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探访中国古墓不变死体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4/25 21:30:11 作文素材
探访中国古墓不变死体作文素材

篇一:探访中国最穷困人口生活

探访中国最穷困人口生活:人畜同住1年吃3次肉

社会万象新华网李柯勇、刘诗平、王清颖2015-06-22 21:01

我要分享

76200

[摘要]屋子分成两半,左侧是牛圈,杂草上散落着牛粪;右侧是人住的地方。这就是四川省大凉山区美姑县拉木阿觉乡马依村村民尔日书进的家。大米每10天逢集时才能吃到,肉一年最多吃3次。

四川省大凉山区美姑县拉木阿觉乡马依村的几名孩子站在村里的一处空地上(3月25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地 摄

甘肃省东乡县龙泉乡北庄湾村小学,学生们在上数学课(3月16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陈斌 摄

贵州省荔波县瑶山乡巴平村弄哄组,66岁的村民蒙二妹站在自家居住的房屋前,她和儿子兰金华住的茅草房已有几十年历史,是用树枝、竹片拼成的(3月22日摄)。 新华社记者 陶亮 摄

四川:扶贫攻坚助力百万群众今年脱贫

相关专辑

推荐视频:广州男子别墅内囚禁3名女子 捆绑毒打收起视频

?

四川:扶贫攻坚助力百万群众今年脱贫

播放:471

?

四川邻水群众求铁路过境 聚众闹事部分人被拘留

播放:1279292

?

四川今年高考取消三本合并到二本录取

播放:167856

?

咸宁一水库现漫堤险情 700多受灾群众被转移

播放:124520

?

李克强赴沉船现场指挥救援 要求救出更多群众

播放:321356

?

严查群众身边的四风的腐败问题

播放:3291

?

第二名受困者被运到码头 现场群众欢呼鼓掌

播放:512891

?

四川广元:119奋战 9小时灭火山

播放:429

?

平民英雄:救援紧张进行中,群众,微博关注

播放:1950

?

寻访江西贫困儿童大型公益扶贫活动启动

播放:293

?

朝韩重启考古项目 助力民间文化交流

播放:294

中国最穷困的人口生活得怎么样?

在中国早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今天,这个问题似乎游离于很多人特别是都市人的视野之外。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农村尚有7017万贫困人口,约占农村居民的7.2%。

“扶贫开发工作依然面临十分艰巨而繁重的任务,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期。形势逼人,形势不等人。”

篇二:中国2300年前古墓中发现古代桌游:失传1500年

中国2300年前古墓中发现古代桌游:失传1500年

考古学家在山东省青州市的一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古墓中,找到了一枚由动物牙齿制成的14面骰子,21块标有数字的矩形旗子,以及一块破损的棋盘。

考古学家在山东省青州市的一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古墓中,找到了一枚由动物牙齿制成的14面骰子,21块标有数字的矩形旗子,以及一块破损的棋盘。

北京时间11月19日消息,中国的考古学家们近日发掘出了一种古代桌上游戏的部分零件。自这种游戏从人们生活中消失以来,已经过了1500多年。

考古学家在山东省青州市的一座有着2300年历史的古墓中,找到了一枚由动物牙齿制成的14面骰子,21块标有数字的矩形旗子,以及一块破损的棋盘。从外表来看,这些零部件属于一种中国的古代游戏,名叫“博戏”,有时又名“六博”。

这座古墓曾受过严重的洗劫。除了这些棋子之外,考古人员还在该古墓的一条进出通道中发现了一具骸骨,很可能是某位盗墓者的遗骸。

骰子上标有从1到6的篆体数字。每个数字各出现两次,共占了12面。另外两面则是空白的。考古人员在报告中写道,在重拼、整修之后,棋盘上“饰有两只眼睛,周围围绕着云和雷电的图案”。

人们对该游戏的玩法所知甚少,但在战国时期,宋玉曾写道“蓖蔽象棋,有六簿些;分曹并进,遒相迫些;成枭而牟,呼五白些”,这首创作于2200年前的古诗为研究人员提供了一些思路。

