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读肖邦故园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6 04:15:52 作文素材
读肖邦故园有感作文素材

篇一:我看《肖邦故园》

我看《肖邦故园》

作者:马寅

来源:《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2013年第12期

《肖邦故园》,顾名思义,是通过故园的描写,表现肖邦的爱国精神。肖邦曾经说过:“音乐没有国界,但音乐家却有他的祖国。”肖邦弹钢琴,肖邦爱国。他拒绝接受沙皇颁授的俄国国籍,拒绝接受沙皇授予的“沙皇御用钢琴家”的称号,拒绝为侵略者演奏。肖邦故园因肖邦、肖邦的音乐而举世闻名,作者伊瓦什凯维奇怀着对肖邦无限的崇敬之情,游访了肖邦故园。作者以肖邦故园为切入点,描写了故园优美的自然景色,揭示肖邦音乐与故园及祖国的关系,表达了肖邦对故园的热爱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

1849年10月17日,肖邦病逝于巴黎。临终前,他嘱咐亲人把他的心脏运回波兰,以安慰他那颗赤子之心。人们将其安置在华沙的圣十字教堂,这是当时对肖邦的最高礼遇。为纪念这位伟大的爱国音乐家,波兰自1927年起,每五年在首都华沙举行一次“国际肖邦钢琴作品比赛”,这是国际上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钢琴比赛之一。肖邦虽是一个浪漫主义音乐家,但对于波兰的意义非同一般,他的头像被印在波兰纸币上,被认为是波兰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的象征。现在,他的故居也成为了波兰人们朝拜的圣地,也成为了每一个去华沙的游客必去瞻仰的景观。

作者伊瓦什凯维奇在《肖邦故园》中写到:“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这句议论,看似无理,实为文章总纲:肖邦的故园,是怎样成就肖邦的艺术成就的。正如中国国人所谓的“地灵人杰”、“钟灵毓秀”一样。《肖邦故园》大部分在描写肖邦故乡的自然景色,但主题却在肖邦,在肖邦的音乐与故园、祖国的关系,在肖邦的爱国情怀。这里的“故居”已不再是几间具体的小屋,而是具有一个无形的、抽象的象征;“故园”也不再是实在的“故园”,它是人们的精神家园。

语文教材是语文学科最重要的辅助工具,按编写者的意图,所选课文要达到“知情意”的统一,陶冶学生情感。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语文教科书也时有不足之处,《肖邦故园》就有些瑕疵。

首先,《肖邦故园》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三专题一“江山多娇”里的一篇。“江山多娇”专题,源于毛泽东《沁园春·雪》“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即祖国美好的大好江山,使得无数英雄豪杰为之而奋斗、而献身,作为国人,要热爱祖国。

“江山多娇”专题中的《祖国山川颂》及《长江三峡》都能表现这一点,唯独《肖邦故园》主要描写了肖邦的故居,从而侧面表现出肖邦的人格品质。虽然肖邦很爱国,但笔者以为,这个故居还承担不起“江山多娇”的专题,即使说运用以小见大手法,也较为别扭。同时,这也不

是《肖邦故园》这篇散文表达给读者的主要思想。因此,笔者认为编者在选编这篇课文时,没有考虑到这一点。

其次,《肖邦故园》一开始,描写了肖邦故园的美丽景色,其后也不时穿插着对故园的描写,其实,这是借故园来衬托肖邦个人的人格魅力。肖邦的音乐,是他身上“那点最美好的东西”,也正是其人格的美好最大体现。肖邦的确很爱国,但这只是肖邦的个人品质。如果把这个个人品质跟祖国江山(对祖国的歌颂)联系在一起,似乎太过牵强,不切题,甚或偏题。 最后,文章原作者是波兰作家雅·伊瓦什凯维奇,《肖邦故园》是由外文翻译过来的。而对译文而言,译者的翻译功底是很重要的,包括译者的文风、思想、语言修辞等。笔者认为这篇译文并非是最好的版本。语文教科书所选之文章,应该尽量选名家译本。好的翻译家,不会采取简单的文字对译,而是融入了自己的思想、理解、语言、文辞等等,再现汉语的表达习惯。像傅雷、巴金、查良铮、叶君健、王道乾等名家翻译的作品,往往都是把自己的灵魂融入其中的,表现了翻译大家的文学功力。

