的呢?只要能留得这颗爱国忠心照耀在史册上就行了。
  这句千古传诵的名言,是诗人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的一曲理想人生的赞歌。全诗格调沉郁悲壮,浩然正气贯长虹,确是一首动天地、泣鬼神的伟大爱国主义诗篇。
鉴赏三
文天祥雕像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作者在面临生死关头,回忆一生,感慨万千。他抓住了两件大事,一是以明经入仕,二是「勤王」。以此两端起笔,极好地写出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心境。"干戈寥落",是就国家整个局势而言。据《宋史》记载,朝廷徵天下兵,但像文天祥那样高举义旗为国捐躯者寥寥无几。作者用"干戈寥落"四字,暗含着对苟且偷生者的愤激,对投降派的谴责!
    以上六句,作者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至,哀怨之情汇聚为高潮,而尾联却一笔宕开:“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情调收束全篇,表现出他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结尾的高妙,致使全篇由悲而壮,由郁而扬,形成一曲千古不朽的壮歌。本句中作者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为国家安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作者简介
创作背景
  《潼关怀古》是张养浩晚年的代表作,也是元散曲中思想性、艺术性完美结合的名作。在他的散曲集《云庄乐府》中,以[山坡羊]曲牌写下的怀古之作有七题九首,其中尤以《潼关怀古》韵味最为沉郁,色彩最为浓重。
  张养浩为官清廉,爱民如子。他隐居后,决意不再涉仕途,但听说重召他是为了赈济陕西饥民,就不顾年事已高,毅然应命。他命驾西秦过程中,亲睹人民的深重灾难,感慨叹喟,愤愤不平、遂散尽家财,尽心尽力去救灾,终因过分操劳而殉职。他死后,“关中之人,哀之如先父母”(《元史·张养浩传》)。《潼关怀古》便写于应召养关中的途中。
编辑本段
作品鉴赏
  本散曲由潼关而怀古,表达了对广大人民的同情。“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道出了全文的主旨,揭示了统治者压迫人民的本质。
简述
  张养浩赴陕西途中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了这一抒情名篇。前三句写登临潼关所见,由远至近,既是写景也是抒情,含蓄地表达了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聚”和“怒”写出了山河的动态与灵性,将山的雄伟与水的奔腾之势勾勒出来,有力地烘托了作者吊古伤今的悲愤伤感之情。“望西都”四句点题怀古,面对昔日帝都的遗址,作者展开充分的想像,突出了历史的变迁。最后两句一语道破封建社会朝代兴亡的本质。从历史的变革中,从兴亡的对比里,作者把人民的悲惨命运揭示出来,既是历史的概括,也是现实的反映,深化了全曲的思想内容。
  诗人站在潼关要塞的山道上,眼前是华山群峰,脚下是黄河急流,河水在峡谷中奔腾着,咆哮着,就像暴怒疯狂的兽群。群峰高低参差地簇拥着,攒动着,仿佛集合到这里来接受检阅。潼关,雄伟险要的潼关,古来兵家必争之地的潼关啊!
  想起古代,诗人不禁向西方望去。潼关以西三百里,便是西京长安,从秦汉到隋唐,好几个朝代在那一带建过都。落日苍茫之中,诗人一无所见,却在脑海里浮现出一座座巍峨壮观的古都,一座座富丽堂皇的宫殿,多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曾在那里龙争虎斗,威震一时,然而如今踪影全消,剩下来的只有黄土一片。西望长安,真叫人彷徨不止啊!