该古墓长约330英尺(约合100.6米),过去上面曾覆盖着一座坟冢。考古学家认为,这座古墓是用来安葬古时齐国的贵族们的。古墓中有两条宽敞的斜坡,通往墓室。墓室近旁则坐落着五个用来安放陪葬品的墓坑。“虽然该古墓规模很大,但已被洗劫一空,”考古人员写道,“棺木已被挖出,里面的东西被尽数劫走,且在这一过程中受到了严重损伤。”

除了在其中一条通道里发现了一具蜷曲的盗墓者遗骸之外,考古人员还发现了26条由盗墓者挖出的进出通道

篇三:探访大郭遗址搜寻

探访大郭遗址 搜寻“方国部落”

1973年,位于惠民县麻店公社大郭村附近的“大盖遗址”被发现。村名本为大盖(gě),因为后来的郭姓兴起,遂改名大郭,1977年被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遗址中发现的商朝墓葬以及虎纹鼎、戈、矛等青铜器证明这是一处典型的“岳石文化”遗存;铙、玉钺的发现更是表明了墓葬主人的显赫地位。它的发现改变了过去认为鲁北地区没有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文化遗存的看法。近日,记者走进大郭遗址,寻找三千年前的方国部落遗迹。

大郭遗址显示

曾存在方国之邦

顺着220国道一路向西,在麻店界向北拐进去沿着247省道来到麻店镇,之后向东进入街北赵村,向东穿过宋家村便是通往大郭村的羊肠小道。到村口一打听,才知道大郭遗址在村的东南角,于是顺着东边的小路一直穿过坑坑洼洼的小路,远远望去,在田地里有一个很大的土堆,北边立着一块石碑。“没错,那就是大郭遗址了,”正在田间劳作的村民邱希凤告诉记者。

根据资料记载,大郭遗址北距沙河约1公里,南北长115米,东西宽98米,原来面积有11270平方米。但记者在现场看到,现存的大郭遗址中心为高台地,大部分已被破坏,从断面看,土质呈褐色,最高处距离地面约两米,面积只有不到200平方米。走到遗址的最北边,看到一座石碑立在眼前,石碑面向南而立,自左向右横刻着“大盖遗址”,

抬头刻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落款为“山东省革命委员会,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公布,惠民县革命委员会立”。

“1973年的时候才发现了大郭遗址,遗址高台西侧1. 2米深处的地方发现了这座商朝古墓,”滨州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刚发现时这座商代大型奴隶殉葬墓南北长12米,东西宽6米,有二层台,台上有六个人的骨架。墓东、西、北侧均有一耳室,各殉葬1人、1狗。墓室四周曾有马骨出土,由于取土破坏,殉葬马的数量、位置已无法理清。“同时还发现了方彝、觚、爵、戈、刀、戕、铙等青铜器,还有铜鼎和玉钺,说明这是一个古代君主的墓,再结合在这一区域商文化遗址较多并相对集中分布的特点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在商王朝时期,在黄河三角洲北部的徒骇河下游地带,曾存在一个商王朝的方国之邦。并且初步判定大盖商墓就是薄姑君墓。”工作人员表示,方国或方国部落是指中国夏商之际时的诸侯部落与国家,多数方国规模较小,仅仅是一些原始的氏族部落,但还有少数方国规模较大,已经具备了完善的国家机构,大郭遗址在当时来说就算一个小国家,类似于战国七雄那样的王侯。

但如今,除了一座石碑和不到200平方米的大土堆之外,记者完全看不到当年方国之邦的影子。周围的田地、几个蔬菜大棚、以及劳作的农民也很难让人将其与当年威震一方的方国之邦联系在一起。 村民大多不了解历史

只知道是“将军庙”

“当年我嫁到大郭村的时候,大郭遗址比现在看到的要大得多。”

