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想不想做官孔子做官的目的是什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06:01:34

孔子想不想做官
孔子做官的目的是什么

确切地说,孔子一生只做过一次官.即鲁定公九年至十三年,先后在鲁国担任中都宰、司空、大司寇等要职,期间还担任过相当于临时宰相的职务.此时孔子已经五十多岁了.之前,于鲁昭公十年至十一年(孔子二十至二十一岁),担任过 “乘田吏”和“委吏”之类的小官,据史料记载干得还很不错.但那只属于处理具体事务的小吏,根本算不上是官.离开鲁国之后,孔子曾经在卫国和陈国出仕,但只是拿着俸禄以备咨询的“顾问”而已,别说政绩,连具体的官名都没有留下.此外,在齐国和楚国,孔子都受到了国君的尊重并几乎受到重用,但是由于各国贵族和当权者(齐相晏婴、楚令尹子西)的反对,最终都是抱憾而归.
虽然在鲁国执政期间“鲁国几兴”,但孔子的治国理念是要复兴周道,尊崇周礼,应该说这种守旧的观念在当时是行不通的.被司马迁和孔门弟子们大肆渲染的“夹谷之会”,也不过是为日趋没落的鲁国在外交上争回点面子罢了.但是探究孔子的为官之道,我们可以想见他伟大的人格.这种高贵的人格即使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也显得那么稀有、那么珍贵、那么耐人寻味.
孔子为官不求官.了解孔子行踪的人说:观孔子一生,其周游列国而往来奔走,目的不就是为了求得一官半职吗?不然,政治家的社会责任感和热衷功名利禄完全是两回事.作为政治家的孔子,有心济世而志向远大,一直在寻求一个能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机会,“我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孔子为官,始终恪守着一条道义上的底线:“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因此,当“僭离于正道”的鲁国君臣沉溺酒色、不理朝政之时,正直的孔子弃高官厚禄如蔽履,毅然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孔子曾声言“鸟能择木,木岂能择鸟乎!”,表明自己决不为不义之人所用的态度.孔子一心要改变这个“礼崩乐坏”的社会,他把为官作为自己拯救社会、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机遇,而不是升官发财的途经.这样的官,这样的境界,古往今来能有几人?
孔子为官不媚上.大凡步入仕途的人,无不四处奔波,求神拜佛,削尖脑袋往上爬,养成了官场上奴颜媚骨的习性.孔子不求官,自然就无需媚上.翻遍史料,我们从来没有发现孔子为达到自己升官发财的目的,对上级领导投其所好、溜须拍马的媚态(这与孔子倡导的“礼”无关).季氏是鲁国的最高执政官,孔子能否得到重用全在季氏一句话.然而,不过是在自家家庙僭用了天子礼仪(八佾舞于庭),孔子却小题大做,说什么“是可忍,孰不可忍”;季康子问政,孔子答曰:“政就是正.你自己带头行得正,谁还敢不正(政者,正也.予帅以正,孰敢不正)”;季康子忧虑盗贼猖獗,求教与孔子,答曰:“如果你们当权者不那么贪婪,就是奖赏也没有人去行窃(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虽然说的都是大实话,却句句都戳人肺管子.卫灵公要兴兵打仗,求教孔子军旅方面的事,这可是足以让很多人荣耀并为之激动一阵子的事啊!谁知老夫子却一摇头:“打仗的本事,我没学过(军旅之事,未之学也)”,全然不顾这个小国曾经为自己“俸粟六万”.实际上孔子精通六艺,军事方面的事自然不在话下,冉有曾说“军旅之事,学之于孔子”.卫出公打算请孔子出山执政,孔子竟言执政首先要端正名份(必也正名).因卫出公即位不合礼法,按照孔子的观点,卫出公势必要将王位交给自己流亡在外的父亲,哪个王爷肯干这样的傻事!
我们可以设想,假若孔子识时务,不固执己见,对上级领导的指示坚决贯彻落实,把上级领导的事情(无论公私)当成自己的事情来办.再加上孔子的过人才华,荣华富贵岂不唾手可得?!
孔子为官做实事.按说五十多岁了,好不容易混个司空、司寇之类的大官,吃穿不愁,衣食无忧,与国君和大夫们好好交往、多多应酬,舒舒服服过自己的日子岂不美哉.其实,只要听“三桓”的话,维护这些当权者的利益,孔子的晚年生活完全可以是另一个样子.至少不用曹宋遇险,陈蔡绝粮,“累累若丧家之狗”.孔子究竟如何处理政务,史料上没有详细记载,想来应该做了些利国利民的好事吧.不然,怎么会引起强邻齐国的担忧呢(齐大夫曰“鲁用孔丘,其势危齐“).然从有限的记载来看,孔子的官做得的确实在:为了维护鲁君的利益,堕三都以抑制三桓的势力;诛杀乱政者少正卯;夹谷之会,更是文武兼施,尽挫齐国的锐气,也算是为日趋没落的鲁国注入了一股活力.就是在客居卫、陈以及晚年居鲁以备顾问期间,也是针砭时弊,直言相谏,导人向善,决不尸位素餐
孔子为官不敛财.按说孔子在鲁国作过“俸粟六万”的大官(年薪六万斗小米,相当于省部级以上的待遇),在卫、陈等国虽无实职,但也是国君、贵人们的座上客,顾问费总不会太少吧.然孔子的确是家无余财!鲁哀公十二年,孔子唯一的儿子孔鲤死了,其丧礼“有棺而无椁”,已足见其生活的窘迫.鲁哀公十四年,最钟爱的学生颜回死了,孔子十分悲伤(子哭之恸),然终不能为生活贫困的颜路(颜回父)提供点经济帮助.那么孔子历年的俸禄都到哪去了呢?
笔者百思不得其解,姑妄猜之:孔子的俸禄都用来办教育了!何以见得?史传孔子有弟子三千人,留下名姓者七十多人.遍观孔门弟子,出身高门的似乎只有南宫敬叔一人.子贡应出身商家,“不受命而货殖焉臆则屡中”,是个会做生意的大款,应该不缺钱花.那么,其他学生呢?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父子二人穷困不堪;原宪“匿于穷巷”,终生潦倒,老同学来做客也只能以破衣烂冠相见;冉耕有病无医;公冶长无罪被囚;冉雍“父为贱人”;樊迟学稼学圃.这些记载似乎证明,孔门弟子连吃饭都成问题.孔子是我国平民办学第一人,所收弟子多来自社会底层,入门费仅“束修”而已.而其周游列国期间,身边弟子少则十几,多则几十人.这些穷弟子自然构成了一个不小的消费人群:车马费、伙食费、书本费、交际费应该主要出于孔子原本并不富裕的私囊.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加之晚年闭门修书,足以将孔子那点积蓄掏空.也正是基于其伟大的人格,孔子死后,众弟子待之以父礼,为之守庐、服丧三年.
孔子死后,孔门弟子曾参、有若、子夏、子游、子张等皆以教书育人知名,出仕为官的很少.孔子的思想经弟子传播、发扬,不仅改变了当时的社会,也改变了两千多年来的中国.
大哉孔子,足令天下为官之人尽汗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