  诗人只是为“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不,他最伤心的是历代人民。无论秦汉,无论隋唐,尽管改朝换代,人民的苦难却从来没有消除过。“兴,百姓苦;亡,百姓苦!”这是对几千年历史一针见血的总评。
  这首散曲,从潼关要塞想到古都长安,又从古都长安想到历代兴亡,地域远近数百里,时间上下千余年,思绪驰骋纵横,最后归结为“百姓苦”一句,反复咏叹,兼有山水诗的意境和历史家的眼光。
文学背景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宋朝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且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种新兴的体裁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戏曲,另一种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便于清唱,包括套曲和小令。套曲由若干曲子组成,小令以一支曲子为独立单位。小令以一支为限,如果两三支合为一个单位,叫做带过曲。课题的《山坡羊》都是标有题目的小令。
中心思想
  作者这时正行进在潼关的路上,峰峦、波涛都是亲眼见到,“如聚”“如怒”都染上了作者的感情色彩。作者心情不愉快(意踌躇)的原因是:灾难频繁,百姓受苦。
  这首小令是元文宗天历年间,关中大旱,张养浩被征召任陕西行台中丞,在他赴任途中经过潼关时触发了追念古代情怀而作的,表现了作者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和同情。 这支流传的小令,以深邃的历史眼光揭示出一条颠扑不破的真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即不管封建王朝如何更迭,在他们的争城夺地的战争中蒙受灾难的,还是那些无辜的老百姓。它像一支高烧的红烛,照亮了人们的眼睛,使之认识到象征封建政权的宫阙,它的兴建是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垒起来的;它的倒塌也有无数老百姓的白骨做了它的殉葬品。这便是它所闪耀的思想光辉。至于铸辞精当,造型生动,有强烈的抒情色彩乃其余事。
  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把潼关的地形与历史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寓情于景,触景生情,以潼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发出一声沉甸甸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的千古奇叹。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写法理解
  本篇在写法上层层深入,由写景而怀古,再而议论。意蕴深邃,感情沉郁,雄浑苍茫的景色、真挚深沉的情感和精辟的议论三者完美结合,使得全曲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这首散曲字里行间充溢着历史的沧桑感和时代感,既突现了怀古诗的特色,又别具沉郁风格。
背景材料
  1张养浩能诗,尤长于散曲,是元代著名的散曲家。其散曲多写田园隐逸生活,对社会也有所触及,著有《云庄休居自适小乐府》一卷,主要是归隐期间的作品,反映了乐于隐居思想,有时也流露出对官场的不满。晚年目击人民的苦难,写了一些揭露社会黑暗、同情民生疾苦的作品,格调较高。这首《山坡羊·潼关怀古》就是其中之一。
  2.《山坡羊·潼关怀古》是作者路过潼关时写的。《元史·张养浩传》说:“天历二年,关中大旱,饥民相食,特拜张养浩为陕西行台中丞。登天就道,遇饥者则赈之,死者则葬之。”张养浩在“关中大旱”之际写下了这首《山坡羊》。
艺术特色
  ①以动写静,赋予物以波涛汹涌的气势。
  ②情景交融,情由景生。 小令结构严谨,层次清楚,形象鲜明,气势雄浑,立意深远。读罢小令仿佛使人看到诗人遥望长安,凭古吊今,关心人民疾苦的形象。从思想性和艺术性来看,在元代散曲中不是少见的。
  3虚实结合 写出了当时潼关的地理特点,用一个聚 怒,把华山的重岩叠嶂,黄河的波涛翻滚,回顾历史,感叹历史的兴衰更迭,把眼前的胜景和潼关的历史巧妙的结合起来,以胜景的不变来衬托历史的多变,以潼关来做历史的见证来揭示封建统治者以为个人的利益的争夺,给人们带来了苦难,抒发了作者对百姓的同情
 后世影响
《过零丁洋》作者文天祥,这首诗是他在1279年正月过零丁洋时所作。诗中概述了自己的身世命运,表现了慷慨激昂的爱国热情和视死如归的高风亮节,以及舍身取义的人生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最高表现。
  为气贯长虹、启迪后世的名篇,尤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爱国志士和广大民众。自"五四运动"以来到抗日战争,在中国本土,在南洋和海外各地,无论是文学创作、戏剧演出、歌曲传唱中,经常可以看到《过零丁洋》等篇,激励民族情愫的呐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节操,文学上的挚情文采都有深刻的启发和广远的影响。