在大郭遗址西边的蔬菜大棚里劳作的邱希凤今年55岁了,她70年代嫁到大郭村,根据她的描述,当时的大郭遗址南北长约63米,东西宽11米,最高处距离地表约4米。就这样的面积也与当年的方国差得很多。“那个时候我还在生产队里劳作,当时的生产队就稀罕土地,看到这里有这么大的土堆当然眼红,于是纷纷开采、开发成可耕种的土地。”邱希凤说,开采土地的时候,从里面挖出了不少长枪、矛、石斧等武器,大家开始觉得这不是普通的土堆了,直到1977年惠民县革命委员会立了“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石碑之后才停止了开采,剩下的土堆就是记者前面看到的样子了。

问及大郭遗址的历史文化,邱希凤跟其他一起劳作的村民都说不是很清楚,只知道是一座曾经的“将军庙”。“土里挖出了长枪和矛,应该是当年带兵打仗的哪位将军的殉葬物吧,要不然普通人家怎么会有这样的武器。”但是对于具体是哪个时代的什么将军,大部分村民都表示不清楚。

“省里保护起来之后,每年正月十二都有我们村以及周边村的人来这里烧纸祭拜。”邱希凤告诉记者,虽然他们不了解这段历史,但祭拜的心是虔诚的,他们每年都会真心祈祷这座所谓的“将军庙”能保佑这一方百姓的平安。

铙、钺等商代青铜器

验证墓主身份

当年大盖商墓中出土的众多青铜器中,有一件非常重要的器物——铙。根据资料介绍,铙是收兵的号器,是元帅在要收兵时下达命令的

器具,即是后来说的“鸣金收兵”的“金”。古语说,“以金铙止鼓”,铙就是“止鼓”(即停止战争)的兵器。大盖商墓随葬有铙,说明这是墓主生前使用的兵器,说明他生前握有“止鼓”之权,是为将军级人物。 同时发现的青铜器还有一件是“玉钺”,钺也是一种古代兵器,但钺不是一般士卒在战场上用的兵器,而是由君王亲自执掌,进行征伐战争时所使用的象征性兵器。“按照《史记》中的记载,当年商汤就是用钺讨伐夏桀、周武王也是用钺讨伐商纣的,说明钺是只有君王才能拥有的。如果墓主生前不曾持钺,死后是不会把玉钺作为随葬品的。因此我们断定,墓主就是生前主持征伐的一位君侯。”滨州政协文史委的工作人员说。

大郭遗址的商墓中除了铙、玉钺等兵器之外,还出土了一个青铜鼎,鼎是圆柱形的,鼎的腹部装饰三虎纹。俗话说“谈虎色变”,文史委工作人员说,古人把人对虎的害怕心理应用于战争,以吓唬敌人来夺取胜利是常有的事,“比如战国时期的‘虎符’和后来的‘虎将’,都跟军事文化有关。而大盖商墓的时期更早,加上铙、玉钺等兵器的出土,因此可以说虎纹青铜鼎也代表军事文化。”

同时期出土的青铜器还有戈、矛、刀等兵器,根据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在当时都算是比较先进的武器,墓主随葬这么多先进兵器,也证明墓主是非同寻常的人物。“综合起来看,墓主生前是执掌军事大权的人物,随葬的铙证明他有命令军队进攻和停止战争的权力;玉钺证明他是持有征伐权的君王;先进的武器则证明他有先进的兵器制造技术和工人,说明他有装备精良的军队,这些都是墓主为君王的证明,大

郭遗址在当时确实是一个方国之邦。”工作人员说到。

另外,在大郭遗址周边,惠民地区还有大商、肖家、大李、郝家、淄角遗址等13处遗址;阳信距离大郭遗址较近的还有丘家、秦台遗址等12处遗址;滨城区还有兰家、高北营两处遗址。从这28出商周遗址出土文物看,没有一处出土铙、钺、鼎等重器,这也证明了只有方国君主墓才会有这样的重器。