一位翻译家说过:“一个翻译诗歌的人,其本身也一定是一位诗人。翻译的同时,他自己其实也是在写诗。”可见,翻译对于我们学习外国文学十分重要,《肖邦故园》这篇文章,尽管有些词翻译也很到位,但有的语词(如“也有人想起,曾几何时,连肖邦的音乐也成了违禁品!只能偷偷摸摸地在一些小房间、小客厅里秘密演奏,只有寥寥无几的人才能进入那些房间”中的“曾几何时”)还被翻译错了(根据语境,应该是沙俄统治波兰时期,禁止演奏肖邦的歌曲,距离作者写此篇文章应该相距很久了,而“曾几何时”是没过多久的意思),总之,整篇文章并未准确地译出作者的情感。同时,有些语句显得太过冗长,乏味,这对散文而言,尤其是写景散文而言,是一大弊病。

篇二:《肖邦故园》课堂实录及心得

《肖邦故园》课堂实录及心得

山东省成武第一中学 潘崇雷 274200 lh198044@163.com出处:苏教版必修三 年级:高一年级 执教人:侯汉通

时 间:二00七年四月二日 地 点:成武一中文亭校区多媒体教室 撰写人:潘崇雷

说明:本篇实录是笔者从学习和研究的视角写的。侯老师是笔者敬佩和景仰的同事,也是在成武高中语文界享誉甚高的名师。这次教学能手评选,很多老师慕名前来我校听课。侯老师为大家上了一堂非常精彩的《肖邦故园》。

一、课前活动——传话筒

学生入场,入座,惊奇,相互议论。多媒体已打出肖邦故居图片。侯老师身穿西装,打领带,面带微笑,从容不迫地站在学生面前,手中拿着一个麦克风,说:“同学们我手中拿的这个是microphone,翻译成汉语就是麦克风。”侯老师的语音标准,语调灰谐幽默轻松活泼,极具亲和力。学生被声音打动,安静下来,看着侯老师,期待老师接着讲。 师:“下面同学们来试一试麦克风,看会不会用。”麦克风在同学们中间相互传递。确实同学们不会用,没声音。师提醒:“如没声音的话,那是因为你没打开开关。”生大笑,会用了。

【心得】课前活动是非常重要的,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并为本堂课蓄势。特别是借班上课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因为师生都非常陌生,相互不了解,没有感情基础。侯老师的课前活动是非常成功的。绝妙处是在于一箭双雕——既拉近了师生距离,创造出了民主活跃轻松的课堂氛围,又让麦克风的效果发挥到最佳。

二、导入新课

师:“上课!”师生问好。

师给出肖邦画像,无任何文字介绍。师:“这是肖邦的画像,请仔细观察,用自己的语言口头描绘肖邦的肖像。”稍停,学生观察。生:高挺的鼻梁,黄而卷曲的头发,炯炯有神的眼睛,削瘦的面庞。”师:“很好!我手里有名人描写肖邦的语言片断,给大家读一读。?他的整个面庞使人想起一朵牵牛花,在非常纤细的花茎上摇颤着带有奇异色彩的花朵,这花朵是用这样馥郁和柔软的织物做成的,所以,只要稍微用手一触就会毁坏他。?这是肖邦的好友李斯特写的。另一位,?他最像在中世纪的诗里,用来点缀基督教堂的一个难想的造物,即一位天使。他的美好的面庞像庄严而忧郁的妇人,身材匀称,好像奥林匹克的天神。他的孱 弱的病态,使得他脸上的表情既温柔又严厉,既纯洁又多情.....?这是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写的。”

“我觉得这两位名人比刚才那位同学描绘得细致传神。名人之所以比我们描写得细致而传神,不是因为他们比我们聪明,而是因为他们对肖邦有较深的了解。下面,我们就来近距离地认识一下肖邦。”

师同步用遥控器给出幻灯片——肖邦的文字介绍:“肖邦(1810——1849),全名弗雷德里克·肖邦,波兰音乐家,1830年到法国定居,创作了大量饱含爱国情感的优秀作品,临终嘱咐亲人把自己的心脏运回祖国。”

师指定前排一生朗读媒体上的肖邦简介。

师:“好,谢谢这位同学,请坐!看来,大家对肖邦有了比开始更多的了解了,可我有了一个问题,肖邦为什么就一点一点地长成肖邦了呢?(生大笑)为什么没长成像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呢?下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肖邦故园,去探讨肖邦人生的起点。”师随手板书——肖邦故园。