创作背景
端宗继位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赵昰在福州登位,改元景炎,是为端宗。广王晋封为卫王。文天祥担任枢密使兼都督诸路军马。文天祥在南剑州(今福建南平)开督府,福建、广东、江西的许多文臣武将、地方名士、勤王军旧部纷纷前来投效,文天祥又派人到各地招兵筹饷,很快组成了一支督府军,规模、声势都比去年的江西勤王军大得多。但是,朝中大臣不能同心同德对付敌人,成为抗元军事行动的一大隐患。
流亡政府
  德祐二年十月,朝廷命文天祥出兵汀州(今福建长汀),不幸战斗失利。在元军的攻击下,南剑州也落入敌手,行都福安(即福州)失去屏障。丞相陈宜中、枢密副使张世杰惊惶失措,急忙护送端宗和卫王登舟入海,以避兵锋。福安府随即陷落,南宋小朝廷从此成为海上的流亡政府。
赣南奏捷
  景炎二年(1277年)初,元军进逼汀州,文天祥退却到广东梅州(今广东梅州)。经过整顿,五月间又从梅州出发,打响了收复江西的战役。在文天祥的领导下,江西的抗元军事行动进行得如火如荼。各方义军配合督府军作战,分别夺回会昌、雩都、兴国,分宁、武宁、建昌三县豪杰,以及临川、洪州、袁州、瑞州的义兵都来请求督府节制。文天祥统一部署,挥师席卷赣南,收复了大片土地。
兵败被俘
  景炎二年八月,元军发起大规模的进攻。督府军由于没有作战经验和严格训练,战斗力不强,在元军骑兵猛烈的冲击下,惨淡收场,文臣武将或牺牲,或被捕,文天祥一家只剩下老少三人。虽然文天祥受着国破家亡和妻离子散的巨大打击,但没有动摇其抗元意志。他带兵入粤,在潮州、惠州一带继续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十二月二十日,文天祥不幸在五坡岭被一支偷袭的元军俘获。他吞下二两脑子(即冰片)自杀,但药力失效,未能殉国。
过零丁洋
  元朝的元帅张弘范率水陆两路军队直下广东,要彻底消灭南宋流亡政府。文天祥被他们用战船押解到珠江口外的伶仃洋(今属广东省)。张弘范派人请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当然坚拒写招降书,但写了一首七言律诗,表明自己的心迹。
 尾联表达的思想感情
  主旨
  本诗作者通过回忆自己抗元的艰辛经历,表达了忧国之痛和愿意以死明志,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使人荡气回肠,让人心怡神往。既表达了自己誓死不屈元朝的想法,又表明了要忠心耿耿、要时刻想着自己的国家与人民们的意愿。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北宋】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què),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cháng)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心思想
  这首词借对中秋之夜月景的描绘和想象,寄托了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情,表达出词人不为失意和离别所苦的旷达胸襟。
  写作背景
苏轼  这首词是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密州时所作。这一时期,苏轼因为与当权的变法者王安石等人政见不同,自求外放,辗转在各地为官。他曾经要求调任到离苏辙较近的地方为官,以求兄弟多多聚会。到密州后,这一愿望仍无法实现。这一年的中秋,皓月当空,银辉遍地,与胞弟苏辙分别之后,转眼已七年未得团聚了。此刻,词人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于是乘酒兴正酣,挥笔写下了这首名篇。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很明显,这首词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一方面,说明作者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当时虽已41岁,并且身处远离京都的密州,政治上很不得意,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了信心;另方面,由于政治失意,理想不能实现,才能不得施展,因而对现实产生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不过,贯穿始终的却是词中所表现出的那种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译文
  明月什么时候出现的?(我)端着酒杯问青天。不知道天上的神仙宫阙里,今夜是哪一年哪一日。
  我想乘御着清风回到天上(好像自己本来就是从天上下到人间来的,所以说“归去”)
  我又恐怕来到玉石砌成的美丽月宫,自己在高空中经受不住寒冷(传说月中宫殿叫广寒宫)。
  在浮想联翩中,对月起舞,清影随人,仿佛乘云御风,置身天上,哪里比得上在人间!