发掘成果填补

鲁北地区文化遗址空白

“岳石文化时期”是继山东龙山文化之后分布于海岱地区的一支考古学文化,绝对年代为公元前1900-前1600年,距今已有4000年。大郭遗址就是滨州境内最具代表性的“岳石文化”遗存,说明4000年前就已经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1973年8月,在大郭遗址中发现了大型墓葬坑,内有九具殉葬人尸体和随葬的马、牛、狗尸骨架;遗址上采集到了铙、玉钺、鼎等青铜器;还有一批商代特性陶器,这些证明了此处是重要的方国部落,也为研究“东夷文化”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滨州市政协文史委的工作人员说,“可以说大郭遗址及奴隶殉葬坑的发现,改变了过去认为鲁北地区没有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文化遗存的看法,也填补了《全国商代青铜文化分布图》中济南以北地区的空白,为滨州市、惠民县‘商代青铜文化’增添了光彩。”

篇四:探访中国最后的小脚女人

探访中国最后的小脚女人

23小时前 |阅读原文

中国的小脚女人已经越来越少了,在偏远的地区,或可还能见到一些小脚老太。再不去做探访,她们就将要随着岁月的逝去,成为真正的历史名词。

从根本上来说,社会的变迁始终在女性身上有着最显著的体现。从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到新时代的“妇女半边天”、“女权主义”。社会始终在进步,在变革。

但是直到今天,妇女仍然是男权社会里的弱势群体。虽然小脚逐渐消失了,高跟鞋、割双眼皮、隆胸??现代女性为了取悦男性而对自身的伤害与过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现代女性虽然有相对平等的社会地位,但是看一看政府官员和简单劳动者中男女性别的差异就知道了,在这个已经进步了的社会里,男女仍然无法达到同工同酬、真正平等。

女性在社会中会有一个怎样的明天,让我们共同拭目以待。

福建缠足渔家女

福建省连江县黄岐镇与台湾马祖列岛仅一水之隔。全镇18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近200名耋耄之年的缠足渔家女。这些老人大多四世同堂,儿孙绕膝。她们祖祖辈辈靠打鱼、从事渔业生产谋生,“男耕女织”的传统生活方式沿袭至今。

林细妹老人身穿清末湛青色对襟装,头上佩有小花发簪,走路时迈着“蹒跚蝶跹”的脚步。1920年,她出生于黄岐半岛一个渔村。四岁那年,与许多同龄的女孩一样,细妹的母亲也为女儿裹脚。她依稀记得,母亲将一块长布把细妹还稚嫩的脚一道道紧紧缠住,使大脚趾向回弯,其余四个脚趾向脚底弯。布越裹越紧,直到把脚挤成尖角形。强烈的疼痛让细妹不得不在母亲离去后偷偷解开裹脚布,每一次又都是在母亲“大脚嫁不出去”的劝慰声中重新将脚缠好。细妹称,从开始裹脚到以后的近一年时间里,她都无法下地行走。后来疼痛感麻木了,渐渐可以下地了就好象经历了一次“脱胎换骨”。从此这双小脚伴随她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

林细妹18岁嫁到黄岐镇夫家。由于家境贫寒,每当丈夫出海打鱼,她就替乡邻乡亲织网嫌些小钱贴补家用。四十岁那年,林细妹喜得贵子。而今,儿子儿媳在上海打工,家在海建街道的女儿常过来照顾老人的生活,逢年过节一家三代人聚在一起其乐融融。

已是80岁高龄的林细妹每天六点钟起床,洗漱完毕要花上一个小时梳头、裹脚。除了一日三餐的饭菜自己做,细妹老人说她已干不了其它的家务事。

小脚“迪斯科”舞队

云南省通海六一村,距县城两公里。杞麓湖畔的这个小村子,6300多人口中受封建礼教残害的小脚女人有130多位,最年轻的60多岁,最年长的近90高龄,身体都很硬朗,而