【心得】侯老师的导入是相当巧妙的,既介绍了肖邦,达到介绍主人公的目的,又步步诱导层层设疑,激发学生对课文的浓厚兴趣。把导入与主题紧密结合在一起,环环相扣,自然不生硬。注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不是打消,如解释名人对肖像的描写比学生的细致传神时,用的是“不是因为名人聪明而因为名人对肖邦有着深入的了解”,这样不但不会伤及学生的自尊打消学生的积极性,反而会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能自然而然地进行下一环。注意幽默,营造民主和谐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如“肖邦为什么就一点一点地长成肖邦了呢?”就具有非常好的幽默效果,并且这个问题还是一个引起下文的紧要问题。很多地方都显出一箭双雕似的巧妙。

三、解题

师指着板书——肖邦故园,问:“?故园?什么意思?”

生异口同声:“家乡。”师:“对,平时同学们写家乡的作文都是写自己的家乡,那为什么作者不写自己的故乡,而写肖邦的故乡呢?这个问题先放一放,我们先来看看肖邦故园有哪些特点?课下大家都预习了,再看一看课文,整理一下。”

四、感知

师同步打出课件:肖邦故园有什么特点?学生看课文、思考、整理。师在过道里来回走动着查看学生整理的情况。稍等片刻,让生表达交流。

生1:“清寒。”

生2:“朴素,不招摇。”

生3:“持久,深沉。”

生4:“蕴含持久的色调。”

学生的回答基本正确,师没有评论,而是出示课件上的参考答案让学生再整理一下。

课件内容呈诗行排列:

简陋、清寒

朴素、淡雅

毫不招摇

【心得】“感知”遵循了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肖邦故园有何特点?”这个问题是比较浅显的,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找到答案。但我感觉,这个问题提得还不够具体、明确,稍显笼统。从师给出的课件参考答案来看,这些特点是肖邦故园的表面特点,而不包括较深层次的特点。但从“肖邦故园有何特点?”这个问题本身来看,应包括表面特点和深层次特点,显然学生的回答里就包括了深层特点,如生3、生4的“持久、深沉、蕴含持久的色调”就是深层特点,另外课文中还有很多深层特点。如果把这个问题改成“肖邦故园表面上有何特点?”就具体了。

五、激疑(一)

师:“如此看来,肖邦故园并不美,和我们的老家差不多,但不管家乡如何,人们都会热爱自己的家乡的。九十年代,流行徐沛东的一首老歌《我热恋的故乡》,大家唱过没有,我是经常唱的。”

师唱:“我的故乡并不美,低矮的草房苦涩的井水,一条时常干涸的小河,依恋在小村周围.....”,唱完这几句,立刻打住,话语迅速一转:“故乡不美,但如果是自己的,仍热恋她、爱她,但肖邦故园是肖邦的,作者伊瓦什凯维奇为何要写它呢?”师同步打出课件: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

师强调:“作家的思维都是严密而深刻的,大家来猜一猜作家的心事。”

生1:“表达作者对肖邦的敬仰。”

生2:“故园对肖邦的重要性。”

生3:“说明故园对肖邦音乐的关系。”

师予以明确:“作者的意图就是探讨肖邦是怎样长成肖邦的,也就是揭示肖邦故园与其音乐创作的关系。那么,肖邦故园与肖邦音乐有什么关系呢?请同学们大声朗读4至13自然段,解决这个问题。”师同步打出课件:肖邦故园和肖邦音乐有什么关系呢?学生自由郎读,教师巡视了解。学生表达交流。

生1:“第8自然段,这片土地的景色是肖邦最理想的序曲。第12段,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这一组马祖卡曲似乎是被万种离情,一怀愁绪所滤过而净化了,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它们无疑是出自故里,跟这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生2:“第四段,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师:“请看大屏幕。”同时打出课件参考答案:“第四段,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在最早的孩提时代曾拨动过他心弦的一个旋律,往往会反复出现在成熟的艺术家的作品之中,在这里,还会半自觉地,有时则完全是不自觉地展示出儿时之国同创作成熟时期的渊源关系。”