  月儿转过朱红色的阁楼,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
  明月不该对人有什么怨恨,却为何偏偏要在亲人离别之时又圆又亮?
  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也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自己思念的人健康长寿,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亮。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元)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收起

一楼高手,佩服、佩服
让你抢先回答了

《诗五首》作者依次是: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龚自珍。
(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后称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附:略...

全部展开

《诗五首》作者依次是:陶渊明、李白、杜甫、岑参、龚自珍。
(1)《饮酒》选自《陶渊明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写于作者辞官归隐之后。作者陶渊明(约365~427),又名潜,字元亮,浔阳柴桑(现在江西省九江市)人,东晋著名诗人。后称靖节先生。陶渊明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附:略,参见第22课《五柳先生传》。
(2)《行路难》选自《李太白全集》(中华书局1977年版)。“行路难”是乐府古题,李白以此为题写了三首诗,这里选的是第一首。
附: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附近),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碎叶。(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
他的一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飘荡四方的流浪生活。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而后,他第一个真正能够广泛地从当时的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吸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高而形成他的独特风貌。他具有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磅礴雄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调张籍》)。有《李太白集》。
主要作品有:《客中作》、《秋登宣城谢朓北楼》、《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静夜思》、《将进酒》、《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友人》、《登金陵凤凰台》、《月下独酌》、《清平调•其一》、《清平调•其二》、《清平调•其三》、《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春思》、《赠汪伦》、《梦游天姥吟留别》、《金陵酒肆留别》、《关山月》、《子夜吴歌》、《长干行》、《蜀道难》、《长相思•其一》、《长相思•其二》、《行路难》、《玉阶怨》、《赠孟浩然》、《渡荆门送别》、《怨情》、《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诗中的茅屋即指草堂。
附: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县),是著名诗人杜审言的孙子。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759),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有《杜工部集》传世。
主要作品:《望岳》、《饮中八仙歌》、《登高》、《江畔独步寻花》《曲江二首•其一》、《曲江二首•其二》、《曲江对酒》、《春望》、《登岳阳楼》、《春夜喜雨》、《佳人》、《兵车行》、《月夜》、《春宿左省》、《绝句》、《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蜀相》、《客至》、《野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宿府》、《阁夜》、《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咏怀古迹五首•其四》、《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八阵图》、《江南逢李龟年》等等。
杜甫7岁学诗,15岁名扬洛阳。20岁以后可分为四个时期:①漫游时期。从玄宗开元十九年(731)至天宝四年(745),到江南和齐鲁进行两次长时间的游历。名作《望岳》便出自这一时期。②长安时期。从天宝五年至十四年,生活在长安的杜甫,对贵族和下层人民的生活多有接触。《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后出塞》、《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名作出自这一时期。③任职左拾遗与流亡时期。从肃宗至德元年(756)至乾元二年(759),杜甫经历了各种磨难,目睹时局的动荡,对政治深感失望。著名的《北征》、“三吏”(《新安吏》、《潼关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便出自这一时期。④漂泊西南时期。从肃宗上元元年(760)至代宗大历五年(770),杜甫过着漂泊不定的生活,著名的成都草堂就建造于这一时期。
作品的思想内容:①对人民的深切同情是贯穿杜诗的一根红线。“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便是很好的例证。②爱国思想和忠君思想交织在一起。这从“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等诗句便可见一斑。③揭露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和祸国殃民的罪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便是生动写照。④其它还有描写日常生活、写景抒怀、咏物怀古、赠友怀人、论诗题画等诗作。