且,她们还组织了一个小脚“迪斯科”舞队。

清晨,来到六一村老年活动中心的院子里,眼前一亮!30多位小脚老奶已在等候。齐刷刷清一色的小黑帽、蓝布衫,腰间系一绣花围裙,裤脚紧扎绑腿,使足下绣花“金莲”一展无余,那精神劲儿,真利索!环顾四周,只见院内环境优美,翠柳垂丝,池塘生辉,墙上“金莲绝唱,闻鸡起舞”八个大字格外引人注目。音乐响起,一双双“金莲”——封建礼教迫害妇女的见证——踩踏着现代节奏欢舞着,表达出主人内心的幸福和欢乐;一张张历尽沧桑的脸上荡漾出掩饰不住的笑意,我被深深地感染了。看着欢快舞蹈的小脚,我的心在流泪,我的心在歌唱。痛恨封建社会残害人性的恶俗,歌唱现代社会文明的发展,让她们拥有了一个无憾的晚年。

杨吴氏是村里年龄最大的小脚老人。她6岁开始缠足。那时,已是20世纪初,外面均已废除了缠足的陋习,但由于通海地处偏远和闭塞,仍使她们一大批姐妹没能逃过裹足的厄运。在她们年幼时,被用3米多长的白布将双脚紧紧缠裹,昼夜不松,每日早晚还要各紧一次。个个骨折筋挛,皮肉溃烂,脓血淋漓,真是“小脚一双,眼泪一缸”。她们忍受着漫长而锥心裂骨的疼痛,倍受着肉体和精神的折磨,只是为了不让双脚自然生长,以求一双越小越好的三寸金莲,将来能找个好婆家。然而一双小脚并没有给杨吴氏带来幸福。11岁出嫁,先后共生8子,只有一男一女活下来。一生饱经磨难历尽坎坷。新社会砸碎了精神枷锁,以及物质文明的发展,使她今天开心健康富裕地生活着。跳舞、练剑、掷球??她还与姐妹们一道,夺得省老年掷球赛季军。

千百年来缠足一直桎梏着中国妇女的精神和肉体,好在社会发展的今天,文明让这些小脚女人只作为一个时代终结的最后印证。她们现在乐观豁达,热爱生活。为了更多地了解她们的现实生活,我又来到了72岁的罗刘氏家。四世同堂的她,每天晨练后,回家仍担水做饭,收拾家务。孙女忙不过来,还帮着带带重孙。闲下来,就坐在门口绣花做鞋。那份宁静,让我觉得,她们在恬淡、坚强地生活着。

在我要离开通海时,又去看了小脚老奶晨练。她们正在排练“迪斯科”《螃蟹歌》,这段歌舞直接反映了老人们精神面貌的巨大变化:“金莲舞婆婆,舞婆婆为什么?金莲闯世界,再歪‘迪斯科’,‘迪斯科’歪得好,又来一段螃蟹歌,两个大夹夹,难夹老奶脚。”

是啊!当人们迈着大步跨入21世纪的时候,六一村的小脚女人们也挪着莲花步进入了新千年。我从心中祈祷她们的小脚永远成为过去,这样的历史不再重演。祝愿她们晚年生活幸福。

小知识:

相传,唐朝李煜喜好歌舞。有一回,他让人专门为歌妓 娘制造了一个巨大的莲花造型,并亲自用布带把她的脚缠起来,使她的尖足仿佛月牙在“莲花上”表演舞蹈。“纤长袖而屡舞,翩跹跹以裔裔”的舞姿令许多世俗女子羡慕不已,一时间 娘缠足便为众多妇女争相效

仿。各家令女儿双足亦以布帛紧缠。

从此,这一陋习繁衍不止,竟成习俗。女儿家,每长至5—6岁,即开始缠足。有多少女儿家自幼便饱受此酷刑,终日以泪洗面。男人择偶,亦以足之大小为标准。如若女子之足大于三寸,便会遭受嘲笑,甚至找不到婆家。康熙大帝曾诏示以废黜,自康熙三年始禁裹足至七年又不得已而罢禁;太平天国时又禁裹足,直至辛亥革命号召废绝,均未见绝尽。直到解放后,政府彻底扫除了这一陋习,剔除裹足这一戕害妇女的酷刑,终使广大妇女得到翻身解放。如今,小脚女人已是历史变迁的一个佐证,也是封建社会的一个遗存。