师:“我们写作文经常写自己的童年经历。一个人童年的记忆是刻骨铭心的,会对他的生活、性格、思维产生很大影响。正如弗洛伊德所说:”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受事件的影响才变得更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都是最有意义的因素。” 师总结同时打出课件:前者是后者的源泉,不仅如此,肖邦故园还孕育了肖邦音乐的艺术风格。

【心得】“肖邦故园与肖帮音乐的关系”这一问题是一个事关全局的问题,侯老师解决得非常好,这个问题不是老师明确提出的,而是通过激疑法让学生自己生成的。

五、激疑(二)

师:“肖邦故园真是太神奇了,是不是肖邦出生在这儿,就长成了艺术大师?如果这样的话,我要建议校长,把我们学校搬到肖邦故园去,那么我们就都成了艺术家。”生大笑并深思。

师:“那么,肖邦成为艺术家的原动力是什么?请同学们结合9—12自然段讨论这个问题。”生热烈讨论。表达交流。

生1:“丰富的人生经历。”

生2:“战乱的社会背景。”

师趁机点拨:“一发生战乱连国家都不要了,跑到法国去了。”

生2醒悟忙说:“爱国。”

师:“请看大屏幕。”课件内容:第10自然段,他在信中写道:“我怀念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姐妹。愿上帝保佑她们万事如意!我的艺术何在?我的一腔心血在什么地方白白耗尽了……我如今只能依稀记得国内唱的歌。

师总结:“肖邦故园只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源泉,特定的人生经历也只是为其创作提供了素材或灵感。真正激励他创作的不朽动力是对家乡的爱,对祖国的爱。这种爱使得他的作品有了不朽的生命力!”

【心得】问题设置层层深入,“原动力是什么”使课堂走向深刻,这是《肖邦故园》的根本主题和灵魂所在。抓住这个问题就抓住了整体。如果没抓住这个问题,就是没有把握

好课文。听课时,有人提出肖邦创作的动力还有他的天赋。我认为天赋是肖邦成为艺术家的重要方面,却不是根本动力,天赋可以让他成为艺术家,但如没有爱国情感就绝不会成为一个让人景仰的艺术家,天赋是诺亚方舟,爱国情感就是舵手,只有爱国情感才是肖邦成为一个让人景仰的艺术家的原动力。正是爱国情感,使肖邦具有了崇高人格。

六、延伸与拓展

师:“因为肖邦的音乐,使肖邦成为后人景仰的对象;因为肖邦,肖邦故园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肖邦故园,看看故园有哪些故事发生着?请同学们自由郎读14至19自然段。”生自由朗读,师巡视了解。学生表达交流。

生1:“15段,他们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因而这美好的音乐有时也是斗争的武器。” 生2:“18段最后一句,只要到肖邦之家去听一次周未音乐会,便能重新获得对波兰文化的信心,相信它已渗透了民族的最深层。”

生3:“17段,肖邦之家的最大的魅力之一,正是在于我们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谈心?。” 师总结:“看来肖邦对人们有很强的感染作用,对人们有巨大的影响。请看大屏幕。” 课件内容:

肖邦音乐:是乡音

是爱国情

是隐藏在花丛中的大炮

是波兰民族最坚韧的纽带

是波兰民族的精神支柱

【心得】这一节有点答非所问。侯老师的想法可能是先让学生找出现在的肖邦故园正在发生着的事,如世界各地的人都向这里涌来,房前屋后往往挤满了听众,人们在发愁或失落时去肖邦之家去听周末音乐会等,然后引导学生生成“肖邦故园现在对人们有何意义和影响”这个问题。从现场看,这一节处理得不完善,没达到让学生自然生成问题的目的。

七、审美与情感

师:“肖邦音乐没有因肖邦生命的终结而流止流淌。肖邦故园也没有随时间的流逝而萧条,怀着对天才的景仰,对祖国的热爱,作者把本来不美的肖邦故园描绘得如诗如画。这是用的情景交融的手法。下面请小声读20——27段,欣赏肖邦故园的景色。”生小声读。

篇三:《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肖邦故园》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一篇散文

要写好散文,不能光靠精神涵养,文字上的功夫也是缺不了的散文最讲究味一个人写散文,是因为他品尝到了某种人生滋味,想把它说出来散文无论叙事、抒情、议论,或记游、写景、咏物,目的都是说出这个味来说不出一个味,就不配叫散文譬如说,游记写得无味,就只好算导游指南再也没有比无味的散文和有学问的诗更让我厌烦的了 ——周国平 请学生朗读以下三段文字,想一想,你读出了其中什么“味”?