艺术成就:①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②语言概括准确、凝练苍劲、通俗自然、丰富多彩;③“沉郁顿挫”的诗歌风格;④体裁的多样化。
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杜甫的诗歌在文学史上有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表现为承继《诗经》、汉乐府以来的写实传统,博采古今众家之长并形成自己独特的诗歌风格昭示后世诗人;开拓了诗歌的表现领域,后世诗歌中以诗论诗、用诗题画、用诗写日常生活、用诗代替奏疏信札,杜甫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人物。
(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选自《岑参集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岑参任安西北庭节度判官,军府所在地为轮台(现在新疆轮台),这首诗就写于此。判官,官名,是节度使、观察使一类官吏的僚属。武判官,生平不详。京,这里指长安(现陕西西安)。作者岑参,。
附:岑参(约715~770)唐代诗人,原籍南阳(今属河南新野),迁居江陵(今属湖北)。荆州江陵(湖北江陵)人,去世之时56岁,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其诗歌富有浪漫主义的特色,气势雄伟,想象丰富,色彩瑰丽,热情奔放,尤其擅长七言歌行。
岑参出身于官僚家庭,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于同代的高适齐名并与高适并称“高岑”。他父亲两任州刺史,但却早死,家道衰落。他自幼从兄受书,遍读经史。二十岁至长安,献书求仕。求仕不成,奔走京洛,漫游河朔。744年(天宝三载)也就是三十岁时中进士,授兵曹参军。749年(天宝八载),充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751年回长安。754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乱后,757年(至德二载)才回朝。前后两次在边塞共六年。他的诗说:“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也知边塞苦,岂为妻子谋。”(《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又说:“侧身佐戎幕,敛任事边陲。自随定远侯,亦着短后衣。近来能走马,不弱幽并儿。”(《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可以看出他两次出塞都是颇有雄心壮志的。他回朝后,由杜甫等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766年(大历元年)官至嘉州刺史,世称岑嘉州。以后罢官,客死成都旅舍。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在空旷荒凉、愁云惨谈的画幕上,诗人特别注意描绘了那面静止的红旗。在整个背景和个别事物的衬映上,在色彩的调配上,这是多么奇特而又美丽的画面。岑参这一类诗都是色彩浓烈。气势奔放,呈现出一幅幅奇异而又壮伟的塞外图景。
(5)《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全集》(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龚自珍(1792~1841),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现在杭州市)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是近代启蒙思想的先驱。《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写于己亥年,即清道光19年(1839)。
附:龚自珍(1792~1841),字尔玉,又字璱人,曾更名易简,字伯定,又名巩祚,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出生于仕宦之家,祖父、父亲皆有著述,母亲是著名学者段玉裁的女儿,爱好文学,妹妹也能写诗填词。龚自珍幼年时便才华横溢,外祖父段玉裁对他非常欣赏,并且在学业上给予了悉心的指导和教诲。得天独厚的家庭条件,为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嘉庆二十三年(1818),龚自珍乡试中举,其后却屡试不第,直至道光九年(1829),始中进士。后宫至礼部主事。由于他个性傲岸,又好在诗文中伤时骂世,在官场中树敌颇多,因此一直沉郁下僚,难以在政治上有所作为。道光十九年(1839),厌倦了官场生活的龚自珍辞官归里,二十一年(1841),逝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龚自珍诗、词、文兼长,尤以诗文成就最高。著作有今人辑校的《龚自珍全集》十一辑本。
龚自珍在近代文学史上是承前启后的人物。他的思想和诗文,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梁启超说:“晚清思想之解放,自珍确有功焉。光绪间所谓新学家者,大率人人皆经过崇拜龚氏之一时期。”他对社会弊端的批判和力图变革的思想,打破了清代思想界的沉闷局面,对近代社会转型产生了深远影响。(北师大:《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九编第一章第一节)
龚自珍诗今存600多首,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龚自珍文在当时比诗有名,词也很著名。龚集传世版本甚多,最初有《定庵文集》3卷、《余集》1卷,附《少作》1卷,道光三年自刻本。《己亥杂诗》亦有道光十九年自刻本。龚自珍去世后第二年,魏源所辑《定庵文录》12卷,后有《定庵文集》3卷、《续集》4卷,同治七年吴煦刻本。1959年王佩□校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本《龚自珍全集》。
希望帮助到你,若有疑问,可以追问~~~
祝你学习进步,更上一层楼!(*^__^*)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