篇五:探访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

探访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尘封600年横空出世

2006年06月12日 09:50

现年七十九岁高龄的大型民间故事讲述家靳正新。

耿村小学的学生们在课余围成一圈讲故事。

耿村村委会与众不同,正中是个故事厅,两侧是村委会办公室。

中新网石家庄六月十一日电 题:探访中国民间故事第一村

中新社记者 牛琳

河北省藁城市耿村距离省会石家庄四十五公里,是个仅有一千二百余人的小村子。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不起眼的小村落,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故事王国”。这里恐怕是世界上“故事家”最为集中的地方。在耿村,无论是耄耋之年的老者,还是年仅几岁的孺子,人人都会讲故事。按照国际上对民间故事家的划分方法,这里聚

集了三十三个中型民间故事讲述家和二十二个大型民间故事讲述家。

其中,最大者八十六岁,最小的二十三岁。

尘封六百年故事王国横空出世

耿村的历史无稽可考。据藁城市地名志记载,耿村古为中山国地,

明太祖朱元璋义父耿再辰在这里同元军战败自刎,死后封王葬此,派

本县靳氏七人前来看坟守墓,渐渐形成村落,至今已有六百年历史。

初称看坟庄,后嫌不雅,改为耿村。故耿村无耿姓,而以靳姓居多。

曾几何时,西接山西阳泉、东达山东德州的车马大道,使耿村成了官商纷至的风水宝地。这里的一、六日集市已有四百余年历史,至康熙时期繁盛一时,素有“一京二卫三耿村”的荣耀。四面八方的商客带来了各种各样生活用品,同时还带来了他们的故事、歌谣。耿村人外出经商、游历、当兵,也带回了天南地北的故事和传统。由此,经商、讲故事成为这个文化居落的两大古风。据考证,耿村故事世代口头传承,已有六百年以上

的流传历史。

然而,故事王国太封闭了。耿村村民给古往今来所有路过村子的商客旅人讲故事,讲了六百多年却一直默默无闻。直到一九八六年,一个叫靳春利的年轻人跑出“王国”向外面的人报告,称村子里人人都会讲故事,

从此撩开了耿村作为故事王国的神秘面纱。

靳春利就是目前耿村讲故事数量最大、能讲八百多个故事、被授予“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的耿村村民靳正新的二儿子。一九八六年春,他听说有关部门正在搜集整理民间故事,便跑出小村庄将村里人善讲故事的传统报告给藁城市文联。市文联听说后,立即向上级文联作了汇报。从一九八七年到二00四年,省、市文联十八年间对耿村进行了十一次大规模社会普查,搞了个“耿村文化工程”,力图摸清耿村的“家底”。可结

果却发现,这个故事村越来越像个“无底洞”。

河北耿村的一千零一夜

十八年间,普查组驻村累计时间一年余,抽样调查一百多人,确定六十七人为大中型故事家,其中已故者十二人,健在者五十五人。这里面年纪最大者八十六岁,最小者二十三岁。确定五家为故事家庭。现年七十九岁高龄的靳正新因其作品最多(八百零七个故事)而荣获“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称号。普查组现整理出各类故事四千六百三十篇,共五千余万字。日前,河北省文联将精选出的一百一十余名耿村村民讲述的神话、传说、

故事作品一千一百余篇,结集出版了共六部约二百万字的《耿村一千零一夜》。

忆想当年,负责“摸底”的原石家庄市文联主席袁学骏自嘲:“真是异想天开。”他形容耿村故事“像韭菜割了又长,像芦苇遍地扎根。真正是野火烧不尽。觉得好像挖干净了,不知什么时候又冒出一个破纪录的。”袁学骏常与故事家这样对话:“你不是说讲干净了吗?”答:“这个是小时候听来的,现在想起来了。” 耿村出了大名。民间文学研究专家们的称谓,更让讲故事无底洞般的耿村人听了高兴,叫做“中国故事第