春天,栗树新叶初发,几乎还是一派嫩黄色,它们悬挂在屋顶的上方,犹如刚刚出茧的蝴蝶的娇弱的翅膀粉红色的日本樱花,宛如在旭日东升的时候飘在庄园上空的一片云彩(呈现出一派生机——温柔、轻盈)

夏天,水面上开满了白色和黄色的睡莲,那扁平的叶子舒展着,像是为蜻蜓和甲虫准备的排筏睡莲映照在明镜般水中的倒影,尤其是黄昏时分,水面散发出阵阵幽香,而那银灰、淡紫的亭亭玉立的树干,排列得整整齐齐,有条不紊清风徐来,树影婆娑,花园里充满了簌簌的声响这簌簌声,这芬芳的香味,使我们心荡神驰(悠扬、清丽) 秋天又别有一番风味这是乡村婚嫁的季节,时不时有一阵小提琴声传到这里,飘到金黄的树冠下,飘到寂静的草坪上当我们漫步在花园的林阴小道,当我们踏上玲珑剔透的小桥,落叶在脚下踩得沙沙响作为悠悠往事“见证者”的树叶,它们以自己干枯的沙沙声招来了那么多的思绪,那么多的回忆,那么多的乐曲(寂静、伤感)

同学们这三段所描写是哪里的景色么?热那佐瓦沃拉,肖邦故园

请同学们翻到第16页,与原文对照一下,把老师有意漏掉的文字划出来 老师有意漏掉,你能用自己的话归纳一下么?

用音乐特点来比喻景色;看到这优美的景色使人想起肖邦的音乐成就和内心 现在让你们来概括这三段的景物描写,你会用哪些词语?

二、理解故园与音乐的关系(写什么?)

1、为什么不用别的事物来比喻呢?非要用肖邦的音乐特点来比喻肖邦故园呢? 请同学快速浏览第3—14段

讨论明确:作者认为“艺术家的创作,无疑跟各自出身的环境,跟生活周围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联系艺术家跟陶冶他的景物之间的联系比一般人所想象的要紧密得多童年和青春时代常常给人的一生打下深深的烙印”

在人的一生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童年与青年时代的点点滴滴,儿时的嬉戏,故乡的风物亲人的关爱,一幅幅画面会永远鲜活于头脑之中,何况肖邦的童年是处在一个花的海洋、树的包围的世界,它四季分明,美不胜收,无论肖邦走向何方,这些都是他挥之不去的永恒记忆弗洛伊德说得好:“无论童年记忆在当时便很重要.还是后来事件的影响才变得重要.留在记忆中的童年生活是最有意义的因素”童年生活会对一个人的思想、性格、思维等产生很大影响,情同此理,故园生活培养了肖邦的爱国情感成为肖邦音乐创作的源头活水引导学生作童年的联想,结合课文的内容,学生能找到肖邦爱国主义思想情感的源头理解他的音乐与故园的关系

肖邦与自己的故乡、祖国有着怎样的故事呢?

据我所知,

他在热那佐瓦沃拉只不过是度过了出生后几个月的时光,后来他的双亲便迁居华沙了

1830年,肖邦到法国首都巴黎肖邦在巴黎的岁月,也是他的祖国波兰遭受沙皇俄国蹂躏的年代

1849年,肖邦病逝于巴黎

2、问:文中有写到肖邦怎么眷恋自己的故土么?文中哪些地方体现出来? 经常和妹妹探望故里

去巴黎之前的几个星期,他还专程从首都来到这里

这小小的庄子就是整个祖国乡村的象征(作者推想)

“他就是在那缱绻的秋日”

1848年,肖邦自爱丁堡给友人写信的时候,眼前兴许也浮现出了故园景色

我们恰好能在肖邦的马祖卡曲和夜曲里找到这平原的歌声——凡是他那些直接留下了这儿时之国画面的作品,我们都能发现一缕乡音

3、问:为什么是“一缕乡音”?而不是“浓浓的一股乡音呢”?是否意味着肖邦的爱国思乡之情若有若无呢?