一村”。

故事村绝非徒有虚名。这里有一家三代都会讲故事的,还有许多故事夫妻、故事父子、故事兄弟、故事母女。耿村故事包容万象,上自开天辟神话、风物传说,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实传说,下至民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新人物。普查组统计后惊奇地发现,耿村故事形成一条历史长链,涵盖二十多个省区市、一百七十多个县市,串联起来即是一部比较完整的中国历代野史。所谓“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历史冠

中华”。

耿村村委会也与众不同。它的正房是“故事厅”,两侧是村委会办公室。“故事厅”中的图片及图说,向

人们展示了耿村故事如何从炕头、街头、地头到案头的历史。

在耿村小学,记者看到了教师们自发编写的校本课程教材《耿村故事》。学校给学生们安排有专门的讲故事课程,每周两课时,还经常邀请故事专家们来给孩子们上课。从小学校园里围成一圈,用稚嫩的童音声情并

茂地讲故事的孩子们身上,我们仿佛看到了耿村故事传承的烟火血脉。(完)

木刻套色印刷清河神符

民俗文化,是依附人民的生活、习惯、情感与信仰而产生的文化。一个古老的民俗意象,往

往会激发我们对于传统文化的怀想和热情。

清河神符,作为传统年文化的承载者,冀东南族群民俗集体意识的一部分,因其所具有的

极高的民俗价值和艺术美学价值,已被列入邢台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清河过年请“神符”

每年春节,在清河县及周边县市,家家户户都有“请码子”祭祀祖先和鬼神的习俗。“码子”,

又名“神符”,指的是一种印有各种人物和鬼神图案的纸画,一般是在春节前夕从集市上“请”

回来(实为“购买”),在除夕的早晨,把这些代表列祖列宗和天上诸神的神符张贴在正房客厅

的墙壁上(灶王爷神符则在腊月二十三贴在灶台的上方),前面的桌子上供奉上鸡、鱼等肉食

和水果等供品,并敬香烧纸,春节的一切活动便围绕着祭祀这些神符展开。

目前,在清河县流通供奉的神符全部出自一个地方——— 清河县连庄镇田沙土村。作为清

河神符的发源地和唯一印制地,田沙土村印制的神符除在清河流通外,还流通到周边的南宫、

枣强、威县、临西以至山东的武城、夏津、临清等地。

据了解,目前在田沙土村印制神符的有10余家(全部为潘姓人家),年印制神符达30余万套。

该村印制的神符现存全套共10张,分为龙牌(为祭祀玉皇大帝所用)、冥衣(也叫家堂,为祭

祀列祖列宗所用)、全神(为祭祀天上的各路神仙所用)、灶王爷(为祭祀灶王所用)等,全部为

木刻套色印刷,一般为黑、红、黄、绿、紫五色。

神符印制始于清末

据该村印制神符手艺最好的潘兴高老人介绍,神符印制始于清末,距今120年。当初,该

村一位姓田的人从外地购得一套印版,欲从事神符的印制,由于不掌握技术,屡试不成,不

得已把这套印版卖给了该村的潘衔恩。潘衔恩试印成功后,遂成立“天成”号作坊,印制神符,

后又有潘邦庆、潘贵珍先后设立作坊印制神符,使印刷工艺和技术逐渐在其家族传播。开始

的时候,印制的神符只有家堂、龙牌等很少几种图案,后来潘衔恩的孙子潘兴文对刻版进行

(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探访中国古墓不变死体)

了改造,使神符种类增加到7-8种,遂形成了今天常见的图案。作为潘兴文的同族兄弟,现

年61岁的潘兴高受家族熏陶,从13岁开始印制神符。近年,潘兴高再度改制刻版尺度,在

作文素材