因为由于他半世坎坷,命途多舛,也由于关山阻隔,有国难投

音乐语言,不易察觉

可以把肖邦弹奏得好象没有在弹

轻点,再轻点,

不要让手指触到空气和泪水

真正震憾我们灵魂的狂风暴雨,

可以是

最弱的,最温柔的

——欧阳江河《一夜肖邦》

由此,我不由地想起肖邦的好朋友,德国诗人海涅对肖邦音乐的评价:

“他在钢琴前坐下的时候,我觉得仿佛是一个从我出生地来的同乡正在告诉我当我不在的时候曾经发生的最奇怪的事情有时我很想问他:‘家里的那些玫瑰花还在热情地盛开吗?那些树还在月光下唱得那么美吗?’”

本源的含义是在海德格尔的意义上被理解的——“‘本源’一词在这里指的是,一件东西从何而来,通过什么它是其所是并且如其所是??”

肖邦的音乐从何而来,从他的故园喷射出来的“故园是他的音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流”,肖邦用自己的乐曲表达对祖国的深深的爱和怀念,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没有波兰,就没有肖邦的音乐他对自己的祖国一往情深,甚至在去世前也嘱托亲人定要将自己的心脏运回故土他的这种爱国情怀从本质上说,是对故乡的自发的质朴的眷恋之情使他的音乐充满感人的力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音乐天才之一,使他成为欧洲文化伟人中的一个

这种对故乡的思念、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忧虑之情成为肖邦音乐中最动人的篇章

4、问:作者在文中用了哪些词语来直接赞美肖邦的故园?

最珍贵的古迹之一;朝拜的圣地;精神宴会的殿堂;摇篮,源泉

5、问:老师不太明白作者在开头两段为什么非要追溯肖邦故园的历史?由盛到衰的历史

被人遗忘、简朴、伶仃孤苦、清寒

讨论明确:意在突出这朴素的马佐夫舍的村庄——热那佐瓦沃拉正是因为肖邦才出了名的

通过对比的手法向读者交代了故园的今昔变化鲜明的反差对比,形象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问题:在沧海桑田的世事变幻面前,“物”的消解、消释、消亡固然是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的,但能够积淀于人的记忆深处并被看作巨大精神财富的,必然具有某种文化人格的魅力、具有拨动人们感情之弦的强大力量,因而得以“复活”于人们的内心

6、问:那么,肖邦的音乐对于波兰民族来说意味着什么?

馨香醉人的玉浆,揭示无限美好的世界,莫大的精神享受

去听肖邦的音乐,不只是为了证明自己祖国文化的伟大,同时也为了证明一个民族的精神生活是无法窒息的

民族的最坚韧的纽带,成为民族精神的支柱和基础,作为一种斗争武器有不可估量的威力

肖邦这时期的很多作品都反映了他对被侵占的故国家园的怀念,对民族独立的渴望和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思乡情,亡国恨,时常在他的作品里流露出来当沙俄授予他“俄国皇帝陛下首席钢琴家”的职位时,肖邦严辞拒绝,表现出一个爱国艺术家的高尚人格和民族气节

由此,我想到最近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等政要遇难,而波兰整个国家依然稳定我想,这个民族之所以能沉稳地面对灾难,其中,也许就有肖邦文化精神的体现吧

三、怎么写:

7、现在我们思考一个问题:请同学们看第7段着重描写肖邦故园的微妙色彩我们齐读这些微妙的色彩美在哪里?

何等的朴素、淡雅,然而,又是何等的持久、深沉

8、问:如果把21——23段放在前面,如何?

前者简略较客观,后者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是立足作者的主观视角,表达了作者对肖邦的无限敬仰之情

我们再来读一读第2123段文字来点音乐

“情真而不觉音之繁词之复也”

——(清)沈德潜

四、为什么这么写?

9、其实作者在这里写了肖邦故园的四季景色,还有冬天的景色请一位学生读24段 尤其写到冬天,作者用了这样一句话“然而,这里最美的是冬天”,这句话显然相对其他季节而言,它并未否定其他季节的美,而是特别指出冬天这个季节的美丽,但我们寻找有关文字的时候,发现文章并没有对冬天的景物作铺陈过多的描写我们还发现这样几处,用了六个“没有”排比,这些句子的直接叙述,无疑在强调肖邦故园的冬天何等寂静,何等冷清,何等了无生机同时,这里的“寂静、风雪”以及25段中“你”的处境实际上有象征意义?它象征着当波兰人民遭受到苦难、困顿时,肖邦和他的音乐与你在一起,你仿佛听到了他遥远的心跳,肖邦的音乐和精神鼓舞、温暖着我们每个人,给我们巨大的精神力量作家于此将叙述的角度转向内心的感悟,转向从心灵深处去感知、理解肖邦这样,将一般的景物美提升到了精神之美、情感之美的确,当一切都成为往事之时,只有音乐家的精神永存,只有音乐家崇高的文化人格长在,这正是作家从肖邦故园的四季轮回景物变化中所感受到的“大美”!

自然的永恒即是音乐的永恒

“一位天才,一位艺术大师渐行渐远,他的作品成了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舒曼在纪念肖邦时曾说: Genttemen,please salute with your hats,to a ginius!

脱帽吧,先生们,这里是一位天才!

总结:

作者以深邃的笔调,追叙了肖邦不平凡的一生尤其着重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眷恋和那种

无法割舍的爱作家以一个造访者的敏锐眼光所捕捉到的文化气息,所传达的情绪,穿越了时空的阻碍,渗透到每一个人的心灵深处,在情感的交互作用中实现感觉的置换,让我们获取了丰富的文化给养,领悟到肖邦人格、精神的魅力

故园——肖邦——音乐

简案:

1、写什么

一、 音乐与故园的关系紧密

二、 肖邦内心对故土深深的依恋之情

三、 借故园的历史变迁,阐述为什么肖邦的人格力量这么大

四、 借人们对肖邦音乐的赞美,表现肖邦的人格力量之于波兰民族的价值和意义

2、怎么写

五、 两处景物描写对比,突出作者对肖邦的深厚情感

3、为什么这么写

六、 借“冬天最美”表达肖邦音乐与人格之永恒魅力

篇四:肖邦故园改

语文必修 1 第3专题 月是故乡明 《肖邦故园》 1课时

篇五:肖邦故园练习题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1~4题。

1.第①段中写“这瘠薄的土地,这平原小道和麦草覆盖的屋顶”,有什么用意?

答案:为了说明肖邦故园所在地朴素的特点,同时使其与“肖邦音乐所赐予我们的无限财富和充分享受”形成对比,表现肖邦音乐的价值。

【解析】散文中,景物的描写都是为表现文章主题服务的,要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首先应联系肖邦的音乐创作和他的爱国情怀,“瘠薄的土地”“平原小道”“麦草覆盖的屋顶”都体现出“简朴”“清寒”的

特点,这正体现了肖邦音乐的特色,同时也和下文构成对比,以突出肖邦音乐。

2.第③段描写的热那佐瓦沃拉四季景色之美有什么共同特点?

答案:朴素、淡雅;持久、深沉。

3.第④段中“这片土地的景色正是肖邦音乐最理想的序曲”,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答案:肖邦的音乐与这片土地有着共同的色调,是这片土地滋养了肖邦音乐中的乡土情结。

读肖邦故园有感

4.肖邦临终前的最后一组玛祖卡曲为什么会跟乡村的质朴“相距甚远”但又与那片土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答案:异国的生活、坎坷的经历所产生的万种离情、一怀愁绪净化了儿时之国的画面,但在肖邦生命的末日,故乡的朦胧景色又回到了他的心中,对那片土地的情感也就熔铸进他的音乐中。

二、阅读课文“我们带着惊讶和柔情”至结尾,完成5~7题。

5.文中多处用通感的修辞手法,以音乐来比喻景色,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肖邦的音乐受过故园风物的滋养,故园的风物中有音乐的余韵。

6.写秋天的一段,结尾说:“我们开始理解那个客死远方巴黎的人的深沉的郁闷”,“我们”理解的那个人郁闷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听着婚嫁的小提琴曲,走在林阴小道上,踩着沙沙作响的树叶,这一切令人思绪万千,耳边回荡起音乐的旋律,这是多么美的享受,但肖邦

不能重温这故园温馨的一切,所以郁闷。

7.为什么说故园的“一切都成为往事了”“只有音乐长存”?

答案:受过故园风物陶冶的肖邦的音乐,以其高超的艺术价值,永远回响在人们的耳边,回响在故园的风物当中,永远受到人们的景仰和膜拜,所以这样说。

【素能综合检测】

8.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